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瓦爾登湖后感
瓦爾登湖后感1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里,看著不遠處的湖泊,清澈而平靜。岸上有一座木屋,簡單而善良。湖里漂浮著一艘船,一個人靜靜地劃著船,眼睛平靜而孤獨。木漿輕輕地撥動,湖面上蕩漾著漣漪,頑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跳躍,跳到遠處……
偶然翻開一本書,瞬間被作者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愛上了大衛(wèi)·梭羅在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的小屋里釣魚、耕耘、冥想、寫作。
梭羅出生于1817年,16歲時進入哈佛大學。他的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和哲學家,提倡回歸自己的心,接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來到瓦爾登湖獨自生活,獨自生活,以逃避城市的喧囂和金錢的束縛。
漸漸地,我的靈魂沉浸在這本孤獨的書中,我的心情變得孤獨和安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到一棵活橡樹在生長。它獨自站著。一些苔蘚從樹枝上垂下來。那里沒有類似的東西。他獨自生長,發(fā)出許多綠色、黑色和快樂的葉子!蔽蚁M沂且黄~子,和它們在一起,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我們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們希望在鋼筋混凝土森林里找到一個清澈的湖泊;汽車的喇叭和人們的叫喊聲優(yōu)美,溪流潺潺;在渾濁的空氣中找到一寸安靜的心。
幸運的是,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來走進大自然,感受微風吹過臉頰,陽光跳到肩膀上,和蝴蝶一起快樂飛翔;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來,躺在草地上,聽風,看云,數(shù)數(shù)夜空中頑皮的星星。在安靜的月光下,深呼吸,呼出城市的煩躁和喧囂,吸入內(nèi)心的寧靜和寧靜。
當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合上時,窗外的小蟲喃喃自語,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后感2
仔細閱讀《瓦爾登湖》,我看到梭羅拿著斧頭從他破舊的小屋里走出來,步伐輕快;我看到他的眼睛像湖一樣清澈,他的心像一個平靜的湖,平靜。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說話,是那么的輕聲細語,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魚,還有岸上的鳥獸。由于湖水的滋養(yǎng),湖邊的綠樹充滿了靈性,它們?yōu)楦鞣N鳥鳴蟲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麗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也看見季鷹在摘水盾。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zhì)和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喧囂,獨自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過著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簡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破爐,粗茶淡飯,沒有浮華,仿佛沒有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方式。有些人在社會上正直而艱難地維護自己的原則;有些人在世故的環(huán)境中順利地生活在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環(huán)境中,取得了自己認為的成功;有些人“隱藏”在世俗世界中,成為旁觀者,隔岸觀火;梭羅像陶淵明一樣隱藏在山林中,道法自然,身心融入山川之間。退休山林,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然而,梭羅比五柳先生更無助,也就是說,更快樂。梭羅以經(jīng)驗和嘗試的心態(tài)隱居,而陶潛則在官場失利。但誰能說他們的幸福是不同的呢?在大自然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yǎng)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明白了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我們不需要掙扎,只需要虔誠地生活在她面前,擁抱她,親吻她。
當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我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有點像老莊的“道法自然”。沒有房間,斧頭到山上,沒有別的東西;沒有食物,“南山下種豆”,一根簡單的魚竿足以有一頓美味的飯;粗麻布,為什么要奢華,但要給一點溫暖。有些人想過河,花了很多努力建橋,終于忘記了他們?yōu)槭裁匆^河;有些人看著下一棵樹,水泡思考,做一艘漂亮的船,放在水里,但害怕無法忍受風浪,然后回去思考,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失去一艘漂亮的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自然。
