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學情分析
引導語:學情分析是伴隨現(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產生的,是教學設計系統(tǒng)中“影響學習系統(tǒng)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登鸛雀樓》的學情分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博大的胸懷。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作為二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計之初,我就考慮到以學生為主題,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多數(shù)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形式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自由讀詩文的基礎上找出生字,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借助多媒體課件,指導感悟,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視頻與靜態(tài)的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讓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看圖,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視頻短片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進行朗讀的指導,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詩文的前兩句著重于寫景,我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聯(lián)系其他寫景的詩篇,感受古詩文語言的精妙和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力圖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加喜愛誦讀經(jīng)典的古詩詞作品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聯(lián)想之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松樹長得埃為什么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他長在山上,啟發(fā)學生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之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