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烏夜啼原文

        時間:2024-03-10 12:28: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烏夜啼原文

        烏夜啼原文1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五代 李煜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一夢 一作:夢里)

          譯文

          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的榮華富貴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醉鄉道路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

          注釋

          兼:同有,還有。

          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頻:時常,頻繁。

          欹(qī)枕:通彀,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平:指內心平靜。

          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鑒賞

          詞的上片,主要寫作者的凄苦境遇和無奈情態。“昨夜風兼雨”,不從日而偏從夜寫起,是寫作者悲懷愁思的夜不能寐,“風兼雨”與“颯颯秋聲”相對應,是渲染環境、氣氛。在這種凄涼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說“昨夜”,當還有一種不堪回首的感觸在其中罷。這里雖然客觀的寫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悶的心情卻已隱然可見。接下來二句就是直寫了。李煜在《喜遷鶯·曉月墜》中曾有“無語枕頻欹”之句,與此句“燭殘漏斷頻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懷想佳人,君存情愛在先,如今卻是是國破家亡成階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觸自是相異,于是看“燭殘”、聽“漏斷”,雖然仍是“無語”,但卻已是“起坐不能平”了。“不能平”的不是身體,而是心境,這一次是連夢都沒有了。上片雖似寫景為主,描摹情狀,但事實上作者那種愁思如潮、郁抑滿懷的心情卻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深沉而又摯切。

          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抒發作者的切膚之痛和人生感慨。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結論。“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里浮生”,昨日一國之君,今日階下之囚;昨夜歡歌笑語,今夜“燭殘漏斷”,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夢的感慨和浩嘆。一個“漫”字,極空虛,極幻妄,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萬千思緒。一個“算來”,既說明作者是總結回顧了自己的過去得出的結論,但同時也傳達出作者的那種十分迷惘、無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樣地生動、傳神。作者的這種慨嘆是沉痛的,但同時也是消極的,于是作者寧愿醉去不醒,寧愿迷迷糊糊,“醉鄉路穩宜頻到”,原來作者指望的是一個“穩”字,一語道破天機,作者處境的危險困苦不言自明。所以我們并不能從這個角度太過嚴厲地去批評李煜的頹廢消極思想,環境使然,差可理解。更何況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難逃惡運,不久于世。

          全詞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實,清新自然。尤其是這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雖然思想情調不高,但藝術價值不低。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寫盡后主李煜降宋后生活實況和囚居心境。

        烏夜啼原文2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馀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譯文

          細絹織成的團扇美如圓月,輕薄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大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樹陰濃合,雨后天氣格外清涼滋潤。

          閑來無事,拿著筆寫小草打發時光,飲酒微醺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

          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

          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

          清潤:清涼滋潤。

          “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

          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新蟬:初夏的鳴蟬。

          賞析

          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181年~1185年)間閑居故鄉山陰時的作品。他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烏夜啼原文3

          原文: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原文

          春云深宿虛壇,磬初殘,步繞松陰雙引出朱闌。

          吹不斷,黃一線,是桑干,又是夕陽無語下蒼山。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拼音解讀

          chūn yún shēn xiǔ xū tán ,qìng chū cán ,bù rào sōng yīn shuāng yǐn chū zhū lán 。

          chuī bú duàn ,huáng yī xiàn ,shì sāng gàn ,yòu shì xī yáng wú yǔ xià cāng shā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景語乃是情語,這首詞除“無語”二字略帶情緒色彩外,其余全是寫作者眼中景觀。視線隨足跡從幽森處引向開朗,由密境導向疏境。可是心情卻反之,情緒流向逆而行,愈到高遠開闊處,愈憂郁,愈感蒼茫下沉。小令見大手筆,此為一例。與通常的詞作中明說、多說“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這首詞于不動聲色處見殷憂,見悲涼。詞的高老雄蒼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個三字句,平而奇、淡而雄、輕點見奇崛。桑乾滾滾,高處言之,只“一線”,而且是“吹不斷”的`一線,以話語來強化一種勁氣。一線桑乾,本“吹不斷”,這是不用說的,但這一線渾渾之水,象征著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郁塞的心緒。“黃一線”遠流而去,與夕陽、蒼山同構成一幅混茫、悲涼色調的畫面。“無語”二字的靈動之勢及深包的內涵,使畫面涂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作者眼中所見,純是心中所想,“吹不斷”,“一線”與“無語”均系以情寫景的文字,但這些文字構成的則是渾成的整體景觀。

        烏夜啼原文4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是一首抒情詩,在詩中展現出李煜的情感,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借夢境寫故國春色,表達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國情思和現實痛楚。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原文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昨夜風兼雨,

          簾幃颯颯秋聲。

          燭殘漏滴頻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

          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

          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注釋翻譯

          注釋:

          (1).兼:同有,還有。

          (2).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3).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4).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5).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兇,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6).頻:時常,頻繁。

          (7).欹(qī)枕:通彀,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8).平:指內心平靜。

          (9).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12).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13).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14).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原文翻譯

          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

          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的榮華富貴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

          醉鄉道路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

          作品賞析

          此烏夜啼較上調不同,乃"錦堂春"之別名.與"相見歡"又名之"烏夜啼"為完全不同的兩個詞牌.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

          夜很深了,可是詞人依然無法入睡,耳聽得簾外風雨相侵,風吹簾帷發出颯颯的

          聲音。蠟燭即將燃盡,更漏也要滴盡了。詞人起身斜靠在枕頭上,久久不能平靜。想起往事,徒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人生如同一場夢,再美的夢也都是要醒的,而夢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如覆水難收,再也無法回頭,無法重新擁有。想回到過去,會到故國,也只有在醉夢中了吧。因此不妨經常醉酒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忘掉現實的愁苦,回到過去的辦法。(只是醉夢醒來,也還是終于要面對,那難以面對的現實。也只是借酒澆愁,愁更愁罷了)

          本詞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的無奈,以及人生如夢的感慨。只是美夢已經醒了,噩夢卻仍要持續下去,不知何時才能到盡頭。一個漫字,充分表達了心中虛無空洞,無可奈何,想留卻留不住,只能任其來去的心情。任何努力與不舍,都是徒然。

        烏夜啼原文5

          原文:

          樓上縈簾弱絮,墻頭凝月低花。

          年年春事關心事,腸斷欲棲鴉。

          舞鏡鸞衾翠減,啼珠鳳蠟紅斜。

          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

          賞析:

          此詞的標題作“春思”,所寫正是樂府詩中常見的閨中思婦懷人的主題。

          作者因與蘇東坡結交而受牽連,為新黨排斥,列名元祐黨藉,故在詞中每托閨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