瓦爾登湖后感3
《瓦爾登湖》,一部描述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獨自生活的著作。作者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一位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一位宣傳心靈獨立的思想家,一位一位關注人類生存狀況的有影響的哲學家。
初識本文,忘記了是從哪里聽來的這個名字,瓦爾登湖,很優(yōu)雅,很幽靜,很恬淡,很純凈,又得知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書籍,似乎有種不讀此書,枉來世的意向,恰逢那時我的心緒不那么歡快,情緒波動很大,便去圖書館借來了。一個月,每日十頁左右,伴著摘記,我讀完了,沒有運籌學留下的指數(shù)式增長的問題,沒有數(shù)字電路給我的仰其彌高的驚嘆,沒有安娜·卡列尼娜帶來的新鮮的寫作思路與陌生的社會形態(tài)。它給我的,先是過程中的無法耐心讀下去,和讀完后,感覺很無聊之后的對真正獨立自然的思索與體會。
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作者哈佛大學畢業(yè)的出身,放棄了政界叱咤風云的勾心斗角,遠離了商界你爭我搶的投機比比,28歲的索羅,在經(jīng)過考察和一系列精打細算之后,買下瓦爾登湖旁的小木屋,買來油漆,自己加工木料,耗時月余,將一座廢棄的小木屋裝修成了自己之后兩年為之歡喜為之思考的實驗室。
用實驗室來修飾并不過分,因為評論都說,這兩年的經(jīng)歷是索羅在進行超驗主義實驗。所謂的超驗主義其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簡而言之,是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相信你自己”。好像很強硬,很壓抑,很“男人”的教義。
但索羅的書卻不強勢,軟的像水,“有東西堵住了,沒關系,我還可以繞過去”;像綢,點點貼著生活的一絲一縷。但又不軟不硬,一個人克服了所有困難,用體力去砍木頭,自己加工成想要的原料,用智慧計算著收成怎么換成收入,用精打細算思考著怎么節(jié)省每一筆支出。在已經(jīng)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考慮怎么過的更加富裕,打獵、捕魚,休閑并且愉悅;在不能滿足基本的要求時,作者輕松的忍受著饑餓,想象著明天要做些什么,已有的可以換成什么,糧食還能頂多長時間,要不要找人借一些,什么時候可以還清…這些生產(chǎn)中,這些為生存而做的努力中,這些自身能力的運用中,這些超驗的試驗中,作者思考并歡快著,挨餓卻不同于書生般焦急,而像一位老練的農(nóng)夫,知道事情會怎么樣,什么時候要怎么做。短短兩年,作者便成為農(nóng)夫了。
對于書的結構,放眼望去幾乎是沒什么感覺的:“經(jīng)濟”,作者在這一章中列出了他初期的資產(chǎn)負債表,瑣碎;“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這一章描述了瓦爾登湖畔概況,對他自稱的“實驗”無聊的介紹了一下,繁瑣;“閱讀”,作者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將書中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用一系列哲學家特有的思考模式,“為什么…比如說…那么…但…”著描述著作者的思維,呵呵,不過,作者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從古到近,由近及遠,典故迭出,“辯”采紛呈。只不過都是與自己的爭辯,那么許許多多的話題,論證著什么?一言蔽之,瓦爾登式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充實而有意義的,比起城市生活的繁雜嘈嚷好上許多。精彩?瑣碎。…那里還有許許多多的章節(jié),章與章之間就像一塊米糕上的紅棗,絲毫沒有一絲的相干。呵呵,我又是無奈的笑了笑,瑣碎應該可以稱作是整本書的構局了吧。作者寫的仿佛是日志,絲絲點點,隨性而發(fā),意盡而收。
呵呵,又是無奈的笑笑,為什么呢,從小到大從未見過一本如是結構的書,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沒有那本書令我無奈卻仍舊讀了下去,并越發(fā)喜歡了。
是的,內(nèi)容是極其瑣碎的,思辨是哲學似的,但日記似的書,作為整體,敘述的不是瑣碎的事,像多嘴的老婦東長西短的絮叨,而是像密林下的日影,不再有日光那明媚與火熱的感情,一點點或濃或淡的葉影夾雜了日光,瑣碎的造就了那斑斕的美麗。美麗,不單單是在地上,也煥散在葉下的空氣中,流連在那枝椏與嫩葉的交雜和發(fā)生。
那么,便不能說作者是有意的構思了,沒有一絲的斧鑿的痕跡,便將這份淡淡的沒化開的作品草草的交給了我們,將瓦爾登湖的明麗與恬靜交給了我們,將林中鳥獸的生機勃勃送給了我們,將小木屋的青苔小心栽培著,拿給我們看,將初來的沒有經(jīng)驗的農(nóng)夫如何精打細算,如何種豆耕田,如何品味新的生活的兩年內(nèi)的故事編成了一本書也一同留給我們了。同時,這些景色、人物與鳥獸,被作者以抽象派畫家的筆法,連同映像派畫家的畫風,用紅色、綠色與藍色,用一支白鵝正羽做成的畫筆,流云出岫般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讀完,我只能說真正平靜的人生不僅如同作者所描繪的事與景,而且如同書的構思一樣,像瓦爾登湖的四季交替,顏色雖五色交雜,但如一的那般寧靜,像一個始終在思考的思想家,身體雖絲毫未動,心已走的很遠很遠了。
