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標:經(jīng)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沖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為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于我們的這節(jié)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啟發(fā)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guī)則物體(并板書)。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guī)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guī)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jù)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xié)作:
方案一,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后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jié)M水,然后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小組匯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匯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說說看,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xiàn)曹沖第二呢?
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
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
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jù)這對數(shù)據(jù)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
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nèi)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為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xiàn)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么做。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shù)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jù)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并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2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47~48頁整理與練習回顧與整理和練習與應用第1~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認識因數(shù)和倍數(shù),能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或倍數(shù),進一步認識質數(shù)和合數(shù);掌握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進一步認識偶數(shù)和奇數(shù);加深理解質因數(shù),能正確分解質因數(shù)。
2.使學生能整理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知識內(nèi)容,感受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能應用相關概念進行分析、判斷、推理,進一步掌握思考、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積累數(shù)學思維的初步經(jīng)驗,提高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加深對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回顧、整理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yǎng)樂于思考的品質和與同伴互相交流、傾聽等合作意識和能力;感受數(shù)學方面的知識積累和進步,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整理、應用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知識。
教學難點:
應用概念正確判斷、推理。
教學準備:
小黑板、準備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學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最近的數(shù)學課,我們學習了哪方面的內(nèi)容?回憶一下,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揭題: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因數(shù)和倍數(shù)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今天開始主要整理與練習這一單元內(nèi)容。(板書課題)通過整理與練習,我們要進一多認識因數(shù)與倍數(shù),2.5.3的倍數(shù)的特征,能熟練掌握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或倍數(shù)的方法;能判斷偶數(shù)和奇數(shù)、質數(shù)和合數(shù),了解這些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能正確分解質因數(shù),提高對數(shù)的特征的認識,加深對數(shù)的認識。
二、回顧與整理
1.回顧討論。 出示討論題
。1)你是怎樣理解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舉例說明你的認識。
。2)2、5、3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我們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3)自然數(shù)可以怎樣分類,各能分成哪幾類?舉例說說什么是質因數(shù)和分解質因數(shù)。
(4)什么是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 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結合討論適當記錄自己的認識或例子。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fā)現(xiàn)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里為什么要建這么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么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么有的寬松,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占的空間不一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只蘋果占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jù)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diào):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里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yè)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 = a×a×a= a3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4
教學內(nèi)容:
本節(jié)內(nèi)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最后一節(jié)的內(nèi)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nèi)容的基礎上呈現(xiàn)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于探索數(shù)學問題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于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扎實。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握不規(guī)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并能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3、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周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柜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3)
它的棱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guī)則物體”。(板書:規(guī)則物體)
4、現(xiàn)在請同學們再觀察老師手中的魔方,它還是正方體嗎?(旋轉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呢?
像這樣,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具體形狀的一類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稱它們?yōu)椤安灰?guī)則物體”。(板書:不)
5、現(xiàn)在這個魔方的體積是多少呢?(還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書:轉化)
【設計意圖:我用正方體魔方引入,把本節(jié)課主要用到的數(shù)學思想滲透給學生,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同時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魔方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物體。再看,現(xiàn)在老師手中拿的這個芒果也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我們能直接把它轉化成規(guī)則的物體嗎?
那它的體積是多少,又該怎樣求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有趣的測量,共同來研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二、新授
(一)測量芒果的體積
1、你想怎樣測這個芒果的體積呢?(學生匯報)
2、桌面上,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量杯和一個長方體容器。
你認為選擇哪一種測量工具,能夠很快地求出芒果的體積?為什么?(選擇量杯,因為它有刻度)
3、這樣做確實能比較快的求出芒果的體積,你來看(ppt演示)
量杯中裝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體積)
仔細觀察,將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水面會上升呢?那么,現(xiàn)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體積)
現(xiàn)在,你知道芒果的體積是多少嗎?
