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

        時間:2023-07-19 10:36:20 海潔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

          李白為什么可以一生游山玩水,因為他是飛在天上的,他是仙人,俯瞰世間。為了喝酒可以賣衣服、賣坐騎、賣金龜,而且他只喝清酒,這一點杜甫就做不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

          被后人稱為“詩仙”的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有著狂放不羈、自信灑脫的性格,他的詩歌被后人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李白(公元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祖籍隴西成紀(現(xiàn)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被后人尊稱為“詩圣”的杜甫合稱為“大李杜”。

          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無數(shù),但留給后人的作品現(xiàn)在僅存九百六十首,其中有部分作品還真假難辨,在他死后不久,他的詩歌就已經“十喪其九”(李陽冰《草堂集續(xù)》)了,這不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大缺憾。但就存這九百多首詩中,我們就可以了解李白的一生經歷,以及他的性格命運。李白的詩歌特征多變,但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豪、奇、悲、逸,而這些特征往往又是相互交融,難以分辨!昂馈笔抢畎自姼璧淖畲筇卣,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李白自信不羈、恃才傲物的性格。李白詩歌的“奇”體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新性上,李白的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的新以大膽的想象為根基,加之作者自己如神仙般的超脫思想和浪漫情懷,令人耳目一新、深感折服。而“悲”的風格則多由李白自己的遭遇而成,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深感報國無門,常常喟嘆而寫一些悲壯詩歌!耙荨眲t體現(xiàn)了李白云游四方的安逸思想,表達了他的閑情逸致,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這也正是李白作為凡人性格當中淳樸率真的一面。

          無論李白的詩歌有多么復雜繁冗,性情有多么復雜善變多樣,總結李白詩歌的特點,我們能看到李白詩歌的兩大主線:一是豪氣豁達,二是悲憤失意。豪氣是因為他對理想自信不羈,悲憤是他對現(xiàn)實不滿悲哀,而每每在這個時候李白都能找到自我療傷的良藥,那就是投入到道家思想的境界中去,用豁達的精神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體現(xiàn)他樂觀向上的精神態(tài)度。

          他的文采彪炳千秋,不僅僅令古人為之傾倒,穿越千年,依然令今世之人嘖嘖稱奇。他猶如山峰高聳入云,他又如江河奔騰不息,他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樣一個傳奇而又神奇的人物,為何我們看到他的身世卻是“賜金還鄉(xiāng)”、“流放夜郎”、“抑郁而逝”等悲涼字眼,一代天才巨星以如此的方式隕落,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讀李白的詩歌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命運就寫在里面,而從他的命運當中我們又總能看透他多變的性格。那么作為盛唐詩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星星,他的性格與命運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兩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微妙關系呢?現(xiàn)在我們就從他的詩歌中了解他的命運,再從他的命運中看清他的性格,看一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如何左右李白的一生。

          一、青少年時期的狂放不羈,以致錯選終南捷徑。

          李白從五歲到二十四歲(705—724),是在蜀中讀書和任俠是時期,李白自幼涉獵廣泛“通詩書,觀百家”,他接受前人思想的影響是頗為龐雜的。,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崩畎走從小進行詩賦創(chuàng)作,“十五觀其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兩首》其二)可見他從小就飽讀詩書,頗具天資。據(jù)《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李白在路中拜見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蘇颋時,蘇颋就贊賞他的作品“天才英麗”,“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說明李白在那個時候詩賦就寫的很好,有漢代大文豪司馬相如的風骨。如此的才華與他人的賞識贊美,李白狂放孤傲的性格成因與此不無關聯(lián)。

