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中醫(yī)內科學論文
中醫(yī)內科學富有理論性和鮮明的實踐性。因此,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必須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深研理論,加強實踐,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由于中醫(yī)內科學內容豐富,各個病證均可獨立成篇,每個病證之辨證論治又各有不同,往往使初學者望書興嘆,頗費心思而難以學好,故本文從教與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學好中醫(yī)內科學。
1一病一議,掌握規(guī)律:
內科病證名目繁多,經(jīng)歷了一個由繁而簡的過程。如《內經(jīng)》記敘的內科病證達二百余種;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確立了雜病臟腑經(jīng)絡辨證論治體系,提出了近四十種內科疾病之辨證論治,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則記載了內科病證一千余種,至近代,作為中醫(yī)院校教材使用的《內科學》則選擇了常見病、多發(fā)病50余種,而近年出版的《實用中醫(yī)內科學》則記載了一百二十個病證,如此眾多的學習內容,要求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學完學好,確非易事。因此,在學習方法上,應抓住內科學體裁的特點,一病一議,各個擊破,掌握規(guī)律。
如何掌握規(guī)律?即要掌握各個具體病證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治療規(guī)律,并可用扼要的文字歸納出來以幫助理解和記憶,例如:
感冒:由外感風邪,肺衛(wèi)不宣所致,當以疏風宜肺為大法,可用荊芥,防風、杏仁、銀花、菊花等輕清之品,故可歸納為:“感冒多因外感因,風邪襲表肺不宣,疏風宣肺為大法,輕而揚之隨證施!
又如咳嗽,有外感內傷之分,五臟六腑病變均可致咳,但必有肺氣上逆的.共同病機,治多以宣降肺氣之品,可用止嗽散化裁。故可歸納為:“五臟六腑可致咳,肺氣上逆總相同;外感內份分虛實,宣降肺氣止嗽宜!
再如水腫,前人有豐富的理論認識與治療經(jīng)驗?蓺w納為:“水泛肌膚水腫成,標肺腎本制在脾,陰水陽水兩大類,利水消腫隨證施!贝怂木溲悦魉[之病因病機,分類及總的治則。可進一步歸納其具體的分型論治:“濕熱壅盛疏鑿飲,水濕二五(五皮飲合五苓散)風水婢(越婢湯)脾陽不振實脾飲,腎陽虛弱真武宜!
或者可結合學過的經(jīng)典著作,從某些有代表性的條文入手領會某些疾病之論治規(guī)律。如黃疸:“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惫省爸吸S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痰飲,“當以溫藥和之”,以苓桂術甘湯為代表,則提示本病之病機是陽微陰盛,水濕不化,聚而成飲。淋證:“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故提示治療上當以養(yǎng)陰清熱通淋。
凡此等等,一病一議,抓住各個病證之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治療規(guī)律,這是學好中醫(yī)內科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2縱橫比較,求同析異: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特點,也是中醫(yī)內科學的核心和學習的重點。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緊緊圍繞這一重點,深刻理解,縱橫比較,求同析異,才能靈活掌握而不為書本所拘。
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辨證論治的有關具體內容分類比較,可采用下列幾種方法。
2.1古今比較法:將歷代醫(yī)家至現(xiàn)代中醫(yī)有關疾病辨證論治的主要觀點進行歷史比較。如關于水腫之治療:唐宋以前偏于采用攻下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提出溫腎法(濟生腎氣丸)與實脾法(實脾飲),補前人之未備;至清代李中梓《證治匯補》則強調采用汗、下、滲、清、燥、溫等因勢誘導,辨證論治;現(xiàn)代中醫(yī)則從治療慢性腎炎水腫的實踐經(jīng)驗,突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提高了療效,通過古今比較,有一幅歷史性的“總畫面”,既有助于學者牢固地掌握有關理論,更可從中受到啟發(fā):實踐出真知,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經(jīng)驗,更要敢于突破前人之框框,發(fā)展祖國醫(yī)學。
2.2鑒別比較法:中醫(yī)強調辨證,首先是鑒別。具體到中醫(yī)內科學之內容分析,鑒別比較具體兩個層次:一是病證之間的橫向的鑒別比較,亦即鑒別診斷,如哮證與喘證、呃逆與噎膈、水腫與臌脹、淋證與癃閉、肋痛與胸痛、中風與厥證、癲證與證、痹證與痿證等,須從各個病證之定義、診斷依據(jù)人手進行鑒別分析:二是同一病證中有關證侯類型之縱向的鑒別診斷,如哮證之發(fā)作期與緩解期、喘證之實喘與虛喘、黃疸之陰黃、陽黃及急黃,水腫之陰水與陽水,淋證之五淋鑒別等,既有相同的癥侯表現(xiàn),又有各自的臨床特點,既是辨證的重要內容,又是進一步分型治療之前提。故善于運用鑒別比較法,才有可能抓住主要的辨證要點。
2.3比較分析法:對某一事物某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不同類事物中的相同之處,或同類事物中的不同之處,求同辨異,從而加深對該事物之認識和理解。在內科學習中,通常有兩個層次之比較分析法。
