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品課不考試說起美文
前些日子就說思品課不再考試,并且專門召集部分思品教師專門研討,以后如何教。我戲說:“我一教思品課,思品就馬上不用考試了!”
這學期改行教了思品課,拿到教材就發(fā)蒙了。這課怎么教呢?文字淺白如水,道理淺顯皆知。這樣的課程,究竟要讓我們教給孩子什么呢?于是仔細回想了所聽過的一些思品課,也向教學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思品課老師請教,卻始終不得法。
劃劃背背,提問檢查,顯然不是我喜歡的風格。但是,考試要考的就是這些條條框框。譬如初一第一冊第一課有這么一框目:珍惜愛護自己的生命,對照一些練習題目,發(fā)現要想讓孩子考試得分,就必須一二三四的讓學生回答。于是就想,是不是學生會答了就學會珍惜生命了?
再看看校園內外,初一第一課就學會背誦珍惜生命的要點了,可是還是不會走路、還是要打架、下樓梯還是要擁擠。課本上的直白如水的知識,只是給了學生分數,并沒有給學生真正的“思品”。
思品課的課程功能是什么呢?應該不會是讓學生在試卷上得多少分,而是應該在人生的答卷上得多少分。并不是記住要點思想品質就高了,而是要內化為一種個人內在的品質。想起去泰安六中聽課時王老師所說的.,思品課很大程度上應該為學生的管理和德育起到作用。
是的,懂道理,讓學生學會有教養(yǎng),這應該是思品課第一位的課程功能,其他課程呢?
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里面批駁了這么一說:應試教育是饅頭,素質教育是詩。這句話很為一些人找到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理由,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大力實施應試教育。為什么?因為只有應試教育才會有饅頭吃,光會作詩,人是會被餓死的。其實反過來想想,如果一個人只吃饅頭,沒有詩意,活起來又有什么味道呢?況且都能寫詩了,還能填不飽肚子?
思品課不考試了,其實是給思品課教師一種更大的責任,我們不能再只讓孩子考高分,而是真的要把思品課上得知識內化為孩子的品質。任重而道遠,其他學科又何嘗不是呢?
剛才讀到吳非老師的一個觀點,說如果語文不考試了,很多語文老師就不會教了。再與自己所見到的聽到的一些語文課相聯系,我們就是在教給孩子“吃饅頭”,并且“吃饅頭”也沒有教好,別說作詩了?吹絽欠抢蠋熍e得名師的例子,說高考要涉及十幾部文學名著,能不能編成考試題目讓學生去讀去背。文學名著變成考題去背,一點也不新鮮,前幾天我還從網上下了一份,推薦給了我的老師們,不知道他們如何用,要是只要學生去背,我的罪過就大了,剝奪了學生讀名著的機會。暴寒!
課程與生活相剝離,與孩子的實際相剝離,就只能成為一種淺層次的形式,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靈。從大處來看,考試制度、考試的內容與形式,就決定了如何教;對教師的評價不改革,也決定了如何教。道理人人懂,人人知,就是不去行動。何也?饅頭好吃,詩難寫!
詩人還有么?都快餓死了!當今社會不想要詩歌,只需要功利!
于是想起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從思品課不考試說起美文】相關文章:
思品課感想11-17
初中思品課說課稿04-12
難忘的思品課作文10-04
說起店鋪美文04-13
思品課教學月反思06-03
思品課教學反思范文02-02
思品課教學心得總結04-20
思品與社會課教學反思07-15
思品課教師的自我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