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10 10:19:1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范例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范例15篇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教材安排學生先通過分享了解到的太陽系信息,認識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wèi)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個太陽系模型,在建模、處理數據的過程中感受太陽系空間之大,行星在這個空間內之小?紤]到線上教學的限制,學生隔著屏幕較難獨立處理數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計算。同時很多學生居家學習,較難外出采購材料,不一定每個學生家中都備有橡皮泥,也難以在直播課堂中短時間內自己一人建造出太陽系的模型;诖,授課教師對本課內容作了一些調整。首先通過課前發(fā)布建模任務,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太陽系資料,利用家中易得、合適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概念。課中,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陽系模型,其他同學以天文愛好者對展示的模型進行評價交流,引發(fā)學生對于建模的認知沖突,認識到建立模型需要考慮材料是否合適?模型中各天體順序是否準確?天體之間的距離、天體的大小如何?與真實情況是否相符,如何處理數據等。再通過觀看正確比例下的太陽系建模視頻,感受到太陽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經過總結完善對太陽系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神秘的太陽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陽系里有太陽和部分天體,但較少能完整地說出太陽系的構成。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查閱資料能力,能夠基于對太陽系的了解,嘗試尋找身邊材料來建造太陽系模型。但很多學生會忽視建模的科學性,較少能關注到數據的處理。同時由于學生剛接觸比例尺,面對太陽系如此龐大的數據,學生處理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生知道太陽系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學生對此沒有深刻的體驗,所以本課最后學生將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建立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間,而此時所有的行星都難以用肉眼觀測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陽系之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叫作太陽系。

          2.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tǒng)。

          科學探究目標: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根據查閱的資料,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

          3.樂于分享自己查閱的資料和建造的模型。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2.能夠利用不同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建模。

          3.能夠基于他人的建議和學習,對自己的模型進行反思和調整。

          STSE目標:

          意識到太陽系的發(fā)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太陽系的組成,認識龐大的太陽系。

          難點:通過建模、數據處理感受太陽系之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ppt、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并制作成視頻、模型評價表、介紹模板

          學生準備:課前制作的太陽系模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ㄒ唬┳髌氛故,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所制作的視頻。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前都花費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認識,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夠展示在其他同學面前,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師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和平臺。學生之間也能夠有所交流和發(fā)現他人的獨特之處,激發(fā)學生善于發(fā)現,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

         。ǘ┓窒砼c交流,引發(fā)建模沖突

          教師提供介紹模型的模板:

          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連麥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法及模型里的天體情況。其他同學在傾聽過程中有疑問可以用文字提問,教師將轉達給分享者。

          設計意圖:不同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體會和發(fā)現,通過分享和交流,豐富學生對科學建模的認識、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模型,會有一種身臨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師提供介紹模型的基本句式,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腳手架,介紹自己如何設計,選擇怎樣的材料,有思維的參與。學生分享過程中會收獲喜悅感和成就感,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師展示評價標準,所有同學通過釘釘答題卡功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型,并說出選擇的理由。

          設計意圖:借助平臺功能,讓所有同學參與其中。也促使學生傾聽、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夠大膽質疑他人的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反思自己的作品,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ㄈ┨幚頂祿茖W建模

          教師在學生分享過程中,尋找學生對太陽系中行星大小,它們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關注。順勢提出如何科學建模。播放處理數據的方法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數據處理方法。

          教師播放國外天文愛好者建造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

          學生觀看視頻并關注建造真實的太陽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間,感受太陽系之大。

          設計意圖:由于建造太陽系模型是學生首次根據數據進行建模,而課前建模中少有學生關注真實的數據情況,也較少有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后再建模。同時,太陽系數據項目多,數值量大,學生獨立處理會有所困難。而本課主要是希望借助數據的處理,讓學生感受太陽系之大,因此教師在此做了減法,弱化數據處理,通過視頻介紹方法,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方法,引導學生課下再根據自己模型比例處理數據,體會同時考慮兩組數據建模的困難,認識到實際生活中人們只處理一組數據以便觀察。

         。ㄋ模┨釤捀拍睿偨Y延伸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說什么是太陽系嗎?

          學生根據今天的課堂學習,總結什么是太陽系。

          教師展示宇宙圖片,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廣袤無垠宇宙的熱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學生對太陽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對太陽系的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強化學生對太陽系模型的認識。

          【課前任務通知單】

          請你查找有關太陽系的資料,根據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一個太陽系模型。(要求標出模型中各天體的名字、天體模型的大小、模型中天體離太陽的距離等)

          溫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體之間的順序?天體離太陽的距離?天體的大?