瓦爾登湖后感4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jié)奏的城市,總會有工業(yè)廢氣排放的污水,汽車尾氣排放的有毒氣體,城市各地的噪音,以及快速緊張的辦公室職員。事實上,不僅我列出了這些,這些還遠遠不夠,人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是上帝給我們的恩惠,生活的質(zhì)量取決于上帝的控制。然而,生活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人們遠離我們周圍這些復雜的事物,靜靜地享受著銀針落地的舒適優(yōu)雅的生活,做著悠閑舒適的鋤地和放牧……
本書對瓦爾登湖的介紹如上所述。誰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雖然我們也過著那種生活,但誰不想體驗其他的感受呢?或者在安靜到銀針落地的狀態(tài)下,或者在陽光明媚的家里休息,或者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中,都讓我們欣喜若狂。盧梭說:“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慢慢走進這本書,欣賞梭羅自食其力、豐衣足食的能力,以及他堅強的'內(nèi)心,都是支撐他在這里生存的動力。我會想:如果我住在一個荒涼美麗的無人島上,我認為他可能不會如此完美,或者不能尋求幫助和理解,不能用異國他鄉(xiāng)的語言與他人交談。
梭羅通過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一些快樂豐富的秘密:物質(zhì)要求盡可能簡單,像湖邊的葉子一樣簡單;精神追求永不停止,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如此的輕松和舒適:“每年工作六周,你可以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大部分夏天,我都自由安靜地學習!叭绻覀冎蛔鹬夭豢杀苊獾氖虑楹陀袡嗌娴氖虑,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上回蕩。如果我們過著悠閑而聰明的生活,我們會看到,只有偉大而優(yōu)秀的事物才能永遠而絕對地生存,而一點恐懼和一點樂趣只是現(xiàn)實的陰影,F(xiàn)實總是令人興奮和尊重的。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這就是書給我?guī)淼暮锰帯??我們應該踮起腳尖,把最好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我看到年輕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生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谷倉、牛羊和農(nóng)具;很容易得到它們,但很難放棄它們。大多數(shù)人,即使是在這個更自由的土地上,也只是因為無知和錯誤,充滿了虛構的擔憂,忙碌的粗糙的工作,但不能收集美麗的水果的生活。人類過著安靜而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就是絕望。有些人很窮,覺得生活不容易,有時,甚至可以說他們甚至無法呼吸?梢娝髁_對物質(zhì)的要求只是吃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愿望值得每個人學習。
要學會生存的技能和技能,積極學習,更容易掌握。
瓦爾登湖后感5
讀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在前幾年。對我來說,這來自遙遠國度、有些年代的作品,而且還不是英文原本,當然不是很入味。但是我還是要感謝徐遲先生,他的推介讓我們讀到了這部曠世作品,而其譯作之明白曉暢,大大化解了我和作品之中的“隔”。
但是讀著讀著,我“沒來由”地想起中國古典隱逸作品。
以前讀中國古典隱逸作品,也是山林,也是孤獨,也是那種頗為自得的生活模式,讓人感受到了別一種自在而悠遠的情調(diào)。李白《贈孟浩然》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蘇舜欽《獨游輞川》:“隱逸何曾見,孤吟對古松!卑讟恪稘O夫》:“……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倍急憩F(xiàn)出自我的肯定與情感的放逸,心不為役、志存高遠!斎恢袊[逸作品再怎么隱逸、都有著不一樣的壓抑的味兒,讓人感受到并非真正的超脫,書畫樂曲也一樣的。
李白當過官,他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當路無人”,便只好還歸故園。白樸因家國變故、不復有仕進之意,是另一種境遇。
《太平廣記》引《逸史》:盧杞遇到仙女太陰夫人,夫人謂杞:“君合得三事,任取一事:常留此宮,壽與天畢;次為地仙,常居人間,時得至此;下為中國宰相!辫皆唬骸霸诖颂帉崬樯显!贝煲律倌攴畹勖皝泶_認時,盧杞情急之下大呼:“(愿做)人間宰相!”小說家之言雖是虛構,但反映了當時讀書人在隱逸與做官之間進行抉擇的真實內(nèi)心運作。
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燼其心不愿“入世”的大多已皈依佛、老,除此之外一般來說,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包括那些放浪山水的,他們并非不想當官。當然這些有意仕途、或執(zhí)著于仕途的,也并不全是僅僅為了出人頭地光耀門庭升官發(fā)財,他們更主要的應該是想做些事、要做些事,有所作為,他們有理想有情操有著終極追求,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者。
在古希臘古羅馬以至近現(xiàn)代西方,知識分子有著獨立發(fā)展空間,對社會對政治生態(tài)可以發(fā)揮其重要影響力。而在官本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依附于某個統(tǒng)治集團而生存。元代高明《琵琶記》:“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才學,如何不去做官”?