          此詞亦是如此,詞中傷心人別有懷抱,借閨人春思寄托作者政治上的苦悶、失意,以婉言達深意。

          上片由寫外景步步侵入內心,引發連綿不斷的春思。“樓上縈簾弱絮,墻頭礙月低花”兩句對起,通過景物描寫首先點明地點和時間。地點是在一處有院墻圍護著的樓房里,而時間又是在飛絮落花暮春季節的晚上。同時還可以從“縈簾、“礙月”的'細致心理反應和“弱絮”、“低花”的視覺觀察所見,襯映出芳春夜月懷遠的閨人形象。寥寥十二個字,把背景和人物全然活現出來,堪稱妙筆。下面緊接以“年年春事關心事”一句,便正式表明她感情的趨向和分量,重點在“春事”二字。所謂“春事”即歷來詩詞中經常詠嘆的象“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或“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一類的離情別緒。這里說“年年關心”,可見離人遠去之久。春歸而人不歸,教她怎不思量!所以當她聽到樓外啞啞啼叫的欲棲而未定的烏鴉時,怎能不為之柔腸寸斷!“腸斷”二字,下得何等沉重,而思婦的哀痛情緒也就可想而知。

          下片由內景轉向心理刻畫,表現相思感情的進一步深化。這內景就是由“舞鏡鸞衾翠減,啼珠鳳蠟紅斜”兩句所展現的春夜閨房畫面。“鸞衾翠減”是指繡有鸞鳥圖案的翠色被面已經褪色,而“舞鏡”只是對圖案上鸞鳥形象的修飾,它是根據古代傳說獨鸞不鳴,見鏡中影即鳴不止的典故,活用來增加鸞鳥形象的生動性,并作為下句“啼珠”的字面對仗。“鸞衾翠減”也是回應上片的“年年”二字,從翠被褪色暗示離人別去時間的長遠。而“鳳蠟紅斜”則是指思婦的深宵不寐,癡對著綴有鳳凰形象的蠟燭,看它不斷消熔的紅淚直到燒殘斜墜了。“啼珠”是指蠟燭點燃后流的蠟珠,如唐人元稹詩“柳誤啼珠密,梅驚粉汗融”,又“夜久清露多,啼珠墜還結”即是,這里把鳳蠟消熔的蠟珠稱為“啼珠”帶有濃厚的主觀感彩。總之,兩句詞中的物象無不和思婦當前的處境心事相關,即所謂景中見人之法。

          結末兩句把主人公孤棲難耐、百無聊賴,苦悶壓抑的情懷,以凄惋慰藉的語言娓娓道出:“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這兩句是從五代詞人顧敻《虞美人》“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化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也是幻想,反襯現實的矛盾,突出閨人離思的沉重。

          此詞以巧思蘊藉見長,體現了作者筆致含蓄,語婉意深的獨特風格。

        烏夜啼原文6

          原文:

          烏夜啼·石榴

          宋代:劉鉉

          垂楊影里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譯文:

          垂楊影里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注釋:

          垂楊影里殘紅。甚(shèn)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qiàn)裙初染、一般同。

          不怨東風:言春日百花為東風吹落,石榴入夏而開,故不怨。比似:好象,猶如。茜裙:用茜草根染成的紅裙。

          賞析:

          春去夏來,落紅無數。而石榴花卻在此時怒放,暮雨曉露,綠葉愈加玲瓏剔透,新花更是如茜初染,勃發出無限生機。末句“初染”與首句“殘紅”相對應,時序荏苒之意宛在。

        烏夜啼原文7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古詩簡介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翻譯

          手拿團扇在潔白的月下,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高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氣很好。

          拿著筆胡亂地寫著字,喝醉了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⑴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⑵“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漢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⑶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⑷“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⑸“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清潤:清涼滋潤。

          ⑹“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⑺新蟬:初夏的鳴蟬。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間閑居故鄉山陰時的作品。陸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烏夜啼》詞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詞寫于初夏季節。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歲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賞析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烏夜啼原文8

          原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云城邊的烏鴉將要歸巢了,歸來后在樹枝上啞啞地啼叫。

          在織機中織布的秦川女子,隔著碧綠如煙的紗窗看著窗外喃喃自語。

          放下織梭,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悵然若失,獨守空房,淚如雨下。

          注釋

          烏夜啼: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辭·西曲歌》,并引《古今樂錄》云:“西曲歌有《鳥夜啼》。”古辭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

          黃云城邊:一作黃云城南。烏欲棲:梁簡文帝《烏棲曲》:“倡家高樹烏欲棲。”烏欲棲,敦煌殘卷本作“烏夜棲”。

          啞啞:烏啼聲。吳均《行路難五首》:“唯聞啞啞城上烏。”

          機中織錦:一作“閨中織婦”。秦川女:指晉朝蘇蕙。《晉書·列女傳》載,竇滔妻蘇氏,始平人,名蕙,字若蘭,善屬文。竇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堅徙流沙。蘇蕙把思念織成回文璇璣圖,題詩二百余,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章句。

          碧紗如煙:指窗上的碧紗像煙一樣朦朧。

          梭:織布用的織梭。其狀如船,兩頭有尖。悵然:憂然若失的樣子。遠人:指遠在外邊的丈夫。悵然:一作悵望。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關西淚如雨”。獨宿孤房:一作“欲說遼西”。孤:一作“空”。

          賞析

          “烏夜啼”為樂府古題,屬《清商曲·西曲歌》,多寫離別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詩題材相似,卻別翻新境,言淺意深,獨具魅力。此詩開頭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秋晚鴉歸圖;中間兩句寫人物身份、身世及所處環境;最后點明秦川女的愁思及其原因,包含著許多言外之音。全詩短短六句,既寫景色烘托環境氣氛,又描繪人物形象和心態,繪形繪聲;最后既點明主題,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意味深長。傳說賀知章對這首詩相當欣賞,并以此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薦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起首兩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感物應心,不免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在這黃昏時候,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蘊含著的愁緒牽引了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這織錦的秦川女,固可指為苻秦時竇滔妻蘇蕙,更可看作唐時關中一帶征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只讓人站在她的閨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這樣的`藝術處理,確是匠心獨運。因為在此詩中要讓讀者具體感受的,并不是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內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她的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涌上心來,不禁淚如雨下。這如雨的淚也沉重地滴到詩人的心上,促使讀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這里,詩人也就達到他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五、六兩句,有幾種異文。如敦煌唐寫本作“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才調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流沙淚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幾種異文與通行本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隔窗語”不是自言自語,而是與窗外人對話;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確在邊地的流沙。仔細吟味,通行本優于各種異文,沒有“窗外人”更顯秦川女的孤獨寂寞;遠人去向不具寫,更增相憶的悲苦。可見在此詩的修改上,李白是經過推敲的。

