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略初探論文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教育理論界對于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等概念的認識,莫衷一是,甚至混亂不堪。這種狀況不僅影響理論自身發(fā)展,更誤導教育實踐。我們嘗試分析和梳理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常見術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教學方略結構體系”,希圖籍此對這些概念進行初步定位,避免因概念不清而加劇理論混亂。
一、教學模式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模式”的: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1] 據(jù)此演繹,教學模式可解讀為教學的標準形式或可以照著去“教”和“學”的標準樣式。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教學模式:
1.任何教學模式都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論并受其指導。這些理論包括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哲學理論、學科課程與教學理論等等。例如,程序教學模式就是根據(jù)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提出來的。然而,我們并不認為,一種教學模式只是“某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xiàn)。事實上,一種教學模式也有可能反映幾種教學思想或教學原則。
2.每一個教學模式都有鮮明的目的指向和情景要求。以問題教學模式為例。教學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定的學習問題;情景或條件要求即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論文發(fā)表。
3.教學模式具有穩(wěn)定的程序和結構,并且包含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便于操作和推廣,具有可參照性。但是,絕對沒有萬能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適用條件和普及范圍。
4.教學模式的形成和使用有兩種情形。一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教學模式。這往往是教育專家根據(jù)間接經(jīng)驗、依據(jù)相關理論創(chuàng)立或設計的,是有意識的創(chuàng)建。一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形成的教學傳統(tǒng)和教學方式。經(jīng)過有關人員總結和整理,從無意識的狀態(tài)上升到有意識狀態(tài)。論文發(fā)表。這是自下而上的情形。
5.教學模式存在并服務于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充滿變數(shù),教學模式因此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體系。這一體系是教學方略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
之所以將此兩者并列論述,是因為這兩者容易混淆,放在一起分析,便于人們對照辨析。
先說教學策略。“策略”原指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或指講究斗爭藝術,注意方式方法。[2] 在教育領域,“策略”主要指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序安排和師生間連續(xù)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3] 具體說來,教學策略是指在課程與教學目標確定以后,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特定的教學條件,靈活機動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內容、媒體、評價技術、組織形式、方法和各種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的原理、原則和方式。[4] 這一定義指出了教學策略的綜合性、可操作性以及靈活性等主要特征。盡管如此,它卻并不完美,因為它只是把教學策略當作靜態(tài)的原理、原則和方式,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結果。事實上,我們認為,教學策略還應該有其動態(tài)的一面,即: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講究教學方法,也就是說使用什么樣的方法、怎樣使用,而不是方法或策略本身。這也正是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相互混淆的地方。
較之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概念所指更具體,操作性更強。用軍事術語比擬的話,前者是“戰(zhàn)略層面”的方法、謀劃,后者屬于“戰(zhàn)術”層面的手段、方式等。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只是教學策略的一部分,后者包含對教學過程中其他相關資源的合理組織、調控和管理。
我們認為,教學方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內涵:教學方法本身沒有什么目的,它以教學目的為自己的目的;教學方法是分層的,有特別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有相對綜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雖然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但是教學方法一旦形成,也會反過來影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是教師教授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簡單相加和并列,而是兩者的有機整合,甚或說是教師教(指導)學生如何學的方法。
三、教學技能
西方學者對教學技能的探討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目前,有關教學技能的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學者在綜合分析國外有關教學技能的種種說法后,將教學技能定義為:教學技能是指通過練習運用教學理論知識和規(guī)則達成某種教學目標的能力。[5]
然而,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太抽象、太片面,有所欠缺。首先,教學技能不僅指“大”的教學能力,比如處理教材的能力,更多的是非常具體甚至藝術化的東西,具體到教師上課時眼神的使用,音調的掌握,情感的控制,等等,體現(xiàn)于教師舉手投足之間。其次,這一定義并沒有指明教學技能的行為主體。事實上,教學技能一般是對教師的教授而言,不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那樣包含教和學。再次,很多教學技能并不是單一發(fā)揮作用,這是一種綜合能力。最后,并不是所有的教學技能都是自覺地、有意識地形成和運用,有不少教學技能的.運用要求教師達到相當高的自動化程度,做到無意識運用。另外,教學技能是教學過程中最具體、最下位的概念,一種教學方法的熟練使用,需要教師能夠掌握并綜合運用很多教學技能。當然,教學技能也有不同的類型。例如有闡釋的技能,示范的技能,提問的技能等。
四、教學方略體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依次置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體系中。不妨稱之為“教學方略體系”。具體來說,采用某一教學模式,就會考慮運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此時的教學策略未必唯一;教學策略的推行離不開一系列的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運用得熟練、成功與否,還要依賴教師多方面教學技能的綜合發(fā)揮。
當然,就教學模式來說,有兩種價值取向: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這反映和體現(xiàn)著不同的教育哲學價值追求。論文發(fā)表。然而,不管何種價值取向的教學模式,一旦確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制定、選取和組織一般都由該模式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心來完成和實現(xiàn)。
我們知道,無論教學模式,還是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能,都有不同類別。例如教學方法,學生中心取向的教學方法就有討論法、發(fā)現(xiàn)學習法、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等等。因此,必須說明的是,這一結構體系并不反映概念之間的隸屬關系,即:教學模式并不涵蓋所有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并不涵蓋所有的教學方法;同樣道理,教學方法并不涵蓋所有教學技能。前者只是選用后者的篩子,后者為前者的最優(yōu)化服務(同時制約前者)。
既然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個教學方略體系,這就意味著相互之間是彼此互動的關系。層級與層級之間并不是截然不可逾越的關系。我們認為,制定何種教學策略、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同樣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技能,不過是廣義上的教學技能。另外,這個體系也應該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因為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而且我們深信,就教學效果和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而言,教學的普遍范圍里,沒有最好的教學方略;只是在某一特定教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特定階段,存在著最適合的教學方略。
參考文獻
胡淑珍, 胡清薇. 教學技能觀的辨析與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2): 21-25.
黃甫全. 關于教學、課程等幾個術語含義的中外比較辨析[J]. 課程·教材·教法, 1993(7): 54-57.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學論[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二版)[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pp. 80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二版)[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pp. 110.
[3]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比較教育研究室編譯. 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學(下)[Z].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0. pp.261.
[4] 黃甫全, 王本陸. 現(xiàn)代教學論學程(第二版)[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 pp. 390.
[5] 胡淑珍, 胡清薇. 教學技能觀的辨析與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2): 21-25.
【教學方略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訓練組教學初探論文05-31
對話日記教學初探論文05-11
體育營銷方略思索論文06-26
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初探論文06-22
試析烹飪與營養(yǎng)教學初探論文05-03
小學作文教學初探論文07-04
體育教學方法初探論文07-05
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初探(教學論文)12-06
聲樂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初探論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