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論文

        時間:2021-06-11 13:56:38 論文 我要投稿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論文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其途徑與方法多種多樣,而通過直覺思維的 訓練來培養(yǎng)語感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論文

          一 目前關于語感的眾多定義中,絕大多數(shù)認為語感是人在理解語言時的較強的感受力 ,主要表現(xiàn)為聽、讀兩項能力。筆者認為,實際上語文學科所要培養(yǎng)的聽、說、讀、寫 四項能力即語文能力,其高度綜合的表現(xiàn)形式即語感。它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 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 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jù)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在 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保庇X性。這幾乎是對語言的一種下意識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間的分析、推斷 與驗證的環(huán)節(jié),在一剎那之間就能自然而然地識別與理解別人的言語,并能熟練地創(chuàng)造 與生成新的言語。相傳清代紀曉嵐為乾隆皇帝題扇,題寫王之渙《涼州詞》一詩,將“ 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龍顏不悅。情急之下,紀曉嵐援筆在扇上斷 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紀 曉嵐在這里不是著眼于細節(jié)的邏輯分析,而是沖破了某些羈絆,超越了某些限制,從而 帶來了創(chuàng)新意識,憑借直覺,通過對原有言語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使這首千古流傳的七絕詩變 成了一首絕妙好詞。有的人能“一聽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筆如 有神”,就是語感的這種直覺性的外在顯現(xiàn)!爸庇X是對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頓悟或 理解”[①],所以,語感的直覺性實際上是主體對語言的悟性。

          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用業(yè)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來闡釋和說明客體 ,即對客體進行整合、加工的一種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語感就是主體作用于 言語對象的結果,是建立在言語材料意義被有效接納的基礎上的言語意義再創(chuàng)造,既包 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接受與理解,又包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反饋與輸出。而將語感僅僅 視為理解語言時的感受力,則只強調了言語對象向主體進行信息輸入,卻未注重主體對 言語對象的積極同化作用。在具體的言語實踐中,由語音與詞義組成的語基,由詞匯與 語法組成的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靈活運用所組成的語言執(zhí)行功能即語用,這三者共同 構成一個復雜的言語層級系統(tǒng)。語基服務于語構,語基與語構又服務于語用,只有語用 才直接與語感發(fā)生作用。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樣,人們讀出這五個字的音并理 解其字面意義,這是語基。這五個字(詞)可以組成四個或四個以上的詞語,并按語法 規(guī)則構成動賓結構或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自由靈活搭配即具體 的語言運用,可以使上述五個字組成五個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主體只有憑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的語用層面才會獲 得由這五個字靈活組成的五個句子的不同意義,形成語感。由語基而語構再到語用的言 語同化過程,實際上是邏輯化過程。而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雖然涵蓋了語 基與語構的內容,但已不是簡單重現(xiàn)邏輯化過程,而是邏輯化過程的積淀與潛伏,通常 以直覺同化形式出現(xiàn)。因而,只有語用層面上的言語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語過程,才會 產生較強的語感。

          3.整體性。因為語感是主體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已經舍棄了對語音 、詞義、詞匯、語法等具體語素的條分縷析,所以,它對言語對象是進行多角度、多層 面、全方位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語素意義與非語素意義 、內部語境意義和外部語境意義等的總和。這種言語意義總和,實在是無法機械地割裂 ,它只不過是感性與理性、經驗與理論、具體與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層積淀而已。

          4.情感性。語感不僅僅停留在對言語現(xiàn)象在語文知識正誤的簡單判斷上,而且要 對言語內容的真?zhèn)闻c言語形式的優(yōu)劣作出迅速的感悟,從而引起主體情感的振蕩。言語 內容與形式的真善美和主體的心靈形成異質同構,將會使主體的情感體驗產生和諧共振 ,感應相融;反之,則與主體的心靈形成異質異構,使主體的情感體驗變得扭曲失衡, 無法共鳴。

          語言大師薩丕爾說,語言是“千千萬萬個人的.直覺的總結”。在語感的形成過程中 ,直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非邏輯化的思想升華,“直覺是對于真理的不言 自明的認識”(萊布尼茨語),是無需經過具體分析、嚴密推理與邏輯論證而以猜測、 想象、領悟等感性形式去直接認識與把握客觀對象的思維。直覺思維具有三個明顯的特 征。首先是理性的隱性存在與邏輯的潛藏暗伏。雖然在進行直覺思維時,一般以感性形 式表現(xiàn)出來,但這種感性不是原始意義上的簡單的經驗感性,而是經過理性認識與邏輯 思維反復運動后所形成的更高級的感性,其光輝掩蓋了理性與邏輯的棱角。其次,是在 意識邊緣活動的持續(xù)性。當有關問題進入大腦后,自由聯(lián)想或思維總是持續(xù)不斷活動于這些問題的意識邊緣,一旦有某種媒介觸發(fā),大腦就進入最佳狀態(tài),原有的神經聯(lián)系突 然溝通連結起來,形成新聯(lián)系,從而把握認識對象。第三,是變異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直覺思 維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綜合、推理等正常思維形態(tài),而表現(xiàn)為靈感、猜想、預見、 期待與體悟等變異的思維形態(tài)。

