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1
本節(jié)課內(nèi)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通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xiàn)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1、地球儀端來端去。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來端去,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是不要將地球儀移動。并且太陽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課時用手托著紙板,結果一方面手不能騰出來,另一方面手又動來動去。實際上有關需要一個參照系的教學都要固定一個物體做參照物。
2、對于難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講透。對于太陽的方位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就要花較多的教學時間來講透,特別是要讓學生講,教師要認真聽,要聽出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說A點時太陽的方位在東方,為什么是在東方?讓學生說一說。因為地球儀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太陽在觀察者的右邊,所以是東方。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學生最難理解的是B點為什么太陽在正南方。實際上學生說的是上方,其實正午時太陽確實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當太陽直射時才在正上方。在我們這里太陽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關健是這個正南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很不理解。這里需要思考的時間比較長,可別著急,一定要等到學生弄懂為止。因為我們是在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我們的南面時,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時,所以就在正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畫圖。太陽光是平行光,畫一個地球的平面圖就可以了。
3、打電話的環(huán)節(jié)比較有趣。假如有個學生現(xiàn)在在美國,在現(xiàn)在給他打個電話的情景。為什么時間不一樣?這個情景本來設計比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晝夜現(xiàn)象。但由于自己的英語水平已不如學生了,所以自己對起話來顯得十分吃力。所以這些有關情節(jié)對話的內(nèi)容還是要在課前交代學生去練習一下比較好。不事先練習也不好,學生在不明白教師意圖的情況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師講了意圖學生就不感興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學設計的效果了。
4、讓學生動手上來粘一粘,放一放。這很好。這些簡單的活動學生很喜歡做,并且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活動中看出學生掌握的情況。本節(jié)課開始時讓學生上來轉地球儀的方向。有時候學生會說地球的自轉是自西向東轉,但叫他上來真的轉一轉可能就不會了,說明他并沒有真正地懂,有許多時候學生只是沒理解的機械記憶。還有叫學生上來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黃昏的位置。最后上來用紙帶將晨線和昏線表示出來。這些應該做得比較好。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2
這堂課,我采用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現(xiàn)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轉。因此我的多媒體課件上用了很多視頻和圖片,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課的知識點。
在這個單元教學以前,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擺的研究,在他們的實驗中,擺在擺動過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會發(fā)生變化的,課堂上甚至出現(xiàn)過垂直擺動到最后變成平行鐵架擺動。具體原因有許多,主要還是材料問題以及學生在操作上不夠仔細,另外受空氣阻力影響也是很大的。教師演示擺這個實驗,雖然會比學生好一點,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觀的顯示出擺的這樣一個特點,擺在擺動過程中方向仍然會有一些偏轉,因此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實際通過實驗得出,具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和實驗器材(旋轉圓盤)的缺乏,很難做到書上的效果。既然我們的材料效果不明顯,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的擺不能非常明顯的證明書本上的結論,學生們非常的聰明,他們也會從材料和操作上(他們自己已經(jīng)體驗過)考慮我們的裝置需要改進。
從目標的達成來看,知識點到位,學生基本上能在課堂上掌握本堂課的內(nèi)容。從教學流程來看,本堂課由淺入深,逐一講解了地球自轉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線速度以及簡單的講解了一下自轉的地理意義,思路清晰,重難點把握較適當。從師生互動來講,本堂課通過講授法、演示法、談論法、練習法,借助地球儀、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參與課堂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縱觀本堂課,師生關系融洽,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組織流程順暢。