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語文《蜀道難》教材分析 推薦度:
- 《蜀道難》教材分析 推薦度:
- 蜀道難的藝術(shù)效果分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2017蜀道難分析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內(nèi)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
課文解讀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難,難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險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艱難,難得勝過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寫作“于戲”,同“嗚呼”。②蜀道:一般指自陜西進入四川的山路。)[ 詩的開頭這幾句,不是直接描寫蜀道,而是寫對蜀道之難的驚詫感受。詩人先連用兩個浸透著強烈感情的詠嘆詞語,接著又用一個夸張性的比喻,驚呼蜀道高峻危險,比登天還難,為全詩定下雄放豪邁的基調(diào)。] 蠶叢及魚鳧①,開國何②茫然③!(蠶叢和魚鳧這些古蜀國的帝王,他們開國的事業(yè)離我們多么遙遠多么茫然。①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鳧,fú。②何:何等、多么。③茫然:悠久迷茫,不可知道的樣子。)爾來①四萬八千歲②,不與秦塞③通人煙。(從古到今四萬八千年,雖然比鄰,卻從來不與秦地通人煙。①爾來:從那時以來。爾,那,指開國之初。②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③秦塞:秦地。秦地自古稱為四塞之國。塞,山川險要的地方。)西當太白①有鳥道②,可以橫絕③峨嵋④巔。
(長安西面的太白山、蜀地的峨眉山自古就沒有人行之道,只有高飛的鳥兒才可以沿著山間的低凹處,橫過它們巍峨的峰巔。①太白:秦嶺主峰名,在今陜西省周至一帶!端(jīng)注》云:“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幾許。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記》云:“……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 ②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惟有鳥兒能飛行,人跡所不能至。③橫絕:飛越。④峨嵋:《一統(tǒng)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來自岷山,連岡疊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對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這六句是寫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兩地無路可通。自從蠶叢、魚鳧開國以來,到蜀道開辟之前,四萬八千年間,秦蜀兩地一直無法交往,從側(cè)面寫出蜀道開辟的艱難。]地崩山摧壯士死①,然后天梯②石棧③方鉤連。(五位神勇壯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條天梯似的棧道互相鉤連。①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yīng)下嫁五個美女,時蜀王令下屬五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鉆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結(jié)果山崩地裂,力士與美女皆壓死,山也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
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②天梯:指高峻險陡的山路。③石棧:俗稱“棧道”,在山崖上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這兩句從正面描寫蜀道的開辟之難。]上有六龍回日①之高標②,下有沖波逆折③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陽神的車子繞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濤滾滾的回旋曲折的急流。①六龍回日:傳說太陽神的車子由羲和駕馭六條龍拉著,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語出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陽烏代指太陽;厝眨谷栈;,迂回、繞道。②高標:指可以作一方標志的最高峰。一說,山名,又名“高望山”。③逆折:回旋、倒流。)黃鶴①之飛尚不得過,猿猱②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黃鶴尚且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①黃鶴: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②猿猱:統(tǒng)指猿類。猱,náo,猿的一種,善攀援。)[這四句極寫蜀道之高險,先由上而下正面寫,然后由鳥而獸從側(cè)面寫。]青泥①何盤盤②,百步九折縈巖巒③。(青泥嶺上的山路,盤旋又盤旋,曲曲折折一匝匝縈繞山巒。①青泥:嶺名,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縣志》:“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在今陜西略陽縣。②盤盤:形容山路曲折盤旋。③縈巖巒:繞著山巖轉(zhuǎn)。)捫參歷井①仰脅息②,以手撫膺③坐④長嘆。(手摸星辰頭頂天,抬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按胸口徒然長嘆息。①參、井:皆星宿名。古人認為地上某地區(qū)與天上某星宿相應(yīng),叫分野。參,shēn,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故由秦入蜀,稱“捫參歷井”。捫,mén,摸。②脅息:鼻不敢出氣,惟有兩脅暗暗地運動,用以換氣。③膺:胸。④坐:徒然,空。)[這四句作者選擇青泥嶺作為描寫對象,從行人的感覺來描述蜀道的艱險。]
詩以驚嘆發(fā)端,未語先嗟,直抒情懷。在極盡的夸張中,在嘆詞的前呼后擁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無以復加的渲染,給全詩定下雄渾豪邁的基調(diào),具有先聲奪人的氣勢。接著,詩人拋出了一個動態(tài)的比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難”這個舊題,由于有了這個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而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蠶叢及魚鳧”,尋覓蜀國那古老的傳說,想象那物換星移,如夢似幻的遙遠過去。詩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讓詩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創(chuàng)造出一個神奇的藝術(shù)世界。經(jīng)過一番神話般的尋根,詩人直面現(xiàn)實,描寫“蜀道難”這個主題。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龍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環(huán)容或可睹,故有“沖波逆折”之細狀。“黃鶴”“猿猱”兩句,用以反襯“蜀道難”:“黃鶴”善飛,卻為之垂翼而“不得過”;“猿猱”善攀,卻為之斂容而“欲度愁”,這就生動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艱難。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百步九折”寫出路途的艱難,“捫參歷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人們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詩捕捉了在曲折盤桓的嶺上、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隱隱約約透露出送別友人的話題。