          李白在這一時期同時也受到了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任俠”思想占據(jù)主流,雖然這時他已接觸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但是處于思想發(fā)軔期的他還是意氣奮發(fā)地接受了任俠思想它曾一度仗劍任俠,抱打不平!笆搴脛πg,遍干諸侯”( 《與韓荊州書》),“結發(fā)未識事,所交盡豪雄。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這樣的思想塑造了李白狂放不羈的性格,在他的骨子里形成了唯我獨尊,救濟四方的俠者仁義。魏顥的《李翰林集續(xù)》中說道李白“少游俠,手刃數(shù)人”;劉全白《李君謁記》說他“少游俠,不事產業(yè)”,這兩本書的記載都應該是真實可信的。李白在這一時期主要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存交重義”,結交一些重情義的江湖好友,與形形色色的人稱兄道弟,快意恩仇;另外一件是“輕財好施”,散盡家財,幫助窮苦人民大眾,以天下為己任,據(jù)記載李白不逾一年,散盡家財三十萬。處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風尚之中,做這樣的一些事情,是李白的狂放不羈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最為推崇的一句話,也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的不變命運之路便是“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就是在學業(yè)、知識見聞上最優(yōu)秀的人都要走上仕途這一條通天大道,以改變一生的命運,這也正是中國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根本淵源,直到現(xiàn)代社會的今天,任然有不少人因這兩句話而孜孜以求,遨游學海。唐朝是當時中國歷代以來最為開放的朝代,盛唐時期用人“唯才是舉”,空前開明。唐朝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眾所周知的科舉制度;另一種則是被稱為“終南捷徑”的推舉制度。科舉制度需要層層選拔,重重檢驗,萬千士子最終能踏入仕途的當是鳳毛麟角,而即便是進入了也要從小官一步步做起。相對而言“終南捷徑”則要比科舉輕松了許多,首先只要你有才學,其次只要有人舉薦你,你就有可能青云直上步入官場。李白在面臨學而優(yōu)則仕的仕途之路時,當然不會與一般人相同,因為他的人生閱歷磨礪出了他桀驁不馴,自命不凡的狂放性格,他從骨子里就不會與世俗當中的凡夫俗子相同,再者他自認為自己有匡時濟世的大才,對于科舉的小官他的不屑一顧的,于是他與許多名士一樣,選擇了“終南捷徑”這條妄圖快速的路。在李白出蜀準備到終南山過隱逸的生活,以達到抬高自己身價的時候,他受到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可以云游八極之表”的贊嘆,此時的李白信息倍增,一時興起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詩中他自比大鵬,表示自己不同凡俗。然而前程渺茫,面臨李白的卻是十幾年的等待與磨礪。

          我以為,李白之所以選擇終南捷徑這條路步入仕途,和他桀驁不馴,狂放不羈的性格是有直接關聯(lián)的,正因為他自視清高,恃才傲物,所以才認為自己非一般二般之文人,他的才華已經受名人肯定,所以必然要走不尋常之路。然而造化弄人,才高八斗的李白并沒有立即受到皇帝的征召,而是在追求入仕的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十幾年。那么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李白并非這樣的性格,而是一個安分守己,思想單一的的白面書生,那么以李白的才學,以及在朝野中的盛名,考取功名恐怕只是輕而易舉的事了吧,何苦如此折騰久久不能入朝。我想這也與李白好面子希望以非比尋常的方式步入仕途的門檻有關吧。

          此乃李白性格影響其命運的第一步

          二、中年時期的自負天真,以致錯入李唐宮廷。

          李白從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724—744),是追求功業(yè)以及供奉翰林的時期。開元十二年,李白思想逐漸成熟,游俠習氣也從他身上慢慢消退。這一時期,他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逐漸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然后到安陸(今湖北)被許家招親,“妻以孫女”( 《上安州裴長史書》)。從此“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秋于敬重亭送從侄游廬山序》)。剛離開四川的時候,李白仍不免有游俠之氣,一年之內散盡家財三十萬,但后來通過“黃金散盡交不成”(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教訓后,徹底結束了任俠的生活。時光流逝,歲月如梭,無奈的李白不得不第一次在詩中寫出“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波”這樣的詩句。在隱逸待詔的日子里,李白越來越清晰了自己對功業(yè)的要求。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他申述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這就是李白對功業(yè)的理想或者說是自我的要求,這實際上是儒家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思想與道家“知足、知止”思想的結合,從此李白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目標而奮斗了一生。