也因為讀書人不得不依附的社會地位,注定了中國歷代讀書人天然的悲劇性格。在嚴酷的政治生態(tài)中,當讀書人不得志、或個人理想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極大沖突而為了保全個人人格的時候便很容易萌生隱逸情緒、在精神上或行動上逃避于“山水”之間,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追求,退為“獨善其身”、作最后的人格固守。齊己《閉門》:“外事休關念,灰心獨閉門!泵虾迫弧蹲月逯健罚骸板劐厝d,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很超脫,但任誰也看出沉浸其中的那種無奈與無力感。
中國傳統(tǒng)的隱逸是一種被動的逃避與拒絕。梭羅《瓦爾登湖》也是同樣的避世同樣的“山水情結”,卻有著不一樣的大自然的氣息與天邊朝陽的蓬勃,而感受不到絲毫的“官場”味兒。
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38年回到家鄉(xiāng),執(zhí)教兩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作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伐木,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梭羅將他所找到的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的感受、他的一點一滴的經(jīng)過,都記錄在他十多萬言的散文集《瓦爾登湖》里。
隨英國及法國德國之后,19世紀初,美國工業(yè)化(industrialization)開始起步。梭羅對工業(yè)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自由發(fā)展空間、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nèi)心的輕松和愉悅:
“人們終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種種需求中,在物質(zhì)的羅網(wǎng)里苦苦掙扎,最終只是物質(zhì)占有了他們,這就是人的物化。人們已經(jīng)變成了他們的工具,滿載著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活的美果!
梭羅崇尚自然的美內(nèi)在的美,他認為:“美來自他的不知不覺的真實感和崇高心靈,至于外表他一點兒沒有想到;這樣的美如果必然產(chǎn)生的話,那他先已不知不覺地有了生命之美。”他借助中國古代哲人孔子的話闡述生活的本質(zhì):“孔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斠粋人把他想象的事實提煉為他的理論之時,我預見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筑起他們的生活來”。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來”。這讓我想起孔子的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跟那些怡情于山水的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一樣,大自然總是最好的朋友與伴侶:“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即使是對于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郁的人也一樣!辈贿^,我覺得,同樣都是大自然中的天使,梭羅是自由自在的,他屬于無邊無垠蔚藍的天空;而我們的、包括陶氏情結是折翼的,也在飛翔,可是被局促在官本社會的有限空間里。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行觀察與思考。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與孤獨結伴,簡單、寧靜,真實的活著,無欲無為無牽無掛:“我的短處和前后不一致并不能影響我言論的真實性,盡管我有不少虛假和偽善的地方——那好像是難于從麥子上打掉的糠秕,我也跟任何人一樣為此感到遺憾,——我還是要自由地呼吸,在這件事上挺起我的腰桿子來,這對于品德和身體都是一個極大的快樂;而且我決定,決不屈辱地變成魔鬼的代言人,我要試著為真理說一句好話”。“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就是亨利·戴維·梭羅。
愛默生:“真正的美國人,非梭羅莫屬”。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1882年),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我無意列舉一二三將李白孟浩然等與梭羅做比較,當然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則先得比較兩地迥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背景。這必須的。
況且我覺得我并沒真正讀懂這部《瓦爾登湖》。
上世紀80年代初讀金圣嘆評《鶯鶯傳》,金圣嘆說,讀《鶯鶯傳》須沐浴讀之,焚香讀之(大意如此,我當年是在福建省圖地方文獻閱覽室讀的民國印行舊書,以后沒再看到該著述)。同樣的態(tài)度,我們接觸任何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chǎn)物,既不該俯伏,也不應傲視,不妨排空任何預設立場及既有印象、長拜之后認真閱讀。對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是一樣的。
