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
1.單元及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蘆花蕩》,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聞,一篇書信,一篇小說。雖然體裁不同但都是與戰(zhàn)爭有關的內容?梢娋幷呤怯脩(zhàn)爭題材的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來了解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與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我所說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說,它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時特定歷史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勇氣與威力、信心與信念,揭示戰(zhàn)爭給受害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無情的殺戮。這看似殘酷,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屈民族的抗爭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氣,體現了“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此文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激發(fā)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國無尊嚴,以此引出梁啟超說的“小年強則國強”的道理,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fā)奮學習的強烈欲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文以載道”的目的!短J花蕩》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tǒng)篇目,是孫犁的“白洋淀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淀》),此篇小說是他在延安時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過文藝界的注意”①。小說通過“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一樣的年近六十的老頭子用船護送兩個女孩子(大菱、二菱)通過敵人封鎖的葦塘,由于他“過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敵人發(fā)現,大菱負了傷,就此引發(fā)了老人在水中用鉤子鉤敵人的腿、用竹篙砸敵人腦袋的復仇過程,從而讓老人泄了民族之憤、找回了自尊。老頭子與侵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與侵略者之間不可調和的關系,是瘋狂的侵略與勇敢的反侵略的一個縮影。所以作者自己說,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抗戰(zhàn)),英雄“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雹谌绻覀?yōu)槊褡逵腥绱说挠⑿邸皳艄?jié)而歌”的話,那蘆花蕩里的老頭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荊軻。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及不惹人注意卻很有個性的小人物,設置了一個簡單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表現了一個在反侵略戰(zhàn)爭的偉大背景里涌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的主題。
2.教學設想
《蘆花蕩》是以白洋淀地區(qū)軍民抗日斗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扎在葦塘內,里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來完成。我們可以試問一下,維系整個葦塘內抗日隊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個老頭子負責(他的工作范圍廣的很:里外交通,運送糧草,護送干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不覺得奇怪嗎?但我們從老頭子那雙“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賦予了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得緊緊把握住老頭子的性格特征來分析,分析他愛與憎的價值取向、智與勇的執(zhí)著表現,以此來揭示人物情感的附著點,找尋他能夠不負抗日軍民之厚望獨自一個人擔當交通員的深層原因,從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寫作意圖,揭示小說主題。
3.教學目標 :
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本單元編者的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認知能力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取向目標。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體會人物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這是本課的重點。啟發(fā)與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2)動作技能目標:揣摩“老頭子”用竹篙砸敵人腦袋時的心理獨白并把它寫下來,字數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標:樹立正確的愛憎意識,反對侵略、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諧友好的原則。
二.說學情及學法
1.說學情:
“高爾基說小說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鑒賞小說,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③坐在課堂里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現有的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尋味小說中人物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依據與出發(fā)點。雖然班級學生語文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jié)引人入勝,再加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故事已相當熟悉或懷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應通過激趣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注意力。
2.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學生感性認知文本的實踐基礎,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文本的漸進過程,也是教師發(fā)現學生聰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須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預習,并收集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探究學習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學生通過摘要性的預習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與故事情節(jié),但“老頭子”的核心性格“過于自信和自尊”的傳奇色彩是他功與過產生的淵源,值得我們仔細咀嚼品味與探究。如,對“丟人現眼”、“沒臉見人”等詞語就包含著一種強烈的自責,愧疚得無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應引導學生好好的品味,進行重錘敲打,細細琢磨。這是釋惑的重點,也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最易出彩的環(huán)節(jié)。
3)合作學習法:由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fā)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激發(fā)并牽引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有必要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三.說教法:
1.學生中心法:此課文由于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讀完課文后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當堂用紙條的形式把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后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如果學生還有困難就再去引導他們生成知識與能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觀”的新課標要求,也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也許反映不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敏銳感知有沒有補充問題的必要。如,學生往往會忽略的“老頭子為什么一個人能承擔內外的交通重任?從老頭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等等深層次的問題也許就需要教師及時提出來。
2.對話教學法: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雹苓@種對話并非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簡單操作過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與融合、是愉悅氛圍的分享與共處、是精神陶醉的呈現與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人格的平等與溝通!如,也許有學生會問:既然老頭子這么厲害一個人能殺滅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么會藏在葦塘里不敢出來呢?這個問題在現有的任何參考書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學生提到這樣的類似問題,表明學生真的讀出了個性、讀出自我對老頭子的看法,在此老師就必須說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歸屬,是作者在宣揚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戰(zhàn)爭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來貼近與學生的對話。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展示背景圖片,理清故事概況: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及蘆花蕩的圖片,教師作適當的解說,讓學生感知故事發(fā)生的地點、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傾注的情感(哪兒是對大菱二菱的愛,哪兒是對敵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節(jié)。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頭子的性格特征:“老頭子過于自信與自尊”(約3分鐘,3—4個學生)
第二步:速讀,勾畫性格寫照,呈報疑難問題:哪些地方是老頭子性格的具體寫照呢? 這里要說的是人物的性格寫照都散落在課文中,請學生圈點出并用“從這一句看出了 ┅┅”或“這一句表現 ┅┅”的句式獨自舉手發(fā)言。例如,從“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可以看出老頭子的自信。完了后學生還需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字條上呈報上來,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后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學生自己找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淺顯,這些問題在書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教師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補充,以完善文本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意在檢查學生從自主預習到效果反饋過程(約6分鐘,全體學生參與)
