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表現特征論文
【摘要】認識主體性是指認識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人們可從不同角度對這種自覺能動性進行考察。本文從功能上看待認識主體性及其負面效應。如果說認識主體性的積極作用就表現為認識主體的各項功能的發(fā)揮的話,那么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就表現為認識主體在發(fā)揮各項認識功能時帶來的主觀隨意性。這種負面效應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發(fā)展的不完善性,但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并不否定知識的客觀性,知識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超越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而走向新的客觀性的無限的過程。
【關 鍵 詞】主觀性/客觀性/認識的主體性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認識的主體性也是如此。人們在發(fā)揚認識的主體性去努力達到知識客觀性的同時,卻發(fā)現它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也影響著知識的客觀性。
認識的主體性之所以會帶來負面效應,是因為認識的主體性本身就包含著主觀性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當人們發(fā)揚認識主體性時,其中的主觀性也往往隨之進入了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中,并由此造成了知識客觀性的相對性。
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認為,既然認識的主體性會帶來主觀性,那么知識就再無客觀性可言,有些人則由于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而否定認識主體性本身,進而視認識的主體性為大敵,認為既然要堅持知識的客觀性原則,就應當限制、少談甚至取消認識的主體性。因此,怎樣看待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產生的原因何在?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是否意味著知識客觀性原則的破產?所有這些都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們在此也做一些探討。
一、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表現
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表現在:人們在發(fā)揮主體的各方面認識功能時,也有可能帶來各種各樣的主觀性、武斷性、片面性。
認識的主體性意味著認識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即認識是主體有目的的能動創(chuàng)造的過程。但是,這一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過程同時也潛伏著脫離客觀性原則的可能。如果這里的目的缺乏客觀基礎,那么這樣的目的就有可能把認識引向主觀性的誤區(qū);另一方面,認識是主體能動的創(chuàng)造過程,但是如果這里的創(chuàng)造不是建立在尊重客觀現實和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而是不切實際的憑空創(chuàng)造,那么這樣的創(chuàng)造也會使認識脫離客觀性。具體地說,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即由此帶來的主觀隨意性至少有以下表現:
第一,隨意性選擇。如果選擇不是建立在對對象的全面理解、對主客體關系的全面把握的基礎上,而只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愿望作出的,這樣的選擇就是隨意性選擇。其結果是或者把錯誤的邏輯起點、思想材料引入認識過程,或者把不合適的方法加以運用,由此造成認識的主觀性。
第二,隨意性約定。不考慮命題、原理等是否具有客觀有效性,不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而只根據權力等方面的需要便把這些命題、原理等約定為真,這樣的約定便是隨意性約定。
第三,隨意性抽象。不是從對象的全面的客觀的關系出發(fā)來抽取出它們的必然本質和共同屬性,而只是從主觀因素出發(fā),抽取對象的偶然特征,這樣的抽象就是隨意性抽象。
第四,隨意性綜合。只看到事物、要素的個別共同點,不考慮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便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如“把鞋刷子綜合在哺乳動物的統(tǒng)一體中”,這樣的綜合便是隨意性綜合。
第五,隨意性建構。不使用可靠的思想材料,不運用具有客觀有效性的方法,想當然地建立各種認識上的結構,這樣的建構便是屬于隨意性建構。
總之,認識主體在發(fā)揮各項功能時,既有可能增強認識的客觀性,也有可能導致認識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便是認識的主體性在認識活動中的負面效應。
二、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產生的原因
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同各種差異性密切相關。具體地說,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主要由下列三種差異性的不良影響造成:
第一,認識主體的自然差異性的不良影響。主體的自然差異性與造成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是有關的,盡管它的作用十分有限和十分間接。主體的自然差異包括遺傳上的差異性、身體素質上的差異性、年齡上的差異性、性別上的差異性和由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雖不能直接造成認識的主觀性,但它們會造成人們在個性、氣質上的差異,造成人們在理解力、想象力、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從而 間接地影響人們看問題的方式,并由此影響人們在看待特定問題時所能達到的客觀性的程度。主體在發(fā)揮各方面認識功能時,情緒、性格、思維速度等都會影響當時發(fā)揮的效果,其中有的產生了積極作用,有的則間接造成了負面效應。
第二,認識主體的社會差異性的不良影響。認識主體的社會差異性更多地妨礙著人們達到認識上的一致性,因此它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比自然差異性造成的要大得多。而且,由于自然科學認識主體間更多地掌握著共同的邏輯思維工具,因此認識主體的社會差異性在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中造成的主觀性比起自然科學來又要大得多。由于人們所在的'社會群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所屬的民族和國家不同,所在的歷史年代不同,所處的當時當地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因此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這樣當他們作為認識主體發(fā)揮各方面認識功能時,也往往按照他們個人的風格、方式、特點各行其是,按照各自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其結果是把各種各樣的主觀隨意性、武斷性、片面性帶入認識過程。以個別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以主觀有效性代替客觀有效性,由此造成了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
第三,實踐發(fā)展的差異性的不良影響。這是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產生的終極根源。實踐發(fā)展的差異性不僅表現為橫向的差異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qū)實踐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而且更重要的表現為實踐發(fā)展的歷史性,即以往的實踐發(fā)展水平較之現在的實踐發(fā)展水平、現在的實踐發(fā)展水平較之未來的實踐發(fā)展水平,總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實踐發(fā)展的差異性造成不良影響也即是實踐發(fā)展的相對不完善性。實踐發(fā)展的這種相對不完善性決定了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上去從事認識活動,因此認識主體性也只能在有限的水平上加以發(fā)揮,總是帶有不完善性。隨著實踐的不斷發(fā)展,這種不完善性會越來越小,認識會越來越客觀,因此相對于未來的發(fā)展階段來說,現在的認識總是帶有某種程度的主觀性,現有水平的認識主體性總是會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而這正是由現在的實踐發(fā)展水平與未來的實踐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決定的。
