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酒陶淵明拼音版解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飲酒 陶淵明拼音版
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一起學習一下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吧!
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
yǒng jīng kē
詠荊軻
táo yuān míng
陶淵明
yàn dān shàn yǎng shì , zhì zài bào qiáng yíng 。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zhāo jí bǎi fū liáng , suì mù dé jīng qīng 。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jūn zǐ sǐ zhī jǐ , tí jiàn chū yàn jīng 。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sù jì míng guǎng mò , kāng kǎi sòng wǒ xíng 。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xióng fà zhǐ wēi guān , měng qì chōng cháng yīng 。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yǐn jiàn yì shuǐ shàng , sì zuò liè qún yīng 。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jiàn lí jī bēi zhù , sòng yì chàng gāo shēng 。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xiāo xiāo āi fēng shì , dàn dàn hán bō shēng 。
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shāng yīn gēng liú tì , yǔ zòu zhuàng shì jīng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xīn zhī qù bù guī , qiě yǒu hòu shì míng 。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dēng chē hé shí gù , fēi gài rù qín tíng 。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líng lì yuè wàn lǐ , wēi yǐ guò qiān chéng 。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tú qióng shì zì zhì , háo zhǔ zhèng zhēng yíng 。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xī zāi jiàn shù shū , qí gōng suì bù chéng !
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
qí rén suī yǐ mò , qiān zài yǒu yú qíng 。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馀情。
詠荊軻陶淵明翻譯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yǎng)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超群的勇士,這一年底招募到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嘶鳴,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發(fā)沖冠,勇猛之氣似要沖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餞別宴,就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筑筑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云。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jīng)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xiàn)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只可惜他劍術(shù)尚欠精湛,蓋世奇功竟然沒能建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詠荊軻陶淵明賞析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yǎng)士報秦,引出荊軻。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jié),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yǎng)士”相呼應!暗擒嚒绷鋵懬G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概,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這首詩還通過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 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蕩著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筑”、“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fā),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
【飲酒 陶淵明拼音版】相關(guān)文章:
飲酒陶淵明拼音版解釋10-03
飲酒陶淵明拼音06-06
飲酒陶淵明加拼音10-13
陶淵明飲酒注音版08-04
飲酒陶淵明08-11
陶淵明的飲酒09-06
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教學08-28
陶淵明飲酒的主旨12-01
《飲酒》陶淵明全文07-26
飲酒陶淵明譯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