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分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教學分析(精選1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1
《桃花源記》之所以能成為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美文,還因為陶淵明秀麗的文筆將“世外桃源”描繪得既神奇美麗又撲朔迷離。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四篇文言文都是“記”一類的散文,其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tǒng)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農村并親自參加農業(yè)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 于是用筆構想出了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讀這篇名作,要在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自己的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七年級和上學期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年齡尚小生活閱歷較少,特別是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已經接觸過游記類散文和敘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閱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如游記散文往往以“行蹤”為線索,本文就有這個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熟讀并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五)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四、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所屬流派及文學成就等。老師發(fā)放相關詳細資料供學生參考。
(2)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2、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晰,即字音咬準、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讀出抑揚頓挫之情。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3、討論與點撥相結合法。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注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適當點撥翻譯技巧鼓勵學生反復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注釋,大膽試譯課文。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并進行適當指導點撥。
4、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這環(huán)節(jié)主要著眼于學生想象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5、拓展延伸法。分發(fā)《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五、教具準備
已打印好的資料、錄音機和示范朗讀磁帶、幻燈機和幻燈片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作者、導入新課
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是誰的人格宣言?”這一問題入手,引出陶淵明,然后由學生自由暢談對陶淵明的了解及本文寫作的背景等,老師可做適當補充。從而自然導入課文。
(二)回憶舊知、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然后明確每課時的目標(本課時完成目標一、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掃除下列字詞障礙(用幻燈放映出來)
豁然 儼然 黃發(fā)垂髫 要還家 邑人 間隔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阡陌
2、錄音范讀。(要求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3、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做些斷句講解和師范:(用幻燈投映)
A、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義單位劃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劃分)
B、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老師可適當作些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等朗讀技巧的指導:
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币痪洌又靥柕脑~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輕重緩急形成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抑揚頓挫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吐字要清晰響亮、節(jié)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理解、積累文言字詞、通譯全文(用幻燈片投映出來)
1、理解、積累文言字詞
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詞:常用重點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性活用詞。平時要注意識記,做到爛熟于心。
2、翻譯技巧的指導:(1)翻譯時除了注意上述這些詞的詞義,其他字詞一般都是沿用我們現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們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去表達文言中單音節(jié)詞的意思。所以翻譯時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大膽推斷文言字詞的意思。(2)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帝號、年號、器物名稱、度量衡等專有名詞都照原文直接抄錄。(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判斷句、反問句等,平時遇到要及時積累,學會如何去調整句序如何去翻譯。練習多了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簡練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譯時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3、用例句進行具體指導。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和晉了。
4、落實全文翻譯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幫助指導。(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已儲備的知識大膽嘗試通譯全文,并建議學生不要借助翻譯資料書,以免養(yǎng)成依賴資料書的習慣。)
(2)合作小組完成后進行翻譯接龍活動,比比哪個小組翻譯最準確最完整。
5、歸納本課須積累的文言字詞和句式?梢圆捎糜蓪W生邊說邊做筆記老師邊板書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燈放映出來。(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逐步積累的良好習慣)
(1)重點詞: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屬 不復出焉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阡陌
(2)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4)一詞多義
復 A復前行 B不復出焉 乃 A乃大驚 B乃不知有漢
舍A 便舍船 B 屋舍儼然 尋 A尋向所志 B 尋病終
志A處處志之 B尋向所志 為 A捕魚為業(yè) B不足為外人道也
(5)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還家
(7)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從口入。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漁人)便便舍船,從口入。”
C 問所從來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問(之)所從來”
D 便要還家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還家”
E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F 林盡水源
介詞省略句式。即“林盡于水源”
(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完并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式導入新課
上課前跟大家聊聊天,大家都有夢想吧,你們的夢想是什么?(讓學生自由暢談)我也有夢想,你們想聽聽老師的夢想嗎?我從小就羨慕學美術的人,也一直夢想著自己能成為搞美術的人當中的一員,因為小時侯的我誤以為藝術就是美術,藝術是很高雅的、它充滿詩情畫意,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簡直就是一種美妙絕倫的享受過程。我想大家也一定很喜歡藝術,是吧?(學生答)那么藝術就是美術嗎?(學生答:不是)對,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生答: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對,別忘了文學。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這樣看來我們天天都在接觸藝術天天都在玩弄藝術呀!其實藝術都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表達人的內心情感的。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看看這種玩味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別樣的感受?大家一定等不及了,那我就閑話少說。跟我來!一起用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解讀陶淵明的這篇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桃花源記》
(二)欣賞“桃源”之美
1、圖畫美
(1)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時間是三分鐘,在腦中想著桃花源……有沒有畫卷呈現在你的腦海中?(學生答)好,那我們就先用圖畫來解讀。剛才你們的腦中有哪些“桃源” 的圖畫?在這些畫卷中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暢答:如桃林圖、村落圖、農耕圖、老人與孩子的怡樂圖、熱情待客圖、陵人捕魚圖、雞犬嬉戲圖、子驥尋源圖……
(2)師:還聽到了什么?