          沈德潛評這首詩說:“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如見其人;最后點明主題,卻又包含著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創作背景

          傳說李白在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到長安,賀知章讀了他的《烏棲曲》和《烏夜啼》等詩后,大為嘆賞,說他是“天上謫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薦了他。郁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大概作于開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李白初次到長安之時。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烏夜啼原文9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五代十國

          李煜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一夢 一作:夢里)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譯文

          昨夜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得颯颯作響。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一次次的斜靠在枕頭上,輾轉難眠。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東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大夢一場。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悶,別的方法都行不通。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注釋

          兼:同有,還有。

          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頻:時常,頻繁。

          欹(qī)枕:古同“攲”,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平:指內心平靜。

          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鑒賞

          這首秋夜抒懷之作,具有李后主詞的一般風格。它沒有用典,沒有精美的名物,也沒有具體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種顧影自憐,空諸一切的觀念。一切都是那么樸素,那么明白,卻又令人低回與困惑。大約是詞人后期之作吧。讀這類詞,最要玩味其中環境氛圍的創造,和抒情主人公淺貌下的深衷。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開頭兩句是說,昨天夜晚,風雨交加,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首兩句寫秋夜風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來,風雨大作,怪嘈雜的,其實除了“颯颯秋聲”外,此時更無別的聲音,反而見出夜的寂靜。令讀者覺得其境過分清冷,幾乎要倒抽一口冷氣。此種詞句,最見后主本色。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這兩句是說,蠟燭燃燒得所剩無幾了,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這兩句出現了抒情主人公,這人物給讀者的第一個印象便是他過于清醒,他熬到“燭殘”,聽得“漏斷”(更鼓歇),可見是一夜未曾入眠了。這清醒狀態的描寫,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另一個印象便是它方寸煩亂,“頻欹枕”的“頻”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輾轉反側,五內俱熱。后來干脆不睡了,但內心仍不平靜,表現在動作上便是“起坐不能平”。他到底為什么,這恰恰是詞人不喜道破的。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這兩句是說,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榮華富貴的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過片之后,全屬抒情。這也許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人生感慨了,但對于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體驗之具體內容,則可以是各各不同的。此即《維摩經》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后主詞所以能引起后世眾多讀者的共鳴,原因也在于此。這兩句中的“漫”(作空解)、“算來”,表現出一種空虛、疑惑、迷惘感,是很傳神的。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末兩句是說,最醉鄉夢里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主人公無法擺脫人生的煩惱,卻是因為他太清醒,太執著。最后兩句,說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詞人換了個比喻性的說法——“醉鄉路穩”,則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難,故云“此外不堪行”。

          全詞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實,清新自然。尤其是這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雖然思想情調不高,但藝術價值不低。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創作背景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本首詞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實況和囚居心境。

        烏夜啼原文10

          原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注釋:

          黃云城邊烏欲棲(qī),歸飛啞啞枝上啼(tí)。

          黃云城邊:一作黃云城南。烏欲棲:梁簡文帝《烏棲曲》:“倡家高樹烏欲棲。”烏欲棲,敦煌殘卷本作“烏夜棲”。啞啞:烏啼聲。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機中織錦:一作“閨中織婦”。秦川女:指晉朝蘇蕙。碧紗如煙:指窗上的碧紗像煙一樣朦朧。

          停梭(suō)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梭:織布用的織梭。其狀如船,兩頭有尖。悵然:憂然若失的樣子。遠人:指遠在外邊的丈夫。悵然:一作悵望。“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關西淚如雨”。獨宿孤房:一作“欲說遼西”。孤:一作“空”。

          譯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黃云城邊的烏鴉將要歸巢了,歸飛回來時候在樹枝上啞啞地啼叫。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在織機中織布的秦川女子,在隔著碧綠如煙的紗窗內視窗外的歸鳥雙雙。她好像是在與人說著什么,其實她是在自言自語。

          。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太寂寞了啊,想著遠方的親人、她的織梭就不由得停了下來。獨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難以忍受了,珠淚點點滾下了她的香腮。

          賞析:

          傳說李白在天寶初年到長安,賀知章讀了他的《烏棲曲》、《烏夜啼》等詩后,大為嘆賞,說他是“天上謫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薦了他。《烏夜啼》為樂府舊題,內容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李白這首的主題也與前代所作相類,但言簡意深,別出新意,遂為名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起首兩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感物應心,不免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在這黃昏時候,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蘊含著的愁緒牽引了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這織錦的秦川女,固可指為苻秦時竇滔妻蘇蕙,更可看作唐時關中一帶征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只讓你站在她的閨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這樣的藝術處理,確是匠心獨運。因為在本詩中要讓讀者具體感受的,并不是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內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她的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涌上心來,怎不淚如雨呢?這如雨的淚也沉重地滴到詩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這里,詩人也就達到他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五、六兩句,有幾種異文。如敦煌唐寫本作“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才調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流沙淚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幾種異文與通行本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隔窗語”不是自言自語,而是與窗外人對話;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確在邊地的流沙。仔細吟味,通行本優于各種異文,沒有“窗外人”更顯秦川女的孤獨寂寞;遠人去向不具寫,更增相憶的悲苦。可見在本詩的修改上,李白是經過推敲的。沈德潛評這首詩說:“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唐詩別裁》)說得言簡意賅。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想見其人;最后點明主題,卻又包含著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烏夜啼原文11

          原文:

          月上瓜洲·寓烏夜啼南徐多景樓作

          宋代:張輯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注釋: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神州:指中國,此指京都。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賞析:

          此詞通篇借景抒情,蘊涵著無限凄涼感時之意。上片觸景傷情,引起了故國之思。江頭新秋,又帶來幾多新愁。塞草連天,神州何處?寫出了對故國的無限憂思。下片抒發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淚,都隨江水東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漁竿。感時傷事,不盡欲言。全詞含蓄蘊藉,感情真摯,委婉細膩,風雅自然。

        烏夜啼原文12

          原文: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渺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馀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譯文

          細絹織成的團扇美如圓月,輕薄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大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樹陰濃合,雨后天氣格外清涼滋潤。

          閑來無事,拿著筆寫小草打發時光,飲酒微醺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

          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

          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

          清潤:清涼滋潤。

          “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

          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新蟬:初夏的鳴蟬。

          賞析:

          陸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

          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五十七歲起到十二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是當可確定的了。而這首詞的詞境之美,自然與山陰居宅的環境有關。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詞寫于初夏季節。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使人想到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想到周邦彥《滿庭芳》“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樣很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