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3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內(nèi)容的,鑒于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薄弱,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復習起來有些困難,所以我采用由淺入深的復習方法,而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從現(xiàn)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轉帶來的一些對地球的影響,就是讓學生了解個開頭,基于這點目標我認為是實現(xiàn)了,知識點基本到位,學生學習氣氛較濃,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始終是和諧的。教學思路較為清晰,有流暢的教學內(nèi)容流程與教學組織流程。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只記住了簡單的規(guī)律,但結合圖形時靈活運用能力較差。例如:很多學生在總結相關的時間信息時,都會這些寫:平分晝半球的經(jīng)線地方時為12點。但是哪條經(jīng)線平分了晝半球呢,很多學生就答不出來了。這反應了學生靈活運用能力還是比較差,還沒有學會從圖形中去找相關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種簡單的機械記憶上,所以一旦當光照圖是局部的或是簡單的變形,學生就無從下手,所以一定要強調(diào),此經(jīng)線在圖中是哪一條。
2、學生不會從圖形中去總結規(guī)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晝長夜短,但是具體是如何變化的呢?學生不會進行分段總結。從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晝逐漸增長的過程,從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晝逐漸變短的過程,但均是晝長大于夜長。
3、學生對晝夜長短的變化還是理解不透。我認為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應該分三步進行:第一,為什么會有晝夜?第二,晝夜長短為什么會變化?第三,晝夜長短是怎么樣變化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地球的形狀、性質去認識晝夜的形成;晝夜長短的變化過程要讓學生從晨昏線與經(jīng)線交點的位置變化去理解,因為此交點將其所在的緯線圈分成了晝弧和夜弧,而交點位置是隨著晨昏線的擺動而發(fā)生變化的,交點位置的變化使得各緯線圈的晝弧和夜弧的長短發(fā)生了變化,即產(chǎn)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
4、學生對圖形中更深層次的信息挖掘不夠。比如說,晨昏圈、赤道、經(jīng)線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圓,而我們通常認為地球就是一個正球體,所以三者長度應該相等。
總之,我覺得讀圖練畫結合得還不夠,所以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注意知識點的落實,做到讀練畫結合,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4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自然教材第十二冊的內(nèi)容,由于這課的內(nèi)容較難,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轉以及自轉帶來的晝夜現(xiàn)象。上完這課后,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美中不足的遺憾,現(xiàn)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 整堂課以學生的探究為中心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币虼,我的教學設計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學生探究為中心。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白天過了到了晚上,晚上過了又到了白天,為什么白天和黑夜會交替出現(xiàn),從不間斷?” 現(xiàn)在的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很多學生說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我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反問一句:“咦!我怎么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剛開始,學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確實感覺不到地球在動。不過沒過一會兒,就有學生打破了沉靜,“那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動!本o接著,孩子們就舉了坐船,坐飛機的經(jīng)驗,認識到只有通過觀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發(fā)現(xiàn)地球的運動。那么,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見證。地球是運動的在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話中得到了求證。我強烈地感到:學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關鍵看我們老師怎么去開發(fā)它、利用它。
“晝夜現(xiàn)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呢?能否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證實?”趁熱打鐵,我又向學生拋出一個研究課題。不負我所望,一個簡單易行的實驗方案出臺。孩子們帶著興奮地心情開始做模擬實驗。實驗完畢,他們爭先恐后地向大家匯報實驗結果:晝夜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他們通過自行探究,親歷了探究過程,獲得了知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新課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2、教師的引導恰當
