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弟子規(guī)》解析
《弟子規(guī)》,原名《訓(xùn)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兒童行為規(guī)范讀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guī)》解析,希望大家可以更容易的學(xué)習(xí)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之奸巧語,穢污詞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边@里是講說話要戒掉一些不良的語言,這里有“奸巧語”,奸巧語就是虛偽狡詐的語言,那種花言巧語,騙人的話,也包括“穢污詞”,穢污詞就是骯臟的話,粗言爛語,猥瑣的話。“市井氣”就是那些粗魯?shù)脑、那些俗氣的話,我們都要把它戒除。因為君子要有文質(zhì)彬彬,文就是表面我們的語言、神態(tài)、風(fēng)度要跟我們的內(nèi)心相應(yīng)。內(nèi)心是指內(nèi)心充滿了仁愛,對于圣賢人的憧憬、向往,所以語言、行為都效仿圣賢人,凡是這些圣賢人都不說不做的事情,我們絕對也不說不做,久而久之自己那種圣賢的風(fēng)范就慢慢能夠表露出來,人們看到也會很敬重你。
《弟子規(guī)》之見未真 勿輕言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句是講我們講話要謹慎,如果是所見的事并不是很可靠,就不可以隨便亂說,即使這件事情你知道,但是知道的并不確定,還是有些模糊的東西,不敢肯定的,那就不能亂傳。我們不能夠講是非,因為是非很容易傷人、很容易跟人結(jié)怨,而且我們?nèi)绻v了是非,把自己的德行也敗壞了。所以聰明的人碰到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所謂流言蜚語,我們就制止,絕對不能夠去跟著傳。所謂謠言止于智者,因為智者的心在道上,對于那些風(fēng)吹草動、那些流言蜚語統(tǒng)統(tǒng)都能夠置之不理。
《弟子規(guī)》之事非宜 勿輕諾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边@句講我們對一件事情要先看這事情應(yīng)不應(yīng)該做,決定了之后才能夠承諾;如果事情我們還不能夠確定,不能夠保證能夠做好,就不可以隨意的承諾。如果那個事情有可能不適當(dāng),甚至是非法的,不符合道義的,不可以承諾,往往承諾了以后是進退兩難,因為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不做就不能夠信守諾言,但是如果做了又不恰當(dāng),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凡出言都要懂得這句話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古人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所以那句話如果講得不謹慎,而又事關(guān)重大,那么它的影響力可能會很大,這樣就會帶來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尤其是在高位的領(lǐng)導(dǎo)人,你看這些高位領(lǐng)導(dǎo)人講話都非常謹慎,他們出去發(fā)言都必定帶著講稿,就怕有時候脫離講稿就講錯了,講錯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到很多方面。我們做事情也要常?吹阶约涸谶@件事情里面處在什么樣的角色,如果我們是這件事情的主導(dǎo)人、主持工作的人,我們應(yīng)該怎么說話我們就知道。假如不是這個事情的主導(dǎo)人,這個事情不是我負責(zé)的,那么說話也要注意分寸,不要你這句話可能讓這個事情受到了阻礙。古人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是我們分內(nèi)的事情我們要少管,管的事情多,講的話往往會出亂子,會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說多就錯多,少說一句話,錯誤就會減少。古人也都講過多言者少信,講話講得多的人他的信用就少,為什么?他說的話常常都不能夠兌現(xiàn),他的承諾都不能夠做到,所以漸漸的信用就少了。
《弟子規(guī)》之凡道字 重且舒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講我們講話吐字要有力而且清楚,說話不可以講得太急,要緩緩道來,講得很舒暢、很放松,每個字都吐得清清楚楚不模糊,讓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很舒服,這是說話。我們對孩子從小要幫助他養(yǎng)成說話清楚的習(xí)慣,我們自己也要學(xué)說話也要懂得講話要慢慢說,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下,比如說在上課、在演講,不可以講得太快,也不能夠吐字不清,這樣都會讓聽眾聽不清楚。說話里頭這個語氣也能幫助我們提起一種正氣,如果講話聲音太小、不舒坦,一定也是心里面可能正氣不足,也可能身體有些疾病,這都是我們要好好的去治療。所以講話有那種剛?cè)嵯酀畾,體現(xiàn)出一種浩然正氣,人有一種大度,那么這種人也會得到人的尊敬。
《弟子規(guī)》之彼說長 此說短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guān)己,莫閑管!遍L短就是是非,他說長或者說短,張家長李家短,說人的是非,對這些是非我們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不要管。多管閑事不僅是讓自己的心會雜亂,很多的妄念,而且往往會引來不愉快,會跟人結(jié)怨。所以古人講“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講人的是非,特別是講人的隱私,對人的傷害比利刃傷人更嚴重,引起的怨恨更大,我們不能夠講人的是非。如果別人講我的是非,講我怎么不對,要毀謗我,甚至這種毀謗是惡意的毀謗,我們應(yīng)該采取什么的態(tài)度?明朝的楊椒山先生在對自己后人的遺囑上面曾經(jīng)說過,“人言,某人惱你謗你。則云:他與我平日相好,豈有惱謗之理”,你看用這種態(tài)度。所以別人要是來害你,來毀謗你,說你的是非,我應(yīng)該怎么做?我要跟他說他跟我平日很好,哪里可能說惱害我、毀謗我,不可能的。對這個是非完全不放在心上,對別人的毀謗根本不在意。古德又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勸導(dǎo)我們不說人長短,不說人是非,修養(yǎng)自己的厚德。
《弟子規(guī)》之首孝悌,次謹信。
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謹慎行事,講求信用。孝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基礎(chǔ),古人認為百善孝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門,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謹而信,則是教導(dǎo)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言行,遵守信用,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這句話背后的故事主要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強調(diào)了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重要性,告訴人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并且要謹慎行事,遵守信用,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立足,并且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弟子規(guī)》解析】相關(guān)文章:
浣溪沙解析11-03
《勸學(xué)》名句解析06-26
蘇軾的詩詞解析11-28
朱自清《背影》解析03-25
詩經(jīng)棠棣解析06-30
關(guān)雎翻譯及解析01-10
立春古詩解析06-03
《弟子規(guī)》03-27
《陋室銘》解析10-12
春雪韓愈原文與解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