          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作者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使人很明晰到感受到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使讀者在情景交匯中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流暢、舒適的情懷。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想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實屬難得。作者于淳熙八年初歸山陰的夏天,寫了一首《北窗》詩:“九陌黃塵初暮忙,幽人自愛北窗涼。清吟微變舊詩律,細字閑抄新酒方。草木扶疏春已去,琴書蕭散日初長。《破羌》臨罷搘頤久,又破銅半篆香。”意境和這詞十分相近,可以窺見作者這時期的心態。“清吟微變舊詩律”,更可探求這詞風格形成的一些信息。

        烏夜啼原文13

          烏夜啼

          宋代·周紫芝

          黃門急詔下,趣封南郡王。鸞輅儼且深,班劍列成行。

          建以左纛旆,樹以羽葆幢。骨肉厚恩義,門戶生輝光。

          分封得大國,四境彌土疆。那知以嫌猜,將身觸嗔怒。

          徵我還上都,令我不得住。奪我封侯印,被我五兩組。

          低頭屏氣息,對客不敢語。紅窗昏夜燈,白淚墮秋雨。

          郁郁兩大樹,依依近墻宇。鴉鴉枝上啼,腷腷振兩羽。

          沉沉夜未央,紞紞方三鼓。侍兒聞之喜,攬衣中夜起。

          起敲齋閤門,秉燭具肴旨。再拜前致詞,靈烏未可鄙。

          吾聞烏夜啼,霈澤覃萬里。杲杲方平旦,使者已在門。

          官家有詔書,為君敦厚恩。舊憤知己釋,徙封意增勤。

          客有鮑書記,當代稱能文。命作啼烏曲,樂府傳清芬。

          人生欲富貴,生身恨不早。富貴豈不好,危機亦難蹈。

          古來兄弟間,生死在一朝。煮豆然豆豆葉焦,靈烏莫厭聲嘵嘵。

        烏夜啼原文14

          原文:

          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青衫記得章臺月,歸路玉鞭斜。

          翠鏡啼痕印袖,紅墻醉墨籠紗。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譯文

          離恨啊常常縈繞在分手的楊柳前,夢魂啊總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記得自己官微職冷時身穿青衫中曾得到她的賞識,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馬沿著歸路返家。

          美人啊常常在翠鏡中照著自己憔悴的顏容,兩袖上沾滿了相思啼哭的淚花,當年醉后舞墨題詩紅墻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題詩的壁上籠上碧紗。今日重新相逢說不盡平生心事,無限情思全都凝聚在傳情的琵琶。

          注釋

          烏夜啼: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章臺:本為戰國時秦國宮名。漢代在此臺下有章臺街,張敞曾走馬過此街。唐人許堯佐有《章臺柳傳》,后人便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處。

          玉鞭斜: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馬回家。

          啼:啼哭。

          醉墨籠紗(lóng shā):此用“碧紗籠”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貧,寄居揚州惠昭寺木蘭院,為諸僧所不禮。后播貴,重游舊地,見昔日在寺壁上所題詩句已被僧用碧紗蓋其上。

          春思入琵琶(pí pá):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彈奏。用晏幾道“琵琶弦上說相思”詩意。

          賞析:

          劉迎,金代詞人,詞風婉約。此詞從內容來看并不稀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追憶,并寫兩人分別后,歌姬的款款深情以及終于有情人重又相聚不禁百感交集的過程。但讀后使人對金詞又產生新的認識,詞中不見金國那種詞豪爽之氣,而卻似宋朝的婉約詞。

          上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對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憶。“離恨”兩句,寫懷念人物卻不直接點明對象,“楊柳”、“梨花”以兩個形象優美的事物來比喻被懷念的'歌姬,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美感。柳絲飄飄柔媚非常,使人聯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為“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楊玉環流淚的美容。楊柳,梨花使歌姬妖嬈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憶往日情懷。“青衫”,唐時九品小官的服飾,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臺”本為戰國秦之宮殿,唐時許堯佐有《章臺柳傳》流傳,后人便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處。玉馬佳人,風流倜儻的形象使人艷羨。

          下片走舊地重游,兩人重聚。“翠鏡啼痕”兩句,寫歌姬不忘舊情,終日以淚掛面,啼袖籠紗描寫歌姬的病情。這幾句詞既香艷又有書卷氣,可稱是“好色不淫”“艷而不靡”。最后兩句“相逢”,寫兩人重聚,百感交集,為表深情,女子把滿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來表達“說不盡的無限事”。

          全詞選詞之上下了功夫,詞語塑造的意象和美艷麗,如楊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籠紗等句使詞煥發特異的艷美色澤。另外,詞句對仗工整,語勢流露,使人產生舒徐柳揚、頓挫流轉的美感。因而賀裳《皺水軒詞筌》言:“才人之見殆無分于南北也(金在宋之北)。”

        烏夜啼原文15

          [唐]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2,歸飛啞啞3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4,碧紗如煙5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6,獨宿孤房淚如雨。

          注釋:

          1、《烏夜啼》,樂府“西曲歌”調名,相傳是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后多寫男女分離的苦痛。

          2、棲,指鳥類歇宿。

          3、啞(yā)啞,烏鴉的'叫聲。

          4、織錦秦川女,這里指詩中的征人婦。秦川,指陜西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區。

          5、碧紗如煙,指綠紗糊成的窗,光線朦朧不明。

          6、梭,梭子,織布時牽引緯線與經線交織的工具。遠人,指遠征的丈夫。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時所作,描繪了一個思念遠方丈夫的婦女形象。《烏夜啼》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全詩首二句以一幅秋林晚鴉圖來渲染氣氛,景中含愁。三、四句詩人匠心獨運,沒有直寫思婦,而是隔窗遠觀,忽略思婦外貌而突出思婦內心世界。最后二句直入主題,正面描寫思婦憶念“遠人”的悲苦。窗外無人,“遠人”無蹤,更增思婦苦痛。本詩借物起興,景中含情,繪影繪聲,真實感人。沈德潛評此詩:“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烏夜啼原文】相關文章:

        《烏烏歌》原文02-29

        夜雪原文賞析12-17

        夜坐原文及賞析12-18

        閣夜原文、翻譯03-01

        倦夜原文及翻譯03-01

        閣夜原文翻譯09-27

        春夜原文賞析02-27

        夜雪原文及賞析02-27

        閣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譯12-0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亚洲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VA在线va天堂 |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 日本一道欧美AⅤ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烏夜啼原文

            烏夜啼原文1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五代 李煜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一夢 一作:夢里)

              譯文

              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的榮華富貴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醉鄉道路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