          2.可以利用橡皮泥、輕黏土、面粉、紅豆、綠豆、米、橘子、氣球、葡萄、牙簽、白紙、筆等物品來幫助你建造模型。

          【評價量表】

          太陽系模型評價量表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

          自我評價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陽,八大行星等天體

          1~20分

          創(chuàng)新性

          能夠利用家里易重,多種材料制作

          1~30分

          科學性

          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實際相同

          1~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并按縮小的距離擺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各行星的直徑大小并按縮小后的直徑大小建模

          1~10分

          美觀性

          模型與實際太陽系外觀相近

          1~10分

          我的自評總得分(滿分100)

          -----分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螞蟻進行細致觀察,并能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能嘗試用歸納的方法對觀察到的螞蟻作合理的解釋;能制作簡單的昆蟲模型。

          2、意識到科學探究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觀察時愛護小動物;愿意與他人合作,探討昆蟲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辨別常見的動物類型——昆蟲。

          3、能說出螞蟻的身體構造;知道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能對常見的動物進行判定是否屬于昆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蟲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發(fā)現并嘗試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能利用昆蟲的特征辨別常見的動物是否是昆蟲。

          【教具、學具】

          學生準備:

          每組:材料箱(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wèi)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材料袋(牙簽、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師準備:

          各種螞蟻、放大鏡、記錄表;收集、整理與昆蟲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資料卡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數量最多的昆蟲種類。螞蟻能生活在任何有它們生存條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最強的生物。中國國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就有600多種。中國居室內常見的螞蟻主要有以下三種:小黃家蟻,大頭蟻,洛氏路舍蟻。

          1、談話導入: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捕捉了幾只小螞蟻,你們都把它“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了嗎?你們是怎樣去捕捉的'?

          2、學生交流捕捉螞蟻的方法。

          3、讓學生畫一只心中的螞蟻,將畫的快的5名同學作品張貼在黑板上。師根據學生所畫的螞蟻總結出畫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螞蟻,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1:腳有幾只?

          問題2:腳長在什么位置?

          問題3:螞蟻是否有觸角?

          4、師引導:關于螞蟻你想了解哪些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螞蟻的身體構造,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板書:螞蟻)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制定觀察方案。

          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箱(師提供的觀察器材: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wèi)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出自己組的觀察螞蟻的方案。

          2、匯報觀察方案。

          (教師及時引導,在不能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螞蟻會自由爬動,我們無法仔細觀察。)

          讓學生說說本組的觀察方法。

          方案1:把螞蟻關在一個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2:把螞蟻放在水中的瓶蓋上,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3:把螞蟻放到昆蟲觀察盒里,用放大鏡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觀察。

          方案4:讓螞蟻爬在羽毛或毛筆上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方案5:用膠水粘住螞蟻的腳,拍照片觀察。

          方案6:用衛(wèi)生球畫一個螞蟻的活動范圍,再進行觀察。

          方案7:用大蒜畫一個圈使它的活動范圍縮小,然后用放大鏡觀察。(螞蟻到處爬,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用什么辦法觀察螞蟻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還不會傷害小螞蟻。)3、學生分組觀察,出示觀察要求。

          在觀察前讓學生相互補充各組觀察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老師再及時進行總結,并提出要求:

         。1)螞蟻太小不要拿著觀察,我們要借助放大鏡去觀察。

         。2)觀察要仔細,小組分工合作,填好觀察記錄表。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螞蟻。畫圖時先畫螞蟻身體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畫出其他部分。

         。3)重點觀察螞蟻的身體的構造,數一數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點?

         。4)注意不要傷害螞蟻!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能根據聲音、著裝等局部特征猜測同班的名字。

          2、讓幼兒在活動中增進與同伴之間的感情,感受愉快的情緒。

          二、活動準備

          不透光的放塊布一塊。

          三、活動過程

          1、教師談話導入,鼓勵每位幼兒參與表達。

         。1)請幼兒告訴大家你的名字叫什么?

         。2)告訴大家你的衣服是什么顏色的?

         。3)你還知道身邊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嗎?

          2、游戲時間,請你猜猜我是誰?