a 病機證治之比較分析。如感冒與外感咳嗽,均多由風寒或風熱之邪致病,都可見風寒型與風熱型,可謂病機與證型相同,但由于病機重點不同,前者偏于外邪襲表,后者以外邪犯肺為主,故癥狀主次不同,固而有不同之診斷,治法與代表方劑亦異耳:又如胃院痛,肋痛、腹痛均可見肝郁氣滯型,治當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但具體之治療方藥又不盡相同,此異病同治,同中有異也。
b 證型判斷之比較分析,目前之教材,為便于學習掌握,多辨病分型,一病數(shù)型論治。在各個證型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而不易鑒別。如水腫之臨床證型,其中有水濕浸潰與脾陽不振兩個證型,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但若認真地進行比較分析,則可化難為易。
全身水腫,舌質淡白:水濕浸潰型——陽水、實證、病程短;脾陽不振型——陰水虛證、病程長
頭面腫甚、肢體困倦——通陽、利水——胃苓散、五皮飲
腰以下腫腎、手足不溫——溫脾、利水——實脾飲
同時,對于某些單個證型之判斷分析、應抓住主要之依據(jù)、才能防止辨證失誤,如寒性腹痛之辨證,可見下述表現(xiàn)
、俑怪凶魍础⒂龊又、得熱則舒,苔白脈緊。
、诟雇醇北⑾矞叵舶、溲清便溏。
、凵俑咕屑崩渫矗}沉而緊。
、苣氈型床豢扇,形寒怕冷,喜溫喜按。
、莞怪欣渫矗肿隳胬,身痛惡寒。
、薷怪欣坐Q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其中,a是主要的辨證依據(jù),為寒性腹痛的共同表性,具有定性之辨證意義。其余各項由于腹痛之部位或癥狀特點不同,具有定位意義。如a+b則為寒邪內盛型腹痛,當用正氣滅香散溫中散寒;a+c則為寒凝肝脈之腹痛,當用暖肝煎溫肝散寒;a+d則為陰寒內盛之腹痛,當用通脈四逆湯溫陽散寒通脈;a+e則屬表里俱寒之腹痛,宜用烏頭桂枝湯溫里解表;a+f則屬陰寒上逆之腹痛,宜用附子梗米湯散寒降逆。
通過縱橫比較,辨析異同,有助于學者掌握內科疾病之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法,掌握臨床辨證之要點,打下牢固的內科理論基礎。
3學用結合,熟練生巧:
前人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說明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性。在課堂理論教學中,按教學大綱要求,都將安排一定時間比例的臨床見習,其目的是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化鞏固在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強中醫(yī)內科基本功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智力開發(fā)。因此,必須重視臨床見習的實踐機會,學用結合,嚴格訓練,熟練則能生巧,知常達變。
在臨床見習中,其中最主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掌握辨證論治的步驟與方法。要求能把以往學過的中醫(y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理論知識融匯貫穿,并能把八綱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六經(jīng)辨證、病因辨證、臟腑經(jīng)絡辨證等各種辨證方法融為一體,靈活運用。盡管內科各個病證均有具體的診治要點,但如果不善于將其它各科的知識綜合歸納,靈活變通,則往往事倍功半,難以提高。因此,盡快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與方法就顯得極其重要。關于辨證論治之步驟,可歸納為下述“六步法”:1、抓主癥,四診合參;2、明診斷,掌握規(guī)律;3、詳辨證,病機為要;4、定治則,知常達變;5、議方藥,謹守“四對”;6、析療效,總結提高。(詳見羅仁:“辨證論治的步驟與方法”一文,載于陜西中醫(yī)函授,1987年第3期至于辨證論治之方法,一要掌握具體病證之診治要點;二要靈活選擇運用中醫(yī)的各種辨證方法,如八綱、衛(wèi)氣營血、六經(jīng)、病因辨證、臟腑經(jīng)絡辨證等;三要掌握各種辨證方法之共性,即病機辨證的方法: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勢的病機四辨方法。只有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及其方法,才能舉一反三,結合臨床見習病例反復練習,熟練生巧、知常達變,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真正學好中醫(yī)內科學。
以上介紹了學習中醫(yī)內科學的方法。歸納起來,是“一議二比三練”:通過一病一議,掌握各個病證之發(fā)生發(fā)展與證治規(guī)律:將各篇內容從各個不同角度相互比較分析,求同辨異,才能牢固地掌握內科基本理論;同時,要結合實踐,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與方法,反復練習,嫻熟運用。
【如何學習中醫(yī)內科學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y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07-27
中醫(yī)內科學病機教學的論文01-31
中醫(yī)內科學與現(xiàn)代西醫(yī)的結合論文01-31
中醫(yī)內科學教學效果的思考論文09-06
中醫(yī)內科學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初探的論文01-29
中醫(yī)內科學教學方法探討論文07-22
《內經(jīng)》理論在《中醫(y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