100是芒果的體積,它也是什么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4、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呢?(將芒果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guī)則的芒果轉化成了規(guī)則的圓柱體)
5、像剛才這樣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排水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實驗:用量杯和水試一試、測一測芒果的體積。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察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明白應用轉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也就是測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基本方法。】
(二)測量石頭的體積
1、現(xiàn)在老師也想進行一次測量,我想測的是這塊石頭的體積。
我應該選擇什么工具來測量呢?為什么?(選擇長方體容器,因為石頭太大了)
2、用這個長方體容器怎樣求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呢?在小組內(nèi)和你的同伴說一說。(討論后,學生匯報)
3、在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強調(diào):要從里面測量)
出示數(shù)據(jù):長25cm,寬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將石頭放入水中,觀察水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這樣放行不行(豎著)?為什么?(石頭沒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頭已經(jīng)完全浸入水中,此時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據(jù)屏幕上顯示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學生動筆計算)
5、剛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測得了這塊石頭的體積。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guī)則的石頭轉化成了規(guī)則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教師調(diào)換實驗用品進行第二個實驗,把量杯換為長方體容器來進一步探索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會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可計算的長方體的體積,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適時強調(diào),測量時要把石頭完全浸入水中,才能應用轉化的思想求體積!
6、你還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測量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運用)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他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
7、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jīng)用過剛才同學們說到的方法幫助國王解決了一個難題,出示“數(shù)學萬花筒”,學生讀。
(三)測量蘋果醋瓶的體積
1、現(xiàn)在你們想不想親自測量一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機會就在眼前,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蘋果醋。在大家動手之前,請你先猜猜看“這個瓶子的體積是多少?(凈含量:260mL)
2、現(xiàn)在就動手來驗證一下吧。將記錄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中。
【設計意圖: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數(shù)學活動課要把握好實踐活動的時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就讓學生親自去發(fā)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去動手!
3、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誰能來說一說?
(四)總結
通過這幾次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排水法”還是“溢出法”,實際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什么呢?(將不規(guī)則物體轉化成規(guī)則物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實質!
三、質疑
看書頁,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1、一個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個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這個零件的體積是( )。
2、一個長方體容器裝滿水,底面長8dm,寬5dm,高3dm,放入一個不規(guī)則物體后,溢出30升的水,這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 )。
3、一個長方體容器,從里面量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裝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小長方體放入水中,小長方體的長是10厘米,寬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體積是( )。
【練習目的:強化“轉化”思想的實質。】
(二)解決問題
第一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4dm,寬2dm,放入一個石塊后水面上升了0.5dm,這個石塊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正方體的容器,棱長20厘米,現(xiàn)裝有深度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個物體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練習目的:通過對比練習,由直觀到抽象,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第二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將一塊鐵塊放入容器中,裝滿水,再將鐵塊取出,這時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有多大?★★
2、一個正方體容器裝滿水,當放入一個長方體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長方體長8分米,寬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铩铩
3、一個棱長為15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內(nèi)水深8厘米,浸入一個不規(guī)則的鋼塊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處,這個鋼塊的體積是多少? ★★★★★
【練習目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五、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匯報)
2、生活中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規(guī)則的物體來計算出體積。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練習:那么,你能想辦法測出一粒黃豆的體積嗎?(學生匯報)
一粒黃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們很難看出水面的升高情況,也就很難算出它的體積。我們可以先測量出一定數(shù)量的黃豆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數(shù)量,就能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了。
板書設計:
轉化
有趣的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V正=a3芒果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V長=abh石頭下降
瓶子溢出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5
教學要求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②使學生掌握整除、約數(shù)與倍數(shù)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③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盡和整除,約數(shù)和倍數(shù)等概念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計算下面三組題。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觀察并回答。
(1)上面哪個算式中的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整除?
(2)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shù)能被另一個數(shù)整除”?
(3)如果用整數(shù)a表示被除數(shù),整數(shù)b(b≠0)表示除數(shù),可以怎樣說?(讓學生看教材第49頁關于“整除”的一段話)
3、思考:我們在說一個數(shù)能被另一個數(shù)整除時,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①被除數(shù)、除數(shù)都是整數(shù),除數(shù)不等于0
明確三點②商必須是整數(shù)缺一不可
、凵痰暮竺鏇]有余數(shù)
4、除盡與整除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像6÷5=1.21.8÷3=0.6我們只能說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
(2)除盡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數(shù),商是有限小數(shù),沒有余數(shù)。
整除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不為0)都是整數(shù),商是整數(shù),沒有余數(shù)。(三整無余)
師:一個數(shù)能被另一個數(shù)整除表示的是兩個整數(shù)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們還有另一種關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約數(shù)和倍數(shù)關系(板書課題: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二、探索研究
1.小組學-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1)讓學生看教材第50頁有關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一段話。
(2)小組討論:兩個數(shù)在什么情況下才有約數(shù)和倍數(shù)關系?“約數(shù)和倍數(shù)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復習的第1題中,請你指出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倍數(shù),哪個數(shù)是哪個數(shù)的約數(shù)?為什么?