         。1)游戲規(guī)則:所有小朋友面對著教師,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老師悄悄地指定一位小朋友,用一塊細布遮住該小朋友的頭或者上半身,其他小朋友放下手,并轉身通過被遮擋的小朋友,喊出他們的名字來猜。如果沒有猜出來,那被遮擋的小朋友可以發(fā)出聲音來提示其他人。

         。2)可以變化玩法(如集體猜、分組猜)

          3、游戲升級,增加趣味性。

          幼兒們玩起了一個有趣的游戲,他們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發(fā)出叫聲。有的小朋友學著小鴨呱呱地叫,有的像小狗汪汪叫,還有的'學著小豬的哼哼聲,小青蛙的呱呱聲,小貓的喵喵聲等等。其他小朋友或者集體要猜出這些幼兒模仿的動物名稱。這個游戲真的很有趣呢!

          四、活動延伸

          教師遮住班內其他物品的一半,請幼兒來猜一猜。

          五、活動總結

          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的聽覺辨別能力。幼兒需要通過聽同伴的聲音來辨認他們的姓名,也要通過聽聲音來識別動物。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感情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增進。整個活動充滿了歡笑和快樂的氛圍!

          當老師準備方布時,需要確保方布的大小足夠適合使用。同時,在游戲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幼兒的游戲秩序,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4

          一、基本信息

         。ㄒ唬┟Q:電能從哪里來

          (二)所屬教材目錄: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

         。ㄈ┙滩姆治觯弘姴皇亲匀淮嬖诘哪茉,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四)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fā)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fā)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fā)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fā)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五)學習情況分析: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二、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目標: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發(fā)電的方法有多種。

         。ǘ┻^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三、教學重難點

         。ㄒ唬┲攸c: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fā)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ǘ╇y點: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四、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fā)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jié)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3、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五、教學準備

         。ㄒ唬┙處煖蕚洌

          1、解剖好的一節(jié)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ǘ槊總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fā)電機

          5、實驗記錄單一份

          六、教學過程

         。ㄒ唬┙虒W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

         。ǘ┙處熁顒

         。ㄈ⿲W生活動

         。ㄋ模┰O計意圖

         。ㄎ澹⿲耄1分鐘):同學們好,這個單元第一課我們學習了通電導線和線圈能引起磁針的移動,那么如何磁鐵移動是不是會產生電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ㄆ撸⿵土暸f知識,引出新知識。

          (八)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fā)電(分組實驗)(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的方法一樣,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這樣一個簡易的發(fā)電器就做好了,我們在進行電產生磁的實驗中,發(fā)現小磁針來回晃動。那么我們現在來回晃動磁鐵,是不是就產生了電呢?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1)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2)手搖發(fā)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4、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本的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fā)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fā)電器發(fā)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fā)現:

          a、電能產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3)給每組下發(fā)手搖發(fā)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fā)電機的原理。

          (4)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fā)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10分鐘)

          1、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大家一定對電池很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的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生電流。

          2、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回到家里,也嘗試做一個水果電池。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5

          一、教材內容分析

          在課程標準中,本課內容屬于“生命世界”領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疇。具體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通過繁殖延續(xù)物種,知道許多動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動物的卵都要經過受精后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課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的第六課《動物的卵》的一個課時——雞卵的研究。一至五課重點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課是探究動物繁殖的第一課,與第七課一起幫助學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動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學生,經歷過鳳仙花的種植及觀察,對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長并長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順序對物體進行細致的觀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識,并能對一些結構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測。

          關于本節(jié)課的研究對象——雞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如:雞蛋含有營養(yǎng)物質,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雞蛋里有蛋白和蛋黃等。但沒有將雞卵作為繁殖結構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也不知道雞卵的結構與新生命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方法及策略

          宏觀上來看,本課內容屬于形態(tài)學范疇,是一節(jié)典型的觀察課。通過圖片和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親歷以觀察為主、解剖為輔的學習過程,對雞卵結構的知識進行內化,并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測滲透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

          四、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雞卵的結構由外到內主要包括卵殼、氣室、卵殼膜,卵白、系帶、卵黃膜、卵黃以及胚盤,它們在雞卵發(fā)育成小雞的過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雞由雞卵發(fā)育而來;

          過程與方法:

          1.用解剖和觀察實物的方法了解雞卵的結構特點;

          2.根據雞卵各部分的結構特點推斷其在發(fā)育新生命過程中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能運用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觀察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根據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推測其相關功能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

          2.即使是他們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為所知的秘密,養(yǎng)成主動觀察、善于發(fā)現問題并且愿意解決問題的習慣;

          3.初步形成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解剖和觀察實物的方法了解雞卵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以雞卵各部分的結構特點為依據推斷其在發(fā)育新生命過程中的作用。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材料:教學課件、視頻《雞卵內的21天》、實物投影儀。