          語感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直覺思維的訓練對于語感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可以從語感與思維的雙向關系、語感過程與直覺思維的聯(lián)系這兩個方面作粗線條的 分析來加以說明。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在未獲得語言表達即未轉換為外部言語之前,在大腦里表 現(xiàn)為內部言語,其對象——思想是處于混沌無序的狀態(tài)之中,恰如索緒爾所言:“思想 本身好像一團星云,其中沒有必然劃定的界限!保邰冢葑鳛閮炔垦哉Z的思維,它所反 映的客觀對象的各個要素互相滲透,未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界限分明的單位,而且所反 映的各種內容互相交織纏結在一起,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思想,從而顯現(xiàn)出不可離散性與 非線性的表征。因此,內部言語即思維,處于與外界環(huán)境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的開放系 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思維受到某種媒介觸發(fā)而獲得語言表達,就會出現(xiàn)質的飛躍,由原來 的混沌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檎Z言功能上的有序狀態(tài)。作家的神來之筆,演說家的即興講演, 常常不過是在瞬間自由地展開與釋放他們濃縮的思想。作為一個整體,未轉化為外部言 語之前的思維,基本上是處于直覺狀態(tài)中。語文教學必須加強直覺思維的訓練,使瞬間 負載更為豐富的思想內容,為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增大教學信息密 度,使學生建立新的語言次序。而語言又是表達思維結果的,是對思維的內容即思想所 傳遞的信息進行編碼。作為語言表達的形式,外部言語映現(xiàn)著作為思維的內部言語,外 部言語的斷裂則意味著內部言語的錯位或盲點的出現(xiàn)。外部言語要將混沌無序的思想迅 速分解并轉化為次序井然、界限分明的言語鏈條,以最少的言語觸發(fā)獲得最多的言語信 息,從而形成語感遷移。這種語感遷移,具體表現(xiàn)為言語形式的遷移,言語意義的遷移 ,言語形式與言語意義之間的相互遷移這三種形式,更多的情況是這三者連在一起形成 一個更大的語感遷移。[③]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將形成語感遷移的機制稱為“ 語言習得機制”,它是存在于人腦中,來自遺傳而又為人類所獨有的。兒童在接觸語言 的具體過程中,借助這種機制獲得靈敏的語言直覺,能自然而然地進行言語實踐。因而 ,無論是思維過程,還是語言表達思維的過程,都是直覺思維活動異常積極的過程。 語感屬于人的認識,不能超出根本的認識規(guī)律的制約,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 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然而,一般的認識也就停留在此,而語感卻在此基礎上重新回 到了感性、具體的層面。但這又不是簡單回歸,而是在理性、抽象基礎上經過飛躍之后 所實現(xiàn)的理性直覺與抽象直覺,理性、抽象退居到言語現(xiàn)象的幕后,沉降到言語現(xiàn)象的 最深處,并轉化為潛隱在言語直覺之后的內驅力。從語感的這一特殊過程來看,它恰好 體現(xiàn)了直覺思維的首要特征——理性的隱性存在與邏輯的潛藏暗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斯賓諾莎稱直覺為“認識自然本質的高于推理的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需要重 視言語材料的大量積累并對此進行邏輯分析,找出言語規(guī)律,并靈活地運用語言,從而 在語用層面上借助直覺思維以形成語感。

          由此可見,抓住了語感培養(yǎng)就是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鍵,而抓住了直覺思維訓練則 又是抓住了語感培養(yǎng)的關鍵。

          二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語感呢?筆 者認為,目前應該主要進行下列三個方面的工作。

