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適應新課標的整體把握閱讀的論文
由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將“整體把握”放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語境中嚴謹表述,并提升到“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之一:“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把握是一種通用閱讀教學方法,是對讀物整體內(nèi)容的把握,F(xiàn)代閱讀追求的是綜合效果,無論是在課堂研究課文,還是在考場應答試卷,無論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是進行語言訓練,都力求統(tǒng)攝全文,駕馭整體。從文章學角度來看,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有意義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它有自己的整體結(jié)構(gòu)。具體文章中的字、詞、句、段是文章的有機部分,不能讓它們游離于文章之外,必須把它們作為文章的一部分來處理。只有把它們放到具體的文章中來理解,才能恰如其分,合乎邏輯。如果分析文章不從整體出發(fā),而是常常將一篇有機的和諧的文章機械地肢解成中心、結(jié)構(gòu)、技法、修辭、語法、字、詞等各自孤立的部分,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那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它的結(jié)果是使學生在分析文章時,常常把局部同整體割裂開來,不善于結(jié)合文章的主旨去考慮問題,不善于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因而,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就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在閱讀活動中,對文章的全篇統(tǒng)攝、整體駕馭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閱讀水平和閱讀質(zhì)量如何。整體閱讀解決的就是對文章基本內(nèi)容、基本面貌的把握。它是進一步研讀文章,對其各個側(cè)面、各個局部深入開掘的基礎和前提。如果閱讀課上解決了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使學生養(yǎng)成了整體把握課文的習慣,那么,對局部的深入探討才有合理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那么,閱讀中的整體把握主要是把握讀物的哪些內(nèi)容呢?義務教育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目標中就明確規(guī)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把握文章的總體印象。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寫作意圖的體現(xiàn),即文章的整體意義。閱讀文章首先是感知主要的東西,得出總的結(jié)論,暫時忽略一般內(nèi)容、次要方面。這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作者運用了哪幾項主要材料,表達什么樣的感受和認識。例如,閱讀小說,要從故事情節(jié)、主要人物、環(huán)境氣氛等領會主題;閱讀散文要從主要人物、事物、景色等品味作者旨意;閱讀議論文,要從中心論點和與中心論點發(fā)生聯(lián)系的分論點及論據(jù)中領悟作者的思想觀點;閱讀說明文要對事物或事理的說明過程、方法抓住說明的特征。
。2)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什么是思路?張志公先生說:“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怎樣觀察、理解、認識的反映?陀^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里,經(jīng)過觀察、理解、認識的過程,形成了他對這種事物的印象、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把這些印象、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理出個頭緒來,就是所謂思路!保◤堉竟对鯓渝憻捤悸贰罚⿹Q言之,思路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進行立意和謀篇的思維之路,是寫作時結(jié)構(gòu)文章的關(guān)鍵,是閱讀時理解文章的重點,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
。3)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布局。
如果說,材料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主題解決了“言之有理”的問題,那么,結(jié)構(gòu)布局則是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材料猶人之“血肉”,主題似人之“靈魂”,結(jié)構(gòu)布局象人之“骨骼”。沒有堅實健壯的“骨骼”、血肉,靈魂無所依附、寄托,沒有完整、勻稱的結(jié)構(gòu),文章不能楚楚動人。因此,整體閱讀離不開領悟作者怎樣謀局布篇,研究文章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這些組成部分之間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呢,以下我們介紹一些方法。
。1)破解題目
給文章標題加定語。學生在給課題加定語以及說明為何加這個定語,都需要用課文中具體的語句來說明,實際上這一過程就是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給《中國石拱橋》的前面添加修飾成分,學生添加的成分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古老的中國石拱橋”、“成就輝煌的中國石拱橋”、“世界著名的中國石拱橋”、“美麗而且堅固的中國石拱橋”、“古樸燦爛的中國石拱橋”、“造型奇特的中國石拱橋”、“巧妙絕倫的中國石拱橋”、“多姿多樣的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獨一無二的中國石拱橋”。同學們添加的都不錯,合起來就比較全面了,而且抓住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征。
