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1-11 18:44:53 古籍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戊辰即事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

          翻譯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yǎng)吳蠶。

          注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胄當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果招致大敗。戰(zhàn)后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議。

          戎:北方民族,指金人?V(jiān):黃絹。

          剩:全、都的意思。

          吳蠶:蘇州是當時著名的絲綢出產(chǎn)地,故曰吳蠶。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完全接受,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賞析

          以調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xiàn)實的程度,夸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xiàn)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xiāng)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與一般平民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jīng)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系調轉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yōu)榱私患{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yǎng)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fā),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yǎng)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yǎng)蠶就沒有什么能拿來織縑的!耙隆迸c“食”事關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

          鵝兒湖北煙初暝,背指明霞幾縷紅。

          譯文

          荷芰田田吹過十里清風,如刀漁船撥開蓮葉蕩出荷花叢中。

          鵝兒湖北岸暮靄升起湖面漸漸昏暗,漁人背身指著天上幾道火紅彩霞。

          注釋

          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盛密的樣子。

          荷芰(jì):出水菱荷的葉與花。

          舠(dāo):形似刀的小船。

          鵝兒湖:在江蘇高郵縣西。

          暝:昏暗。

          賞析

          王士禎二十六歲即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時,赴任揚州府推官。在揚州任職五年間,王士禎寫下很多詩詞和游記。本首詩詩就是其在揚州期間所作。

          創(chuàng)作背景

          王士禎的山水詩在清代堪稱絕唱,是其神韻風格的典型和標范。然而他的田園詩作品也別具風神。這類作品數(shù)量上雖然不及山水詩多,其地位卻不可低估。其實王士禎正是從描繪家鄉(xiāng)的風光起步,開始他的創(chuàng)作道路的,鄉(xiāng)村題材的創(chuàng)作蘊含了漁洋對故鄉(xiāng)山東新城的熱愛和童年生活的追憶。由于這種種原因,他的田園詩往往具有一種虛實相融的特點,景外之意頗多,當然這又成為神韻風格的某種體現(xiàn)了。

          全詩純用白描,一般人們稱詩歌的簡筆勾勒為白描,其實白描正可分為泛寫和特寫兩種。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笔欠簩懽髡咚娭啊r值初夏,湖面一片豐滿碩大的荷葉,中間簇擁著無數(shù)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陣風過,荷葉輕擺,仿佛掀起一層厚厚的碧色波浪。“田田”一詞在西漢樂府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除非你親眼見過江南的荷塘,否則難以想像它表現(xiàn)的那種荷葉相連相靠,自在自足的神境!皾O舠如葉出花中!边@句寫湖中的小舟。高高的荷葉隱沒了小船,不駛到近處,根本看不見。詩人用了一個“出”字,它把“蓮花過人頭”的情景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后兩句則是特寫!谤Z兒湖北煙初暝”黃昏時分,暮靄漸漸升起,湖面不覺轉向暝色,此時天空尚殘留著幾縷紅霞,霞光反折下來,湖面籠罩在一片淡淡的紅霧般的折光中。

          “背指明霞幾縷紅!币痪鋵懼廴藙幼髯顬閭魃,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舟人們正在交談,其中一人用手指著天上幾縷火紅的彩霞。詩人在描寫時,特別點出了動作的方位,意味深長。漁人們在捕魚,并沒有為欣賞彩霞而停手轉身,背著身指是很自然的,這是其一。霞光四映,無處不有,看見身邊的彩光,自可想像天上的彩霞,這是其二。其實漁人們對這幅美景早已熟悉,不用看就知道,知道了還是忍不住要贊美,這是其三。詩人在描寫這個畫面時,對這種生活是太熟悉了,熟悉到默契的程度,所以能抓住這最有韻味的動作,來精確傳神地表現(xiàn)對生活的感受。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滴鯐r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3

          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翻譯/譯文

          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稱「即事詩」。

          角:即軍中畫角。

          縞素:孝服。作此詩時,詩人之父母抗清失敗殉國。

          戈船:指抗清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順治三年(1646)參加抗清義軍后所作。這里選了其中一首。當時南明都城南京已為清軍所破,魯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親也兵敗殉國,他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寫成此詩的。

          賞析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4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金朝

          元好問

          其一

          翠被匆匆見執(zhí)鞭,戴盆郁郁夢瞻天。

          只知河朔歸銅馬,又說臺城墮紙鳶。

          血肉正應皇極數(shù),衣冠不及廣明年。

          何時真得攜家去,萬里秋風一釣船。

          其二

          慘澹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wèi)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其三

