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弟子規(guī)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chǎn)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fā)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弟子規(guī)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董遇巧用三余
時間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有些人整天碌碌無為,無所事事;而有些人卻能爭分奪秒,充分利用時間讀書、學習、工作……
你看:此時屋外大雪紛飛,寒風呼嘯,屋內(nèi)滴水成冰,異常寒冷。董遇呵了呵早已凍僵的雙手,又捧起那本研讀了許久的書,孜孜不倦地吟讀起來……
夜深人靜之時,萬籟俱寂,只有董遇還伴著微弱的燈光,逐字逐句地背誦著老子的文章……
雨稀稀瀝瀝地下個不停,茅草屋又漏了,董遇挪了挪桌子,勉強找了個不漏的地方又提起筆來……
董遇正是憑著這種善于利用時間、刻苦鉆研的勁頭,終于成了三國時期著名的學者。
董遇生活在漢獻帝興平年間,當時社會兵荒馬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董遇的父母相繼死在了亂軍之下,僅留下孤苦的董遇兄弟二人。他倆只得遠走他鄉(xiāng),投親靠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從小酷愛讀書、勤奮好學的董遇,即使家里發(fā)生了這樣的不幸,即使生存環(huán)境這樣艱苦,還總是懷里揣著一本書,一有空就掏出來誦讀?吹剿菍P牡臉幼,哥哥常常笑他:“書呆子,讀書能填飽肚子嗎?”每每這時,董遇常常自信地說:“能!哥哥,你看著吧!”然后繼續(xù)看書。
白天,董遇兄弟倆上山打柴,然后背到街上賣幾個錢,維持生活。但董遇仍然沒有放松學習,每天早晨出門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將書帶上,打柴空閑時,就拿出來誦讀。哥哥看了總會心疼地勸慰他:“砍了半天柴,還不嫌累呀!快把書收起來歇一歇!薄拔也焕郏磿褪亲詈玫男菹。”董遇就是這樣見縫插針,刻苦自學。
經(jīng)過多年勤學苦練,董遇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對老子的學說很有研究,專門替《老子》作了注釋。他還精心攻讀過《左氏春秋》,并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寫下了《朱墨別異》一書。
董遇的學問越來越大,名聲也越傳越遠。漸漸地,十里八鄉(xiāng)的讀書人紛紛慕名前來求教。
一天,一位年輕人纏著董遇非要得到他的真?zhèn)。董遇不解地問:“那你究竟想得到什么?”
“我想知道,要想獲得豐富的知識,到底靠什么?要想成為像您一樣的人,有什么訣竅?”
董遇笑了笑,謙虛地說:“其實也沒有什么,我不過是多多利用‘三余’的時間罷了!
年輕人不禁好奇地問:“什么叫‘三余’的時間?”
董遇笑著回答說:“‘三余’就是三種空閑的時間: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閑的季節(jié);晚上,是一天中最空閑的時候;雨天,是平常最空閑的日子。這都是可以利用的時間啊!”聽了董遇的這番話,年輕人如夢初醒。
董遇一生巧用“三余”時間最終有所成就的事跡,定會給我們很多啟示,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惜時如金、努力學習的榜樣。
拓展:
1 “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备赣H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俊笨兹谡f:“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笨兹谧尷娴墓适,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卜式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賢士,他對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顧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倆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財產(chǎn)都讓給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頭羊,后來繁殖到上千頭,他買了房屋,置辦了土地。而這時弟弟因經(jīng)營不善而破產(chǎn),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財產(chǎn)分了一半給弟弟。卜式不僅不貪圖財物,而且為了照顧弟弟,還把自己的財產(chǎn)讓給弟弟,這一行為感動了當時的人,大家都說他是個重親情、不愛財?shù)木印?/p>
3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jīng))。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yè)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fā)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4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jié)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么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yǎng)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拓展資料:
《弟子規(guī)》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弟子規(guī)》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規(guī)》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jīng)》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nèi)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于道德教育。
《弟子規(guī)》是一部蒙學經(jīng)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圣賢弟子,而“規(guī)”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暗茏右(guī)”便是說,要學習圣賢經(jīng)典.做圣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guī)》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原名《訓蒙文》,采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后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guī)》。此書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guī)》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jù)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guī)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弟子規(guī)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相關(guān)文章:
《弟子規(guī)》中的小故事07-03
弟子規(guī)譯文和小故事04-14
《弟子規(guī)》中蘊含的小故事03-29
弟子規(guī)中對應的小故事06-01
弟子規(guī)中李密辭官的小故事01-06
弟子規(guī)譯文和小故事第八系列08-21
弟子規(guī)的故事03-13
弟子規(guī)的所有故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