          李白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他就是要以布衣一舉而成卿相,他要不屈己,不干人,直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輔政賢才。于是他選擇了當時頗為流行的隱逸道路,當然在我看來這是一條錯誤之路。李白在安陸的隱逸沒見成效,于是在開元十九年,李白第一次到達長安去尋找政治出路。久尋未果的李白再這個時候便開始流露出了悲憤不滿的情緒,他寫初到長安時的情景,看到權貴們內心當中油然地產生了厭惡之情,看到斗雞者都趾高氣揚的樣子,不僅寫詩來挖苦諷刺嘲笑他們。然而李白就是李白,即使是悲憤不滿的時候,他依然可以寫出豪氣豁達的詩句來消除內心的不快,這正是儒家與道家思想在他身上完美合一的體現(xiàn)。他把在政治上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滿用儒家思想表達出來,然而又用道家超凡脫俗的思想來令自己釋然,想得開看的開,內心依然自得,豪氣與浪漫主義情懷依舊不解,也只有李白能做到如此。要不然有人認為;“儒家是飯,不吃會死;而道家是藥,不吃會病。”

          即便是在這個時候政治上沒有起色的時候,李白依然沒有絕望,甚至還是抱有極大的希望。他在《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等一些悲憤作品,但是從作品當中我們似乎又看不到李白的心灰意冷!缎新冯y》最后一句他深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凇秾⑦M酒》中他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見李白在這個時候還是極度自信的,但他的自信在某種程度上說又是過分的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一句話就做;“過分的自信就是自負”,這句話用在李白的身上也是很貼切的。當他在政治上遭受打擊,抑郁不得志的時候,想要放情山水、尋仙訪道的時候,他就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或是說:“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連孔子和被儒家奉為圣人的堯舜都加以嘲笑和輕視了?梢娎畎椎睦寺胂笠呀浛鋸埖搅耸裁闯潭,他的放蕩不羈、自負輕狂會注定他命運的悲劇性。

          在初入長安后李白隱居終南山,結識了玄宗寵婿張自,可是張自沒有幫助他。隨后他繼續(xù)云游,應道友元丹丘邀請,隱居嵩山。當他聽說知人善用的韓朝宗到湖北任職時,他立即寫了《與韓荊州書》前往拜謁,希望得到他的賞識引薦,可是韓朝宗也沒有賞識他,更不要提引薦。郁郁寡歡的李白后云游山東兗州,慨嘆人生不得志。在兗州期間他與其他五個人合成“竹溪六逸”,一度有過游仙思想,但他始終未能忘情功業(yè),故一直沒有實踐。在這一時期,李白寫下大量樂府詩,深信終有一天自己能大鵬展翅,高飛萬里。

          天寶元年,李白好友元丹丘向玉真公主引薦李白,玉真公主賞識李白才華,遂向唐玄宗推舉,李白被征召入京。這時的他滿心喜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唐玄宗親自迎接李白,給予殊譽,降輦步迎,如見綺皓(李陽冰《草堂集續(xù)》)。李白高興之情溢于言表,他認為自己終于等到了君主的賞識,有機會一展才能,輔佐君王。他也決心“盡節(jié)報明主”,酬謝“君王拂拭”的知遇之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玄宗只是把他視為御用文人,寫一些歌舞升平,良辰美景的作品。李白很快感到自己被玩弄,于是終日飲酒作樂。他唾棄朝中的諂媚奸邪之人,不畏得罪他們,由于佞人進讒言,唐玄宗就漸漸疏遠李白。李白浪跡縱酒,不久就被唐玄宗“賜金還放”。天寶三年,李白離開了長安,結束了翰林供奉的生活,回歸自然。

