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

        時間:2023-07-13 16:23:5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范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jié)內容通過三個經(jīng)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shù)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教材不僅按照科學家的探索歷程,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還較詳細地講述了這兩個實驗的具體方法。在結構體系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探究“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通過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優(yōu)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yōu)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范文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倭私膺z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谕ㄟ^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圻M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軐W會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務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偻ㄟ^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谕ㄟ^探究實驗培養(yǎng)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感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③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教學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為依據(jù),讓學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且在課堂上運用“自我效能論”,用發(fā)展性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

          具體教學計劃和策略如下:

          以人類早期對遺傳物質的推測為問題源頭,通過復習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讓學生明確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經(jīng)學習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設疑,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這時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遺傳物質必須具備哪些特征?然后組織學生回憶蛋白質的組成和功能,比較蛋白質哪些方面可能會具有遺傳物質的特征,并且我補充背景知識:當時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DNA的具體結構。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讓學生很好的體會為什么早期很多科學家推測遺傳物質是蛋白質,而學生先前已經(jīng)通過各種媒介了解遺傳物質是DNA,這樣再次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推動沿著前輩探索發(fā)現(xiàn)的足跡,去探究怎么知道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首先提出問題:生物體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么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最合適?并引導學生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組成結構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探究最佳材料。學生通過對這些生物的結構進行比較,明白既然生物體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那么選病毒等較簡單的材料分析起來簡便,干擾因素少。同時通過對實驗材料的探究,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思路也進行初步的預測。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首先邊觀察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動畫課件邊學習此實驗,然后花3分鐘左右時間完成下列圖表,體會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思路,設計的科學性在哪里?實驗結論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證實的?實驗的第四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無毒的R型細菌混合后,為什么使小鼠死亡?學生不易理解,我補充相關的知識: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加熱使蛋白質和DNA變性喪失活性后,降低溫度DNA可以恢復活性,但是蛋白質卻不能恢復。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學生提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提到:

          1為什么不是小白鼠將兩者的混合物進行了轉化?

          2為什么“轉化因子”不是整個S型細菌而是具體的某種物質?

          對于這兩個問題,大家在備課的過程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

          教材在這個地方的設計不夠完善,實際上在格里菲思的實驗之后,有些科學家也提出了這兩個問題,并且做了相應的實驗來排除這兩種可能。我并沒有簡單的介紹科學家是怎樣設計實驗排除這兩種可能。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模棱兩可,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啟發(fā)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好機會。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究是否有這兩種可能,(簡單的介紹這兩組實驗)學生分析不同的實驗的現(xiàn)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學生通過這兩組實驗,補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然后我簡單的介紹科學家的實驗結果:這兩組實驗都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學生就明白了確實是S型細菌中的某種物質使R型細菌發(fā)生了轉化。而S型細菌由多種物質組成,那么“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這樣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這“轉化因子”是什么物質?將學生分組,讓各小組花5分鐘左右的時間設計實驗探究什么是轉化因子。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最后我再通過多媒體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學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樹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通過“過程式教學”,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實驗的關鍵設計思路——將蛋白質和DNA分離開來,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有些小組的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還提出一些問題,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質,是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菌中的嗎?2.我們也會吃一些生物的細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一樣影響我們的細胞,使我們的細胞變成其他的東西?3.課本為什么說艾弗里的實驗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為提取的DNA總是混有2%的蛋白質,但是第三組實驗不就很好的證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質也不能使其轉化嗎?對于這些比較好的問題,讓學生將它記錄下來,課后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進行解決。在學習“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予探究,很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就不必強制性灌輸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生真正主動去參與探究的過程,享受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分組討論,也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也是教學的重點,向學生交代了有關T2噬菌體的背景知識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觀察圖3-6來學習該實驗,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實驗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允許討論。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踴躍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將好的問題寫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時選C和O等同位素作為標記元素,這里為什么選擇35S和32P作標記?用C和O等同位素,行嗎?

          2.為什么離心后T2噬菌體顆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位于沉淀物?

          3.為什么第一個實驗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4.為什么第二個實驗上清液離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5.為什么第一個實驗離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藍色的,而第二個實驗離心后得到的DNA卻是既有藍色又有紅色?

          然后讓各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介紹離心的原理,是依據(jù)密度的不同。學生就通過自己的主動質疑和討論釋疑,復習蛋白質、核酸的組成元素,同位素示蹤法,也為后面知識“DNA的半保留復制”做鋪墊。文科班的學生對侵染的過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補充多媒體動畫,通過這兩幅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比較“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思路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學生自己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其實兩者的思路是一樣的,只不過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著通過一道練習題反饋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中證明了DNA作為遺傳物質具備的特征:連續(xù)性和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與前面學習的遺傳物質的特征相呼應,也為后面學習DNA復制和基因的表達的埋下伏筆。

          最后對本節(jié)課各小組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于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小組給予高度贊許。每個學期我們?yōu)槊總學生建立了一個學習檔案,運用“自我效能論”的理論,將本節(jié)課中學生好的探究實驗設計和教師的評價收入學生的學習檔案中,進行跟蹤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課后反饋、拓展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的檢測題,以學案形式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課后進行反饋練習和拓展。

          1.課本中只是簡單介紹了煙草花葉病毒侵染煙草的實驗,我將這部分內容用下列資料替換,通過這道練習的反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三個實驗的設計思路,并讓學生得出結論:少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2.課后讓學生閱讀學案資料探究遺傳物質是不是都在染色體上?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充分發(fā)揮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xiàn)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進行活化和優(yōu)化處理,讓學生“重走探索之路”,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tài)度和合作精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開拓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生物-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說課稿03-03

        高中生物說課稿:《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10-09

        關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評課稿04-06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評課稿(通用10篇)05-03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說課稿02-01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說課稿范文08-09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4-02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說課稿09-26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說課稿(通用10篇)04-23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示例(精選5篇)05-1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