(4)倍與倍數(shù)意義一樣嗎?
如:15是3的倍數(shù),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項。讓學生看教材第50頁的注意。
三、課堂實踐
1.做教材第51頁的“做一做”。
2.做練習十一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一的第2題。
4.做練習十一的第3題。
5.做練習十一的第4題。
60的約數(shù)有。
6的倍數(shù)有。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課后反思:
給學生以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的探索學習掌握概念。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6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第18~1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2.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學生: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比較有標志性建筑物的圖片,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展示圖片)這些建筑物結構的形狀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結構的形狀都是長方體。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中建筑物的輪廓)
師: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狀,我們身邊的一些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請同學們一起來看大屏幕。(出示課件)
了解了我們身邊這么多物品的形狀都是長方體,今天我們就來更加深入的研究長方體這個立體圖形。
。ㄙN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并貼出畫有長方體平面圖的卡紙)
。ㄟ^渡語)師:我知道同學們也帶來了長方體的物品,請你們拿出來給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ㄒ唬┩ㄟ^摸,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師:接下來跟著老師來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摸到了長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摸起來滑滑的、平平的。
師:其他同學也是這種感覺嗎?沒錯像這樣摸起來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長方體的面。(板書:面)
2.師:那除了面,我們還能摸到長方體的其他組成部分嗎?
(預設1)生:我還摸到了長方體的棱。
師:那請問長方體的棱在哪里呢?(請生上臺指出長方體的棱)
(預設2)生回答不出來
師邊指邊說: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長方體的棱。(板書:棱:面和面相交的線段)
接著讓生在自己的長方體物品里找出長方體的棱指出來給同桌看看。
3.指導學生觀察頂點。
師:同學們?nèi)龡l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長方體的頂點。用手摸摸看。(板書: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4.師小結: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鞏固一下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具體位置。
。ǘ┨骄块L方體的特征
1.獨立觀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特征。
。ㄟ^渡語)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現(xiàn)在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數(shù)一數(shù),看一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課件出示活動要求)請生朗讀活動要求。
提示:同學們在數(shù)面、棱、頂點的數(shù)目時拿著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shù)比較好,不重復也不遺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
2.匯報交流,歸納長方體的特征。(課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匯報交流時注意: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數(shù)面、棱、頂點的個數(shù)。
在數(shù)棱和面的數(shù)目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對(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對(沒有公共邊的面)及相鄰的面(有一條公共邊的面)。
。2)若學生(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讓學生指一指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探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有8個頂點,12條棱,并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ò鍟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ǔ鍪菊n件,并讓生把長方體的定義齊讀一遍)
。ㄈ┱J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過渡語)師:為了對長方體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我們大伙動動手來制作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如果我只給你細木條和橡皮泥,該如何運用這些材料呢?
請個別生讀活動要求。
小組討論2-3分鐘,請生回答。
。A設)生:我要用細木條來當長方體的棱,橡皮泥用來黏住細木條,同時橡皮泥充當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的想法怎么樣?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師:我也非常贊同你的想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信封里的材料開始制作吧。
注意:請每組拿出一本書墊在下面再制作長方體框架。
(師巡視并指導學生制作)
。2)師:仔細觀察長方體框架,你發(fā)現(xiàn)長方體用了幾根細木條?
生:12根細木條
師:這些細木條其實就是長方體的12條棱,如果可以分成幾組?
。A設)生1:分為三組,四條長,四條寬,四條高。
。A設)生2:我想分為四組,每一組里有一長,一寬,一高。
2.認識長、寬、高。
(1)師: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像這樣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過渡語)師:你們剛才都說到了長、寬、高,請問同學們誰愿意帶上你們的作品上臺給大家指一指長、寬、高分別在什么位置?