          不得不說李白的政治之途是黯淡無光的,無論他在文壇上頂著多么大的光環(huán),當他步入仕途后他立刻變的一無所有。不得不說權術是現(xiàn)實主義者的游戲,而李白這樣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是玩弄不權術的,F(xiàn)在我們再分析一下李白的性格,自以為才華橫溢的李白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終南捷徑”而馬上步入官場,輔弼君王,匡濟天下,然而現(xiàn)實卻與他想的完全相反。本來是想快速,不竟然則是“欲速則不達”,從這一點而言,我們可以認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里的天真派,他哪里曉得“一將功成萬骨枯”殘酷現(xiàn)實,把官場理想化,簡單化。我想并不是李白的作品張自和韓朝宗等人不賞識,李白的才華從古至今都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不賞識除非是他們的文學水平有限,那么李白沒有被名士推舉,完全是因為李白太天真,把“終南捷徑”想的太過于真實。

          于此同時,李白致命的缺點就是他太過于自負。我們常說一個人要自信,自信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那么李白的仕途坎坷是因為他不自信嗎?恰恰相反,他的失敗正因為他太過于自信,而過分的自信便是自負。李白的自負是知道現(xiàn)在我們都能感受的到的,那么可想而知在當時,即使唐王朝是很大度的一個朝代,但是對于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狂士”,我想也很難容忍的。即便是你有經天緯地的曠世奇才,招人妒恨就是你最大的天敵,要不然李白也不會遭奸佞小人背后讒言,而被賜金還放,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遣費下崗”。所以說李白有如此的遭遇還是和他自負天真的性格息息相關的。李白如果不天真,就不會“大笑”入宮做個御用文人,供人把玩;李白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平白無故慘遭佞人流言,賜金下崗。

          此乃李白性格影響其命運第二步。

          三、老年時期的執(zhí)著入仕,以致錯投永王幕府。

          李白從四十五歲至其離世(745—762),是漫游山河以及報國蒙冤時期。離開長安后的李白開始游歷祖國大好河山,但與之前游歷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李白思想極為復雜。他本以為一生可以“安社稷,濟蒼生”,不料想進入宮門不到兩年就又退了出來。他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以此表達對現(xiàn)實的反抗。自此以后,道教思想在李白心中站了上游,同時他也加入了道士的行列。但是在李白心中他明白神仙幻境都只是虛幻,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句詩就是最好的證明。此時的李白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心靈困境當中,他深知何為虛何為實,卻偏偏務虛不務實,這是多么無奈的選擇,就好比明知道走下去是錯,還非要繼續(xù)走一樣。其實這時候的李白內心中并沒有完全的進入道家無為的境界,他的內心當中還是沒忘國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返廷門。當他聽說李林甫在朝中制造冤假錯案,好友被摧殘、被貶時,他馬上從棄世是思想中驚醒,深深的為國事而憂慮。當他得知安祿山北方造反時,他更是憂心忡忡親自去探虛實,他身處荒野卻心系社稷安危,他關心人民疾苦,卻只恨報國無門。

          由此可見李白的愛國之心,同時也大大地反映了他性格的另外一個特征,那就是執(zhí)著。李白在沒有踏入仕途之前就討厭達官顯貴的煊赫囂張氣焰,進入宮門后更是深刻體會了宮廷生活的奢靡腐朽,但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心不死意不改,希望再次入世做官,搭救百姓于水火中,其性格之執(zhí)著,可見一斑。

          天寶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正攜家眷逃亡,當時兩京淪陷,唐玄宗逃亡四川,永王李璘受命為江陵大都督,掌管南方軍事。當永王誰是東下到達潯陽(今江西九江)時,三次征召李白,希望其加入自己幕下。李白在《贈韋秘子書》中寫道;“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他又一次天真的以為這是一次報效祖國的好機會,于是加入了永王的幕府。正在他為報效祖國而高歌吶喊“為君談笑凈胡沙”的悲壯詩歌時,現(xiàn)實的又一次殘酷將它從天上墜入地下。此時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境內)即位,玄宗為太上皇。肅宗調遣永王回蜀,永王剛愎自用不聽調遣,肅宗即排兵討伐,永王軍隊不敵,大敗。李璘被殺,李白同受牽連被關入獄,后經友人相救才得以出獄,隨后又被判流放夜郎。報國不成反被流放,李白內心郁郁不平,痛心疾首。所幸后來因天氣大旱國家大赦,李白在白帝城遇赦獲釋。后李白在江夏希望再報朝廷,卻未果而終,不了了之。不久,他聽說太尉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六十一歲的他毅然從軍,然而在半途中生病,只好折回,第二年冬天病逝當涂(今屬安徽省)。詩壇巨星就這樣隕落了,臨終時他仍因理想未實現(xiàn)而抱憾終身。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臨終歌》)。