         。保匾曊Z言積累,加強語言習得。

          主體原先積累與儲存的經驗、知識跟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相互撞擊,才會迸發(fā)出耀眼 的直覺思維的火花。西蒙說,直覺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識認識了當前的情景”[④]。 布洛赫也指出:“我認為直覺和經驗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所謂直覺,是把那些你已經了 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認識拼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的認識!保邰荩輿]有主體原有的經驗 、知識作前提,直覺思維只能是飄忽不定的鏡花水月。一般說來,對語文的經驗越豐富 ,對語文知識理解得越透徹,就越容易對語文中的現(xiàn)象與問題產生直覺。主體在處理當 前問題時所需要的已經內化的經驗、知識,美國現(xiàn)代教學論的代表人物布魯納稱之為“ 內在模式”。他說:“人的思想上有這樣的一些理論和模式,它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決 定我們有什么知覺;甚至決定我們有多少知覺……知覺是我們把假設加在收到的信息上 的結果,而產生這種假設的內在模式是一種省勞力的手段,使我們避免逐項處理感性信 息這樣的繁雜工作!保邰蓿萦纱宋覀儾浑y看出,要使主體已經內化的經驗、知識(或 “內在模式”)在直覺思維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就離不開調動記憶這種手段。無論直覺 的形式多么變化多端,也無論直覺的內容如何豐富多樣,而

          其心理素材都無一例外地來 自主體原先在學習與實踐中獲得的并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在直覺產生的心理機制中, 記憶的檢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語言學習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習得(acquisition),另一種是學得(learnin g)。語言習得,是指主體在自然母語環(huán)境中,通過接觸大量看似雜亂無章的言語材料, 以一種我們至今還難以解釋清楚的語言學習能力抽繹出復雜的語言規(guī)律并據(jù)此去運用語 言,尤其是母語的口語學習更是如此。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越的母語 環(huán)境,讓學生廣泛接觸并積累言語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在語言習 得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積累言語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聽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叭怂@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 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嗅覺,2%來自味覺!保邰撸萋牭淖饔脙H次于看, 它是汲取知識、積累口語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聽話時,主體必須在一瞬間利用強化 記憶儲存信息并依靠快捷靈敏的直覺思維活動,才能在接收言語聲波的同時理解語義并 評判話語。要調動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聽、會聽普通話。在對普通話語音材料的反復聽的 實踐中,學生會逐步將抽繹出來的母語的口語規(guī)律以知識的形式內化,轉換為自己的“ 內在模式”。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同時涵蓋了無聲默讀與出 聲朗讀兩個方面。有的人將閱讀僅僅理解為無聲默讀,造成語文課堂只能見到學生埋頭 看書的身影,而聽不到瑯瑯讀書聲。重閱輕讀乃至只閱不讀的片面做法應該摒棄,提倡 閱覽與誦讀并重。

          閱覽是手、眼、腦等感官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 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一目十行的速讀, 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主體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符號,而是由字、詞、句 、段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 忘食”,其“不求甚解”實際上就是指簡化了的閱覽過程,“有會意”則是對篇章整體 及其意義整體的準確把握。所以,主體在進行速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合 代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 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xiàn) ,可以活躍主體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作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 ,能拓展閱讀范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 薄發(fā),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瑯瑯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 ,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 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shù)慕Y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 個美妙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⑧]另 外,吟詠誦讀可以使學生領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哦 朗詠、誦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guī)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我們未對這種民族 化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經驗加以整理、繼承與發(fā)揚,而是簡單斥之為“死記硬背”,棄置一 旁。要改變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局面,萬萬不可對誦讀掉以輕心、等閑視之。

          2.強化語言訓練,突出語言學得。

          語言學得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語言以形成言語能力的,母語的書面語學習大都 采用學得方式。學生在語言學得中,“不僅接觸經過專家精心選定的話語材料,而且接 觸各種語言知識,并有各種各樣的實踐訓練”[⑨]。因此,語言學得與語言訓練之間 存在著一致性。學以致用,在語言學得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練 習將語言知識、規(guī)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 ,練,是學生的練習與操練。訓練是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 向關系。

          要讓學生練,必須有教師的訓。但有的人將訓簡單地等同于“講”,于是學堂變講 堂,教師大講特講,一講到底。這種違背訓示規(guī)律的“講”,一者表現(xiàn)為逐字逐句的“ 串講”,二者表現(xiàn)為過分執(zhí)著于逐層逐段的“講析”,為講而講!按v”以層層剝筍 的形式將完整的課文肢解為孤立零碎的文字符號與失去意義聯(lián)系的單個詞語,“講析” 用所謂的條分縷析的方法將渾然一體的作品割裂為抽象干癟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與寫 作特點。“串講”、“講析”往往是見字不同詞、見詞不見句、見句不見段、見段不見 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萬段,忽略學生對整體作品的感知與直覺體悟。對于一般 人來說,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應是知有不言、言有不盡。知 有不言指學生已懂的不講,與教學