          2.演示材料:培養(yǎng)皿一套,煮熟的雞卵一枚,生雞卵一枚,鑷子一把,放大鏡一把。

          3.分組材料:每組培養(yǎng)皿一套,生雞卵一枚,鑷子一把,放大鏡三把、實驗記錄單一份。

          六、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出觀察任務

          1.由母雞孵卵的圖片引出小雞由雞卵孵化而來這一事實,進而提出問題:雞卵在孵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引發(fā)學生對雞卵結構與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視頻《雞卵內的21天》。通過雞卵內胚胎變化的視頻,讓學生熟悉的食物雞蛋變成陌生的研究對象雞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形成感性認識,即雞卵逐步變成小雞的過程中雞卵的內部結構在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引出雞卵結構與繁殖功能之間有所聯(lián)系,為本節(jié)課后續(xù)的研究打下基礎。

         。ǘ┲笇в^察方法分組觀察雞卵

          1.討論交流觀察的順序、內容和方法

          以“可以觀察雞卵的哪些特征?”“怎樣來觀察?”以及“觀察時要注意什么?”三個提問為主線,通過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不同感官對雞卵進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觀察,養(yǎng)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觀察習慣。教師在投影儀下示范解剖雞卵的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由于討論與交流的內容較多,學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項,并提出新的'要求:思考這些結構可能有什么作用。

          2.分組觀察。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教師查看每一組的觀察情況,適時進行指導,提高觀察效率。

         。ㄈ﹨R報雞卵結構推測功能作用

          1.投影儀展示小組的觀察結果,學生邊匯報教師邊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結構,加以簡單的板書。要求學生由外到內進行匯報,不得重復。當學生的觀察與事實不符時,帶領學生進行進一步觀察。適時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找到之前沒有觀察到的結構,如卵黃膜、胚盤等,教師解釋部分雞卵胚盤不明顯的原因。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準確描述觀察結構的能力。

          2.PPT示展示真實的雞卵胚胎變化過程圖片。其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雞卵變化的初始位置推斷胚盤的作用,根據卵黃卵白含量的變化推斷其作用。學生會發(fā)現,他們的打部分猜測是符合事實的,肯定之余再次滲透滲透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

         。ㄋ模┛偨Y延伸

          總結今天的學習方法,并以“其它動物的卵與雞卵的結構和功能都相同嗎?”“所有的動物都是用卵來繁殖的嗎?”“它們的繁殖又有什么奇妙之處呢?”三個問題提出新的思考:個例能否代表普遍情況?動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關注動物的繁殖,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潛移默化的運用核心概念進行思考。

          七、授課效果教學反思

          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雞卵孵化的視頻,讓平時作為食物的雞蛋變成較為陌生的繁殖結構,較好的激發(fā)學生對雞卵結構的探究欲望,試教時更有孩子在視頻結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同時,也達到了直入主題的目的。

          觀察雞卵的環(huán)節(jié),首先通過對三個核心問題的討論與交流,梳理出較為完善的觀察方法、明確觀察目的,為接下來的觀察活動打好基礎。試教發(fā)現,學生能夠較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聞的方法進行觀察,會提出需要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同時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還會提出如何驗證氣孔存在的實驗方法等,我首先對孩子們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一些無法在本堂課內完成的想法,鼓勵他們課后進行探究。

          在接下來的觀察活動與中,要求邊觀察邊思考雞卵的這些結構特點在發(fā)育成小雞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同時教師到各組查看了解觀察情況并適時指導,提高效率。

          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記錄單在投影儀的幫助下一目了然,要求學生按觀察的順序進行匯報,補充時不重復匯報,培養(yǎng)嚴謹的邏輯思維,提高效率。試教發(fā)現,所有小組都能觀察到卵殼、卵殼膜、卵黃、卵白幾個結構,準確描述它們的特點并對其功能進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測;部分小組能夠觀察到系帶、卵黃膜、胚盤、氣室等結構,對這幾個結構的描述偶爾出現困難或是不精準,對功能的推測也不盡相同,如不能確定氣室位于雞卵的哪一端,胚盤將來會發(fā)育成小雞的眼睛等。對于結構上的疑問,由于實驗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儀再此帶領學生進行觀察與確認,利用熟雞蛋的固定行辨別氣室的實際位置;對于功能上的推測,暫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給出合理解釋就行。然后通過一組真實的雞卵孵化圖片,觀察卵黃、胚盤的動態(tài)變化,分析兩者的功能。通過此環(huán)節(jié),重點滲透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關的生物學研究方法。