              注釋

              兼:同有,還有。

              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頻:時常,頻繁。

              欹(qī)枕:通彀,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平:指內心平靜。

              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鑒賞

              詞的上片,主要寫作者的凄苦境遇和無奈情態。“昨夜風兼雨”,不從日而偏從夜寫起,是寫作者悲懷愁思的夜不能寐,“風兼雨”與“颯颯秋聲”相對應,是渲染環境、氣氛。在這種凄涼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說“昨夜”,當還有一種不堪回首的感觸在其中罷。這里雖然客觀的寫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悶的心情卻已隱然可見。接下來二句就是直寫了。李煜在《喜遷鶯·曉月墜》中曾有“無語枕頻欹”之句,與此句“燭殘漏斷頻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懷想佳人,君存情愛在先,如今卻是是國破家亡成階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觸自是相異,于是看“燭殘”、聽“漏斷”,雖然仍是“無語”,但卻已是“起坐不能平”了。“不能平”的不是身體,而是心境,這一次是連夢都沒有了。上片雖似寫景為主,描摹情狀,但事實上作者那種愁思如潮、郁抑滿懷的心情卻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深沉而又摯切。

              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抒發作者的切膚之痛和人生感慨。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結論。“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里浮生”,昨日一國之君,今日階下之囚;昨夜歡歌笑語,今夜“燭殘漏斷”,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夢的感慨和浩嘆。一個“漫”字,極空虛,極幻妄,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萬千思緒。一個“算來”,既說明作者是總結回顧了自己的過去得出的結論,但同時也傳達出作者的那種十分迷惘、無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樣地生動、傳神。作者的這種慨嘆是沉痛的,但同時也是消極的,于是作者寧愿醉去不醒,寧愿迷迷糊糊,“醉鄉路穩宜頻到”,原來作者指望的是一個“穩”字,一語道破天機,作者處境的危險困苦不言自明。所以我們并不能從這個角度太過嚴厲地去批評李煜的頹廢消極思想,環境使然,差可理解。更何況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難逃惡運,不久于世。

              全詞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實,清新自然。尤其是這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雖然思想情調不高,但藝術價值不低。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寫盡后主李煜降宋后生活實況和囚居心境。

            烏夜啼原文2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馀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譯文

              細絹織成的團扇美如圓月,輕薄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大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樹陰濃合,雨后天氣格外清涼滋潤。

              閑來無事,拿著筆寫小草打發時光,飲酒微醺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

              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

              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

              清潤:清涼滋潤。

              “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

              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新蟬:初夏的鳴蟬。

              賞析

              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181年~1185年)間閑居故鄉山陰時的作品。他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烏夜啼原文3

              原文: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原文

              春云深宿虛壇,磬初殘,步繞松陰雙引出朱闌。

              吹不斷,黃一線,是桑干,又是夕陽無語下蒼山。

              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拼音解讀

              chūn yún shēn xiǔ xū tán ,qìng chū cán ,bù rào sōng yīn shuāng yǐn chū zhū lán 。

              chuī bú duàn ,huáng yī xiàn ,shì sāng gàn ,yòu shì xī yáng wú yǔ xià cāng shā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景語乃是情語,這首詞除“無語”二字略帶情緒色彩外,其余全是寫作者眼中景觀。視線隨足跡從幽森處引向開朗,由密境導向疏境。可是心情卻反之,情緒流向逆而行,愈到高遠開闊處,愈憂郁,愈感蒼茫下沉。小令見大手筆,此為一例。與通常的詞作中明說、多說“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這首詞于不動聲色處見殷憂,見悲涼。詞的高老雄蒼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個三字句,平而奇、淡而雄、輕點見奇崛。桑乾滾滾,高處言之,只“一線”,而且是“吹不斷”的`一線,以話語來強化一種勁氣。一線桑乾,本“吹不斷”,這是不用說的,但這一線渾渾之水,象征著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郁塞的心緒。“黃一線”遠流而去,與夕陽、蒼山同構成一幅混茫、悲涼色調的畫面。“無語”二字的靈動之勢及深包的內涵,使畫面涂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作者眼中所見,純是心中所想,“吹不斷”,“一線”與“無語”均系以情寫景的文字,但這些文字構成的則是渾成的整體景觀。

            烏夜啼原文4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是一首抒情詩,在詩中展現出李煜的情感,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借夢境寫故國春色,表達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國情思和現實痛楚。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原文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昨夜風兼雨,

              簾幃颯颯秋聲。

              燭殘漏滴頻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

              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

              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注釋翻譯

              注釋:

              (1).兼:同有,還有。

              (2).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3).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4).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5).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兇,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6).頻:時常,頻繁。

              (7).欹(qī)枕:通彀,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8).平:指內心平靜。

              (9).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12).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13).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14).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原文翻譯

              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

              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的榮華富貴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

              醉鄉道路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

              作品賞析

              此烏夜啼較上調不同,乃"錦堂春"之別名.與"相見歡"又名之"烏夜啼"為完全不同的兩個詞牌.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

              夜很深了,可是詞人依然無法入睡,耳聽得簾外風雨相侵,風吹簾帷發出颯颯的

              聲音。蠟燭即將燃盡,更漏也要滴盡了。詞人起身斜靠在枕頭上,久久不能平靜。想起往事,徒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人生如同一場夢,再美的夢也都是要醒的,而夢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如覆水難收,再也無法回頭,無法重新擁有。想回到過去,會到故國,也只有在醉夢中了吧。因此不妨經常醉酒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忘掉現實的愁苦,回到過去的辦法。(只是醉夢醒來,也還是終于要面對,那難以面對的現實。也只是借酒澆愁,愁更愁罷了)

              本詞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的無奈,以及人生如夢的感慨。只是美夢已經醒了,噩夢卻仍要持續下去,不知何時才能到盡頭。一個漫字,充分表達了心中虛無空洞,無可奈何,想留卻留不住,只能任其來去的心情。任何努力與不舍,都是徒然。

            烏夜啼原文5

              原文:

              樓上縈簾弱絮,墻頭凝月低花。

              年年春事關心事,腸斷欲棲鴉。

              舞鏡鸞衾翠減,啼珠鳳蠟紅斜。

              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

              賞析:

              此詞的標題作“春思”,所寫正是樂府詩中常見的閨中思婦懷人的主題。

              作者因與蘇東坡結交而受牽連,為新黨排斥,列名元祐黨藉,故在詞中每托閨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