第三步:研讀,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好的小說總是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的。小說形象的描寫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這篇小說中的老頭子對大、小菱的拳拳愛心與對侵略者的切齒憎恨、在同敵周旋中的智慧與以少勝多的勇敢都寄存在這個形象中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課文再次研讀相關語段:(注:由于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本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后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chuàng)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閱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后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說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說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tài)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么張嘴說話?我這老臉呀!”問題:此段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表現力?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天賦,為課后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明原因。本題將采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并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閱讀問題進行評價并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于”“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閱讀的時間;②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fā)與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里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并寫出來,字數300左右。(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設置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與練筆中發(fā)現自己,融入作品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chuàng)設對話環(huán)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么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么會藏在葦塘里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里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約2分鐘,3-4個學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關材料,拓展閱讀空間:課件展示《生死攸關的燭光》片斷:“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蠟燭熄滅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課文為原點形成閱讀輻射,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鑒賞與內隱素養(yǎng)的結合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世界和平的意識。(約3分鐘,教師讀材料,2-3個學生回答問題)
第六步:小結,教師適時煽情,引發(fā)學生共鳴:用一些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華民族英勇抗戰(zhàn)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九一八》來襯托小結,渲染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那種誓死抗爭的悲壯歷史,以此表現“正是有許許多多象‘老頭子’一樣的英雄存在,才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zhàn)勝的”⑦這一事實。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了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約2分鐘,教師準備小結稿約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鐘,留約3分鐘時間作機動處理
五.說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提供《蘆花蕩》相關的資料及簡略的作者介紹;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時代氛圍;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關的研讀內容時,多媒體同步顯示教學內容,外帶穿插些中國人民抗敵斗爭的圖片或者編輯的視頻材料,與課文主題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課件隨時調用。運用多媒體,可以扣緊課文與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勾連課內與課外的脈絡,提高課堂結構的密度,保證課堂前后進程的流暢。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隨課堂進度而同步呈現(用手寫在黑板上)
蘆花蕩
“老頭子” 一切保險 (自信) 愛憎分明
(過于自信 過失(大菱負傷) 民族
與自尊) 我沒臉見人 (自尊) 英雄
復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雙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把握大綱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蛔饔茫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chuàng)造性智慧,包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fā)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于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梁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ǘ┙滩膬热莸睦斫猓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于一個個構圖框中,發(fā)掘出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著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諧優(yōu)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ㄈ⿲W生情況的分析,當今的初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體會也不深。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fā)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ㄋ模┙虒W目標的設定: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
(2)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2、品味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一課時(說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二、說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ǘ⿵娬{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并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fā)。
。ㄈ┙處煵灰獙⒆约簩ψ髌返睦斫鈴娂佑趯W生。
1、比較閱讀法:
《橋之美》位于《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復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qū)別,并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采用比較閱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采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1)在比較閱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tǒng)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著“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說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系: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
。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啟發(fā)。
四、說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jié)奏:比較閱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ㄒ唬⿲дn:
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yōu)美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
2、復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huán)境在相互聯系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1)談談閱讀本文的啟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求美或新的發(fā)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yè)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yè),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huán)境的聯系中發(fā)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環(huán)境
小橋——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烏鎮(zhèn)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美麗的西雙版納》,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游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里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八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對游記的學習有了一些基礎,且游記屬于散文的一種,這類散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因此我的目標設置為:
知識與技能:1、通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了解運用小標題來構建文章的方法。3、學習通過對照手法表現西雙版納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1、結合文中相關注解,理解文章內容。2、倡導學生課前查找收集關于版納的資料增加感性認識。3、課堂上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傣族人民獨特的人文風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難點:1、通過對照手法體會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秀麗和人文景觀的質樸意深的特點。
2、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中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感受當地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想才能體會得出。