瓦爾登湖后感6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為線,將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經(jīng)濟實驗串聯(lián)起來,給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和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理解“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平靜,不必為了物質(zhì)財富而失去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在《瓦爾登湖》中,作者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的許多地方,描述了許多生活細節(jié),如“以動物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莊”中的人交流等。最后,作者以“春天”結束,為我們演奏了一場新的生活運動,他在《結論》中說:“不要給我愛,不要給我錢,不要給我名譽,給我真理!笨!這是一個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在瓦爾登湖及其周邊地區(qū),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diào)卻把我們帶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他談到了“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和“更高的規(guī)律”。他認為漁夫、獵人和其他人都是特殊意義上的.自然部分。他從個人工作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建立了戰(zhàn)略地位。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令人陶醉。當他描述“倍克田莊”時,他寫道:即使是德羅依德也會放棄他的橡樹林,跑到他們身邊崇拜?上攵@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多么迷人。
自然一直是整個瓦爾登湖的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天空為蓋。梭羅很高興在廣闊的世界里像農(nóng)民一樣耕種和收獲。他說:古詩詞和神話至少表明農(nóng)業(yè)是一門神圣的藝術。從事農(nóng)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讀書”。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嘆了口氣:他們相信圣經(jīng)的智慧就足夠了,他們在簡單的書籍中浪費了單調(diào)的生活。在商品浪潮的洶涌滾下,現(xiàn)代人的心像船一樣漂浮在海里。物質(zhì)豐富,精神貧困。我們的身體一次又一次地擴張,但精神領地總是荒蕪的。聽聽梭羅的建議:多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多余的東西。金錢買不到靈魂的必需品。像梵音這樣的建議,對我們來說無異于啟迪。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向上的書,對春天和黎明有著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跟隨梭羅的腳印,拋棄物質(zhì)帶來的煩惱,感受寧靜的美,傾聽大師的哲學聲音。
瓦爾登湖后感7
很早以前就想拜讀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倒不是因為其作者身為美國超驗主義運動代表人物的灼灼之名,也不是受名家名流、媒體和讀者對該書鋪天蓋地的好評之影響(我讀書向來不喜歡跟風,讀書如同做人,自然、發(fā)乎于心最真實,理解越深刻),而是源自我對詩人海子的喜歡,海子的詩意向空曠、詩意朦朧,然而在他詩意人生風華正茂的時候,他選擇了臥軌自殺,隨身攜帶的四本書中就有《瓦爾登湖》。從那時起我就充滿好奇與疑問,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在詩人執(zhí)著地走向生命最后的盡頭一直不忍割舍,是它給了詩人以死亡的意向還是給了詩人對生活、生命以新的詮釋?我心存疑惑。
今夏,我從網(wǎng)上購得此書。拿到書時,我如獲至寶,急不可耐的讀起來。然而一個夏天過去,我讀讀停停、停停讀讀,三百多頁的書我只草草看了十來頁就讀不下去,腦海中留下的似雪泥鴻爪,看似清晰卻不具體,除幾句只言片語,別無它獲。我終于明白該書的翻譯徐遲老先生在書的譯者序言中給讀者以善意的提醒: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并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后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誠然如此,我坦然自己在讀此書時是心是浮躁的,對徐老先生的提醒滿不在乎。我自負的以為,以我通常閱讀的速度和理解力,一周內(nèi)讀完它不在話下。然而對于《瓦爾登湖》我卻第一次遭遇閱讀尷尬,在閱讀此書所需要的特定心境面前我慣性的思考方式和率性而為的閱讀態(tài)度不堪一擊。徐遲先生似乎有先見之明的洞穿了像我這種生活、成長并長期浸淫在快餐文化時代里對讀書抱著大而化之、囫圇吞棗、頗不以為然的讀書態(tài)度,而給我們以重要和溫馨的提醒。由此看來,有些時候是我們在挑選讀什么書,但也有些時候書也在挑選讀者。
而只有在深夜里,我才能讀進去這本書,我決定靜下心來,重新品味。
于是一個冬天,每日晚飯后,我匆匆洗漱完畢便把自己藏著溫暖的被窩里,依著暖暖的臺燈,手不釋卷的讀著、品著。這是一個人的書,一個人的世界。窗外寒意切切,而我在瓦爾登湖的世界里,在梭羅為我構置的森林木屋里,在瓦爾登湖瀲滟的湖面上,溫暖而舒心的徜徉……實際上,這本書并不難讀,只要你靜下心來,拋開一天工作中、生活中的煩惱,清洗一天以來被物欲充塞的心靈,給自己騰一塊思想自留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此書的內(nèi)容波平如鏡、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自然你就會進入到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tài),怡然自樂而頗不愿意離開。因為這本來是一本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作“加法”的書。當你真正沉浸其間,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難以抗拒的!