              此詞亦是如此,詞中傷心人別有懷抱,借閨人春思寄托作者政治上的苦悶、失意,以婉言達深意。

              上片由寫外景步步侵入內心,引發連綿不斷的春思。“樓上縈簾弱絮,墻頭礙月低花”兩句對起,通過景物描寫首先點明地點和時間。地點是在一處有院墻圍護著的樓房里,而時間又是在飛絮落花暮春季節的晚上。同時還可以從“縈簾、“礙月”的'細致心理反應和“弱絮”、“低花”的視覺觀察所見,襯映出芳春夜月懷遠的閨人形象。寥寥十二個字,把背景和人物全然活現出來,堪稱妙筆。下面緊接以“年年春事關心事”一句,便正式表明她感情的趨向和分量,重點在“春事”二字。所謂“春事”即歷來詩詞中經常詠嘆的象“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或“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一類的離情別緒。這里說“年年關心”,可見離人遠去之久。春歸而人不歸,教她怎不思量!所以當她聽到樓外啞啞啼叫的欲棲而未定的烏鴉時,怎能不為之柔腸寸斷!“腸斷”二字,下得何等沉重,而思婦的哀痛情緒也就可想而知。

              下片由內景轉向心理刻畫,表現相思感情的進一步深化。這內景就是由“舞鏡鸞衾翠減,啼珠鳳蠟紅斜”兩句所展現的春夜閨房畫面。“鸞衾翠減”是指繡有鸞鳥圖案的翠色被面已經褪色,而“舞鏡”只是對圖案上鸞鳥形象的修飾,它是根據古代傳說獨鸞不鳴,見鏡中影即鳴不止的典故,活用來增加鸞鳥形象的生動性,并作為下句“啼珠”的字面對仗。“鸞衾翠減”也是回應上片的“年年”二字,從翠被褪色暗示離人別去時間的長遠。而“鳳蠟紅斜”則是指思婦的深宵不寐,癡對著綴有鳳凰形象的蠟燭,看它不斷消熔的紅淚直到燒殘斜墜了。“啼珠”是指蠟燭點燃后流的蠟珠,如唐人元稹詩“柳誤啼珠密,梅驚粉汗融”,又“夜久清露多,啼珠墜還結”即是,這里把鳳蠟消熔的蠟珠稱為“啼珠”帶有濃厚的主觀感彩。總之,兩句詞中的物象無不和思婦當前的處境心事相關,即所謂景中見人之法。

              結末兩句把主人公孤棲難耐、百無聊賴,苦悶壓抑的情懷,以凄惋慰藉的語言娓娓道出:“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這兩句是從五代詞人顧敻《虞美人》“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化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也是幻想,反襯現實的矛盾,突出閨人離思的沉重。

              此詞以巧思蘊藉見長,體現了作者筆致含蓄,語婉意深的獨特風格。

            烏夜啼原文6

              原文:

              烏夜啼·石榴

              宋代:劉鉉

              垂楊影里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譯文:

              垂楊影里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注釋:

              垂楊影里殘紅。甚(shèn)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濕。綠玲瓏。比似茜(qiàn)裙初染、一般同。

              不怨東風:言春日百花為東風吹落,石榴入夏而開,故不怨。比似:好象,猶如。茜裙:用茜草根染成的紅裙。

              賞析:

              春去夏來,落紅無數。而石榴花卻在此時怒放,暮雨曉露,綠葉愈加玲瓏剔透,新花更是如茜初染,勃發出無限生機。末句“初染”與首句“殘紅”相對應,時序荏苒之意宛在。

            烏夜啼原文7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古詩簡介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翻譯

              手拿團扇在潔白的月下,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高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氣很好。

              拿著筆胡亂地寫著字,喝醉了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⑴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⑵“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漢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⑶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⑷“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⑸“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清潤:清涼滋潤。

              ⑹“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⑺新蟬:初夏的鳴蟬。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間閑居故鄉山陰時的作品。陸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烏夜啼》詞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詞寫于初夏季節。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歲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賞析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烏夜啼原文8

              原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云城邊的烏鴉將要歸巢了,歸來后在樹枝上啞啞地啼叫。

              在織機中織布的秦川女子,隔著碧綠如煙的紗窗看著窗外喃喃自語。

              放下織梭,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悵然若失,獨守空房,淚如雨下。

              注釋

              烏夜啼: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辭·西曲歌》,并引《古今樂錄》云:“西曲歌有《鳥夜啼》。”古辭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

              黃云城邊:一作黃云城南。烏欲棲:梁簡文帝《烏棲曲》:“倡家高樹烏欲棲。”烏欲棲,敦煌殘卷本作“烏夜棲”。

              啞啞:烏啼聲。吳均《行路難五首》:“唯聞啞啞城上烏。”

              機中織錦:一作“閨中織婦”。秦川女:指晉朝蘇蕙。《晉書·列女傳》載,竇滔妻蘇氏,始平人,名蕙,字若蘭,善屬文。竇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堅徙流沙。蘇蕙把思念織成回文璇璣圖,題詩二百余,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章句。

              碧紗如煙:指窗上的碧紗像煙一樣朦朧。

              梭:織布用的織梭。其狀如船,兩頭有尖。悵然:憂然若失的樣子。遠人:指遠在外邊的丈夫。悵然:一作悵望。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關西淚如雨”。獨宿孤房:一作“欲說遼西”。孤:一作“空”。

              賞析

              “烏夜啼”為樂府古題,屬《清商曲·西曲歌》,多寫離別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詩題材相似,卻別翻新境,言淺意深,獨具魅力。此詩開頭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秋晚鴉歸圖;中間兩句寫人物身份、身世及所處環境;最后點明秦川女的愁思及其原因,包含著許多言外之音。全詩短短六句,既寫景色烘托環境氣氛,又描繪人物形象和心態,繪形繪聲;最后既點明主題,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意味深長。傳說賀知章對這首詩相當欣賞,并以此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薦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起首兩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感物應心,不免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在這黃昏時候,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蘊含著的愁緒牽引了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這織錦的秦川女,固可指為苻秦時竇滔妻蘇蕙,更可看作唐時關中一帶征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只讓人站在她的閨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這樣的`藝術處理,確是匠心獨運。因為在此詩中要讓讀者具體感受的,并不是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內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她的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涌上心來,不禁淚如雨下。這如雨的淚也沉重地滴到詩人的心上,促使讀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這里,詩人也就達到他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五、六兩句,有幾種異文。如敦煌唐寫本作“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才調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流沙淚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幾種異文與通行本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隔窗語”不是自言自語,而是與窗外人對話;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確在邊地的流沙。仔細吟味,通行本優于各種異文,沒有“窗外人”更顯秦川女的孤獨寂寞;遠人去向不具寫,更增相憶的悲苦。可見在此詩的修改上,李白是經過推敲的。

              沈德潛評這首詩說:“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如見其人;最后點明主題,卻又包含著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創作背景

              傳說李白在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到長安,賀知章讀了他的《烏棲曲》和《烏夜啼》等詩后,大為嘆賞,說他是“天上謫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薦了他。郁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大概作于開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李白初次到長安之時。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烏夜啼原文9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五代十國