對照手法的運用是難點,在問題設計中我用了填空題的格式做引導。為了幫助學生賞析語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賞析格式。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兖B(yǎng)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并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②學會賞析優(yōu)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并通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程序
本課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有兩個目標:1、通過欣賞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2、體會對照手法的運用,深層次感悟“美”的內涵。
一、故事導入
上課開始,我講述了關于潑水節(jié)傳說的故事,目的之一:激發(fā)興趣:之二:為后面講解傣族人對待水的態(tài)度蓄勢,提供鋪墊。
二、感受美(瀏覽課文,探美)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第一次讀課文之后的感受牽出神奇秀麗心馳神往這條明線后,再要求以"《西雙版納》美在……"說說版納的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雙版納的景物特征。
三、品讀美(朗讀課文,尋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小組合作,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體會西雙版納的美。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問題由淺入深地體會熱帶雨林的特點,其中穿插對照手法是為了點明西雙版納的神奇的特點。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信息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觀的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風俗文化,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的人文景觀的美.
人文美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與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達,對“嫵媚”一詞含義的理解是難點,目的想點明作者對這幅風情畫的喜愛之情。概括,西雙版納的風俗美美在互助友愛、善良虔誠、樂觀從容、質樸意深……
四、表達美(神游圖片,悟美)
出示西雙版納代表性景觀圖片,配葫蘆絲樂曲。增加感性認識,結合課文內容深切感受西雙版納之美。
暢游西雙版納回眸那個金孔雀飛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貴的熱帶雨林,那顆我國西南部邊境線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歸線上唯一的綠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就大聲贊:西雙版納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總是濃的化不開的碧綠。
美在水,無論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軟軟地淌,嬌嬌地流。
五、內化美
在我看來,西雙版納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諧、美在自由、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置了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圖片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對比播放,為了喚醒同學們善待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提示:你從傣家人對待水的態(tài)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這個永恒的話題。
表達: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遭到破壞,美麗的西雙版納未來的命運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達你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我認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會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靈美,是善良,是真誠的態(tài)度。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體會。課堂最后以不圓滿結束,前一節(jié)課安排見學生時我已預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客觀原因:1、學生之前沒有接觸課文,對內容較陌生對西雙版納沒有一點積累和印象。2、由于對信息把握不準,我按第二課時準備的學案。3、我所抽的班級沒有固定的小組,上課前才臨時分的導致課堂效率過低。
主觀原因:1、個人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2、對學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沒有堅持在課堂上使用。3、備課過于注重實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總之,這次任務完成了,無論結果如何我盡力了。在這過程中我收獲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訓,有對今后教學的思考。至少,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凈化,我完成了一次“尋美”的歷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感謝這次公開課的洗禮,致敬!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ǘ⒔虒W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ㄈ┙虒W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 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fā)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十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整堂課以“我知道、我發(fā)現、我整理、我歸納、我想象、我思辯”作為線索,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試圖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充分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目標。下面就具體環(huán)節(jié)作簡要說明。
第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導入語的設計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chuàng)設情境,做好鋪墊。)
第二環(huán)節(jié):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了解。
師: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愿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交流的過程,目的為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感知課文內容,深入了解。
課文里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著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了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W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通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由課外的生活常識再回復到課內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剛才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看看我們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屏幕顯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關于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實驗對象、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到話題的陌生性時間的有限性,設計了一個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你覺得可從哪些方面來探討?相互討論。(這樣就能比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關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一個導向。)
6、“我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感受了科學家們怎樣的態(tài)度與精神” (嚴謹、求實、鍥而不舍)(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人類;3表達要有條理。(“我想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互相提高,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8、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fā)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闭務勀銓寺〖夹g能否造福人類這個問題的理解。(投影顯示):(最后一個思辯性的活動,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fā)表見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yè)的飛躍發(fā)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fā)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jié)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2、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了解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征。
2、能力目標:①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征,整體感知文章,培養(yǎng)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yǎng)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jié)課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于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于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著,教師分發(fā)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后,并感知它們的區(qū)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須。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征。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后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于學生了解文意。