學生暢答:(聽見了雞在叫“喔!喔!”狗在叫“汪!汪!”牛在也在叫“哞!哞”……桃花源人熱情勸酒的聲音……)
師:還聞到了什么味?
學生暢答:(桃花的芬芳、泥土的清新,桑子的酸甜、佳肴美酒的誘人醇香……)
(3)師:還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暢答:桃源人的熱情、淳樸 桃源生活的和平安定歡樂幸!
(4)師小結:桃花源的確是一幅美麗的畫,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風景秀麗,它寧靜和諧,它民風淳樸,這里人人勞作、人人平等、關系融洽,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真是一個溫暖自足的理想王國啊!
2、音樂美
師:請大家再閉上眼睛用心傾聽,腦中想著桃花源的時候有沒有一首曲子在你的心中似水般流過?這是怎樣的曲子?是怎樣的節(jié)奏?是怎樣的調子?它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學生暢答:(如 節(jié)奏輕緩 調子歡樂而柔和 古箏、琵琶、葫蘆笙、鋼琴等)
師:誰能用一首歌或曲子作個比喻?
學生暢答:(如:桃花源就像藤格爾的《天堂》優(yōu)美、抒情、流暢讓人如入天籟…… 像媽媽的搖籃曲柔柔的感覺很溫暖……)
3、影片美
師:陶源明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高超的導演,細讀課文我們會發(fā)現作者很巧妙的用了一條線把本是零散的一個個畫面串聯(lián)了起來讓景物隨著線移動變換地動起來,從而讓我們獲得了視覺上的愉悅感受,誰能把這位導演的線牽出來?
學生答:(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
教師小結:桃花源也是一部優(yōu)美的風土人情片(行蹤清晰線索分明)
(三)品評“桃源”之情結
1、師: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還是一部風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從哪里可以看出?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熬壪,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薄皩は蛩,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后遂無問津者” ……
2師: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王國?
指導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經歷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理解,使學生明白要準確
解讀作品就要“知人論世”這個常識。
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本文純屬虛構。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呈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師: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作者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及本文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評判)
組織學生討論,形式不拘一格,可集體討論,也可分組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言之有理即可。
師略作小結: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評判。我個人認為桃花源雖然只是作者用筆虛構的一個理想搖籃,但是他敢于去想象與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這也是很可貴的。桃花源不能僅僅看成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還應該看成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背浞挚隙颂諟Y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試問:還有什么人間奇跡不能創(chuàng)造?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應該無比欣慰!其實古往今來許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奮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魯迅、方志敏、焦裕祿……等等,舉不勝舉呀。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了人們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種“桃源情結”。我希望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也能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
(四)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寫法
明確:本文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強烈的真實而感人的力量。這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終注意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如文章開頭就明確地向讀者交代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身份、職業(yè),這就使得桃源境內發(fā)生的一切事情好象都是真的。最后既與開頭來了個呼應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還寫到南陽劉子驥這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尋桃源而未果一事,更令人確信無疑?蓪嵵杏忠娖涮摚缃淮鷿O人,沒有住址、名姓,于事無考。再如標志消失,遂無問津者等也令人察覺到實中有虛。這就是文章巧妙之處,若有若無,使桃花源撲朔迷離,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正所謂虛虛實實,恍惚迷離,便是最堪尋味之筆也。
(五)配樂吟讀
以《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古箏曲相配,讓學生在柔和輕歡的氛圍中再一次吟讀課文,感受桃源的景與情作者的情和志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進行課堂內容的拓展延伸
1、熟讀背誦全文
2、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桃花源詩》,讓學生課后進行閱讀理解詩意。
資料內容如下: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窌峤煌ǎu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1、朗讀《桃花源詩》,體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其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lián)系。
七、課后反思
文言教學的第一任務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落實字詞和文意的理解是閱讀文言的基礎,否則文言的教學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課時中,主要就這點要求進行了落實。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有意識有方向地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和句式,還能注意教給學生相關的方法技巧以及采用“接龍競賽”等富有激勵性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同時有效地降低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難度。
第二課時采用了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本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時間較緊內容較多及學生文言基礎較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學任務落實不夠充分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教改的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應該是研究的方向。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 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
3、品讀法
4、復述法
教學程序:
一、 課前導入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單元的5篇課文,即:毛澤東的《新聞兩則》,孫犁的《蘆花蕩》,西蒙諾夫的《蠟燭》,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這些作品的題材上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什么?