              李煜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一夢 一作:夢里)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譯文

              昨夜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得颯颯作響。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一次次的斜靠在枕頭上,輾轉難眠。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東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大夢一場。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悶,別的方法都行不通。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注釋

              兼:同有,還有。

              簾幃(wéi):簾子和帳子。簾,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幃,同帷,帳子,幔幕,一般用紗、布制成。

              颯颯(sà):象聲詞,這里形容風吹簾幃發出的聲音。

              燭殘:蠟燭燃燒將盡。殘,盡,竭。

              漏斷:漏壺中的水已經滴盡,表示時間已經很晚。漏,漏壺,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問。

              頻:時常,頻繁。

              欹(qī)枕:古同“攲”,斜,傾斜。欹枕,頭斜靠在枕頭上。

              平:指內心平靜。

              世事:指人世間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虛浮不定。浮,這里為短暫、空虛之意。

              醉鄉:指人醉酒時神志不清的狀態。

              穩:平穩,穩當。宜,應當。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夠。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鑒賞

              這首秋夜抒懷之作,具有李后主詞的一般風格。它沒有用典,沒有精美的名物,也沒有具體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種顧影自憐,空諸一切的觀念。一切都是那么樸素,那么明白,卻又令人低回與困惑。大約是詞人后期之作吧。讀這類詞,最要玩味其中環境氛圍的創造,和抒情主人公淺貌下的深衷。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開頭兩句是說,昨天夜晚,風雨交加,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首兩句寫秋夜風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來,風雨大作,怪嘈雜的,其實除了“颯颯秋聲”外,此時更無別的聲音,反而見出夜的寂靜。令讀者覺得其境過分清冷,幾乎要倒抽一口冷氣。此種詞句,最見后主本色。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這兩句是說,蠟燭燃燒得所剩無幾了,壺中水已漏盡,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這兩句出現了抒情主人公,這人物給讀者的第一個印象便是他過于清醒,他熬到“燭殘”,聽得“漏斷”(更鼓歇),可見是一夜未曾入眠了。這清醒狀態的描寫,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另一個印象便是它方寸煩亂,“頻欹枕”的“頻”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輾轉反側,五內俱熱。后來干脆不睡了,但內心仍不平靜,表現在動作上便是“起坐不能平”。他到底為什么,這恰恰是詞人不喜道破的。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這兩句是說,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以前榮華富貴的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過片之后,全屬抒情。這也許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人生感慨了,但對于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體驗之具體內容,則可以是各各不同的。此即《維摩經》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后主詞所以能引起后世眾多讀者的共鳴,原因也在于此。這兩句中的“漫”(作空解)、“算來”,表現出一種空虛、疑惑、迷惘感,是很傳神的。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末兩句是說,最醉鄉夢里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主人公無法擺脫人生的煩惱,卻是因為他太清醒,太執著。最后兩句,說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詞人換了個比喻性的說法——“醉鄉路穩”,則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難,故云“此外不堪行”。

              全詞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實,清新自然。尤其是這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飾,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寫出,不假飾,不矯情,簡潔質樸,有現實感,雖然思想情調不高,但藝術價值不低。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創作背景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本首詞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實況和囚居心境。

            烏夜啼原文10

              原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注釋:

              黃云城邊烏欲棲(qī),歸飛啞啞枝上啼(tí)。

              黃云城邊:一作黃云城南。烏欲棲:梁簡文帝《烏棲曲》:“倡家高樹烏欲棲。”烏欲棲,敦煌殘卷本作“烏夜棲”。啞啞:烏啼聲。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機中織錦:一作“閨中織婦”。秦川女:指晉朝蘇蕙。碧紗如煙:指窗上的碧紗像煙一樣朦朧。

              停梭(suō)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梭:織布用的織梭。其狀如船,兩頭有尖。悵然:憂然若失的樣子。遠人:指遠在外邊的丈夫。悵然:一作悵望。“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關西淚如雨”。獨宿孤房:一作“欲說遼西”。孤:一作“空”。

              譯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黃云城邊的烏鴉將要歸巢了,歸飛回來時候在樹枝上啞啞地啼叫。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在織機中織布的秦川女子,在隔著碧綠如煙的紗窗內視窗外的歸鳥雙雙。她好像是在與人說著什么,其實她是在自言自語。

              。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太寂寞了啊,想著遠方的親人、她的織梭就不由得停了下來。獨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難以忍受了,珠淚點點滾下了她的香腮。

              賞析:

              傳說李白在天寶初年到長安,賀知章讀了他的《烏棲曲》、《烏夜啼》等詩后,大為嘆賞,說他是“天上謫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薦了他。《烏夜啼》為樂府舊題,內容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李白這首的主題也與前代所作相類,但言簡意深,別出新意,遂為名篇。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起首兩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感物應心,不免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在這黃昏時候,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蘊含著的愁緒牽引了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這織錦的秦川女,固可指為苻秦時竇滔妻蘇蕙,更可看作唐時關中一帶征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只讓你站在她的閨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這樣的藝術處理,確是匠心獨運。因為在本詩中要讓讀者具體感受的,并不是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內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她的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涌上心來,怎不淚如雨呢?這如雨的淚也沉重地滴到詩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這里,詩人也就達到他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五、六兩句,有幾種異文。如敦煌唐寫本作“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才調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問故夫,知在流沙淚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幾種異文與通行本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隔窗語”不是自言自語,而是與窗外人對話;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確在邊地的流沙。仔細吟味,通行本優于各種異文,沒有“窗外人”更顯秦川女的孤獨寂寞;遠人去向不具寫,更增相憶的悲苦。可見在本詩的修改上,李白是經過推敲的。沈德潛評這首詩說:“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唐詩別裁》)說得言簡意賅。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想見其人;最后點明主題,卻又包含著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烏夜啼原文11

              原文:

              月上瓜洲·寓烏夜啼南徐多景樓作

              宋代:張輯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注釋: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神州:指中國,此指京都。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賞析:

              此詞通篇借景抒情,蘊涵著無限凄涼感時之意。上片觸景傷情,引起了故國之思。江頭新秋,又帶來幾多新愁。塞草連天,神州何處?寫出了對故國的無限憂思。下片抒發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淚,都隨江水東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漁竿。感時傷事,不盡欲言。全詞含蓄蘊藉,感情真摯,委婉細膩,風雅自然。

            烏夜啼原文12

              原文: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渺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馀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譯文

              細絹織成的團扇美如圓月,輕薄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大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樹陰濃合,雨后天氣格外清涼滋潤。