          目標無關的不講,暫時不需要理解的不講;言有不盡 則是點到為止,給想象力騰出自由的場地。這才是講的藝術,才是真正地將訓理解為講 。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有的人將訓視為所謂“啟發(fā)式的問”。無思維訓練深度的“是 非問”和在提問之前“保證”學生答不上來的“刁難問”,是無益于學生的語言練習的 。提問不應存在什么固定模式,只有啟發(fā)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禮記·學記》),這才是啟發(fā)性 提問教學原則的精髓所在。而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時時問、事事問、字字問、句句問 、段段問、篇篇問,為問而問,并形成了由十幾個乃至幾十個“什么?”“為什么?” 拼湊起來的問的操作模式,問得學生暈頭轉向、坐臥不安,完全步入了問的誤區(qū)。

          上述偏離訓示規(guī)律的“講”、“啟發(fā)式的問”,是未認清我們母語的特性所致。漢 語不同于西洋的“法治”的語言,是一種“人治”的語言(王力語),“偏重心理,略 于形式”(黎錦熙語),其各級語言單位的組合、形成不依靠形態(tài)的變化,是一種非形 態(tài)語言。因而,母語學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的敏銳的直覺感受 。語言訓練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語言運用的能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 ·養(yǎng)生主》),“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于意,殆難指陳以言也”(歐陽修《六一詩話》 ,引梅堯臣語)。所謂“神遇”、“意會”,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 字以溝通、構筑“同見”、“同感”,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 豐富性與多元性,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fā)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 啟發(fā)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yǎng)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常膭钕胂舐(lián)想,誘發(fā)審美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作者或說 者若能傳達出、讀者或聽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 ,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對于這種最 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想象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lián)想是由某 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lián)想或想象 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將虎山水庫的水比 喻為“黃錦”“細紗”,像虬龍“回到了故居”,又將它比擬為人,是“躲在瑰麗的黃 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將如絲如縷的荷香寫成遠處高樓上的琴聲,運用了比喻 、通感。他們傳神的描繪都借助于由想象、聯(lián)想引發(fā)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閱讀理解中 更是離不了想象與聯(lián)想。如閱讀魯迅《藥》描寫康大叔突然闖進華老栓的茶館時所嚷道 的一段話: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運氣了你!你運氣,要不是我信息靈……”單純停留在字面認讀上,一般的讀者都能理解其語表意義!熬褪沁\氣了你”,“你運氣”, 是名詞作謂語的句子,按照語法規(guī)則是病句。但我們一旦聯(lián)想到康大叔這個劊子手的兇 狠貪婪、缺少教養(yǎng)與粗俗不堪,便立即覺得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運用這種病句入木三 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從而讀出了這段話的言外之意。聯(lián)想、想象往往是不受 邏輯思維約束的思維形態(tài),具有極大的跳躍性與自由性,可以極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 間建立聯(lián)系。因此,想象、聯(lián)想是直覺思維的翅膀。教師要積極啟發(fā)學生進行豐富的聯(lián) 想與奇特的想象。

          情感是形成想象與聯(lián)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機,也是形成審美鑒賞的重要條件。所以, 直覺思維往往是受主體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約。英國病理學家貝弗里奇認為,有相當一 部分的思維并無足夠可靠的知識作為有效推理的依據(jù),而須借助審美情感來進行感知、 作出判斷。在語感直覺中,情感往往表現(xiàn)為對言語內容美和言語形式美兩方面進行審美 鑒賞所產生的情感共鳴與情感愉悅。對學生來說,言語內容美與形式美對他們的思維活 動是潛滋暗長的,不容易被察覺,但卻是啟動他們直覺思維的強大力量。因而,在讓學 生感知言語內容美與體悟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要盡力誘發(fā)其審美情感,從而形成情感 性比較鮮明的良好語感。

          注:

         、 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71頁,科學出版社,1980。

          ②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157頁,商務印書館,1980。

         、 參閱李海林《論語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 (1)。

         、 轉引自任樟輝、郭安善《數(shù)學直覺思維新探》,《中學教學·數(shù)學》,199 0(1)。

         、 轉引自劉電芝《試論直覺思維的心理機制》,《教育研究》,1988,(1 )。

          ⑥ 轉引自楊春鼎《直覺、表象與思維》,72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 閻立欽主編:《語文教育學引論》,21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 (清)唐彪:《家塾教學法》,92頁,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

         、 李宇明:《語感簡論》,《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2)。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12-07

        中學語文教學訓練直覺思維培養(yǎng)的論文04-05

        中職機械制圖教學直覺思維能力培養(yǎng)論文06-19

        應用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感論文06-29

        培養(yǎng)語感的論文04-23

        加強語感訓練培養(yǎng)語文能力論文06-30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論文)12-06

        培養(yǎng)語感 發(fā)展思維 滲透德育12-05

        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論文11-0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