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古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達的情感

        時間:2023-04-02 04:50:29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達的情感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詩,據(jù)專家考定,寫作該詩的時候詩人還不到20歲。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勢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縣,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括述訪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到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對友人的真勢的感情。可以這么說:這首詩是一幅山水畫,是一首友情曲,請讓我們一齊來欣賞:

        古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達的情感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這是詩歌的首聯(lián),(律詩由八句組成四聯(lián),名稱依次叫:首聯(lián)、領(lǐng)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一開篇作者就以清幽的音響和絢麗的色彩營造出濃濃的詩意,我們可以想象。

          詩人很簡單就啟程起路了,這時大地還在晨中甜睡,四無人語,一片寂靜,只聽到潺潺的流淌的溪水聲和偶爾從遠處傳來的幾聲汪汪的狗叫聲。詩人走呀走呀,天漸漸亮起來了。只見路邊的桃花那紅樸樸的臉上掛著明凈清亮的露珠,在朝陽映照下,顯得格外濃艷。

          詩人用短短的十個字,就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清新恬靜而又生機盎然的山鄉(xiāng)清晨圖。不光用字簡潔,表現(xiàn)的角度,手法和含義的豐富更植值得我們咀嚼。

          表現(xiàn)的角度:先寫所聞:犬吠,水聲。后寫所見:桃花帶露(再細心玩味,穿行于盛開的桃花林中,必然嗅到花香芬芳,那么,準確來說是寫了聽覺,視覺,嗅覺的感受了)。所聞所見,這攝取的角度,暗中也交代了時間順序,由晨光來露到旭日初生。

          表現(xiàn)的手法:動、靜相襯,寫出了山鄉(xiāng)的寧靜和山林的寂僻。“犬吠水聲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聞,這時除了朦朧的路影之外:對環(huán)境的其余感受只能依靠聽覺了。有農(nóng)村生活體會的人大都知道,鄉(xiāng)間夜晚最常聽到的是狗叫聲,這里是山村,當然也少不了山泉溪流之聲,水聲潺潺,間雜著時有時無,時遠時近的狗叫聲,寫出了山鄉(xiāng)黎明特有的寧靜,明明有聲,為什么還說寫出了山鄉(xiāng)黎明的寧靜呢?這是用動的字面寫出靜的境界,是寓靜于動,以動襯靜。在文字藝術(shù)上不少作家都善于運用這一“相反相成”的手法。

          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鹿柴》和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不見人”,按理應(yīng)靜寂無聲,但詩人一個“響”字,表現(xiàn)出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的特殊效果。這就是動反襯靜,相反卻相成。

          朱自清《荷塘月色》指寫月下荷塘那令人陶醉的寧靜夜色。在一片寂靜中,作者卻寫上“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這一筆令整個畫面更顯得靜謐了。試想:假如荷塘邊正在搭臺唱戲,能聽到蟬聲蛙聲嗎?說起以動襯靜的手法,人們經(jīng)常提起南朝五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噪和鳥鳴的動更襯得山林的幽靜,的確寫得不錯,然而這兩句詩卻被批評家指摘為上下二句語意重復。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曾用謝元貞的一句詩“風定花猶落”與“鳥鳴山更幽”集成一對,使上句靜中見動意,下句動中見靜意,因而傳為美談。

          細細欣賞李白這兩句詩“犬吠水聲中”以動襯靜,本來以李白的才情,刻意從風聲、人蹤、鳥鳴、花落等音響中湊足以動襯靜的一聯(lián),絕非難事,但李白卻從視覺的角度,寫出生來嬌艷的桃花,經(jīng)過露水沐浴,在朝陽的金光照耀下,濃妝艷抹,逗人喜愛的圖景:桃花帶露濃。這是一幅靜景,讀者從中可以捕捉到這樣的信息:山林寂僻,人跡罕至。在車水馬龍的煩都市,何來這靜美?----作者這里巧妙地為道士隱居生活的情趣作了鋪墊,從句意上,上聯(lián)寫動,下聯(lián)寫靜,相映成趣,內(nèi)容也更為豐富了。

          這一聯(lián)含義豐富,既直接寫景,也間接敘事抒情,內(nèi)容包含的信息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

          1.交代訪友的季節(jié)----桃花開放的陽春三月;

          2.說明詩人出發(fā)的時間;

          3.初步透露出詩人與道士之間友誼非泛泛之交 ---為訪友而遠行,固然與路程較遠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訪友情切,急于見面,說明要造訪的必定是一位摯友吧.