現(xiàn)在我們提倡放手讓學生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學生的探究必須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學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這點,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例如在學生提出“地球是在自轉”時,老師的一個反問“咦!我怎么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就把學生引到探究地球的運動這一課題上來。 再如,當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地球的運動,老師適時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周圍的景物,進一步證實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轉。整節(jié)課老師充當?shù)氖墙M織者。
3、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幾處課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學生初步認識地球的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后,為了讓學生鞏固認識,我讓學生假設地球不自轉會怎樣,學生答后展示相關課件,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地球不自轉就不會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再如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播放傅科擺實驗錄像,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轉,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4、 科學探究的課外延伸
科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要變要學生探究為學生自主探究。這就離不開教師平時的引導。如果在每次課堂探究后留一個課外探究作業(yè),并認真落實好,學生在體驗到探究樂趣后就會自主探究。在這節(jié)課后,我提供一個放大鏡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地球的自轉。學生對此很有興趣,下課后還有不少同學來和我交流想法。
二、 不足之處
雖然在上課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靜地回顧、思考,發(fā)現(xiàn)還存在很多不足。雖說整個課堂基本上是讓學生講,讓學生做,讓學生總結,但細思量,還是覺得有些地方并沒有完全尊重學生,例如,導入時,有的學生提到晝夜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轉形成的。因為只有個別學生提出,也因為老師設計的課是第一課時,所以就回避了這一問題,現(xiàn)在回想起來,
是否可同時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呢?這樣可讓學生自選研究,他們有了自已的課題,也會有很高的興趣,同時也會使他們想辦法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想法。這樣做可能更能開發(fā)學生潛力,更有效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經(jīng)驗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我也將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5
今天在三個班級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節(jié)地球的自轉。
我首先來進行我上個禮拜五布置的默寫內(nèi)容,看看他們是不是學習了,結果告訴我,他們沒有學習,甚至說根本就沒有看書。
開始正式上課,因為在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不是很多,首先講解了關于地球的自轉方向,以及地球自轉所產(chǎn)生的.一些現(xiàn)象,在這里同學們理解起來還可以的,就是在講解p108活動時稍微有些困難,因為他們把上個學期學的關于地球的知識全部忘記了,不過我講解了一下同學們就知道了,題目就很快的解決了。
另一個知識點就是晨昏線的知識,同學們初次見到這樣的問題,的確有些難度,那么如何判斷那條是昏線哪條是晨線呢?讓同學們?nèi)ニ伎,是不太可能,因為他們對地理知識是很生疏的,另外對理解晨線和昏線上又出現(xiàn)了困難,所以我只好告訴同學們?nèi)绾蝸砼袛嗷杈和晨線,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6
這節(jié)內(nèi)容總的來說不怎么好講,做為一個菜鳥級別的年輕教師,也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確保學生一定能夠聽明白,只能是講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了,對于這堂課,個人覺得上得還行,經(jīng)過彭老師的點評,針對課堂的不足,想到了一些提升的方法。
太陽日和恒星日的比較:我沒有很好的講清,首先就是恒星日的參照物恒星,為什么在同一幅圖上,恒星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它卻是同一顆恒星,經(jīng)過課后思考,我認為采用數(shù)學上的平面角來解決這個問題,當角度足夠小的,距離足夠遠的時候,遙遠的恒星的位置就能看成是與地球平行的了,基于數(shù)學知識,學生應當能夠容易理解一點了;第二,太陽日相對恒星日多轉的角度如何求,利用數(shù)學上的“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的原理,證明多轉的角度就是地球公轉一天轉過的角度,然后再算出這個角度即可,另外由于擔心學生的知識有限,沒有找到好的和學生互動的課堂活動,這個問題經(jīng)過反思,仍無結論,其次在講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時候,有些推導的數(shù)學方法,超出了高一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水平,今后,在課堂上講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盡量用簡單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在地球各處的角速度、線速度的不一樣;最后板書仍需加強。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7
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礎教材、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而本節(jié)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去體驗、感受地球自轉給生活、生產(chǎn)帶來的影響,目標基本實現(xiàn),知識點基本到位,學生學習興趣高,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始終是和諧的。教學思路較為清晰,有較流暢的教學內(nèi)容流程與教學組織流程。幾個演示活動及教學情境的設置,使課堂有了活力,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往屆學生明顯要好些。
