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群
(陜西省乾縣西大街41#乾縣第二中學(xué) 713300)
《語文學(xué)習(xí)》2005年第1期P35刊登了徐莉莉老師的《說“焉”》一文,徐老師認(rèn)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語文》教材第一冊中對于出現(xiàn)頻率甚高的“焉”字只是籠統(tǒng)地指出詞性為“助詞”而并未作具體詳盡的解釋。今年筆者在教授高一語文是發(fā)現(xiàn)正如徐老師所鹽,確實未能給學(xué)生一個明確的說法,于是筆者對此又再次拜讀了徐老師的這篇文章,卻發(fā)現(xiàn)徐老師對此只談到了“焉”作兼詞的一種用法,并且解釋不夠全面,同樣讓學(xué)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印象。筆者想在此文中對“焉”字作一具體明了的解說。
“焉”能用作助詞和代詞
(一)助詞
“焉”作語氣詞,主要表示直陳語氣,相當(dāng)于“呢”,帶有引人注意或夸張的意味,用“焉”的句子常常是說話人陳述的重點所在。例如:
①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呢。
②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
“焉”可不譯,也可譯為“呢”。前句是陳述的重點所在,故句末用“焉”,后句不是重點所在,故用“也”。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何”,可譯為“怎么”、“哪里”。例如:
①姜氏欲之,焉能辟害?(《左傳隱公元年》)--姜氏想要這樣,怎么能避開這禍害呢?
②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他的兒子會往哪兒去呢?
2.用在及物動詞后面,相當(dāng)于“之”,可譯為“他”、“它”。例如:
①眾惡之,必察之;終好之,必察焉。(《論語衛(wèi)靈公》)--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他;眾人都喜歡他,也一要考察他。
②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所以為這事寫了這篇文章,等待那些觀察民情風(fēng)俗的人得到它。
3.用在非及物動詞后,相當(dāng)于“于是(在/從這里)”、“于彼(在/從那里)”。例如:
①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大國是難以猜測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積土成為高山,風(fēng)雨就從那里興起。
為了能夠明確的表示出“焉”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特擬以下圖表:
(一)助詞: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疑問代詞:用在動詞前面
“焉” (二)代詞 指示代詞:用在及物動詞后面
兼 語 詞:用在非及物動詞后面
[再說焉]相關(guān)文章:
1.焉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