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
白居易的“愁”有縱聲哭泣,也有低聲哽咽,默默守候,拿了余半生換憂愁,青衫衣袂,心上的秋日趨寒涼,秋里的心依舊滾燙。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歡迎大家分享。
愁在淚,眼朦朧,愁入心,意悲歡。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河南新鄭縣)。十一二歲時,因避戰(zhàn)亂而遷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陽等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三年后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為應制舉,他與元稹閉戶累月,研討其時社會政治各種問題,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條目與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態(tài)度和詩歌見解都有關聯(lián)。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為翰林學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遺、充翰林學士。在這一時期,白居易以極高的參政熱情,“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屢次上書,指陳時政,倡言蠲租稅、絕進奉、放宮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諍。與此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秦中吟》、《新樂府》等大量諷諭詩,鋒芒所向,權豪貴近為之色變。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喪而回鄉(xiāng)守制。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使白居易有馀暇對往昔的作為和整個人生進行認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著的佛、道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對政治的熱情開始減退。所謂“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內(nèi),消盡浩然氣”(《適意二首》其二)。正可看作他心理變化的佐證。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盜殺而第一個上書請急捕賊,結果被加上越職言事以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這次被貶,對白居易內(nèi)心的震動是不可言喻的。他以切膚之痛去重新審視險惡至極的政治的斗爭,決計急流勇退,避禍遠害,走“獨善其身”的道路。這一年,他寫下了著名的《與元九書》,明確、系統(tǒng)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學和詩歌主張。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遷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繼位后,被召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長慶二年(822),出刺杭州,此后又歷任蘇州刺史、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閑居洛陽履道里,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會昌六年(846),年七十五卒。有《白氏長慶集》,存詩二千八百馀首。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諭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諭,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由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到提倡為君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統(tǒng)的詩歌理論,他的《秦中吟》、《新樂府》等諷諭詩便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創(chuàng)作的。這一理論以其突出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通俗化傾向,有可能使詩歌更接近于社會現(xiàn)實,以至于干預政治。這一理論,是儒家傳統(tǒng)詩論的直接繼承,也是杜甫的寫時事的創(chuàng)作道路的進一步發(fā)展。從寫時事這一點說,白居易與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寫所見所感,生民疾苦與一己遭遇之悲愴情懷融為一體,雖于寫實中時時夾以議論,含諷諭之意,卻并非以諷諭為出發(fā)點。杜詩出之以情,白居易與杜甫之不同處,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將“為君”而作視為詩歌的主要目的,從而極度突出了詩歌的現(xiàn)實功利色彩,將詩歌導入了狹窄的路途。因過分重視詩的諷刺功用,從而將詩等同于諫書、奏章,使不少詩的形象性為諷刺性的說理、議論所取代。因評詩標準過狹過嚴,導致歷史上不符合此一標準的大量優(yōu)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這些,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白居易的諷諭詩有一百七十馀首,這些詩大都作于貶謫之前,在寫實和尚俗一點上,與張籍、王建等人一脈相通,而且在反映現(xiàn)實的深廣度和尖銳性上,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觀刈麥》是元和元年詩人為盩厔尉時寫下的一篇較早的作品,詩從“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寫起,中段細述農(nóng)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和“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的哀痛,最后以“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結束,于真切自然的描寫中見出“田家”的巨大不幸,作者的反躬自責也顯得分外深刻。他如《村民苦寒》前半寫“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的貧民,后半寫 “褐裘復絁被,坐臥有馀溫”的自己,兩相對照,發(fā)為“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的感慨,真情摯意出自肺腑之間;《宿紫閣山北村》通過自己的親身見聞,真實地表現(xiàn)了神策軍“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的蠻橫強暴,最后以“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的諷刺之語結束,筆鋒直指作為神策軍統(tǒng)領的宦官。
上述作品只是白居易諷諭詩的一小部分,但卻大體展示了此類詩作的兩個基本傾向,即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貴人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之惡行的尖銳揭露。這種反映和揭露,是有名的《秦中吟》和《新樂府》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秦中吟》是組詩,共十首,“一吟悲一事”(《傷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場的腐敗、權貴們的驕橫奢侈及對勞苦民眾的多重欺壓。如《重賦》直斥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奪:“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傷宅》揭露達官貴人為富不仁,“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卻“忍不救饑寒”。《歌舞》寫 “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的游樂,尾句出之以 “豈知閿鄉(xiāng)獄,中有凍死囚”的激憤之語;《買花》通過一位“田舍翁”偶來買花處的所見所感,發(fā)為“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痛切針砭;《輕肥》則將矛頭指向宦官集團的那些內(nèi)臣、大夫、將軍: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nèi)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涓败娭醒,走馬去如云。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這是兩個宛如天壤之別的階層:一方腦滿腸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則天災人禍,競至“人食人”!這鮮明的對比,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