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比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課堂的應用部分的加入,特別是演示性的活動特別費時,教學時間有些緊張,致使出現(xiàn)拖堂。有些地方由于時間問題,沒能留給學生多一點的時間去思考,去計算,如地方時部分計算,有點老師自說自話的嫌疑。比如在講地轉偏向力的時候 ,可以通過介紹“左右手定則”來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它。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8
本節(jié)課我是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的,整節(jié)課形式多樣,學生參與度很高,整個過程都很活躍,動手能力很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強,效果也很好。
首先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太陽東升西落這個自然現(xiàn)象來引入,學生感受到他們要研究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和足夠的信心,由此展開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如地球的自轉方向的探究和晝夜現(xiàn)象及晝夜更替現(xiàn)象的探究,學生都很有激情,而且方法都很好,而且每個同學都得到了鍛煉,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這里也成了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但是在做模擬實驗時,手電筒的使用效果還不是最好,有些同學放的太近,因而從手電筒發(fā)出的發(fā)散性的光沒有足夠的說明太陽光的照射情況。而且還要向學生強調(diào)或者說明一下這里的問題,否則學生會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對以后的知識會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但是由此帶來了一定的弊端,就是學生的動手時間多了,思考時間久少了,對于有些知識就很難再深入思考,也就很難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培養(yǎng)就顯的有些不夠,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盡力把探究的時間壓縮的緊湊一些,空出一些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得知識可以無限的延伸下去。
對于晨昏圈的介紹,在最初的設計當中我已經(jīng)預料到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還不夠了解,所以打算采用介紹的方式,一節(jié)課上下來,事實也的確如此,而且感覺比我預想的還要難于理解,而且這塊內(nèi)容用的時間不是很多,所以在做課后練習的時候,就顯得有些生疏,有些不易解決,當然最后一題也是為了提高難度,采用了在北極上空的俯視圖,這樣就更增加了難度,對于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還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這也達到了我出題的目的,對于其他一些同學,在課后對這里的內(nèi)容還要進一步的補充,以使他們對這部分知識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攻破難關,并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豐富學生的答題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受益。
總之,本節(jié)課有成功之處,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根據(jù)這些已有的經(jīng)驗,仔細的研究,揚長避短,找出更好的處理辦法,爭取讓學生把這節(jié)課進行的更好,知識也掌握的更好一些。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9
我上課的內(nèi)容是第十二冊自然教材的第12課《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課題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但是這節(jié)課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轉,公轉是選學內(nèi)容,我把它作為教學延伸。
晝夜交替現(xiàn)象雖然是一個很普遍的自然現(xiàn)象,但是一個晝夜大約24小時,時間較長,學生可能不是很在意,也很難總結出晝夜變化的規(guī)律,所以我就在課的開始部分播放了一個晝夜交替出現(xiàn)的小課件,學生通過觀察課件,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晝夜變化的規(guī)律,直接把學生帶入到今天的研究主題中來。
當學生認識到晝夜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之后,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一些熟悉的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問題。在這部分,我主要選擇三種交通工具進行分析(火車、船、飛機),之所以選擇這三種交通工具,是因為這三種交通工具分別在陸地、海面和空中行駛,想通過這樣一個空間上的變化讓學生認識到不論在那里,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都是存在的。關于飛機的飛行,學生都沒有做過,沒有親身的經(jīng)歷,我也沒找到這段視頻資料,所以就讓學生想象了一下,為后面學生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作了一個鋪墊。