          總結延伸部分,進一步提出三個與動物繁殖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再帶著疑問離開課堂走進更廣闊的生物世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特別是生命科學領域,學生將繼續(xù)運用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進行研究,由滲透到內化再到運用。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力:能比較、區(qū)別幾種常見建筑物的結構,并根據結構對它們進行分類;能自行設計實驗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能大膽想象進行仿生建筑設計。

          2、知識:認識幾種常見建筑物的結構;認識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從仿生建筑中領悟到細細觀察各種生物,他們的特點、技能都將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

          教學重點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建筑結構的的資料(圖片),制作成課件;記錄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學生:搜集有關建筑形狀和結構的資料;每組白卡紙若干張、象棋若干枚、記錄表一份。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常見建筑物的結構。

          老師:課件出示有關建筑物結構的圖片。

          觀察圖片中建筑物的形狀和結構,想辦法將觀察到的形狀和結構形象的記錄下來。

          學生:將教師所示圖片盡快的記錄在一張白紙上。

          老師:請學生上臺展示,比一比誰的觀察仔細,誰的描述形象。

          老師:這些建筑物的結構有什么不同?你們能不能自己制定標準對建筑物的結構進行分類?

          學生:分類,填寫“建筑物結構分類卡”。

          匯報:我們是按照**標準進行分類的,屬于這一類的'建筑物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老師:關于建筑物的結構你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提問。

          老師:板書問題,提出要求。

          你們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自己設計方案進行研究,也可以從書上P10的實驗項目中選擇項目進行研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再實驗。

          學生:實驗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實驗結果。

          老師:怎樣使自己實驗的物體既穩(wěn)固而且承受力大?

          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某種建筑物的選材和結構有什么科學道理。

          拓展活動各具特色的形狀和結構

          老師:出示各種物體的結構圖片,請學生說說它們的形狀和結構。

          學生:小組討論:這些結構有哪些特點?這樣的結構有什么功能?

          老師:你還知道哪些奇妙的結構?

          學生:閱讀科學在線“仿生建筑”。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8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于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后輪……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盡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fā)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交談、查閱資料了解青春期的變化特點,能夠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和交流自己對青春知識的了解。

          2、意識到青春期的變化是人體的正常發(fā)育,要從科學的角度看青春期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青春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能正確看待青春期的變化。

          三、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青春期特點的錄像和其他資料。

          2、課前把男女學生分開坐。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大家發(fā)現自己在慢慢長大,你自己身體都有哪些變化,你能不能時時覺察出來?

          2、小結:對,有些變化是不知不覺中悄悄發(fā)生的,今天我們來了解這些變化。

          3、板書課題:悄悄發(fā)生的變化

          (二)、了解青春期的變化

          1、談話:大家是六年級的學生了,馬上要告別童年,向成年人進行過度。這一期間,我們把它叫做青春期。青春期,大家在身心發(fā)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你愿意對朋友、父母、老師說說你近來身心各方面的變化嗎?

          2、同學自由交流,把交流結果作簡單記錄。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男生比女生發(fā)育要晚些。這個時期大家心身都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

          5、觀看青春期的錄像。

         。ㄈ、討論如何對態(tài)青春期的變化

          1、談話:青春期大家該注意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青春期應該注意:加強營養(yǎng)、保證睡眠、保證睡眠、注意衛(wèi)生、積極鍛煉、穿戴合適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緒。

         。ㄋ模、總結延伸

          1、討論: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談話:關于青春期,你還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你認為當孩子好還是當成人好?

          3、教師小結。

          4、布置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出一張有關青春期知識的手抄報。

          板書設計:

          2、悄悄發(fā)生的變化

          在青春期我們應該注意:

          加強營養(yǎng)保證睡眠保證睡眠注意衛(wèi)生

          積極鍛煉穿戴合適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緒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

          一、教材

          1、教學內容:晝夜的形成。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意義:

          本課在小學中年級初步直觀了解地球、太陽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法認識探究晝夜交替現象和原因,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人類對地球認識的歷程,引導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探索地球奧秘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使用地球儀、手電筒、蠟燭,紙人,遮光窗簾等模擬晝夜的形成,形成直觀地球晝夜現象。

          (2)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通過學生開學術小組討論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難點: 觀察地球儀,弄清楚地球自轉方向、周期、晝夜形成過程。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提示

          學生已經學習并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觀察了地球儀,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并試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及通過太陽觀察地面影子、溫度、方向等知識。教學晝夜的形成同樣采用直觀教具演示,以生動、形象、直觀的實驗,富于啟發(fā)地提示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明白太陽、地球之間的關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為一天,需要24小時這些知識通過直觀教具演示和學生活動小組的實驗活動,富于啟發(fā)地揭示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使學生明白發(fā)生晝夜的形成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lián)系,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晝夜的形成,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空間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2、學法提示:

