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精美雋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紹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結(jié)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帶著問題,我反復讀課文,仔細研讀教學參考書,同時參照優(yōu)秀教案,盡量想有自己的體會與發(fā)現(xiàn)。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突然發(fā)覺可以從“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這句話就是這篇文章的突破點。
有了這樣的體會與發(fā)現(xiàn),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奇麗”的景色,學生很快找到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順勢引導學生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深入體會景色的奇麗之處。又通過圖片的展示、花的姿態(tài)和顏色詞語的交流,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德國的奇麗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背誦積累優(yōu)美語言。
接著,我由德國的花這樣美,他們是怎樣養(yǎng)花的?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對“他們養(yǎng)花很奇怪,都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這一句的品悟,我先是讓生了解花的“脊梁”在哪兒?在學生運用“對比中體會”的方法感受到到德國那獨特的民族風情。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正是這樣一種奇麗的景色,正是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讓季羨林先生從中得到了一種人生的感悟,你知道是什么嗎?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從理解到受到啟示與教育。最后由這種境界,點明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讓學生想象:什么變化了?季羨林眼中不變的美麗指的又是什么?并讓學生以這樣的句式“四五十年過去了,( )變( )了,( )變( )了,( )變( )了,但是美麗沒有改變,( )沒改變,( )沒改變,( )沒改變”把剛才說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再一次領悟德國那獨特的民俗民風,也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德國那奇麗的景色,德國是一個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拓展時,我推薦了《留德十年》這本書。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材鉆研不夠透徹,教案不熟,是本堂課最大的問題。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鳴。課堂上還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2、未能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是前一個問題的后遺癥,因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錮,被教案牽著走,當學生的表現(xiàn)與我的預設有偏離時,我不能靈活處理,只能機械地按教案流程走。
3、沒有采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做給自己看的廣告
5.反思自己周記
6.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7.教學反思與評語
8.教學反思或隨筆
9.論文的教學反思
10.語言故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