分析完火車、船、飛機的行駛后,再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這地方可能有些難,所以我就帶著學生做了一個比喻:把地球比作船,我們是船上的乘客,太陽等天體比作船外的景物,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些。能認識到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在通過分析船外的景物與船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認識到地球的運動方向:自西向東。接下來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地球自西向東轉動,這是李老師的建議,我覺得這個活動還是挺有意義的。學生通過自己轉發(fā)現(xiàn)只有自西向東轉動時太陽才會從我們的東邊升起,如果自東向西轉動的話,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與實際不相符,肯定是錯誤的。
在學生有了正確地分析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做晝夜交替的模擬試驗,這個試驗就是一個驗證性試驗,不知道這個實驗指導得到不到位,一會兒還請各位老師就這節(jié)課多提一些寶貴意見。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意義重大。一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對地球自轉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了解了(包括對哥白尼學說和其他天體運動知識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其實是膚淺的,也是跳躍式的。同學們并沒有經(jīng)過自身的探究,只是一個直觀的結果。倘若教師此時便以為同學對于地球自轉已經(jīng)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教材編排到這里,地球自轉還沒有直接證據(jù)出現(xiàn),因此我們并不能枉下結論,而是依照人類探索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歷史動身,一步步讓小朋友經(jīng)歷這個探究歷史,層層揭開地球自轉之迷。另一方面,這局部內(nèi)容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通過實驗演示給出了地球自轉的直接證據(jù),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重要轉折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實際教學中,要想達到教學目的卻非易事。在這個單元教學以前,我先上完了時間單元,同學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擺的研究,在他們的實驗中,擺在擺動過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會發(fā)生變化的,課堂上甚至出現(xiàn)過垂直擺動到最后變成平行鐵架擺動。具體原因有許多,主要還是資料問題以和同學在操作上不夠仔細,另外受空氣阻力影響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說實驗已經(jīng)證明擺具有堅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在我們的同學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計和我們情況類似的可能還不少,所以這局部資料的問題如何解決可能需要有一個具體說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師演示擺這個實驗,雖然會比同學好一點,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觀的顯示出擺的這樣一個特點,擺在擺動過程中方向仍然會有一些偏轉,因此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實際通過實驗得出,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這點上,我自身做的也是挺失敗的,同學幾乎都是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個人覺得這個結論在研究擺的過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總結,讓同學有一個前提認識。旋轉下面圓盤,觀察擺角度的變化,我做了近20實驗,都毫無例外發(fā)生了一些編轉,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變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強迫同學接受這個概念。教參上提到:確保實驗效果良好,擺錘應稍重一些,擺線應稍長一些,要特別注意提醒同學要平穩(wěn)而緩慢地轉動底盤。我覺得可以舉例說明什么樣的擺錘、擺線多長才比較合適,并且最好在中小學能夠比較方便找到這樣的資料。
既然我們的資料效果不明顯,我引導同學考慮為什么我們的擺不能非常明顯的證明書本上的結論,同學們非常的聰明,他們也會從資料和操作上(他們自身已經(jīng)體驗過)考慮我們的裝置需要改進。介紹傅科擺時,讀到擺錘重量、擺線長度,同學們才真正意識到,要讓實驗勝利,我們還需要不時改進實驗裝備和資料。傅科擺的原理在同學理解擺擺動時方向具有不變的特征基礎上,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我比較全面的向同學介紹了傅科當時研究的經(jīng)歷,利用沙子演示擺偏轉的軌跡,得到擺擺動時方向發(fā)生了明顯偏轉的結論。另外,我還簡單用受力分析示意圖介紹了傅科裝置的特點和其擺動時受到的幾個力,只要同學在五上小車運動單元基礎打的好,對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夠理解的
最后,通過讓同學了解更多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證據(jù):比方說在宇宙或者衛(wèi)星上觀察地球的圖片等,此時讓同學回顧我們的猜測和假設,同學們可以輕松的去掉不正確的假設,而只保存兩個假設。此時,我仍舊沒有與同學晝夜交替現(xiàn)象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讓同學心中仍舊充溢著疑問有利用他們致始致終堅持這種狀態(tài)有利于我們的教學。此時要求同學搜集信息,掌握更多關于地球自轉的信息,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七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自轉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球自轉》教學反思02-12
《地球的自轉》的教學反思07-02
證明地球在自轉的教學反思06-29
關于地球自轉課程的教學反思07-11
《地球自轉》教案反思01-25
《地球自轉》的教案反思范文01-29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12-18
五年級下冊科學《證明地球在自轉》優(yōu)秀教學設計12-04
課文《地球自轉》教案反思范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