梭羅哈佛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以教書為業(yè)后來轉(zhuǎn)為寫作,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爾登湖畔建起一間木屋,開始過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種自食的生活,并對世界進行深刻思考!锻郀柕呛酚洈⒌木褪亲髡哌@一段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動。作者崇尚簡單純樸的生活,追求理性空靈的精神境界,在瓦爾登湖兩年離群索居、孤單卻豐富的生活中,他真正地體會到了回歸自然的本真。在這個冬季每夜的悅讀中,透過小說的字里行間我也體會到這種本真:伴隨作者一起聆聽大自然的聲響,體會他的孤獨,和他一起快樂的狩獵捕魚,為他辛勤的'耕作、自給自足而欣慰,為他不畏艱辛、千方百計欲測量出瓦爾登湖湖底的舉動而會心的微笑,并與作者一樣深深沉浸于瓦爾登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變換的美麗景色之中。而合上書,閉上眼睛,流水一般的文字便靜靜地流過我的心田,輕易的撩起我心中關于童年的懷念,那么柔軟,那么溫存的接近著幸福。思緒隨著晚風開始飄蕩:我有多久沒有回到過兒時那充滿歡聲與笑語的梧桐院子看看刻在那斑駁樹干的痕跡還是否依然清晰,有多久沒有和玩伴爬到小鎮(zhèn)上那片郁郁蔥蔥的山崗,看滿山野花在黃昏的風中自由的搖曳,有多久沒有走過那洋溢著泥土芬芳氣息的鄉(xiāng)間田埂,信手摘下幾支蒲公英,哈上一口氣,輕輕地把它送到海角天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留給自己些許時間出去走走,走出鋼筋水泥的森林,走出欲望無邊的都市,走出去,去真正看看這個世界,看看那些真實存而我們卻一直無暇顧及的一切。我想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在自己的心田開辟一片寧靜的港灣,那里不需要繁瑣的勞累,不需要欲望的光臨、不需要壓力的捧場,非物質(zhì)的社會一樣可以逍遙自在。
然而,在缺少瓦爾登的現(xiàn)實世界里,忙碌工作中的我們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學梭羅那樣超然的走入?yún)擦,在藍天白云倒影的湖邊建造一間木屋并過一種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但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我們心中要有一片湖——一片真正屬于自己心靈世界的瓦爾登湖!只要心中有湖,即使不能富甲天下,我們?nèi)钥捎幸饬x地生活。畢竟,通過清澈的湖水濯洗過的心靈,在除去表面的浮華與空虛后所換來的寧靜是無價的!
瓦爾登湖后感8
瓦爾登湖是我心中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半年了,F(xiàn)在我比過去更享受孤獨的時光,甚至吝嗇于告訴別人這樣的孤獨有多美好,好像我害怕被人知道和剝奪。但我認為我的愛好是最低水平的,我只是大致意識到這種快樂,不足以實現(xiàn)哲學命題,促使我探索這樣一個罕見的話題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孤獨:我喜歡孤獨,我從來沒有找到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一般來說,與其在室內(nèi)孤獨,不如在人群之間生活。思考或工作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是孤獨的。衡量孤獨的標準不是一個人和他的同類之間有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即使他們伸出劍橋大學擁擠的教室,也必須像沙漠中的托碗僧一樣孤獨。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半年多的時間里,他甚至什么也沒做。他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坐在樹上,從中午坐到黃昏。他認為坐著但思考的狀態(tài)是觀察自己和自然的`好機會。他樂此不疲,從不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在此期間,他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身體的“我”上觀察,這種真實而赤裸裸的觀察使他成功地對所有的行為和后果漠不關心。梭羅獨自生活在湖邊,過著幾乎隱士的生活。他拒絕社交網(wǎng)絡。他認為社交網(wǎng)絡太便宜了。我們必須遵守一些規(guī)則,稱之為禮儀和禮貌,這樣我們就可以忍受如此頻繁的會議,而不會互相爭吵。
我們的生活太擁擠了,因為我們攻擊對方的生活方式,相互絆倒,所以我們失去了對彼此的尊重。對于所有重要而熱情的交流,次數(shù)肯定足夠少。因此,我無知地認為他是消極的,像中國古代的大多數(shù)隱士一樣,他憤世嫉俗,逃離了山脈和森林。
【瓦爾登湖后感】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書感03-15
樹讀的后感03-11
讀《童年》后感03-11
《根鳥》后感03-22
海的女兒后感03-06
《雷雨讀》后感03-15
讀簡愛后感07-13
讀《麻雀》后感09-01
讀《論語》后感01-27
觀孔子后感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