          教師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實驗、探究活動中,使之產生學習興趣,自覺主動地學習新知。故本節(jié)課先是采用了操作實驗法,讓學生親手發(fā)現新知,感受學習樂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形象、逼真地體驗到晝夜變化的產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練習中,采用討論輔導法,指導學生自學,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1、復習上節(jié)課已學過的地球知識,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白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根據課題,學生分組研究探索,小組長到教師處領實驗器材,教師發(fā)研究記錄卡,教師到各小組輔導實驗研究,從而為學生動手操作和理解“晝夜的變化”作好鋪墊,小組長記錄研究成果。

          3、各小組上臺展示研究成果,臺下學生補充評價優(yōu)缺點,教師注意點評。

          4、教師示范實驗,重點解釋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讓學生按教師實驗過程摸擬實驗,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質疑問難,課堂小結。

          7、為加深學生對“晝夜的變化”的理解,根據實驗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烏魯木齊、中國和美國,哪個地方先被太陽照到?(把握地球自東向西自轉)

          四、板書:

          晝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陽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陽面——黑暗

          地球自轉——光明黑暗交替

          ——晝夜形成

          這樣的板書,能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迅速直觀理解課文內容。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1、課前搜集信息;

          2、實驗;

          3、討論辯論;

          六、主要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探究法;

          3、實驗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儀器

          1、地球儀;

          2、電筒;

          八、達到的目標

          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開學術小組討論會、學會使用地球儀、手電筒模擬晝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觀地球晝夜現象,培養(yǎng)了他們觀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間概觀念。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能夠提問題并自己設計方案。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讓學生認識和學會使用量筒。

          培養(yǎng)學生注重真實的觀察和質疑精神,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課前準備

          教師:四個不同規(guī)格的瓶子、量筒、小勺子、多媒體課件。

          學生:一個瓶子、2個相同的一次性杯子、若干小杯、彈簧秤、尺子、彩色筆、量筒、小桶、記錄單、有刻度的茶壺。聯(lián)系實際生活情境,設計一個實驗來比較不同飲料的容量。

          作為一名小科學家,我們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實驗工具來設計一個實驗,比較不同飲料的容量。首先,我們需要準備兩種要對比的飲料,例如果汁和汽水。然后,將瓶子放在水平的臺面上,并用彩色筆在瓶子的側面標出幾個等距的刻度點,這樣我們就可以使用尺子測量瓶子的高度。接下來,使用量筒將一定量的果汁倒入一個一次性杯子中,然后將另一個相同的一次性杯子放在彈簧秤上。注意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然后,將果汁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以保證它們的容量是相等的。重復上述步驟,但這次使用汽水代替果汁。確保每次都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最后,將記錄單上的數據整理出來,計算出果汁和汽水的平均重量和容量。通過對比兩種飲料的平均重量和容量,我們就可以得出它們的相對多少。這個實驗不僅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使用工具進行科學測量,還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飲料的`容量差異。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比較其他不同類型或品牌的飲料,并探索他們之間的差異。這樣的實驗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并增加對生活中科學原理的理解。

          揭示課題。探究“比較液體的多少”出示4個容器(容器1和容器2相同,但容器2的液面較高,容器2和容器3的液位相同,但容器3更寬,容器4的液位比容器3低,但容器4比容器3更寬)質疑:哪個容器中的液體最多?哪個容器中的液體最少呢?

          學生猜想。

          提出要求:哪一瓶水裝得最多?我們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提出幾種方法來進行證明嗎?請各組先進行討論,然后比較一下哪個組提出了更多的方法。

          小組討論設計方案,教師參與其中。

          匯報設計方案。

          請各小組選擇一種或幾種喜歡的方案進行實驗,實驗時要注意分工合作。

          各小組動手實驗,教師參與其中。

          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課堂上使用的3號水比4號水多。那么我們如何準確地確定兩者之間的數量差異呢?下面是一個解決辦法:我們可以使用量筒和毫升的概念來測量水的多少。首先,我們可以用量筒來盛放一定量的3號水,然后記錄下所盛放水的刻度值。接著,我們重復這個過程,但這次換成4號水,并記錄下刻度值。最后,我們比較兩組記錄的刻度值,就能得出3號水與4號水的數量差異。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3號水到底比4號水多多少了。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測量水的多少,去解決這個問題。