          4.詩人趕路的心情很愉快

          人逢喜事精神爽,故此所見所聞都有是美的,當然這喜,也是為下文”不遇”的愁而蓄勢.訪友的心情越迫切.憬會面的喜悅之情越濃.”不遇”的愁就更重!筑水庫攔截水流,堤壩越高,勢能越大----文章的高手就懂得這種”蓄勢”之道,欲抑先揚,欲揚先抑.

          請看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前三句把南宋小朝廷統(tǒng)治下的臨安府歌舞升平的畸形華景象”揚”到極點.但結(jié)尾處發(fā)聾振聵的一聲斷喝,貶斥了茍且偷生,不圖恢復中原的南宋君臣.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當詩人懷著高興而急迫的心情,走進山里,快到道士的住處時,眼前卻呈現(xiàn)了出乎料的景象:樹林深處時有鹿出現(xiàn),中午時分卻不聞鐘聲傳來(古時有的地方正午鳴鐘報時)?磥淼朗客獬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這兩句詩,明白如話,不加藻飾,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嘗,卻有別樣的甘冽,“平平常常卻是真”疏朗清新的詩風,在李白的一首炙人口的名作《靜夜思》中有著精當?shù)谋憩F(xiàn)。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詩僅二十個字,明白如話。但夜深人靜,月色如霜(秋涼,心傷)月圓人相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又渾若天成,沒有一點雕琢痕跡。

          說“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清新而又有韻味,主要表現(xiàn)在用字不晦澀,但通過景物烘托環(huán)境氣氛,委婉地抒發(fā)自己訪友不遇的惆悵心情。“烘托”是采用繪畫技法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繪畫中,有時畫太陽,畫月亮,并不直接畫出其實體,而在太陽或月亮的邊緣畫上云影、光暈,從而使讀者感知到并沒有實際畫出的日、月之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往往是通過側(cè)面描寫,巧妙地刻畫沒有直接出場的主體。

          如漢代樂府《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lián)?a target="_blank">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詩中并沒有直接寫羅敷的外貌,但通過各式人等對她美貌的驚嘆,乃至出魂失態(tài)的行狀,烘托出這位絕色佳人傾國傾城的容貌。

          戴天山道士是位隱逸之士,原避塵,其居住的幽靜的環(huán)境氣氛如何表現(xiàn)呢?李白用“樹深時見鹿”一語以烘托點染,大家知道,鹿是膽小怕人的動物,但“時見”,足可以說明環(huán)境之深幽了。另外,這一“深”字,也透露出詩人的隱隱不安:如此清幽的景象是否意味著友人不在家呢?——心境已不如起程時的開朗輕快了。

          “溪午不聞鐘”一句,即使敘事:到了中午還聽不到鐘聲,又是抒情:經(jīng)過半天的跋涉,在山溪邊小憩,心情按理應(yīng)歡暢的,卻因“不聞鐘”而泛起思緒的波瀾。詩人在撩潑溪水,遠友人故所時盼望與失望交織的惆悵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這一句詩,短短五個字,時間(午)、地點(溪)、事情(不聞鐘——“訪友不遇”)以及人物的心境都括在內(nèi)了,可說是用語簡明精當?shù)姆独?/p>

