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0-10-08 17:51:22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

          (2)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譯課文。

          (3)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敘事線索的寫作手法,理清課文思路,掌握課文內容。

          (4)體會“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會理想。

          2、過程與方法:

          (1)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理解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

          (2)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書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譯全文。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理清課文思路,掌握課文內容。

          2、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憬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語“世外桃源”就出自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資料交流(多媒體顯示:交流學案的知識點)

          1、作者作品: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別號“五柳先生”。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世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田園詩人,唐代的王維和孟浩然是田園詩的繼承者。

          2、寫作背景: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動蕩時期,其時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當時陶淵明已經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掌握字音和節(jié)奏。

          明確學案中加點詞的讀音

          豁然 然 阡陌 詣太守 老

          屋舍 便舍船 間隔 此中人語云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土地平曠,屋舍

          阡陌交通 黃發(fā)垂

          便要還家 來此絕境 與外人間隔 無論魏晉

          為具言所聞 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便扶向路

          詣太守 欣然規(guī)往 無人問津 未果,尋病終

          3、譯句子

          (1)欲窮其林

          (2)林盡水源

          ( 3) 初極狹,才通人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四)研讀課文第一節(jié):

          討論(結合學案):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捕魚為業(yè) 緣溪行 芳草鮮美 復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漁人是怎樣發(fā)現桃花源的?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yōu)美。

          (點撥: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點撥:這段景物描寫帶點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鋪墊。)

          教師小結:這部分寫漁人發(fā)現桃花林的經過,是故事的開端。

          (五)布置作業(yè):

          1、掌握第一節(jié)的知識點,并熟練背誦。

          2、預習學案中第二、三節(jié)的基礎知識。

          3、熟讀課文2遍。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第一節(jié),今天我們再來具體地了解作者透過這些文字想要表達什么內容。

          分男女各讀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要求:語句流暢、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

          二、研讀課文

          (一)第二節(jié):描寫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圖景

          討論(結合學案):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便得一山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屋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往來種作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樂 才通人 林盡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寫桃花源中人生活環(huán)境的句子是

          (2)體現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yè)的句子是

          (明確: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

          討論(多媒體顯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 _______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 _________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教師小結: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諸景,描寫了桃花源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雅致,雞鳴犬吠不絕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環(huán)境的寧靜融洽。從他們的精神面貌看出他們的生活是安樂幸福的。這幅理想的生活圖景,與當時戰(zhàn)亂紛擾、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現實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二)第三節(jié):寫漁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辭去的經過(寫桃花源中的社會風尚)

          討論(結合學案):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具答之 咸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 不復出焉 為具言所聞

          停數日,辭去 不足為外人道也

          2、譯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2)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3、用文中原句回答: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2)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桃花源村?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明確: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點撥:表現了桃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這與當時的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污濁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明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點撥:表現了桃源人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

          (明確: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討論(多媒體顯示):1、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點撥歸納:1、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2、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反襯了世人的不幸,表現了桃源中人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3、他們不想被外面的世界知道,也不希望讓自己和平寧靜的生活受到打擾。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教師小結:上面的兩節(jié)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中做客及辭別的經過,描寫了桃花源寧靜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淳樸的民風和安定和平的社會局面,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這是故事的發(fā)展。

          (三)第四、五節(jié):寫桃花源不可復得

          討論(結合學案):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 說如此 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2、譯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南陽劉子,高尚士也。

          討論(多媒體顯示):(1)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結合全文,說說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點撥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與開頭照應,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教師小結:以上兩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漁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漁人的行蹤?

          明確:緣—復前行—從口入—停數日,辭去—既出—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教師總結:這篇文章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桃林、進入桃源、離開桃源的順序組織故事情節(jié)。

          三、拓展延伸

          討論:1、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那里景色優(yōu)美、資源豐富,風俗純淳樸;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這個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作者不可能想出改變現實的辦法,因此這個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時代的局限。

          陶淵明在1500多年前描繪出這樣美好的理想境界,我們應該充分肯定。

          2、漁人的品行如何?

          參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誠信”道德觀而論,漁人言而無信;但漁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這個美麗的世界,說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課堂總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案上的“知識小結”

          六、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發(fā)現桃花林

          離開桃花源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進入桃花源

          環(huán)境優(yōu)美、風俗淳樸、安居樂業(yè)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規(guī)往未果

          景色美麗 理想社會 似真似幻

          ↘ ↓ ↙

          揭露社會黑暗 寄托政治理想 表達人民愿望

          七、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時,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體驗,新有感悟:

          1、應該是一條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時,課文對于發(fā)現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較多,也比較細致,摻合著溪流,有小船,有兩岸,有桃花林,最后發(fā)現洞口.這個過程要如何再現,才更有說服力?

          于時,我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像,把發(fā)現桃花源這個過程中的景物,畫出來!一聽說語文課可以畫畫,久違了的學生,興致被調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語:這是兩岸,這是桃花林。這是小船,船不要畫出來,只要畫船蕩漾開去的水圈,就能證明說是有小船,上次老師教我們深山藏古寺就是這樣畫的……最后,由美術功底較好的燕南同學上臺一展畫技:平整的兩岸,整齊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間,一位漁人在劃槳……

          當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沉浸在這幅圖畫的構思中時,超勁同學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小河不應是平行的整齊劃一的,而應是曲線的,由小到大,彎曲而來,從美術的角度講,更富有直觀感,更富有曲線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彎曲的小河才更有說服力。

          2、結合語境理解譯。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對于這句話,很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順序,先有漢朝,才有魏晉,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漢朝和魏晉,很正常,但他們之間構不成遞進關系啊!課堂一度停留。這句譯是不是錯了啊!

          其實,學生的這個發(fā)現,作為老師,如果沒有認真思考,也會走入這樣的死胡同的。我讓學生思考之后,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桃花源的人,來想這個問題,這不會錯了!學生三五個討論起來,才理解到:按我們現在的角度,是錯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不知道漢朝,不知道魏晉。這當中漢朝離他們近,魏晉離他們遠。而我們學生,我們的理解剛好相反。魏晉離我們近,而漢朝離我們遠。理解了這一點,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3、應該是時間順序。《桃花源記》進行課堂小結時,關于這篇課文的順序,稍有波瀾,討論有致,分有理,可謂恰到好處:我提問學生,本文的順序,蘇璇香同學立即反映:時間、空間、邏輯等三種順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順序呢?璇香同學認為是“空間順序”?

          旁邊的燦培同學站起來說:“時間順序”!“理由呢”我順勢追問,燦培同學理由充分:本文是按“發(fā)現桃花林”(第1段)--“進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離開桃花源”(第4段)),“再尋桃花林”(5段)的順序來寫,所以是時間順序。

          那什么樣的寫法順序才是空間順序呢?空間順序一般有這些特征:從遠到近,從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較為明顯的空間念.

          完全正確,我心里只有折服。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背影》優(yōu)秀教學設計10-31

        背影優(yōu)秀教學設計10-28

        觀潮教學設計優(yōu)秀10-23

        離騷優(yōu)秀教學設計10-27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范文(精選3篇)07-01

        采薇優(yōu)秀教學設計10-29

        優(yōu)秀《采薇》教學設計11-14

        望岳優(yōu)秀教學設計10-25

        《觀滄!穬(yōu)秀教學設計08-04

        觀滄海優(yōu)秀教學設計06-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