          郁郁圍城度兩年,愁腸饑火日相煎。

          焦頭無客知移突,曳足何人與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書絕,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萬里荊襄入戰(zhàn)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宮闕露盤秋,銀漢無聲桂樹稠。

          復道漸看連上苑,戈船仍擬下?lián)P州。

          曲中青冢傳新怨,夢里華胥失舊游。

          去去江南庾開府,鳳凰樓畔莫回頭。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5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譯文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氣中彌漫著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間狂風大作,沙塵像雪一般襲來,家家都把帳篷的氈簾放下來。

          注釋

          上京:即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正蘭旗東閃電河北岸)。上京即事――描寫在上京見到的事物。

          乳酪:用牛、馬、羊乳煉制成的一種食品,味甜美。俗稱奶豆腐。

          朔風:北風。朔,一作“旋”。

          行帳:即氈帳,又稱旃帳。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氈制帳篷,類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裝,攜帶,便游牧遷移,故稱行帳。氈簾:行帳上的氈制門簾。

          拉――也作“剌(là)”。

          賞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歲時(1333)作。詩歌描寫塞外牧區(qū)風光和牧民生活,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邊疆風情完美融合,別具藝術魅力。前兩句寫夕陽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氣中布滿乳酪的甜味。這是邊疆風景中寧靜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寫北風勁吹,沙塵似雪,帳下氈簾,這是邊疆風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詩歌就在對北國草原風景、氣候的變幻、民俗風情的勾勒中,描繪中迥異于中原的風情,傳達出新鮮的、刺激的美感。

          本詩背景廣闊,具有典型的北國特色,可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陽漸漸貼近地平線,草原的牛兒羊兒們,身披夕陽的金輝,拖著圓滾滾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蹣蹣跚跚,從四面八方向帳篷歸攏而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將牛羊安頓好,坐在掛起氈簾的帳篷里,喝著濃濃的磚茶,吃著甜甜的奶酪,同時透過柵木欣賞著外面的風光,一陣陣清風帶著野草的香氣徐徐吹來,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靜的草原暮色!但是,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打亂了草原的平靜,家家戶戶慌手忙腳,將氈簾扯下,躲進帳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風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飛騰翻滾的白沙。許多人見過鵝毛大的雪片,讀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詩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時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團團的顆粒,簡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風沙似雪”,只有薩都拉這樣熟悉北國景物的詩人,才能描繪出這種草原上獨有的奇觀。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寫草原的暮色與瞬息多變的氣候。黃昏降臨,一輪紅日緩緩地向地平線墜落。東一群西一群散亂無序的牛羊,回向帳篷附近的畜欄里。無邊的野草,散發(fā)著沁人肺腑的芳香,牧民們吃著奶酪,打發(fā)走了這勞動的天。忽然,凜冽的北風從沙漠吹來,夾帶著漫天沙子,一片白茫茫地猶如下雪一般。家家?guī)づ穸挤畔铝撕駥嵉臍趾,抵擋著風沙。這首詩組織了兩個草原特有的景色,合成了一通黃昏交響曲。前半安定靜穆、祥和多趣,后半蕭瑟凄迷,震耳憾心。這樣鮮明的比照使讀者對邊塞多變的氣候、景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jīng)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zhí)牛朔Q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一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游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

          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

          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譯文二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死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注釋

          恣行:盡情游賞。恣:任意放縱。

          遙山:遠山。

          興:乘興,隨興。

          亂紅:指落花。

          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jié)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寫進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jié)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里獨有的現(xiàn)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里最先出現(xiàn)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于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后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xiāng)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里用到的一些詞匯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游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里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里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7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jié),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注釋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qū)。

          端午即事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郊行即事

          [宋代]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游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注釋

          1、恣行:盡情游賞。

          2、遙山:遠山。

          3、興:乘興,隨興。

          4、亂紅:指落花。

          5、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jié)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寫進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jié)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里獨有的現(xiàn)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里最先出現(xiàn)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于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后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xiāng)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里用到的一些詞匯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游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里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里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9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翻譯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jīng)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骎骎: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賞析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边@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tài),一個寫動態(tài)(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迸c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lián)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病起荊江亭即事

