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寫作手法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的愿望。下面是《桃花源記》的寫作手法,一起看看吧。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準確和精練。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在這段文章里,還表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里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并不覺得單調(diào)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于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
語言曉暢,用詞精到。《桃花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靖節(jié)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們絕不要以為“記”中的這種自然的語言是隨意寫來的,它是經(jīng)作者仔細推敲、苦心琢磨的結(jié)果。正如宋人所說:“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四)例如,寫桃源人民見到武陵漁人后,作者用“乃大驚”三字,就既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又如寫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胺路稹保孟竦囊馑。這二字用得既靈活又貼切。為什么說山口有點兒光呢?
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五六百年而不為人發(fā)現(xiàn)的情景。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著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jié)構(gòu)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后來就有人索性將標題寫為《桃花源記并詩》,終至于“喧賓奪主”了。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樸素自然的語言在其田園詩中描寫他所喜愛的農(nóng)村生活。在《桃花源記》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眱H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頭兩句從正面寫桃林之茂密,第三句從反面寫桃樹之多而且純,后兩句從側(cè)面襯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開后花瓣紛紛落下的景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詞語如“芳草鮮美”,簡直給讀者一種有色有香的感覺,而所用的語言卻是接近口語化的。陶淵明用這些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源外圍及內(nèi)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畫家去畫桃源圖。清人衛(wèi)炳鋆說:“桃源山水,畫中景也!沤裰腥氘嬜V者,唐、宋以來,惟摩詰《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動。……韓文公有《題桃源圖》詩,舒元輿有《錄桃源畫記》,吟詠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設色,大約因淵明記想象為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作者在敘述中的語言不僅做到樸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練,沒有多余的廢話。全文用32個字就講了一個有頭有尾,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jié)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寫桃源社會,所以著重詳寫桃源內(nèi)的人與事,寫桃源外的事就從略。作者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如寫到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只寫“見漁人,乃大驚”,后面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桃源人見到漁人的神色,而且也體現(xiàn)了他們與外界隔絕之久。又如寫漁人與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話作了交代。這個復句所包含的內(nèi)容也很多。漁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詳細情況,不是作者所要著力描寫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筆帶過。而后半句,雖只三個字,但從桃源人共同的“嘆惋”中,可以想象到漁人所說的世上的情形,與桃源內(nèi)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亂不堪!而桃源內(nèi)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記》中許多詞語由于言簡意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來,至今還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不足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這些詞語都幾乎成了人們熟悉的成語。其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用來表現(xiàn)桃源人與世外隔絕之久,而又說明桃源內(nèi)沒有朝代變化的情形,非常貼切,又非常生動具體。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淵明詩云:‘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此。如《桃花源記》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梢娫煺Z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從上所說,可見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淵明駕馭語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淵明在寫作《桃花源記》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之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教學資料
《桃花源記》學法導引
1、反復誦讀,讀出感情,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
2、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講故事,再運用想像創(chuàng)造性地講故事,加深理解。
3、查找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簡介,更好地把握主題。
4、結(jié)合以前所學的有關陶淵明的詩歌或本冊第三十課的《歸園田居》(其三),進行比較閱讀。
《桃花源記》背景知識
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剝削壓迫十分殘酷,加上連年內(nèi)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作者本人因憎惡趨膻逐臭的官場,毅然選擇了躬耕田畝的生活道路。在長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漸體驗了普通農(nóng)民的歡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們的愿望,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理想!疤一ㄔ础北闶撬鶕(jù)自己的社會理想和農(nóng)村生活感受而虛構(gòu)的一個理想社會。
詩人這一理想的產(chǎn)生, 是有其現(xiàn)實基礎的。漢末以來,國內(nèi)戰(zhàn)亂不止,人民往往自動結(jié)集起來歸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塢壁以自保。詩人在<<擬古>>詩中所稱頌的田子泰,就是漢末魏初的一個著名塢主。當前西北人民為逃避苻 秦的暴虐統(tǒng)治,也有此種形式的組織。
《桃花源記》賞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是《桃花源詩》的“序文”,然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推崇備至!短一ㄔ从洝肥乾F(xiàn)實主義的,它有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jié)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桃花源記》又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仿佛真實的故事涂抹著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現(xiàn)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筆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晉太元中)、地點(武陵)與主人公(漁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實性,暗示讀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雜俎》三集卷三《蒼梧詞序》),披文之時應不忘客觀現(xiàn)實。漁人既以捕魚為生,長期披星戴月,風來雨往,周圍一帶山川河流之形勝當會了然于心,然此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看似不可理解,實則既有現(xiàn)實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虛幻;蛟S是因為此溪魚兒既多且肥,良機難再,漁人遲遲不肯收手;或許是因為漁人一無所獲,若空手而返,難向家中饑兒餓婦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漁網(wǎng)去。漁人艱辛的生活,慘淡的家境于此當可想見。不惟“忘路之遠近”,漁船進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間才驚覺的。“忽逢”二字既寫出了漁人撒網(wǎng)之專注用心,又將桃花林點染得虛幻迷離,神秘飄忽。抬眼展望兩岸,漁人不禁驚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多姿多彩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漁人之“甚異之”、“欲窮其林”,固然是極寫此處桃花林芳香與色彩的神異,又何嘗不能傳達出漁人“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的慨嘆,進而折射出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蕭瑟、凄涼呢?