三、承認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并不否定知識的客觀性
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意味著認識主體在發(fā)揮各方面功能時也會把各種各樣的主觀性帶入認識過程,那么這對于知識的客觀性有何影響?是否意味著人們再也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客觀性了呢?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對于知識客觀性的達到確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就在于:它造成了知識客觀性的相對性,這種相對性表現在知識的客觀性只能是相對于一定的歷史時期而言的。知識的發(fā)展是一個無限的客觀化的過程。從總體上看,我們現在說知識的客觀性,只是相對于以往歷史時期和現在而言的,隨著實踐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知識將更加客觀化,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還是自然科學知識都是如此,因此知識客觀性的這種縱向的相對性在所有知識中都存在。知識的客觀性同事物的其他性質一樣,也有程度上的強弱之分,即知識的客觀性也有自己量的規(guī)定性。否定這一點,會導致把知識的客觀性絕對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客觀性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例如波普就曾提出“逼真度”這一概念;皮亞杰則認為:思維和存在的一致是一個過程,“客觀性是作為一種過程不是作為一種狀態(tài)開始的;客觀性是通過逐步接近而困難地達到的”。羅蒂也認為,主觀性向客觀性轉化的過程永遠不會完結。盡管他們對客觀性的理解存在各種偏差,但他們看到知識的客觀性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點還是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的。
知識客觀性的相對性并不否定知識客觀性本身,正如事物存在的相對性并不否定事物本身的存在一樣。知識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因此知識不斷達到客觀性,其客觀性越來越強,這一點是絕對的。
因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造成了知識客觀性的相對性,這一點不應看作是對知識客觀性的否定。相反,正是由于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存在,才提供了知識發(fā)展的必要性,開放了知識客觀性發(fā)展的可能性空間,使知識的發(fā)展能夠在不斷超越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過程中走向新的客觀性。因此知識的客觀性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是知識的客觀性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動態(tài)的統(tǒng)一。
四、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消除
知識可以在不斷超越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中走向新的客觀性,這說明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是可以消除的。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還得靠認識主體性本身,即依靠認識主體性的正確的、有效的發(fā)揮。認識的主體性雖然造成了負面效應,但認識主體性積極的、正確的發(fā)揮又有能力不斷地打破和消除這些負面效應。不過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消除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此它歸根到底要依賴于實踐的發(fā)展。實踐前進一步,人的認識能力也提高一步,認識主體 性的負面效應也有可能消除一步。因此在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這一任務上,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它的階段性,既要積極地發(fā)揮自覺能動性又不能陷入盲目性。
通過發(fā)揮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來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有許多途徑,其中包括:
第一,正確運用認識主體的各項認識功能,力避主觀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認識主體的選擇功能、約定功能、抽象功能、組織功能和建構功能等等都潛伏著陷入主觀性的可能,因此,必須堅持主體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的統(tǒng)一,把主體的各項認識功能盡可能地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上,如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從事客觀的調查研究,運用客觀的實踐檢驗標準,進行客觀的比較分析等等。要達到客觀性的要求,必須堅持全面性的原則。如堅持分析和綜合的統(tǒng)一、抽象和具體的統(tǒng)一等等。
第二,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正確的方法對于自覺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起著重要的作用,認識主體掌握的方法數量上越多,質量上越可靠,看問題也越客觀,認識主體性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小。認識主體各項認識功能的發(fā)揮本身也要使用各種方法,如選擇材料要有選擇的方法,進行綜合要有綜合的方法,進行建構要有建構的方法,這些所用的方法是否可靠和是否得當,對于是否造成負面效應及負面效應的大小有著重要影響。
認識主體使用的思維方式是否可靠,往往制約著認識是否客觀。使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只能得出主觀性的認識,造成巨大的負面效應。而先進的思維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些負面效應。許多在科學上卓有建樹的人,都得益于先進的思維方式的運用,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是不自覺地運用了它們,F代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的興起,沖擊著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證明并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為人們進一步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第三,擴大認識交往。認識交往對于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認識主體接受的背景知識中的錯誤成分,以及錯誤的思維方式、方法等,是造成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因素,往往可以在認識交往中得以消除或更新,通過認識交往的不斷進行,人們可以獲得一大批新見解、新方法、新思維方式,不斷完善著內化在頭腦中的認識工具,形成看問題的新角度,使認識不斷趨于客觀,尤其是在知識迅猛發(fā)展的時代,隨著知識產品更新換代的不斷加速,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步伐的日益加快,認識交往的意義也越來越大。認識主體性造成的許多負面效應都必須通過認識交往才能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擴大認識交往就越來越成為消除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達到知識客觀性的必要條件和迫切要求。
綜上所述,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就表現在主體在發(fā)揮各項認識功能時,也把各種各樣的主觀性帶入了認識過程。而認識中的主觀性與主體的差異性,尤其是主體的社會差異性有很大關系。這些差異性的不良影響造成了知識的客觀性和認識的主觀性的相伴而生。而知識的客觀性的形成和認識的主觀性即負面效應的產生,其最終根源都在于實踐。實踐發(fā)展的差異性造成的實踐發(fā)展的不完善性,是認識的主觀性即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的最終根源。
【試析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表現特征論文】相關文章:
試析對職校素描教學的認識與思考論文02-21
淺析教育的雙主體性特征12-06
對實施主體性教學的幾點認識論文01-21
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的論文12-02
自然的主體性的論文04-27
淺談初二新生心理特征表現及對策的論文03-22
高校教學要提防CAI的負面效應論文07-05
翻譯的主體性分析的論文12-03
淺析譯者的主體性論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