了解說明對象。培養(yǎng)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后,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并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后,給出標準答案,并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中國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乃是千百萬座中國橋梁中杰出代表之作。千百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建造著,它們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的歷史見證,顯示出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石孔橋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fā)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chuàng)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chuàng)造,早于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臺,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朝張嘉貞的《安濟橋銘》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边@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于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fā)揮智力,大膽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同時,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tài),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tǒng)。建筑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能有一處敗筆。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fā)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貴的遺產,顯示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yè)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這座橋建于隋朝公元6XX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于行人來往,也便于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于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于雨季泄洪,又節(jié)省了建筑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后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梢,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后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采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如此之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梢娎畲焊冻隽硕啻蟮男难痛鷥r!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并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于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采用9道鐵梁貫于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于天下”。
最后,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采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yōu)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chuàng)。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州橋晚了700多年,并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于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XX年以后的唐朝開元XX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边@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臺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筑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會在人們腦海里永垂不朽。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春酒》。
一、說教材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xiāng)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fā)了對童年、對故鄉(xiāng)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
思鄉(xiāng)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記憶中的許多片段集于“思鄉(xiāng)”這個焦點是:農歷冷氣年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家家戶戶喝春酒;鄉(xiāng)親之間相互“起會”置辦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親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家終年的味道展開。春酒、會酒、醉了童年、醉了鄉(xiāng)親、醉了母親,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右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xiāng)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的酒席上不斷氤氳豐收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風俗之美。文末那句從心底里發(fā)出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游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鄉(xiāng)味啊。可是叫我們卻那兒去長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這樣一咱少將鉛華的筆調,娓娓地訴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xiāng)的無限著戀。
二、說理念
1、閱讀教學的核心是目標是:具朦朧 獨立閱讀的能力,流利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筇 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3、根據本單元選文的特點,作者教學需要從文章出發(fā),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旨導學生揣摩重要語句,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感悟,加強朗讀教學,使學生深入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情
1、通過本單元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及學生的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尋民風民俗有較為豐富的的感情認識。
2、在學過的課文中有一些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詩句,學生有一定的積累。
3、學生學過的中國近代史,其中對海峽兩岸50多年有分離有所了解,經上三點對三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語文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本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品精彩語言,關注細節(jié)描寫。
(2)拓展延伸,提升學生對“思鄉(xiāng)”這一主題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爬斫庾髡咄ㄟ^敘述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聘惺苤袊拿袼酌篮凸艠愦竞竦娜饲槊。
五、說重點、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品文中細節(jié)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領悟文章的意蘊。它是本文的難點所在,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所限,尋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鄉(xiāng),追思親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說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嗇感情認識,幫助突破教學重難點。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音樂《望鄉(xiāng)》。)(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導入:一曲望鄉(xiāng),一段思戀。思鄉(xiāng)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因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幾十年的游子們,鄉(xiāng)愁永遠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
。2)教師提問:在我們古詩中,表現作者強烈思鄉(xiāng)情感的詩句有哪些?
學生回答并簡要解說。
教師過渡,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國回憶起兒時春酒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多媒體出示課題)
2、淺吟低唱,朗讀《春酒 》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3、走近作者,領悟《春酒》
了解作者琦君,介紹作者生平,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進一步主題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讀春酒:
課文中有許多細節(jié)寫得很有情趣,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細節(jié)是文章鮮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許多細節(jié)寫得非常有趣,表現了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xiāng)濃濃的感情。閱讀就必須細細品味,通過對細節(jié)的品析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閱讀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
。2)多媒體出示畫面:讓學生了解海峽兩岸近些年來的交流情況。
。3)、放朗讀錄音,朗讀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及舒蘭的《鄉(xiāng)色酒》。
。4)琦君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樣思鄉(xiāng)念祖的人卻數不勝數.如今,他們可以回家了。
五、抒寫感懷,告慰琦君
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就是一壇春酒,時間愈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則愈濃愈烈.如今的海狹兩岸春暖花開,對許多海外飄泊的游子,故鄉(xiāng)不再遙遠。結合現實,請你對琦君寫幾句話,撫慰她的在天之靈。
。ㄍㄟ^練筆,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6篇】相關文章:
【精華】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7篇10-06
有關八年級語文作文錦集7篇12-14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有關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10-04
有關語文知識作文錦集10篇01-15
有關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五篇10-06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3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08-27
【精華】八年級語文作文錦集7篇01-03
精選八年級語文作文錦集九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