          宋代 黃庭堅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注釋

          伏波:漢朝名將馬援,封伏波將軍,年六十二,還騎馬據(jù)鞍顧盼,以示可用。

          菩提:和尚。菩提坊:傳說釋迦牟尼成佛的地方。

          陳無己:陳師道,時為秘書省正字!锻踔狈皆娫挕罚宏悷o己有“閉門十日雨,吟作饑鳶聲”之句,大為山谷所愛。

          秦少游:秦觀,高郵人,善詞能詩,“蘇門四學士”之一。時已病死于廣東藤州。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初,黃庭堅被召為吏部員外郎。因病新愈,辭謝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時候,寫下了十首《病起荊江亭即事》。這是其中的兩首。

          解讀

          第一首寫羈留地的蕭條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前半用典,說自己是個文壇老將,也像個廟里的病和尚。馬援的“?植坏盟绹隆,很合作者心事。后半首即景抒情。鷗鷺之典前面已經(jīng)見過,詩人無法歸隱之心明矣。第四句化用陳詠“隔岸水牛浮鼻渡”,詩人改“渡”為“過”,變得更準確、生動些。

          第八首是悼念秦觀,懷念陳師道的詩。一、三句寫陳師道,二、四句寫秦觀。詩人抓住兩位朋友創(chuàng)作時的不同表現(xiàn)的細節(jié),描寫出他們不同的風度,一個閉門覓句,其艱辛可知;一個對客揮毫,其瀟灑可見。一靜一動,一隱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象中事。但可悲的是他們有才卻不受器重,一個沉淪下僚,一個客死荒遠。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即事三首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zhàn)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臺。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創(chuàng)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順治二年(1646年)參加吳易抗清義軍所作。當時南京已陷入敵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師陳子龍已先后兵敗殉國。作者身在義軍,面對著旌旗號角,懷著無限憤慨之情,寫下了這組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復國的愿望多么急切難禁,消滅敵人的志氣在心頭熱烈奔騰。

          大風送來清脆而雄勁的角聲,夕陽的余輝照在大旗上,紅艷鮮明。

          我全身縞素,立誓要報國仇家恨,指揮兵船跟敵人拼個你死我生。

          聽到胡笳聲,激起我滿腔無限的悲憤;抬頭見明月已上城頭,一片光明。

          戰(zhàn)斗萬分艱苦,報國真是談何容易。國仇如此深重,豈敢再顧念妻子兒女?

          我終身只承認大明中國的正朔和傳統(tǒng),但滿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敵人蹂躪的土地。

          月亮照著大旗的影子不斷翻飛,寶劍射出霜雪一樣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氣。

          可嘆我們的隊伍已全被打散在四處,半夜里,聽到悲涼的笳聲從四面響起。

          旅內結成了同仇敵愾的情誼,三年里,我一直懷念先帝。

          清兵攻克揚州,一顆將星就此隕落。奸臣當政,賢良之士盡皆隱蔽。

          自己能力差,不能勝任義軍的參謀,慚愧自己沒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

          此夜明月高掛,響起軍號之聲,這是為誰而哀鳴?

          注釋

          “復楚”二句:暗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語意。復楚,暗指復明。亡秦,暗指亡清。

          雄風:指義軍的軍威。清角勁:清越的號角聲悲壯有力。

          落日:指夕陽斜暉。大旗:指義軍的軍旗。

          縞素:指白色的孝服。酬家國:報家國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敗,投水殉國。國仇,指明朝滅亡。

          戈船:戰(zhàn)船,指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管樂器。這句指清軍勢大。

          “戰(zhàn)苦”一句:意思是強敵當前,形勢艱苦,報仇雪恨實非易事。

          敢:這里是豈敢、不敢之意。

          漢臘:這里用以表示要畢身忠于明王朝。以漢代明。臘,從周代開始的一種歲中祭祀活動。

          胡沙:胡人占領下滿目荒涼的土地。

          劍花:劍上的霜花。

          六軍:天子有六軍,見《周禮》,這里泛指軍隊。渾:全。

          一旅:《左傳·哀公元年》:“有眾一旅”注:“五百人為旅”。

          “三秋”一句:公元1644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縊,1646年作者入?yún)且琢x軍,前后三年整,故稱三秋。故主懷,“懷故主”的倒裝句。故主,指明思宗。

          “將星”一句:指1645年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死難。將星,古代認為帝王將相都上應天星。左輔,這里指揚州。