生:橫著、豎著、側著擺放長方體框架,分別讓學生指它的長、寬、高。
。2)認識不同位置放置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
3.課堂小結: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我知道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生:我還知道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有8個頂點,12條棱,并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三、練習鞏固
1.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狀不相同。(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書本第21面 練習五 第一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 12條棱 8個頂點
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7
教學內(nèi)容
正方體的認識
教材第20頁的內(nèi)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明確正方體的特征,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設計意圖:通過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把正方體的特征化難為易,學生初步體會到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二、探究體驗,經(jīng)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師:誰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棱、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征。(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么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棱?有什么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看、數(shù)、量、比的實踐活動,凸顯知識的形成過程,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小組合作研究,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匯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棱,這12條棱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師:通過制作正方體,相信同學們一定對正方體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那么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nèi)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相同點不同點面棱頂點面的形狀面積棱長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相等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12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師:說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現(xiàn)在我們之前的那個猜測,是不是得到驗證了呢?如果我們畫圖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該怎樣畫呢?
板書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征的比較,從而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思想。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銘刻記憶,融會貫通】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jié)課里,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A類
1.因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 )的長方體,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為a,棱長之和是( ),當a=6厘米時,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 )厘米。
3.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多少厘米?
B類
用72厘米長的鐵絲焊接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A類: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類:
72÷12=6(厘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20頁做一做
(1) 8個(2)略(3)搭成的是正方體
教材第21頁練習五
4.正方體10厘米6個9. C F D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整除、約數(shù)、倍數(shù)的概念.
2、知道約數(shù)和倍數(shù)以整除為前提及約數(shù)和倍數(shù)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重點
1、建立整除、約數(shù)、倍數(shù)的概念.
2、理解約數(shù)、倍數(shù)相互依存的關系.
3、應用概念正確作出判斷.
教學難點
理解約數(shù)、倍數(shù)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數(shù)的整除下載)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觀察算式和結果并將算式分類.
除盡
除不盡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導學生回憶:研究整數(shù)除法時,一個數(shù)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數(shù),商是整數(shù)而沒有余數(shù),我們就說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整除.
4、尋找具有整除關系的算式.
板書:15÷3=515能被3整除
5、分類除盡
除不盡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
1、整除所需的條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數(shù))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數(shù))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都是小數(shù))
(2)引導學生明確: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整除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a、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0除外)都是整數(shù);
b、商是整數(shù);
c、商后沒有余數(shù).
板書:整數(shù)整數(shù)整數(shù)(沒有余數(shù))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兩個數(shù),理解整除的意義.
(1)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那么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才能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b)
學生明確:a和b都是整數(shù),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shù)而沒有余數(shù),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能被b整除)
(2)繼續(xù)討論: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說a能被b整除?(板書:b≠0)
學生明確:整數(shù)a除以整數(shù)b(b≠0),除得的商是整數(shù)而沒有余數(shù),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可以說b能整除a).
3、反饋練習.
(1)下面的數(shù),哪一組的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與”除盡“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討論:綜合以上所學知識討論,”整除“和”除盡“有什么聯(lián)系?又有什么區(qū)別?
(舉例說明)
(二)約數(shù)、倍數(shù)的意義
1、類推約數(shù)、倍數(shù)的意義.
(1)教師講解:15能被3整除,我們就說15是3的倍數(shù),3是15的約數(shù).
(2)學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們就說,24是2的倍數(shù),2是24的約數(shù).
10能被5整除,我們就說,10是5的倍數(shù),5是10的約數(shù).
a能被b整除,我們就說a是b的倍數(shù),b是a的約數(shù).
(3)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整數(shù),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a是b的倍數(shù),b是a的約數(shù)?(在數(shù)a能被數(shù)b整除的條件下)
(4)小結:如果數(shù)a能被數(shù)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shù),b就叫做a的約數(shù)(或a的因數(shù)).
2、進一步理解約數(shù)、倍數(shù)的意義.
(1)整除是約數(shù)、倍數(shù)的前提.學生明確:約數(shù)和倍數(shù)必須以整除為前提,不能整除的兩個數(shù)就沒有的數(shù)和倍數(shù)的關系.
(2)約數(shù)和倍數(shù)相互依存的關系.