《新樂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體改定。這是一組有著明確政治目的、經(jīng)過嚴密組織構建的系統(tǒng)化詩作,內(nèi)容頗為廣泛,涉及到王化、治亂、禮樂、任賢、時風、邊事、宮女諸多方面,但其中寫得好而且有價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層情事、揭露弊政和權貴丑惡的那些篇章。如果將這些詩作與元稹的“新題樂府”作一對比,則其成就顯然高出許多。首先,一篇專詠一事,篇題即所詠之事,篇下小序即該篇主旨。如《上陽白發(fā)人》,“愍怨曠也”;《紅線毯》,“憂蠶桑之費也”;《秦吉了》,“哀冤民也”;《賣炭翁》, “苦宮市也”……這種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確,避免了一題數(shù)意、端緒繁雜的弊病。其二,不少篇章形式靈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詠嘆情調;在語言運用上,力避典雅的書面語,而用口頭語或俗語穿插其間,如《秦吉了》開篇這樣寫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頸紅。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睖\顯流利,讀來瑯瑯上口。詩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諫官,以雞燕喻百姓,以鳳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爾是能言鳥,豈不見雞燕之冤苦?吾聞鳳凰百鳥主,爾意不為鳳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閑言語!”用寓言形式進行諷刺批判,含蓄而切當。其三,一些優(yōu)秀詩篇善于生動地描繪人物,感情濃烈。如《上陽白發(fā)人》中間一段寫那位白頭宮女因被妒而“潛配上陽宮”后的生活: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秋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這段描寫與《長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楊妃的一段描述頗為相近。又如《井底引銀瓶》中女主人公對少時生活情景的一段回憶:
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笑隨戲伴后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淺俗明快,又富情韻,字里行間,洋溢一股青春氣息。由于這對青年男女沒有經(jīng)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愛情悲劇。詩的最后發(fā)為議論:“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但由于敘寫時感情超越于“止淫奔” 的題旨之外,透露出強烈的悲劇氣氛,所以仍然引發(fā)讀者的深切同情。
在《新樂府》五十首中,包容以上諸點而取得突出成就的,應首推那篇批判宮市和宦官、為貧苦百姓鳴不平的《賣炭翁》。這首詩借賣炭老翁由“伐薪燒炭” 到進城“賣炭”再到炭被搶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擾民害民、宦官強取豪奪的野蠻行徑。其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兩句尤為精警,先用 “可憐”二字傾注無限同情,繼以一“憂”一“愿”來寫賣炭老人的艱難處境和細微復雜的心理活動,真實貼切。詩中未發(fā)一句議論,全用形象說話,卻發(fā)人沉思。此外,《新豐折臂翁》和《杜陵叟》也是以老翁為表現(xiàn)對象的詩作,前者寫一位60年前為逃兵役而“偷將大石捶折臂”的老人的不幸遭遇,借此對不義戰(zhàn)爭進行了譴責;后者以沉重的筆觸,描寫了天災人禍襲擊下農(nóng)村的凋敝和農(nóng)民的慘狀,并借詩中人之口痛切呼喊:“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上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聲宏調激,帶著強烈的批判。這兩首詩就藝術成就來講雖不及《賣炭翁》,但在人物描寫和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上,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當然,白居易的《新樂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其一,《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新樂府序》),為了做到這一點,作者往往不惜以喪失藝術性為代價,給詩篇添加一個議論的尾巴;有時則畫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復。其二,有些詩篇所寫事件,詩人本無深感,只是為了湊足五十篇之數(shù)而作,所以寫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后》、《采詩官》等,大都是議論和說教的堆積。同時,由于過多注重詩的現(xiàn)實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結構詩篇,真情實感相對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體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蘊豐厚的樂府佳作來,《新樂府》中不少作品確有一間之隔。其三,在語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淺顯務盡而失之于直露無隱,有時一件簡單的事理也要反復陳說,致使詩作不夠精煉含蘊。
白居易以《新樂府》為代表的諷諭詩在當時的影響并不大,以至“時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長慶集序》);在后世則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白居易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詩體和新的風格,并以“不懼權豪怒,亦任親朋譏”(《寄唐生》)的勇氣,對當時的社會丑惡進行了最大膽的指斥和抨擊,這一點,是永遠值得人們欽敬的。
【白居易詩歌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xiàn)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并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遁p肥》一詩描寫了內(nèi)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么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nèi)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lián),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xiàn)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chǎn)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xiàn)實,必須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xiàn)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杜c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xiàn)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拓展:白居易介紹
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chǎn)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xiàn)實,必須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xiàn)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杜c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28]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xiàn)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史書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yōu)。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yōu)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jié)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nóng)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并行于世。
主要成就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jīng)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guī)矩,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墒悄切┱茩嗾叻堑话勊麩嵝膰,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xiàn)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nóng)田經(jīng)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guī)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nóng)田時,要及時封閉;發(fā)現(xiàn)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相關文章:
白居易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06-11
黃庭堅的創(chuàng)作主張05-27
白居易觀刈麥創(chuàng)作背景09-15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創(chuàng)作背景06-14
白居易《琵琶行》創(chuàng)作背景10-21
柳宗元的主張06-11
韓愈的文學主張09-09
韓愈文學主張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