          “卿月”一句:這里卿月比喻賢臣。中臺,星名,三臺之一。古代以三臺喻三公之位。中臺謂司徒,這里指朝廷。此句是指馬士英、阮大鋮等奸佞當權,朝政敗壞,賢良之士盡皆隱蔽。

          東閣:語出《漢書·公孫弘傳》:“于是起賓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眽m:玷污。賓幕:即幕賓。

          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賦》。

          賞析

          第一首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風中,傳來軍中的號角聲;紅日里,飄動著戰(zhàn)旗。用“角”與“旗”兩個意象,用“勁”與“明”兩個醒目的詞,突出體現(xiàn)義軍莊嚴、雄壯的軍威!翱c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是寫誓死報效國家,是開篇“復楚”“亡秦”的補充!俺昙覈笔悄康,“決死生”是決心,鮮明的突出了為雪恥復國而生死決戰(zhàn)的慘烈情懷。最后,以悲涼的胡笳與凄冷的月色來渲染義軍戰(zhàn)斗的艱苦和作者的悲涼心情。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第二首著重寫斗爭的艱苦。詩人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選取了一些具有邊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的蒼涼畫面:在胡地黃沙滾滾的大漠中,夜色里回響著悲涼的胡笳之音······但這僅僅是比喻、象征而已,實際上詩人寫的是起義軍艱苦的抗清復明的戰(zhàn)斗生活。首聯(lián)把戰(zhàn)斗和思鄉(xiāng)結合起來,以“戰(zhàn)苦”提攜全篇,因為是寡難敵眾才“難酬國”,因為仇深才不“敢憶家”,苦而且難,仍能堅持戰(zhàn)斗,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關鍵。頷聯(lián)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漢臘”代指作者為之奮戰(zhàn)不息的明朝,表達了忠于國家的決心,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清軍入侵,山河淪喪、滿目荒涼,詩人痛惜而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頸聯(lián)是艱苦的戰(zhàn)斗生活的寫照,“翻旗影”“冷劍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劍影的慘烈戰(zhàn)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詩人思念故國的拳拳情懷。尾聯(lián)把詩人無比痛惜、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義軍全軍覆沒,悲涼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蕩。全詩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第三首寫同仇敵愾的精神。開篇即直言對明思宗的懷念。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到作者寫此詩時已經(jīng)三年。接著寫史可法蒙難,揚州城破,是各鎮(zhèn)不聽調動,福王政權腐敗無權威的結果,敘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著又轉向對自身的描述,慚愧自己身為幕賓而沒有潘岳那樣的才能,這是作者的自謙,最后以設問作結,引人深思。

          三首詩的共同特點是:直抒胸臆與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結合。都是用對起手法,四聯(lián)中有三聯(lián)是對句,形成整飭的格律、莊嚴的風韻。都是用襯托手法表現(xiàn)義軍不畏強敵,不畏艱苦的崇高精神,有時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強烈愛國情感抒發(fā)出來。詩風激越而蘊藉、沉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短接[》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jié)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痘茨献印ぬ煳摹罚骸按悍趾笫迦,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jié)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jié),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jié),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xiàn)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xiàn)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jié)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tài),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jié)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yè)、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庚子送灶即事

          魯迅〔近現(xiàn)代〕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譯文:

          供品僅有一只雞,僅有膠牙糖,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頓,典當衣物度日。家窮,沒有值錢物品可當,祭供物品不豐,不是故意缺少黃羊作祭。

          注釋:

          送灶:民俗,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傳說灶神一年一度要在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因此這天晚上要舉行送灶神的祭典。即事:見事即興而作。只雞:一只雞。以及后面的膠糖、瓣香、黃羊等均為送灶供品。膠牙糖:魯迅撰有《送灶日漫筆》一文,其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糖’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餳,糖。典衣:1896年10月魯迅父親周伯宜長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轉入困頓,要靠“典衣”(典當衣物)來接續(xù)生活。瓣香:焚香插入爐中,散似瓜瓣。長物:多余的值錢物品。黃羊:黃色,無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產(chǎn)。一說祭黃羊可致富。

          賞析:

          前兩句詩一方面揭穿了軍閥們靠“請吃飯的玩弄陰謀詭計;一方面提出用膠牙糖粘嘴的事來,也是對灶神的無情嘲弄。這里,首句列出兩件祭物,次句卻有著深刻的寓意。“典衣供瓣香的,聯(lián)系上句,瓣香、膠牙糖以及“人雞的,原來俱是“典衣的的結果。它即反映出當時人民的貧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與貧窮之間的尖銳矛盾。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的這兩句詩,以極其形象的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農村破產(chǎn),勞動人民家無隔宿之糧的慘淡情景。祭神,對被“神權的統(tǒng)治尚未覺醒的農民來說。是看成一件禍福攸關大事的;但是,典盡衣物,頂多也人能殺一人雞,備一點膠牙糖,一些香燭,哪里還能買得起更貴重的黃羊。“豈獨的二字,側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無長物的的情況下,辦不起黃羊來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來改變現(xiàn)狀、也不可能改變現(xiàn)狀的意思。

          這首詩雖簡短,但卻透視出當時中國農村破產(chǎn)、農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側影。通過庚子送灶這件看似極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現(xiàn)出封建迷信對勞動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對這一事物的鮮明態(tài)度。

          全詩四句語言淺顯通俗,一二句人雞、膠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的,不僅使這十個字結聯(lián)成體,具備了一個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詩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對上句是進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腦,篇終見意,從思想和藝術兩方面看,這句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耐人尋索,韻味無窮。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春園即事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古詩簡介

          《春園即事》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田園春天的景色,意境清麗淡遠,然而又色彩鮮明,寫景如畫。全詩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寫出隱者的生活,寫出了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有景象,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

          翻譯/譯文

          譯文

          昨夜雨濕蹬上輕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舊棉袍。

          挖開畦埂清水分灌田壟,綠柳叢中盛開幾樹紅桃。

          草地中間畫出棋枰對弈,樹林一頭升降汲水桔槔。

          還拿來那鹿皮面的小幾,黃昏后憑倚它隱身蓬蒿。

          注釋

         、糯簣@:春天的田園。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lián),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后命題者也。”

         、扑抻辏阂褂辏唤(jīng)夜的雨水。隋江總《詒孔中丞奐》詩:“初晴原野開,宿雨潤條枚!卞欤╦ī):木頭鞋,泛指鞋。

         、谴汉褐复杭竞涞臍夂。弊袍:即敝袍,破舊棉衣。

         、绕瑁╭í):田園里分成的小區(qū)。

          ⑸間(jiàn)柳:楊柳叢中。

         、势寰郑浩灞P。古代多指圍棋棋盤。《急就篇》卷三:“棋局博戲相易輕。”

         、私坶溃╦iégāo):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設一杠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莊子·天運》:“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⑻鹿皮幾:古人設于座旁之小桌。倦時可以憑倚。鹿皮作成,隱士所用。

          1⑼日暮:傍晚,天色晚。《六韜·少眾》:“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迸钶铮号畈莺洼锊。亦泛指草叢;草莽!抖Y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興!薄肚f子·逍遙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間。”

          賞析/鑒賞

          這首詩寫春中田園景色,意境清麗淡遠,然而又色彩鮮明,寫景如畫。詩歌流動著自然的美景和詩人安閑恬適的情懷,清新優(yōu)美。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間,從遠處望去,清水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著白光;在翠綠的柳樹叢中夾雜著幾樹火紅怒放的桃花。紅桃綠柳,桔槔起落,畦開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擺棋對局,憑幾蓬蒿,其樂也融融。如畫般的景象,似夢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綺麗,賞心悅目。

          此詩頷聯(lián)“春寒著弊袍,間柳發(fā)紅桃”寫出了詩人眼中春雨微寒,桃紅柳綠的春景。這里注意了冷色與暖色的對比映襯,并注意到亮度轉換的巧妙處理,每句的意象雖單用一種色調,兩句之間又有鮮明的反差,但是這樣不同顏色的兩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視覺“熒屏”上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互相作用的復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間的構型更具張力。頸聯(lián)“開畦分白水,林端舉桔槔”寫出詩人眼里的農人忙碌著在田間勞作(汲水往田里灌溉)的景象。這是人們的勞動生活場面,是真正的田園生活圖景。后人對頸聯(lián)兩句評價甚高。這兩聯(lián)描繪了一幅夢幻般的田園風光圖,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寫出隱者的生活,寫出了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有景象。但這種渲染之筆,很像一篇高士傳,所寫的還是理想中的人物。

          這首詩描繪春中田園景色,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前后王維隱居輞川時期的一個春天。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道間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0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即事_王安石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天凈沙·即事原文及賞析10-16

        郊行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2-19

        孟浩然《清明即事》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山居即事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江村即事原文及賞析12-23

        九月十日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20

        王安石《鐘山即事》翻譯賞析09-0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