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桃花源記教案匯總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桃花源記課文的教案介紹,我們來看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第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第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第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第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第5.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第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第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第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第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第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班級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級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古代作品《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歸去來兮辭(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古代作品《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發(fā)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范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fā)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fā)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yè)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于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于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huán)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里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zhàn)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jié):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霸O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zhàn)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zhàn)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huán)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xiāng)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jīng)過。(故事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里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y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ㄖ笇W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ㄈ绻潭群玫陌嗉,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xiàn)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俜蹲x課文
、趯W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谥笇W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奂氉x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jù)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shù)陌才,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chǎn)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chǎn)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倮砬逦恼旅}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yǎng);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谥该麊为毨首x,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劾首x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茏ブ攸c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yè)
、偎伎迹骸按笸鄙鐣諠撁枥L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诒痴b并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chǎn),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的環(huán)境里,長期隱居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讀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發(fā)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中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但大賽組委文件通知說參與課堂學習的是九年級的學生,這篇文章已經(jīng)學過,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高,鑒于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激發(fā)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2、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價值。
3、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詞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jīng)典作品那些你經(jīng)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篇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讀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間里發(fā)現(xiàn)新的風景。
1、視聽朗誦
2、齊聲誦讀。
。ㄆ溜@)朗讀要求: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
3、解題:
。1)再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A、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
。ㄆ溜@)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jīng) 桃夭》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美麗、美好的象征。
B、解說“源”《說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義:從巖隙涌出的山泉,為河川之始。
總結對“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進桃源,探尋桃源美景(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xiàn)桃源之美的句子。)
。ㄒ唬╊I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寫桃花林用了哪些詞語?各描寫了什么?
夾岸數(shù)百步(溪) 中無雜樹(樹) 芳草鮮美 (草) 落英繽紛(花)
。ㄆ溜@)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九
。ǘw會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這里寫的也是環(huán)境美,與寫桃花林的一段相比,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寧靜、富足、美好)
3、這里除了環(huán)境美,還讓我們感到什么美?
。ㄈ诵悦溃
品味: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點賞析其中的副詞。
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各種美,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具有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讓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中國古代戰(zhàn)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了,在戰(zhàn)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
三、走進桃源,感悟桃源價值
天涯何處無桃花?唯有此處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圣地,近代梁啟超把桃花源看作“東方世界的‘烏托邦’”。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留給后人無盡的遐想,可是這個桃花源到底有沒有呢?
生討論,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說。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個字:后遂無問津者。該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結:這是陶淵明說的最悲哀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理想,不管實現(xiàn)起來如何艱難,但只要還有人在努力追尋,就存在實現(xiàn)的希望。但如果連做這種嘗試的人都沒有了,那么人類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嘆惋中,陶淵明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里。
。ㄆ溜@):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歸居田園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ㄆ溜@)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
——葉嘉瑩
(屏顯):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ㄆ溜@)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返,但他筆下的桃源社會卻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們雖然沒有了陶淵明當時的痛苦、迷惘與無奈,但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并未消減,甚至還與日俱增、與時俱進。生活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面對著紛紛擾擾的塵世,我們依然有著不滿、痛苦與無奈。我們需要一個駐足休憩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契合了人性中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它帶給我們永遠的美麗與感動。
——李迎春教授評價《桃花源記》
教師寄語:(屏顯)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腳下,去培養(yǎng)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作業(yè):推薦閱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窌峤煌,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跟農(nóng)民來往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跟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跟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砣唬洪_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yè)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跟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經(jīng)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