明確:以戰(zhàn)爭為題材。掩卷沉思,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類渴望和平,拒絕戰(zhàn)爭,這種樸素的愿望由來已久。我國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們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反映這種樸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記》。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陶淵明
思考: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
明確: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確: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嗎?課件展示陶淵明及寫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遍(一讀),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注意朗讀要求。(課件展示)。
2、指導朗讀:
要求:
a、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
b、帶著感情,聲音洪亮,讀出韻律。
具體是:a、第一段平緩語氣,第二段讀出探險及釋然驚訝語氣,第三段讀出熱情和驚嘆的語氣第四、五段讀出感慨語氣。
3、學生按以上要求齊讀全文。(二讀)積累本文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差異”的現象。(課件展示)
4、同學們,請找出還有哪些文中難解的、注釋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5、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認為難以翻譯的句子,其他學生解答,教師點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全體同學齊讀課文(三讀)。
三、 品讀賞析
1、請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示: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分為哪幾個部分來敘述?展示課件。
即: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漁人的行蹤的不同地點分五部分:
發(fā)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其中重點是寫哪些部分?主要描寫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確:第二、三兩部分。描寫了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
明確:桃花源是個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四讀)。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
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yǎng)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恰⒛芰δ繕耍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jié)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jié),按故事的開端、發(fā)展、結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fā)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fā)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采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蘊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采訪桃花源人
、、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⑵、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里的?
⑶、請問你們這里有什么風俗習慣嗎?
、、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我離開時,你們有什么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采訪漁人
、、你是怎樣發(fā)現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給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給你什么感受呢?
、、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伞⒛銓ν馊苏f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遷移探究
、、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啤栴}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會怎樣呢?試著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tǒng)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動亂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故事開端(1)發(fā)現桃花源
安居樂業(yè)
故事發(fā)展(2、3)進入桃花源寧靜祥和
理想社會
故事結局(4)離開、再訪桃花源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4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和本文出現的成語。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交流,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練朗讀課文,并能準確地背誦、默寫全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特別是出自本文的幾個成語如: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以及本文出現的幾個古今異義詞如:交通、妻子、絕境、鮮美、無論等。
【教學難點】: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確評價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安排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吧?我們只是大體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美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長久以來一直令我們向往?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晉代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來一一揭開這些謎題,并探尋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理想。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全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隨機抽查學生朗讀,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高山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
由湖南的風景區(qū)“桃花源”引出課文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陶淵明,名潛,字子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是田園詩的創(chuàng)始人。他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后作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還家 邑人 語云 郡下 詣 驥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3、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A、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朗讀時出現的錯誤
B、齊讀課文,注意剛才同學朗讀時出現的問題。
四、學生結合相關注解自主閱讀課文,并討論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
2、 標出文中能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W生分小組討論并完成題目)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安排材料。 (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1)發(fā)現桃花源。
、妗ⅲ2—3)進入桃花源。
、、(4—5)離開而復尋桃花源未果。
五、學生按照老師要求自主完成相關字詞的學習?煞纸M練習討論 (在文中相應位置做好筆記)
六、布置作業(yè)。
1、將課堂所做練習完成在作業(yè)本上
2、用現代文復述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抽查相關詞語
2、請同學復述課文
二、精讀課文,體味品評
1、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麗,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請你用下面的句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家鄉(xiāng):
這里的 美(景色、民風、生活),你看 。
。ǹ捎迷模部捎米约旱恼Z言,還可加入自己的細節(jié)創(chuàng)造)
例: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與后文中哪句相話相呼應?