          驗證5毫升水大約是一湯匙。

          猜3號瓶、4號瓶大約是幾毫升。

          讓學生用量筒驗證。

         、傧冉榻B使用量筒要注意的事項。

         、趯W生動手測量。

         、蹍R報實驗結果。

         、軒熒餐懻摦a生誤差的原因。反思總結學了“比較水的多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2

          實施前的設想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說,太習以為常了。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不陌生,但正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變化,卻往往被學生忽視。一方面,學生對宇宙萬物懷著與生俱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們對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本課的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真切感覺到太陽和影子永無止境地有規(guī)律運動和變化,認識到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之間的關系,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著值得我們探究的科學道理,意識到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采用學生喜歡的探究活動的方式,如猜謎語,畫影子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內外相結合,課內觀察與中長期觀察相結合,學生觀測記錄與研討相結合,意在讓學生“建構”,自己掌握科學學習的方法,自己發(fā)現科學現象的規(guī)律。本課的主要活動有:猜謎語,畫影子,做日影儀測影子,連續(xù)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儀中的影子,并在實驗室內模擬這些運動變化。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發(fā)現,建立對宇宙的情感,從而點燃探究宇宙的熱情。

          實施方法

          1.兩人合作,畫出自己及其他物體的影子,觀察影子。

          2.自制日影儀并會用它測量影子。

          3.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的位置和觀察時刻。

          4.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長的變化。

          實施過程

          一、導入

          1.師說謎語: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子烏黑頭,太陽光下伴你走,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學生猜謎。

          3.討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

          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學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

          1.影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影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影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過程:

          ①出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②發(fā)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郛嬘白拥耐瑫r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苡涀∽约赫镜淖藙荨

         、葑寣W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F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畫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圻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他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尋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他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觀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比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分發(fā)學生材料。

          2.學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操作記錄桿影。

         。墼谶@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保科學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鄄聹y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有關圖片,自行車實物,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看來運動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那么摩擦力對于我們有害還是有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課堂實施:

         。1)摩擦力的.利與害

          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摩擦力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害?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利?

          各小組討論得出:(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車玩,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有阻礙作用,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穩(wěn)穩(wěn)地站在滑板車上,靠的是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3)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三、小結:

          通過學習認識了摩擦力的利弊關系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解釋。

          四、板書設計

          運動與設計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車上,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機器運轉、小孩蹬滑板車,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的阻礙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紋、汽車輪胎做花紋、掛鐵鏈

          減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滾輪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思路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盡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fā)出的,然后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fā)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fā)出的聲音。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處處著眼于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二、教學目標

          1.能自己觀察、傾聽不同的聲音,動手做聲音的游戲。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有關聲音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通過聽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4.通過游戲、實驗,說出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能夠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難點: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四、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光盤一只,《記錄卡》每人一張,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聽聽聲音,說說感受

          1.播放一段大自然音樂,學生談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學生猜;

          板書:聽聽聲音。

          2. 大家聽后說說這些聲音都是由哪些物體發(fā)出的?在這些聲音里哪些是自然界發(fā)出的?哪些是因為人的工作或活動發(fā)出的.?你聽后有什么感受?

          3. 板書:樂音噪音好聽難聽

          傾聽

          討論填表,匯報交流。

          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揭題

          二、了解聲音,知道來源

          1. 請兩位學生上臺做游戲。

          2.讓固體發(fā)出聲音

          想辦法讓桌子上的鉛筆盒、紙、橡皮圈等物體發(fā)出聲音,方法越多越好。

          3.讓液體發(fā)出聲音

          舀一杯水放桌上:誰能在沒有其他輔助器具的情況下能讓這杯水發(fā)出聲音?方法越多越好。

          在有其他輔助器具的情況下,你有哪些方法讓水發(fā)出聲音?

          4.讓氣體發(fā)出聲音

          激趣:剛才讓固體、液體發(fā)出聲音都太簡單了,誰能讓這看不到,摸不著的空氣也能發(fā)出聲音呢?看誰的方法多,可以借助輔助器具。

          你平時還發(fā)現哪些聲音也是氣體發(fā)出來的呢?

          總結:從上面讓固體、液體、氣體發(fā)出聲音的活動中,你覺得聲音與物體有什么關系?沒有物體能發(fā)出聲音嗎?打雷需要物體嗎?