          李白走了,他是抱憾而終,但是他矢志不渝的愛國熱情永遠值得我們敬仰?上麍髧鵁o門還蒙冤流放,為什么老頭會對李白如此不公,給了他卓絕的才華卻沒有仕途的坦蕩,莫非他真是天上的神仙?豈會識這凡塵的煙火!當然這只是文人幻想的的說法,世上又怎么會有神仙下凡,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他自身的缺陷。不過從李白二次入仕且蒙冤的事情來看,我們又可以了解到李白的一個性格特征,那就是執(zhí)著和積極的入世思想。當然命運總是會戲弄人,李白的性格特點卻致使了他悲涼的人生結局。我們說執(zhí)著和積極入世沒有什么不好,但是我認為這也是要看情況和人物的,李白的這兩個特點直接導致他措投了永王幕府,殘了人生。不得不承認李白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但他稱不上是一位好的政治家。他對當時的政治情形沒有一個明了的認識,只是一味的去實現(xiàn)自我的理想,殊不知在政治的舞臺上,站錯了隊伍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

          此乃李白性格影響其人生第三步。

          李白的一生是偉大的的,他的頭上永遠頂著“詩仙”的光環(huán);李白對后人的影響的偉大的,因為他一直站在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放蕩不羈、自負天真、樂觀豁達、以及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就了他詩歌特有的特色,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李白的一生是失敗的,也正是因為他這種獨有的性格影響了其一生的命運。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么今天我們把它挪用到李白的一生當中來,就叫做;“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分析李白的自由精神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偉大之不僅僅在于它留給后人的珍貴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在于在他的自由精神。

          唐詩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在唐朝逐漸走向了頂峰,而在盛唐詩壇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詩人,當數(shù)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氣度,以其無拘束的情懷,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開放的元素。關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從多個角度,不同的方面進行理解,不少學者也就此問題進行了較多的探討。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構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這樣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義者呢?下文將分別進行探討。

          一、李白自由精神的構成元素

          (一)彌漫在詩酒中的自由精神。

          對于李白來說,他在對自由進行理解和把握時,其范圍不僅僅是限制在他豪邁且放蕩的情感中,更多的則是體現(xiàn)在他的醉意詩學當中。李白一生縱情詩酒,自稱為“酒中仙”,我們可以從正面和側理解一點。例如,可以從杜甫的作品《飲中八仙歌》中可見一斑,“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的詩歌中,大多都是獨酌的自由情感,在這樣的情境之中詩人將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飛。以李白的詩歌《月下獨酌》為例,這是一首極富想象力的詩歌,把詩人李白的主觀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孤獨體驗當中,當然,這里也離不開客觀現(xiàn)實的映襯,李白的這種敢于展開無限想象的情懷,正是在他酒酣之時而作的,通過這種酒酣之時的大膽想象,他把自己內心的孤獨和苦悶之情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可謂無拘無束。但是這樣的孤獨和苦悶之情在旁人看來確實一種相反的效果,通過大膽的想象,卻不但沒有給人們帶來沮喪之感,反而讓人感受到一種全所未有的暢快,一種酣暢淋漓的自由之感。除此之外,這種酒酣之時的詩歌中還潛藏著一種朦朧的意境美,這種內斂卻又略顯舒張的情感,則是詩人自由精神的另一種體現(xiàn)。

          可以毫不避諱的說李白的自由人生之境界是詩酒共同構筑的,仿佛處于酒酣中的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也只有在這種似醉非醉之中,方能體會到醉后的狂喜之感。