與外界聯(lián)結(jié)的通道之幽深將桃花源渲染得更為神秘。不為人知的無名山洞竟閃爍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強能通過一個人的小山洞延伸數(shù)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確乎神極!作者有意將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顯然是在暗示讀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觀現(xiàn)實社會。漁人進得洞來,但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其間恰當?shù)攸c綴著良田、美池、桑竹之類,好一派旖旎的田園風光!這幅靜美的畫面竟有“雞犬相聞”之聲飄來,撩人情懷。更有那“衣著悉如外人”之男女從從容容“往來種作”,老人們倚墻靜坐于陽光下閉目養(yǎng)神,間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們則或團坐說笑或追跑嬉戲,好一幅逍遙自在、恬靜安樂的生活圖景!漁人見此,不免將思維觸覺觀照士族勢力猖獗、戰(zhàn)亂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現(xiàn)實,于是禁不住艷羨起來,神思悠悠:來到這樣一個綺麗、和平的去處,莫非是在做夢吧。誠如清人劉熙載所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藝概·書概》)這幅令漁人陶醉的生活畫面曲致地折射出現(xiàn)實的丑惡情形,充分傳達出作者徹底失望于丑惡現(xiàn)實,毅然歸耕田舍之后對平等勞動自由、幸福生活的熱切向往。
驚喜于眼前勝境的漁人還未緩過神來,桃花源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這個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驚,問所從來”,繼而熱情相邀,“設酒殺雞作食”以待!奥動写巳恕钡絹恚淮迦讼矚庋笱,奔走相告,紛紛涌來探詢消息。聽了漁人的一番介紹,桃源人不由得“皆嘆惋”起來。嘆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嘆惋呢?自秦以來,外界朝代更替之頻繁,令他們驚訝莫名;“自先世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之后“遂與外人間隔”,外界發(fā)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聞所未聞,令他們嘆息不止。桃源人在這里流露出來的,既有對自己能夠遠避動亂之時代、頻繁之戰(zhàn)亂的慶幸,又有對外界百姓慘遭戰(zhàn)爭之苦、飽受階級壓迫剝削之深的同情。慶幸也好,同情也罷,桃源人依然視漁人為嘉賓貴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愛自已這個平等勞動、和平自由、充滿真誠的溫馨社會。他們特別叮囑漁人“不足與外人道”,他們誰都不希望因為漁人的到來而破壞自己的平靜生活。如此淳樸敦厚的民風該是多么美好,這正是作者虔誠思慕的,熱切追求的,而狡詐兇險、貧富懸殊之丑惡現(xiàn)實是與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將深厚的現(xiàn)實內(nèi)容自然地融入到對桃花源神妙美麗生活的描寫之中。
對漁人來說,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賽如天堂神仙的快樂逍遙生活,因此桃源人對他的的叮囑早被他拋到九霄云外,他在歸途中“處處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僅漁人如此,堂堂太守在聞知漁人這番經(jīng)歷之時,也“即遣人隨其往”,高尚之士劉子驥“聞之”,也“欣然規(guī)往”。他們對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尋到桃源去,F(xiàn)實社會之令人失望,遭人厭棄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結(jié)果是“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故事寫到這里嘎然而止,留給讀者以深長的回味。
陶淵明將桃花源描繪得如此神奇美麗而又飄忽迷離,深深感染讀者情緒,強烈振撼讀者心靈,關鍵在于“情融乎內(nèi)而深且長,景耀于外而真且實!(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體驗,全部的思想情感,寫出了他對黑暗丑惡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對自己濟世壯志難酬的深沉憤慨,對誠實勞動、和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贊美,對“抱樸含真”美好社會的熱情向往。他以飽蘸現(xiàn)實色素的筆墨描繪出桃林去處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異,桃源環(huán)境之神奇,桃源民風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復得之神怪,給人留下深刻而鮮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鐘嶸所評“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詩品》)陶淵明以飽蘸陶醉喜悅之情的簡約文筆真切描繪出蘊含著厚實的社會人生內(nèi)容的優(yōu)美畫面,確令人深為感佩。
桃花源記創(chuàng)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chǎn)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最后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chǎn)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桃花源記鑒賞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gòu)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xù)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于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狀態(tài),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昂龇辍迸c“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胺疾蒗r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yōu)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shù)語描述發(fā)現(xiàn)仙境經(jīng)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后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四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霸勌兀f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guī)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jié),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愿“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jié)尾處就剖露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于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jié)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guī)往未果”等情節(jié),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虛渺靈奧之區(qū)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墒,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diào)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nóng)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jīng)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gòu)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jié)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的寫作手法】相關文章:
《鄉(xiāng)愁》的寫作手法11-29
蘇幕遮范仲淹寫作手法11-22
詩歌的寫作手法有哪些02-15
短歌行的寫作手法06-21
晏殊浣溪沙的寫作手法10-29
河中石獸的寫作手法11-29
簡析《背影》寫作手法09-07
林清玄散文集寫作手法10-29
答謝中書書寫作手法10-12
雨霖鈴柳永寫作手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