          板書:聲音由物體產生的,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學生甲正對全體學生分別做使固體、氣體、液體發(fā)聲的動作,學生乙背對學生甲猜測是什么東西發(fā)出的聲音,臺下學生做評判同時填寫《記錄卡》。

          匯報交流。

          討論:吹、扇、裝……

          交流:大風吹的聲音;笛子、口琴、蕭等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

          通過游戲激發(fā)探究興趣。

          放手讓學生自我設計、自主學習。

          三、分辨聲音的變化。

          1.分辨聲音的大小

          準備一個玻璃杯,用筷子敲擊杯子,再稍微用力一點敲擊杯子,讓學生分辨兩次聲音的不同。(大小不同)那么聲音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發(fā)聲時用力的大小不同)

          2.分辨聲音的高低。

          準備兩個同質,同大小的玻璃杯,同力用筷子敲擊杯子,讓學生分辨聲音。(聲音高低相同或大小相同)

          再在一個杯子里加水,再用同力敲擊兩個杯子,讓學生分辨聲音的不同。

          板書小結:方向遠近高低

          3.分析兩個杯子聲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那么利用這個原理,老師給大家7個相同的杯子,你能讓這些杯子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嗎?聯(lián)系音樂課里的1、2、3、4、5、6、7,你想到了什么?

          1.閉眼聽聲音,分辨方向游戲。

          2.閉眼聽聲音,分辨遠近游戲。

          因為一個杯子里有水,另一個杯子不加水,杯子里空氣的容量不同,所以聲音就不同。

          了解樂器當中的科學原理。

          四、擴展延伸

          1.剛才我們使杯子里空氣的容量大小不同,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樂音。其實,生活里有許多物品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出樂音的。大家有興趣可以根據老師列出的物品清單,回家試試制作一架小型的古箏用于平時的娛樂。

          回家做樂器

          活動延伸到課后,并為下節(jié)課鋪墊。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晝夜動植物的變化提出問題,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能提出并識別晝夜對郁金香.牽;.合歡樹等影響以及時差對動物的影響,并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解決方法;

          3.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牽牛花的變化;

          (二)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開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開花,如曇花;

          3.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貓頭鷹.蝙蝠等。

         。ㄈ┣楦.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喜歡大膽想象;

          2.體會到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奇妙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

          二、教學重.難點:

          1.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2.知道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三、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電腦制作有關幻燈片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談話:同學們,你喜歡鮮花和小動物嗎?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到花園.到動物園里看一看(放錄像)。

          [讓學生一開始就在輕松氛圍中學習,這樣,可以讓他們對本次活動產生興趣。]

          2.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多媒體演示晝夜植物的變化,動物的活動情況),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到底是什么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學生討論交流。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ǘ┨骄繒円箤χ参锏挠绊懀

          1.觀察郁金香.合歡樹.牽;ㄖ参镌谝惶熘胁煌瑫r段的圖片(媒體出示)。

         。圩寣W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更多植物變化,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并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變化?是什么在影響著它們發(fā)生變化?

          2.學生討論并交流。

          3.你周圍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樣會隨著晝夜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4.白天開花容易看見,但晚上開花是不容易見的。你有沒有晚上起來看過曇花.絲瓜等植物開花的變化?

          (多媒體演示曇花.絲瓜等植物夜晚開花的動畫。)

          5.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很多白天開花的植物,很少見過夜里開花的植物,這們能激發(fā)學生對植物的喜愛之情和從小養(yǎng)成仔細觀察。]

          6.學生討論并交流。

          7.小結:每種植物和生活習性都是受著節(jié)律的支配,這種節(jié)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著,和鐘的周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jié)律我們也稱生物鐘。

          (多媒體介紹晝夜對植物影響的.相關內容)

          8.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瑞典生物學家卡羅拉斯·林奈根據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介紹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9.調查你周圍植物的開花時間,看看是否能根據調查的結果編制一個花鐘。

          10.我們能不能得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guī)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曇花在白天能開花。

          1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12.小結。

         。ㄈ.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么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說明。

          2.讓學生討論交流。

          3.在我們的周圍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讓我們想辦法了解一下,它們在夜間都干些什么?把調查到的活動記錄下來。

          4.多媒體展示:貓.蛾.狗.公雞.蜜蜂.蝙蝠.刺猬.貓頭鷹等,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5.讓學生各抒已見。

          [讓學生在交流中主動的探究活動。]

          6.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答案?

          7.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

          9.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ㄋ模.探究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fā)現。

          6.總結。

         。ㄎ澹┳鳂I(yè):

          選擇一種夜間開花的植物,把它的變化寫下來;又選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了解它為什么喜歡在夜間活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9-0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5-23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6-05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參考03-08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3-20

        科學教學設計02-05

        科學教學設計02-06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07-0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