學生明確:約數(shù)和倍數(shù)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
(3)反饋練習:
A、下面各組數(shù)中,有約數(shù)和倍數(shù)關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xx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a、8是2的倍數(shù),2是8的約數(shù).()
b、6是倍數(shù),3是約數(shù).()
c、30是5的倍數(shù).()
d、4是歷的約數(shù).()
e、5是約數(shù).()
3、教師說明:以后在研究約數(shù)和倍數(shù)時,我們所說的數(shù)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學例2:12的約數(shù)有哪幾個?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12的約數(shù)有:1、2、3、4、6、12
(3)練習:15的約數(shù)有哪幾個?
(4)學生明確:
一個數(shù)的約數(shù)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shù)是1,的約數(shù)是它本身.
5、教學例3:2的倍數(shù)有哪些?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2的倍數(shù)有:2、4、6、8、10......
(3)練習:2的'倍數(shù)有哪些?
(4)學生明確:
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的個數(shù)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shù)是它本身.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在進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礎上又學到了什么?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課題: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四、隨堂練習
1、下面的說法對嗎?說出理由.
(1)因為36÷9=4,所以36是倍數(shù),9是約數(shù).
(2)57是3的倍數(shù).
(3)1是1、2、3、4、5,...的約數(shù).
2、下面的數(shù),哪些是60的約數(shù),哪些是6的倍數(shù)?
3412162460
教師說明:一個數(shù)可以是另一個數(shù)的約數(shù),也可以是某個數(shù)的倍數(shù).
3、下面的說法對嗎?為什么?
(1)1.8能被0.2除盡.()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數(shù).()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數(shù).()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約數(shù).()a能被b除盡.()
五、布置作業(yè)
1、先寫出下面每個數(shù)的約數(shù),再寫出下面每個數(shù)的倍數(shù)(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各寫5個)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六、板書設計
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探究活動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9
【復習導入】
1.如果告訴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2. 如果要求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求?
3. 一個長4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它占地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無蓋的長方形魚缸,長0.4米,寬0.25米,深0.3米,做這只魚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26頁第11~13題。
1.第11題
(1)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粉刷教室要粉刷幾個面?哪一個面不要粉刷?還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這個教室需要花費482.4元。
2.第12題
這是一道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的題,提醒學生: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就是把3個長方體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兩面也相等,實際上就是求中間這個長方體左右的兩個面即可。
解:涂黃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紅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黃油漆的總面積為12800c2,涂紅油漆的面積為10000c2。
3.第13題
提示:把一個長方體從中間截斷,就可以分成兩個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切后的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再比較它們的表面積,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小結:截完后,增加了兩個截面。所以,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大于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第5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教學反思
第6課時 體積和體積單位
學習內(nèi)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教材第27、28頁的內(nèi)容、第28頁的“做一做”,及第32頁練習七的第1~5題)。第 6 課時課型新授
學習目標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常用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常用體積單位。
教具運用 “烏鴉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條……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復習導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計量單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計量單位?
【新課講授】
1.認識體積的概念。
。1)故事導入 :多媒體演示烏鴉喝水的故事?赐旰,老師提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水就升上來了。
(2)實驗證明老師: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會發(fā)現(xiàn):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一部分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觀察比較
觀察:電視機,影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教師: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
教師: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提問:體積與表面積的概念相同嗎?為什么?
2.體積單位的認識。(1)出示兩個長方體。
提問: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要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就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
(2)根據(jù)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教師: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3,d3和3。
(3)認識體積單位。
老師:請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棱長是1c的正方體,體積是1c3;棱長是1d的正方體,體積是1d3;棱長是1的正方體,體積是13。教師請學生看教材,證實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4)再次感受體積單位實際的大小。
、僖涣PQ豆的大小是1c3,請同學們估出身邊體積是1c3的物體。
、谝粋粉筆盒的大小是1d3,請同學們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體。
、塾3根1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3有多大,估計一下,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教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c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4c3)為什么?(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c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5)練習:完成課本第28頁“做一做”第1、2題。
【課堂作業(yè)】教材第32頁練習七1~5題。
【課堂小結】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又有什么收獲呢?
【課后作業(yè)】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1.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別寫成c3,d3,3。
第 7 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1)
學習內(nèi)容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課本第29~31頁的內(nèi)容,課本第30頁的例1及第32頁練習七的第5~6題)。第 7 課時課型新授
學習目標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shù)性的數(shù)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shù)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shù)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fā)。根據(jù)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lián)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1)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2)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正方體的特征及長、正方體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暸f知,導入新課。
1、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你還能說出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呢?