給課文加副標題。在課文原標題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確切的副標題,既要符合課文的`內(nèi)容,又要和原標題緊密聯(lián)系,還要用語簡潔,這需要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樣,一方面調(diào)動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另一方也促使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從而完成對文章整體的把握。例如:給《皇帝的新裝》加個副標題——一個什么什么樣的皇帝,學生添加的是“一個愚蠢的皇帝”、“一個愛美的皇帝”、“一個虛偽的皇帝”、“一個不可救藥的皇帝”、“一個昏庸的皇帝”、“一個無知的皇帝”、“一個不稱職的皇帝”等,通過這個練習,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給課文加副標題,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解人物的總體特征,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目的水到渠成,教學活動新穎別致。
給課文另擬標題。這需要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取不同于原題的角度進行擬題。如在講授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時,寧鴻彬老師就叫學生給課文另擬一個題目。學生經(jīng)過閱讀全文后,擬出了各式各樣的標題,并都能說出各自的理由。有的擬“奉承多變的奧楚蔑洛夫”,有的擬“兩面人”,有的“擬荒唐的奧楚蔑洛夫”等等,最后經(jīng)過教師總結(jié)學生的發(fā)言,就形成了對文章比較全面的了解。
。2)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是指概括一篇文章或一部書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的精煉程度不同,可以是寫出一個句子來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可以是用一兩段話來反映文章的梗概。概括的認知過程一般為:確定主要信息;刪去瑣碎的、冗余的信息;濃縮信息,用抽象的語言代替形象的語言;把主要信息和關(guān)鍵信息聯(lián)系起來,即把概括的句子組成連貫的短文,使概括反映了原文內(nèi)容的層級結(jié)構(gòu)。其教學模式如下:首先,教師對“概括”作出定義,即“從閱讀中獲取重要的信息。”接著,教師解釋和示范尋找主要觀點的過程,說明對主要觀點的支持證據(jù)的重要性。然后,教師介紹概括的認知過程并作示范后,學生運用規(guī)則去概括一段文章。最后,教學生概括多段落文章的步驟,即寫出文章每一段的概括,綜合各段的概括為一段話,對這一段話再進行概括為一句話。概括文意也要考慮到文體特點:記敘文就要從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六要素方面進行概括,了解文章的所講述的事件的全貌;議論文就要感知文章的論點、論據(jù)、論證,概括出它們的要點,了解文章的全貌;散文概括各個事件、各個人物不同事情,概括寫景抒情的基點等等。
。3)復述內(nèi)容
課文復述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課文復述是對原文的語篇內(nèi)容的再現(xiàn),是建立在對課文的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的,隨著學生復述技能的增強和對語篇的整體認識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必然隨之提高。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氛圍,消除學生因擔憂而產(chǎn)生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同時,向?qū)W生詳細介紹復述的方法,并適當示范。其次,在開展課文復述活動時,教師要發(fā)揮小組活動的優(yōu)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課堂上,由于時間的限制,教師一般只能安排幾名學生面向全班進行復述,大部分同學雖然作了認真的復述準備,但如果長期得不到當眾表達的機會,勢必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開展小組活動(以四人小組為宜),小組成員可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集體討論,然后各自分頭準備,準備充分后,依次在小組內(nèi)進行口述,最后推舉出一名成員向全班發(fā)言。復述常見的方法一般有借助文字、圖、物等進行有控制的復述課文活動和由學生自己自由地、獨立地進行復述,并且復述中對原課文加以改造、更新。復述時應注意把多種形式交替或混合使用、口筆頭結(jié)合、復述與背誦相結(jié)合。
(4)反復誦讀
要使學生進入“整體把握”,實用而簡單的辦法,當然是“誦讀”!罢b讀”,是讓作品本身來“教”學生!罢b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看一個成功課例:有位教師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時,開始范讀,入情入景,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隨后,她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反復朗讀了幾遍課文。教師問學生,還需要講嗎,學生齊答:我們懂了,不需要講了。不難辨認,這里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已融進了教師的“教”,正是在教師的催化下,學生才在此時此刻與文本發(fā)生獨特的遭遇,學生才“熱淚盈眶”地體味了作品的“滋味”。首先應該考慮如何指導學生誦讀。無論是講作者的生平,還是介紹時代背景,都要記住一點,這就是為朗讀和背誦打基礎、作鋪墊,目的是讓學生更快、更好的入題。學生一旦入題,教師最好是能馬上將書面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寫出來的文章都會有不同的情調(diào),寄托不同的情思。“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亂以愁”、“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次教師要練好誦讀的基本功,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師親自“下水”示范,不僅能使學生信服、欽佩,還能渲染課堂氣氛。錄音效果再好,也終究是錄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一定會比教師自己現(xiàn)蒸熱賣,現(xiàn)場直播更能感染學生,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第三教師要保證學生有誦讀的時間,特別是篇幅較長的文章要不惜代價,不要怕教學任務受影響。
參考資料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
2、《中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
【淺析適應新課標的整體把握閱讀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對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的感知與把握對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的感知與把握12-05
訓練學生閱讀,整體把握文章(網(wǎng)友來稿)12-06
淺析禮服的自適應定制研究論文05-27
《沁園春·長沙》整體把握09-04
《化石吟》整體把握11-10
《化石吟》整體把握研究11-15
《赤壁賦》整體把握08-27
《化石吟》整體把握與研究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