          野竹分青,飛泉掛碧峰

          午時已過,詩人猜道士只是暫時外出,不久就要回來,決定等候下去?障鹃g,便察看起道士的住處。只見房前舍后,野住遍生,茂密修長的野竹與云霧相接,遠處青翠的山峰上,一縷清泉從封頂?shù)箳煜聛怼?/p>

          這一聯(lián),對仗工整,意境優(yōu)美,其“煉字”功力更另人叫絕。且看一個“分”字和“掛”字的妙用:

          野竹與云氣相接,這本是一幅進靜景,但詩人用了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它使人聯(lián)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頭飄過的情景。

          一線泉水,凌空飛瀉,這本來是一幅動景,然而詩人用一個“掛”字,就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圖景。

          歷代文人大都推崇煉字,即對一句中某一兩個詞著力琢磨,即試圖以一兩個單詞為中心體現(xiàn)整句的形象、氣氛和音律杜甫就自稱:“為人性僻耿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以下的詩篇內(nèi)有流傳千古的名句,我們可以從中體會“煉字”對文句的妙用。(加點的字是作者精心推敲的字眼)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王安石《迫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一聯(lián),不僅“煉字”出色,其內(nèi)容的深層含義也值得玩味。道士選擇這地方居住,詩人也以激賞的筆意譜寫這清幽的環(huán)境,可見兩人的意趣相投,絕非泛泛之交。另外,古人常把竹子視為高潔的象征。蘇東坡就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物如其人”,道士的居處,竹子環(huán)繞,更說明他氣韻的清雅脫俗了。這詩句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詩人對道士的敬重。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山野地方,人跡稀少,向誰打聽道士的去向呢?已是下午時分,詩人萬般無奈,只能倚松長嘆,心中的愁苦是不難想象的。

          “無人”,已隱約道出身體疲勞,饑腸轆轆,加上連問訊的人都找不到的愁悶之情,等,還是去,舉棋難定,更是愁上加愁。詩人最后把“愁”字點出,不單單是尾聯(lián)破題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詩人心理感情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詩人正是年青,干脆筆飽墨濃、淋漓盡致地把“愁”字大書出來,使訪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如果說,單用一個“愁”字來描寫自己的心情還嫌抽象的話,那么,添上“倚兩三松”這形象具體的描寫,就使讀者恍佛看到詩人一會兒憑著這一棵松樹極目遠,一會兒又靠著另一棵松樹唉聲嘆氣,詩人自然率直地使自己焦不安、急切難耐的形狀和劇烈的內(nèi)心活動、濃重的胸中愁情躍然紙上了。

          總結(jié):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剛步入文學津門的初始之作,雖然沒有他日后的成名之作那樣廣泛流傳,但也反映了詩人的藝術(shù)風格和藝術(shù)造詣。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這首詩有兩點值得注意:

          語言清新雅淡,純樸自然,全篇沒有一個生難怪僻的字,沒有堆砌典故引用成語,通俗流暢,明白如話,表現(xiàn)出純真的友情,描寫了恬靜清秀的景色。李白后來稱贊別人的詩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其實詩人自己更能典型地表現(xiàn)了這種風格。

          章法波瀾曲折、引人入勝。常言道:“文如看山不喜平”,詩也一樣。這首五言律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句四十個字,卻寫得時起時伏,饒有情趣。

          首聯(lián):喜悅之情溢于表;

          頷聯(lián):歡愉之情轉(zhuǎn)為惆悵之感;

          頸聯(lián):放眼四周,風物殊佳,內(nèi)心得到慰籍;

          尾聯(lián):友人久久未歸,日已向暮,終于隱入無限的失望愁苦之中。

          以上情節(jié)的發(fā)展、情緒的變化固然是真切的表述,但組合到詩篇之中,又暗中契合了古代詩文“起承轉(zhuǎn)合”的章法。律詩分四聯(lián),這四聯(lián)的名稱就隱含著這種章法要求,首聯(lián)為“起”,講究下筆切題,頷聯(lián)為“承”(頷,即臉的下部,即下巴部位,頷骨的作用就是承托),講究承上啟下,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意義在“轉(zhuǎn)”,因為脖子是可以轉(zhuǎn)動的),講究轉(zhuǎn)出新意,拓展詩的意境。尾聯(lián)為“合”,即攏全詩,點明題旨。