生舉例說。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板書課題。
。ǘ┨骄啃轮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fā)現(xiàn)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1)小組合作:
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
(2)匯報交流:(課件第6張)
生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2.總結正方體的特點。(課件第7張)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有12條棱,所有的棱長度都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方體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3.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都相等。
4.列表比較一下:(課件第10、11張)
5.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課件第12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你會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嗎?
6.小結:(出示課件第13張)
。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3)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
7.做一做:(課件第14張)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8.答案揭曉:(課件第15張)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第一種擺法: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cm,寬是1cm,高是1cm。
第二種擺法:(課件第17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cm,寬是2cm,高是1cm。
第三種擺法:(課件第18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cm,寬是1cm,高是3cm。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zhàn)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設計意圖】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棱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棱相等,棱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棱的長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長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課件第22、23、24張)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厘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厘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2)匯報交流:
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棱的長度,再求12條棱的總長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3)底面周長就是4條棱長是總和,求12條棱長的總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ㄎ澹┱n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鍟O計
正方體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1、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經(jīng)驗、學習興趣,恰當?shù)匕盐战虒W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后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jié)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發(fā)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jù)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shù)一數(shù),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fā)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jié)中呈現(xiàn),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經(jīng)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觀察、操作、比較合發(fā)現(xiàn)的過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會根據(jù)需要進行簡單計算。
3、在觀察、比較、測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二、學情分析
根據(jù)本班學生情況,學生都很熟悉類似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面對這一節(jié)知識點,學生們更傾向于從實際物體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找出書本上的答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問同學們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狀,裝書包用的抽屜是什么形狀,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上的圖畫,問學生是什么形狀。學生回答:長方體。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學習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認識長方體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自己先觀察,摸一摸長方體感受它的面、棱、頂點是什么感覺,從而給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線段。
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三)、小組活動
將學生相交分為6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有6個面。
2、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長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長方體有12條棱。
5、哪些棱長度相等?
相對的4條棱
6、長方體有8個頂點。
四)、小組制作并討論
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細木條。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3組。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五)課堂練習
剪下本書附頁中的圖樣做一個長方體。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復習之前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長、寬、高。引入正方體。
二)、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正方體觀察并填下表。
1、正方體的6個面都相同。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三)、動手操作題
1、照書上后面附頁的圖樣做一個正方體,
2、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聯(lián)系于區(qū)別。
3、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做一做
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1)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寬、高。
。2)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3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了解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fā)現(xiàn)長方體特點,能運用長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和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
學生掌握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教學難點:
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并能運用其特征解決簡單問題。
教學用具:
長方體的模型,搭長方體的小棒學具和橡皮泥、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預習題目:準備長方體的模型
觀察長方體模型,說說為什么它是長方體?
找找生活中的長方體事物。
二、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課件,師:我這里有些圖形,誰來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按照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進行分類
師:你們分的非常好,請在你們的本子上畫一個平面圖形摸一摸,然后摸一摸你的書、鉛筆盒等立體圖形。
生開始操作
師: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說:平面圖形平平的,立體圖形有邊,有角,有點、有面……
師: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立體圖形--長方體。
師: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呢?
生舉例
師:你們都拿著長方體模型,是怎么判斷的呢?
生可能說:它有6個面,12條邊,8個點,它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糾正邊、點,我們來認識一下面、棱、頂點的含義
生可能用語言描述不了,用手摸得方式來解釋這三個概念。
師給出規(guī)范的語言:面就是平平的部分,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邊就是棱,三條邊的交點就是長方體的頂點。媒體演示,并閃爍一個面、一個點、一條棱。
三、小組探究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jīng)說了很多長方體的特點,但不夠全面,接下來我們就以4人小組為單位活動。
出示活動要求:
1、一人組織發(fā)言,一人記錄,他生補充
2、利用好學具
3、全組要統(tǒng)一意見。
4、匯報時,一人匯報,一人演示
師出示活動提綱
圖形頂點面棱
個數(shù)個數(shù)形狀大小關系條數(shù)長度關系
長方體
生開始活動,師巡視
師:大家基本完成了任務,我們現(xiàn)在來匯報一下。
師:我們按照表格提示來匯報,好嗎?匯報時,其他同學認真聽,有不同意見舉手補充。
學生匯報:有8個頂點.一生數(shù)八個頂點。(拿著用橡皮泥和小棒組合成的長方體演示)全班贊同
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幾生介紹驗證過程)分為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一生補充:有時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個面完全相同。
師說明: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前后左右上下面的名稱也不同。
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驗證用小棒和橡皮泥組合時,相對的棱不相等就組合不成長方體,)還發(fā)現(xiàn):12條棱,分成3組。
生介紹完后媒體出示完整表格。
師:你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小組的合作,對長方體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桌拿著長方體模型互相說說長方體的特征。
生活動。
四、抽象圖形
1、按照要求看長方體,你能看到幾個面。
①只看一個面②只看一條棱③只看一個頂點
生操作,匯報。
師,媒體出示:一個小兔子把看到的面畫了下來,你認為哪個最能代表長方體。
生贊同第三個。
師:我們在畫平面圖時,要畫出長方體的三個面,才能代表長方體。
2、觀察從一個頂點看到的三個面有什么特點?