“大驚”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4、人們聽完漁人述說后“皆嘆惋”,請你猜想一下漁人述說的內容。
外界人們在改朝換代中所受的苦難
5、介紹到這里,相信你們已經對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認識了,那么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所認識的桃花源的特點。
參考:我們桃源的風景優(yōu)美/我們桃源的民風淳樸/我們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齊讀全文,探討主題
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結果有什么好處?
明確:照應開頭;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說明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覺得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這樣的理想?
應聯(lián)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這樣的理想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人們所渴求實現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外練習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xx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xx的四個成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xx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桃花源記,導入新課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jié)課內容。具體導入語如下:
同學們,“桃花源”真的存在嗎?陶淵明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寫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著、勞動、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
5.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上環(huán)節(jié)畫出句子后,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的人為什么會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當漁人說了外面的情況后,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又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課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小組內討論:xx的結尾寫道漁人復尋桃花源而不得,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后遂無問津者”,這樣的結尾說明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1.找出出自xx的四個成語,并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略。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7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yǎng)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群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為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采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并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chuàng)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義,并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便于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后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后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并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jié)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了解陶淵明,了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wěn)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于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并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為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采取寫作文或讀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fā)”的道理。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8
一、說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設想
。、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yǎng)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病⒄f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說教法
。、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病⒂懻撎骄糠。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fā)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薄⒄b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牢,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yōu)美意境。
。病⑾胂蠓ǎ簮垡蛩固乖f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想象力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9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yōu)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yǎng)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fā)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
。、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一ㄔ从洝肥且黄牢模挥凶寣W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yōu)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想象力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fā)者和鼓勵者,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chuàng)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yōu)劣找差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yǎng)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fā)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并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后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chuàng)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huán)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ǘ┮龑W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fā)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學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后,進一步追問:這里的首領是誰?衙門在哪里?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里沒有戰(zhàn)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huán)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fā)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guī)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lián)系歷史知識思考,并分組討論: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么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并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熏陶,啟發(fā)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獲”變?yōu)閯?chuàng)造。這三件事是:
、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后,如果學生愿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制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yōu)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jié)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后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了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后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10
【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注重學生閱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為今后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注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熟讀成誦;能夠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借助課文注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yǎng)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托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匯,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并具有初步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yōu)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我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法】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采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通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痹趯W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會以“美”為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于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通過聽范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并指導語調、節(jié)奏等。
2、學生自由閱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了解文章線索,通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啟發(fā)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著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本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huán)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fā)現了“美”,又創(chuàng)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后,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里?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為何會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fā)言,從而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煉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布置作業(yè)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yè),因此針對本節(jié)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yè)。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11
一、說教材
首先,我說說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托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ǘ┙虒W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ㄈ┙虒W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并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盡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ń谭、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說,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ㄒ唬ㄊ紫仁牵┘で閷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并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么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ǘ┏踝x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于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匯總起來。然后學生自主閱讀開始。
1、 學生閱讀完之后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小組交流完之后,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后,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說說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贊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fā)。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tài),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ㄈ┚x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整體感知課文后,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認為桃花源怎么樣?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后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huán)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并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后,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后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zhàn)。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后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后,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并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ㄋ模┩卣寡由
學生聯(lián)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著急,只要想著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里。
六,說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jié)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ㄐ纬烧_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不斷提升自己。
板書設計: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這節(jié)課我只板書了關鍵內容,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
桃花源記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說課:“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xù)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秘。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 12
一、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ǘ┙虒W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里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ㄈ┙虒W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 誦讀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ㄒ唬┱n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ǘ┗仡檭热,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ㄈ┵p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咸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 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xù)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四)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ㄎ澹w納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贾米鳂I(yè)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教學分析】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分析07-28
《桃花源記》分析05-22
《桃花源記》教材分析10-10
《桃花源記》典型例子分析08-08
陶淵明《桃花源記》課文分析06-02
桃花源記的藝術手法分析07-04
桃花源記寫作線索分析09-05
桃花源記課文要點分析09-30
《桃花源記》主旨與結構分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