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翻譯及賞析
《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作者為唐朝文學(xué)家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前言】
《放言五首》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是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第三首詩流傳最廣,以通俗的語言說明了一個道理:若想對人、事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
【注釋】
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稱遇事猶豫不定為狐疑
“試玉”二句:言堅貞之士必能經(jīng)受長期磨練;棟梁之材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認出來的
日:一作“后”
向使:假如
復(fù):又(有)
【翻譯】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不用龜卜和拜蓍,試玉真假還得三天,辨別樟木還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dāng)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賞析】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百浘环Q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diào)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jīng)驗之談。這就增強了詩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dāng)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不用鉆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更曲折、更有波瀾,產(chǎn)生了如設(shè)置懸念的效果。
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后掉轉(zhuǎn)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比绻挥眠@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zhǔn)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jīng)懷疑他有篡權(quán)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quán)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jīng)迷惑了一些人!稘h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jié)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是一篇的關(guān)鍵句!皼Q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真(zhèn)畏智辶耍勺匀痪蜎]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jié)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冤屈好人。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jù),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贈錢征君少陽》翻譯賞析05-18
狐疑不決成語12-02
《贈錢征君少陽》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贈錢征君少陽原文翻譯及賞析10-05
口號贈征君鴻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李白《贈錢征君少陽》全詩翻譯與賞析11-28
贈錢征君少陽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狐疑不決的成語故事01-10
放言泰山不要欺毫末的翻譯賞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