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看到的是三個相鄰的面,前面、上面、一個側面,它們分別相對的面是看不到的。
3、觀察長方體平面圖的面得形狀,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是平行四邊形。
師:平面圖形中雖把上面、一個側面畫成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五、認識長、寬、高
利用自己的學具閱讀課本29頁內(nèi)容。
師擺放一個長方體盒子,讓生分別說出長、寬、高。
說明:同學們說的真好,每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同桌擺放長方體,互說長、寬、高。
六、課堂總結
1、說說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利用145頁紙,做一個長方體。
七、課堂延伸
師拿著一個魔方,你們認識它嗎?今天我們研究了長方體,請你們運用本堂課學習知識的方法,研究正方體有哪些特征?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4
一、學習目標
。ㄒ唬⿲W習內(nèi)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jié)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jīng)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ǘ┖诵哪芰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ㄈ⿲W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ㄋ模⿲W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涮踪Y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ǘ┱n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fā)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妗⒗、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fā)言。
師:現(xiàn)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壅襟w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xiàn)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jīng)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疾槟繕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jīng)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疾槟繕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俅钜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鄞钜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課時作業(yè)
1.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棱長的和是48厘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2.根據(jù)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為表面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5
教學內(nèi)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冊第49頁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知道約數(shù)、倍數(shù)的相互依
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
數(shù)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
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xiàn)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僮寣W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诤诎迳险故緦W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于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tài),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于繼續(xù)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劢處熖岢鰡栴}: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shù)能被除數(shù)整除
B、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shù)能被另一個數(shù)整除”
、茏寣W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匯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參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系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shù),用字母b表示除數(shù),在什么情況下,a能被b整除?
、谏郝
、蹘煟鹤寣W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于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傧旅婺囊唤M的第一個數(shù)能被第二個數(shù)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谙旅嫠膫數(shù)中誰能被誰整除
2、3、6、12
〔評析〕概念初步后,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fā)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了解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僭谑裁辞闆r下,a是b的倍數(shù),b是a的約數(shù)。
、诩s數(shù)和倍數(shù)中的數(shù)一般指什么數(shù)?不包括什么數(shù)?
、勰隳芊抡諘械(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另一個數(shù)是這個數(shù)的約數(shù)
2、學生自學,并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關系
根據(jù)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shù)、15是約數(shù),為什么?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shù)和倍數(shù)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shù)是倍數(shù)或約數(shù)。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shù)是否是另一個數(shù)的倍數(shù)或約數(shù)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shù)和倍數(shù)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傧旅婷拷M數(shù)中,誰是誰的倍數(shù)?誰是誰的約數(shù)?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谙铝袛(shù)中,誰是誰的倍數(shù)?誰又是誰的約數(shù)?
1、2、6、12
③游戲
規(guī)則:老師出示一個數(shù),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
你們是我的什么數(shù)?我又是你們的什么數(shù)?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shù)?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shù)?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shù)?(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shù)的約數(shù))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shù)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shù)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fā)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fā)展
五、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獲。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方法,并談自己的收獲,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反思〕: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輸?shù)膶W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發(fā)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shù)和倍數(shù)的意義這一課時,采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切身感受了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06-02
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04-0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08-16
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試題及評分標準05-24
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5篇04-05
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15篇)04-05
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