問君西游①何時還?畏途巉巖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時候回來呢?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①西游:古時從長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觀的地理觀念比較淡薄,故而說入蜀為“西去”。②巉巖:險峭的山巖。巉, chán。) 但見悲鳥號①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只聽見鳥兒在古樹上哀號,雌鳥跟隨著雄鳥飛繞在林間。①號:háo,聒噪。)又聞子規(guī)①啼夜月,愁空山。(又聽見子規(guī)在月夜啼哭:“不如歸去罷!不如歸去罷!”一聲聲,愁滿空山。①子規(guī),杜鵑鳥,又名杜宇。據(jù)《華陽國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號望帝,后禪位出奔,其時杜鵑鳥鳴,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覺此鳥鳴聲悲切。)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艱難,難得勝過上青天!聽著杜鵑悲哀的啼聲也會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顏。①凋朱顏:紅潤的容顏為之衰老,這里是嚇得變了臉色的意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朱顏,紅顏。)[這幾句以蜀道的悲涼氣氛來襯托烘染蜀道的艱險。]連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掛倚絕壁③。(山峰連著山峰,離天還不到一尺遠,千年枯枝倒掛在懸?guī)r峭壁。
、偃ィ壕嚯x。②盈:滿,足。③絕壁:陡峭的山壁。)飛湍①瀑流爭喧豗②,砯③崖轉(zhuǎn)石④萬壑雷⑤。(激流和瀑布沖得山巖震蕩,推著巨石飛轉(zhuǎn),震耳欲聾的聲音,好似雷霆回響在萬壑千山之間。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轟響聲。豗,huī。③砯:pīng,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響聲,這里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④轉(zhuǎn)石:使巨石滾動。⑤萬壑雷:千山萬壑間響起雷鳴般的聲音。壑,hè,山溝。)[從視覺和聽覺描寫蜀道之險。]其險也如此,嗟①爾遠道之人,胡為②乎③來哉!(蜀道是這樣的艱險啊!唉,你這遠方的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①嗟:jiē,嘆惋之辭。②胡為:為什么。③乎:語助詞,無義。)[先用一個“險”字歸結(jié)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氣再次勸說“西游”的人不要來蜀地,進一步渲染蜀道之險。]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自然引出婉勸朋友的主題。原來,詩人在第一段中極力渲染蜀道為“畏途”,并非故作驚人之筆,而是出于對友人的關(guān)懷,那是實在“不可攀”的“巉巖”啊。在親切地詢問友人“何時還”之后,詩人又舊話重題,再議“蜀道難”。詩先調(diào)動讀者的聽覺,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悲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因此,詩人借景抒情,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還不忘追加一句“使人聽此凋朱顏!”讓人陡然又增幾分恐懼。繼而,詩寫出四個整齊的七言句,“連峰去天不盈尺”托出山勢的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形容山勢之險。接著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這四句詩,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zhuǎn)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shù)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由人不驚呼:這蜀道“其險也如此”,不由人不嘆息:“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最后的詩句巧妙地呼應(yīng)了“問君”句,再次點明了對西游的朋友的焦慮和關(guān)切。
劍閣①崢嶸而崔嵬②,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劍門關(guān)氣象非凡,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也莫想攻克。①劍閣:一條30里長的棧道,位于今四川劍閣縣北的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群峰如劍插天,兩山如門,極為險要。《圖書編》:“蜀地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②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嵬,wéi。)[這幾句是寫劍閣形勢險要。]所守或①匪②親,化為狼與豺③。(守關(guān)的將領(lǐng)倘若不是自己的親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為國家的禍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與豺:比喻叛亂的人。
另一種解釋是:“狼與豺”比喻異類,“化為狼與豺”是指死亡,即不復為人之意,其主語是前面所說“君”,即友人。這種理解比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①血,殺人如麻。(行人來到這里,從早到晚都要防備猛虎的襲擊,警惕長蛇的暗算。它們磨快了牙齒吮吸著人血,被它們殺害的人啊,橫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這六句寫野心家如果據(jù)險叛亂,將給蜀地人民帶來深沉災難。]錦城①雖云②樂,不如早還家。( 錦城雖說是個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別稱。②云:說。)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①。(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當我踏上歸途回身西望,還止不住心有余悸,連連嘆息。①咨嗟:zījiē,嘆息。) [最后奉勸友人即使到達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詠嘆蜀道之難,與前文形成復沓回環(huán),使樂曲在詫愕嘆息的余音中收束。]