          (二)超脫世俗蘊含在尋找自我之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作為一個抒情詩人,其自由之精神還體現(xiàn)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超然于世外的氣概。李白生活與盛唐時期,但是官僚的腐化之氣與自己仕途的不得意構成了與這個時代的強烈反差。他的這種只有也顯得與盛世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李白生活在一個總的來講缺乏自由的時代,他又以一種非常強烈的形式表達了其自身甚至是整個人類對自由的向往之情,有一種不畏懼環(huán)境的強烈壓抑仍然毫無保留的展示自由欲望不甘于妥協(xié)的氣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正是這種精神的真是寫照。

          李白的偉大不在于其功名顯赫,而在于他敢以一介布衣之身而藐視名聲顯赫的權貴,肆無忌憚地以自身追求的自由主義嘲笑森嚴的等級秩序,大膽批判政治現(xiàn)象。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從稍顯含蓄的“不屈己、不干人”,如“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到之后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的豪言壯語可看出一方面李白對權貴的蔑視,對平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伴隨著生活實踐愈來愈強烈。

          (三)在寄情山水中獲得的自由精神。

          李白雖出生于盛唐時期,但是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是在漫游中度過的,他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自稱“青蓮居士”。據(jù)考證李白25歲離川,漫游各地,體驗了各種生活;經朋友推薦,42歲時曾到京城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但由于性格傲岸蔑視權貴,受到詆毀,三年后被排擠出京,政治抱負不得實現(xiàn)。之后,一直過著流浪的生活。晚年漂泊困苦,在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病逝。

          李白的人生之路,尤其是政治仕途可謂曲折,但是卻一直懷著強烈的報國情懷,即使是其隱居之后這種情懷依舊存在。 “一生好入名山游”,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對于李白來講,山水才是他心靈的最終寄托,正是由于此,在李白的理想受到阻礙的時候,他還能夠豪邁的把精神寄托放在名山之上,在名山名水中來獲得自由的精神隱居。

          不僅如此,在對自由精神進行表達時,李白巧妙的借助于跌宕起伏的古體詩作為載體將這一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歌當中,更是把李白的這一特點詳盡的體現(xiàn)出來。詩人采用了大膽的想象,描繪出了一幅帶有神秘特色并且又是充滿自由的夢境。

          二、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

          (一)大膽創(chuàng)新的詩歌主體成為李白自由精神的有力載體

          李白在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能按自己的意愿開展,以表現(xiàn)自我為依據(jù),打破傳統(tǒng)的風格,在嘗試各種主題的基礎之上對題材進行深度的加工,有一種脫俗之感,也正是他的這種大膽的創(chuàng)作風格使“自由精神”成為其詩歌的一枚標簽,也使得李白的詩作成為承載他的自由思想,表達他的自由主張的重要陣地。

          (二)現(xiàn)實與理想的反差構筑了李白對自由精神的強烈訴求。

          李白追求自由蔑視權貴的思想并不是天生具備的,他與其他一般人士一樣在統(tǒng)一皇權帝制下都渴求進身,這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而來的理想訴求。但是他自身的孤傲與放蕩不羈使得他對對功名的這種期望顯得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格格不入,在他的自由精神世界中流露出的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李白迫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之后轉而對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的寫照。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當然就李白的自由精神而言,也有學者認為主要來自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響,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們沒有理由予以否認,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不加思考的全盤肯定。李白對道家對道家和道教的思想的吸收只有一部分,如果脫離他強烈的理想欲求與現(xiàn)實的反差,那這種自由精神也未必就會在他身得以詮釋。

          總之,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其特定的呈現(xiàn)方式和產生緣由。而這些既與其大膽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不拘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有不可割舍的淵源由借此得以完美的呈現(xiàn)。

        【分析李白的性格及其命運】相關文章:

        李白的性格及命運11-16

        李白的性格特點08-03

        淺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11-25

        分析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09-26

        分析蘇軾的文化性格11-07

        王熙鳳的性格特點分析11-30

        溫庭筠及其代表作分析04-18

        梁實秋作品《臉譜》原文及其閱讀分析03-24

        《紅樓夢》人物薛寶釵的性格分析03-30

        紅樓夢薛蟠的性格分析參考04-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