          我們再看看李白該詩,完全切合這章法。首聯(lián)寫清晨趕路,已暗點“訪”字。頷聯(lián)的出句承上寫欣賞野外情趣的歡愉心情,對句已微露“不遇”的惆悵,承上啟下。頸聯(lián)沒有找著寫如何如何苦悶,卻蕩開一筆,寫絕勝的風光。尾聯(lián),收攏思緒,以“愁”字點破題面“不遇”的意旨。起承轉(zhuǎn)合,章法井然。歷來文學批評家論章法,特別注意“轉(zhuǎn)”“合”二步,所謂“轉(zhuǎn)要轉(zhuǎn)得開”,拓展出新的意境,不能再在起承二聯(lián)的意境上原地跟斗;“合要合得攏”,不能只顧拓展,忘卻收攏。李白此詩,轉(zhuǎn)合二步處理極為簡潔。格律詩中的律詩(8句,4聯(lián))和絕句(4句),從章法上來講,是有共通之處。

          我們不妨再欣賞一首七律名篇〈〈黃鶴樓〉〉(崔)和另一首絕佳作〈〈登鶴樓〉〉,從章法上拓展我們鑒賞古典詩歌的視野。

          〈〈黃鶴樓〉〉(崔)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合處是,煙波江山使人愁。

          這是一首被受推崇的名作。據(jù)說李白也為之低首,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題詩在上頭。”的感慨。但此詩的前四句真實并不出眾。四句詩只詠了“仙人騎鶴飛升”一事。而且重復內(nèi)容拓展新的意景用了三個“黃鶴一詞,頗受譏議,其成功之處在于頸聯(lián)寫景。避開了前兩聯(lián)詠史的內(nèi)容,拓展新的意境,正如元代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論律詩第三聯(lián)所說的:

          “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尾聯(lián)因景生情,扣住登高臨遠的意境,以所見所感,把古今、人、事、情、景融于一爐,收束全文。

          登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句入題寫景,起出一個開闊壯美的意境。第二句承上以酣暢的筆墨寫景形成珠聯(lián)璧合的一聯(lián)。第三句是神來之筆,筆鋒陡轉(zhuǎn),直抒胸中之感,大大拓展了詩的意境。第四句用一“上”字,扣住題面的“登”,點明了乃登高臨遠之感,以收束詩,同時揭示出當存高遠的人生哲理。四句詩起承轉(zhuǎn)合,章法分明,堪稱典范!

          當然,從詞韻綿長,含蓄渾遠的角度來評論!对L戴天山道士不遇》還略感不足。譬如結(jié)尾一句。突出了一個“愁”字。固然是直抒胸。但似乎過于直露,一覽無余。難以達到“結(jié)尾如撞鐘,余韻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一般來說,口頭語言講求簡捷明快,書面語言貴在含蓄有韻味。我們可以試比較李白成年以后所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溫庭的《望江南》(梳洗罷)就可知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高低之分了。

          當然,能做到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的作品如上文分到的李白的〈〈靜夜詩〉〉可算是上上之作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東?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韻含蓄深遠。

          望江南 (溫庭)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這首詩是閨中女子思念遠游人,盼他早歸的情態(tài),筆致疏淡而曲折變化,“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更融會了敘事、寫景、抒情各種手法,創(chuàng)造出含蓄蘊藉的意境。如果寫到此處即止住就好極了,敗筆出自最后一句,“腸斷“二字過于直露了韻味頓時變得索然寡淡,可惜!

        【古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達的情感】相關(guān)文章: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11-06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05-14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賞析03-07

        分析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10-21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賞析02-27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譯文及注釋10-18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譯文及賞析11-01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閱讀答案04-11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詩原文07-18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閱讀答案10-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