“劍閣崢嶸而崔嵬”以下,詩人對友人繼續(xù)施以心理戰(zhàn),由全面“進攻”轉(zhuǎn)為重點“突破”。如果說高山還可以繞過,絕壁還可以躲開,那么蜀中要塞劍閣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綿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劍,兩山如門,形勢險要,“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至此,詩人在諸多險情報告中,又引進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對可能出現(xiàn)的惡劣社會環(huán)境的預警。詩人在這里借古說今,暗寓了蜀道之難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四個短句,危言聳聽,迷離恍惚,亦實亦虛,亦虛亦實,令人捉摸不定,讓人不寒而栗,而總歸為“兇險”二字。在極力描寫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險、劍閣之兇后,詩在結(jié)尾又大聲呼告朋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即使順利歸來,“側(cè)身西望”,回顧走過的道路,也會毛骨悚然地“長咨嗟”,可謂“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把對朋友濃得化不開的關(guān)切之情,表達到了極致。
特色鑒賞
《蜀道難》作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藝術(shù)方面。想象之豐富,比喻之奇特,筆法之夸張揚厲,韻律之流轉(zhuǎn)華美,確系震古爍今之作。前人贊曰:“此殆天授,非人可及。”下面擬從三個方面略加闡述:
1.章法結(jié)構(gòu)的巧妙。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凡三見:開頭、中間、結(jié)尾各出現(xiàn)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因為它每出現(xiàn)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第一次,由隔絕之久,驚呼開辟之難,第二次由山勢之危,憂懼度越之難,第三次由戰(zhàn)禍之烈,悔恨安居之難。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xiàn),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nèi)容的“副句”伴隨著它,開頭是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fā)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xiàn)了蜀道的高不可測,位于主句之前,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參歷井等張本。中間則是主旨句在前,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緊跟在后,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有鉤連前、后兩層內(nèi)容的作用,前一層說蜀道凄涼萬狀,后一層說蜀道險惡萬變。結(jié)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側(cè)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zhàn)禍之烈,又跟開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yīng),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jié)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nèi)容概括無余。
2.浪漫主義的激情。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3.體式創(chuàng)新: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詩“以氣為主”,感情噴涌而出,不可遏止。忽而:“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驟馬下坡,勢不可擋;忽而“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似閑庭信步,舒緩平和。有時,“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奮力疾呼;有時,“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諄諄叮嚀。還有時把一些散文化的句子納入詩中,像“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其險也若此”等等,不但沒有減少詩意,反而使詩歌有一種放蕩不拘的自然情趣。這些富于變化的句子,與靈活多變的和諧韻律相配合,使詩篇時而如峽谷驚湍,一瀉千里,時而如碧空行云,悠然飄浮。所以杜甫盛贊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了。殷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
問題探究
詩界一致公認,《蜀道難》是李白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國詩壇中的一顆艷麗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喪”的美譽。但是,對于這首詩的寓意,卻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說法有:
一說:為擔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缎绿茣·嚴武傳》:嚴武在蜀中,任劍南節(jié)度使兼成都尹,驕恣放肆。其時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時,曾推薦嚴武。后來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嚴武的下屬,可是嚴武對他卻極為倨傲。其時杜甫在嚴武幕府中,任節(jié)度參謀,因為誤犯了嚴武的'父親挺之的諱字,嚴武幾乎要殺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難》,為房、杜二人“耽憂”。
二說:為諷刺章仇(zhānɡqiú,復姓)兼瓊而作。此說出自宋沈括《夢溪筆談》。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寶五年(746年)期間曾任劍南節(jié)度使,沈括根據(jù)“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句,稱此詩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
三說:為諷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出自元蕭士贇(yūn)《分類補注李太白集》的注語中。他以為這首詩是作于安祿山叛軍攻占長安,明皇倉皇幸蜀的時候,即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七月間。當時李白在江南,聽到這個消息,以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則不在其位,不言則愛君憂國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詩以達意”。
四說:為自身“羞無成歸”而作。明人高啟說《蜀道難》“商聲激烈”,就是說兼有悲、憤兩種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詩:“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說明此詩主旨是嘆息仕途艱難,報國無門的基調(diào)。李白借蜀道崢嶸嵯峨之狀和旅人困頓愁慘之情,抒發(fā)他開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長安的經(jīng)歷和難言之隱。
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上述第一、二、三種說法曾予批駁:
“兼瓊在蜀,無據(jù)險跋扈之跡可當斯語(指‘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而言)。而嚴武出鎮(zhèn)在至德(唐肅宗第一個年號)后,玄宗幸蜀在天寶末,與此詩見賞賀監(jiān)(指賀知章)在天寶初者,年歲亦皆不合。則此數(shù)說似并屬揣摩。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難道)必盡有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諷)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
胡震亨在批駁了上面幾種觀點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本詩“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持此種觀點的還有清朝顧炎武,顧炎武《日知錄》云:“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涂(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
請你對上述觀點細加分析,說說他們出現(xiàn)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對這首詩的主題有什么不同看法?我們對此作些了解和探討,有助于提高詩歌和文學鑒賞能力。
探究思路
解決上述爭議,第一弄明《蜀道難》的寫作時間,第二查證相關(guān)史料,第三分析詩的內(nèi)容。這也是我們探討詩歌主題最基本的方法。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yīng)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短妻浴返谄呔磔d:“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yè)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說當有根據(jù)。由此,李白作此詩當在長安之時。李白一生兩次入長安,第一次是在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30歲。第二次是天寶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薦舉,被召人京。賀知章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遷禮部侍郎,后為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告老還鄉(xiāng)。從《唐摭言》“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等語,《蜀道難》最大可能作于開元年間,李白第一次入長安之時,最遲也是在天寶初年,第二次奉詔入京之時。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fā)生,唐玄宗安居長安,諷刺玄宗說顯然錯誤。擔憂房、杜說,出自唐末范攄所著《云溪友議》一書,為《新唐書·嚴武傳》所采用。嚴武鎮(zhèn)蜀共兩次,第一次自肅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寶應(yīng)元年(762)夏,請杜甫任節(jié)度參謀,是在寶應(yīng)元年。
第二次鎮(zhèn)蜀,在代宗廣德二年(764)之后,這時李白已經(jīng)故去(房亦病卒)。如果說《蜀道難》是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時間與史實上都有矛盾。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guān)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jù)。章仇兼瓊鎮(zhèn)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jié)朝中權(quán)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至于“羞無成歸”說也似不妥。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隱居終南山,廣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shè)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jié)識了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薦。雖然未能如愿以償,終于怏怏離去,但這時他并未涉足官場,對其風險沒有體驗,不可能發(fā)出“危乎高哉”的驚嘆。
現(xiàn)在,一般都認可胡震亨的說法。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v觀全詩,敘議結(jié)合,多扣詩題,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說除了擔心友人旅途艱險之外還有什么寓意的話,也不過是籠而統(tǒng)之地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憂慮,這其中還摻雜了含蓄而執(zhí)著的惜別之情。當然,也不能否認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艱難,功業(yè)難成的意思,不過要理解成處處有深意,就未免牽強附會了。唐代孟柒的《本事詩》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記載李白初到長安會見賀知章,出示《蜀道難》,博得“謫仙”雅號的事。可見這是李白的一篇習作,大抵以馳騁文采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輕時多模仿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詩文,以超越古人為能事。同類題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還有五言律詩《送友人人蜀》和《劍閣賦》,可以相互印證。因為賀知章的賞識,李白名聲大振,從此奠定了“詩仙”的地位,《蜀道難》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
通過探討《蜀道難》主題之爭,對于提高我們詩歌鑒賞能力,養(yǎng)成正確的讀書方法,很有好處。明人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簽》中說:“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嘗謂讀太白樂府者有三難:不先明古題辭義原委,不知奪換(變化)所自;不參按(考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題、借題抒情之本旨;不讀盡古人書,精熟《離騷》《選》賦及歷代諸家詩集,無由得其所伐之材與巧鑄靈運之跡。”胡氏在這里提出了正確解讀李白詩歌的三個原則,一是弄明樂府這種詩體,“《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難道)必盡有為而作?”;二是弄明李白身世遭際,“白(李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諷)人之義遠矣”;三是弄明詩歌語言和材料的出處,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出自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作者借此渲染蜀道之險,并非一定別有深意。
【蜀道難分析】相關(guān)文章:
《蜀道難》教材分析05-26
蜀道難藝術(shù)特色分析03-28
蜀道難的藝術(shù)效果分析05-16
蜀道難逐段分析03-24
《蜀道難》藝術(shù)情感分析鑒賞04-22
高一語文《蜀道難》教材分析05-13
李白《蜀道難》03-23
賞析蜀道難03-22
《蜀道難》李白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