              閑來無事,拿著筆寫小草打發時光,飲酒微醺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平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

              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

              輕煙:指紗巾的輕細。

              “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清潤”句:雨后的天空更顯清朗濕潤。

              清潤:清涼滋潤。

              “弄筆”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時光。

              弄筆:謂執筆寫字、為文、作畫。

              新蟬:初夏的鳴蟬。

              賞析:

              陸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

              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五十七歲起到十二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是當可確定的了。而這首詞的詞境之美,自然與山陰居宅的環境有關。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詞寫于初夏季節。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使人想到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想到周邦彥《滿庭芳》“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樣很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

              由上片的物、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在這里,作者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樣的樂趣。“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使人很明晰到感受到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使讀者在情景交匯中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流暢、舒適的情懷。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想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實屬難得。作者于淳熙八年初歸山陰的夏天,寫了一首《北窗》詩:“九陌黃塵初暮忙,幽人自愛北窗涼。清吟微變舊詩律,細字閑抄新酒方。草木扶疏春已去,琴書蕭散日初長。《破羌》臨罷搘頤久,又破銅半篆香。”意境和這詞十分相近,可以窺見作者這時期的心態。“清吟微變舊詩律”,更可探求這詞風格形成的一些信息。

            烏夜啼原文13

              烏夜啼

              宋代·周紫芝

              黃門急詔下,趣封南郡王。鸞輅儼且深,班劍列成行。

              建以左纛旆,樹以羽葆幢。骨肉厚恩義,門戶生輝光。

              分封得大國,四境彌土疆。那知以嫌猜,將身觸嗔怒。

              徵我還上都,令我不得住。奪我封侯印,被我五兩組。

              低頭屏氣息,對客不敢語。紅窗昏夜燈,白淚墮秋雨。

              郁郁兩大樹,依依近墻宇。鴉鴉枝上啼,腷腷振兩羽。

              沉沉夜未央,紞紞方三鼓。侍兒聞之喜,攬衣中夜起。

              起敲齋閤門,秉燭具肴旨。再拜前致詞,靈烏未可鄙。

              吾聞烏夜啼,霈澤覃萬里。杲杲方平旦,使者已在門。

              官家有詔書,為君敦厚恩。舊憤知己釋,徙封意增勤。

              客有鮑書記,當代稱能文。命作啼烏曲,樂府傳清芬。

              人生欲富貴,生身恨不早。富貴豈不好,危機亦難蹈。

              古來兄弟間,生死在一朝。煮豆然豆豆葉焦,靈烏莫厭聲嘵嘵。

            烏夜啼原文14

              原文:

              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青衫記得章臺月,歸路玉鞭斜。

              翠鏡啼痕印袖,紅墻醉墨籠紗。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譯文

              離恨啊常常縈繞在分手的楊柳前,夢魂啊總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記得自己官微職冷時身穿青衫中曾得到她的賞識,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馬沿著歸路返家。

              美人啊常常在翠鏡中照著自己憔悴的顏容,兩袖上沾滿了相思啼哭的淚花,當年醉后舞墨題詩紅墻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題詩的壁上籠上碧紗。今日重新相逢說不盡平生心事,無限情思全都凝聚在傳情的琵琶。

              注釋

              烏夜啼: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章臺:本為戰國時秦國宮名。漢代在此臺下有章臺街,張敞曾走馬過此街。唐人許堯佐有《章臺柳傳》,后人便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處。

              玉鞭斜: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馬回家。

              啼:啼哭。

              醉墨籠紗(lóng shā):此用“碧紗籠”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貧,寄居揚州惠昭寺木蘭院,為諸僧所不禮。后播貴,重游舊地,見昔日在寺壁上所題詩句已被僧用碧紗蓋其上。

              春思入琵琶(pí pá):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彈奏。用晏幾道“琵琶弦上說相思”詩意。

              賞析:

              劉迎,金代詞人,詞風婉約。此詞從內容來看并不稀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追憶,并寫兩人分別后,歌姬的款款深情以及終于有情人重又相聚不禁百感交集的過程。但讀后使人對金詞又產生新的認識,詞中不見金國那種詞豪爽之氣,而卻似宋朝的婉約詞。

              上片寫作者對一位歌姬的懷念和對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憶。“離恨”兩句,寫懷念人物卻不直接點明對象,“楊柳”、“梨花”以兩個形象優美的事物來比喻被懷念的'歌姬,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美感。柳絲飄飄柔媚非常,使人聯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為“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楊玉環流淚的美容。楊柳,梨花使歌姬妖嬈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憶往日情懷。“青衫”,唐時九品小官的服飾,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臺”本為戰國秦之宮殿,唐時許堯佐有《章臺柳傳》流傳,后人便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處。玉馬佳人,風流倜儻的形象使人艷羨。

              下片走舊地重游,兩人重聚。“翠鏡啼痕”兩句,寫歌姬不忘舊情,終日以淚掛面,啼袖籠紗描寫歌姬的病情。這幾句詞既香艷又有書卷氣,可稱是“好色不淫”“艷而不靡”。最后兩句“相逢”,寫兩人重聚,百感交集,為表深情,女子把滿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來表達“說不盡的無限事”。

              全詞選詞之上下了功夫,詞語塑造的意象和美艷麗,如楊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籠紗等句使詞煥發特異的艷美色澤。另外,詞句對仗工整,語勢流露,使人產生舒徐柳揚、頓挫流轉的美感。因而賀裳《皺水軒詞筌》言:“才人之見殆無分于南北也(金在宋之北)。”

            烏夜啼原文15

              [唐]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2,歸飛啞啞3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4,碧紗如煙5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6,獨宿孤房淚如雨。

              注釋:

              1、《烏夜啼》,樂府“西曲歌”調名,相傳是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后多寫男女分離的苦痛。

              2、棲,指鳥類歇宿。

              3、啞(yā)啞,烏鴉的'叫聲。

              4、織錦秦川女,這里指詩中的征人婦。秦川,指陜西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區。

              5、碧紗如煙,指綠紗糊成的窗,光線朦朧不明。

              6、梭,梭子,織布時牽引緯線與經線交織的工具。遠人,指遠征的丈夫。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時所作,描繪了一個思念遠方丈夫的婦女形象。《烏夜啼》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全詩首二句以一幅秋林晚鴉圖來渲染氣氛,景中含愁。三、四句詩人匠心獨運,沒有直寫思婦,而是隔窗遠觀,忽略思婦外貌而突出思婦內心世界。最后二句直入主題,正面描寫思婦憶念“遠人”的悲苦。窗外無人,“遠人”無蹤,更增思婦苦痛。本詩借物起興,景中含情,繪影繪聲,真實感人。沈德潛評此詩:“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