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讀書有感
在蜀道難詩中,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李白《蜀道難》讀書有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m.crossfitfinalpush.com/wenxue)。
李白的名篇《蜀道難》讓人唏噓感慨,雖歷經千年,而始終傳頌于口;雖滿眼生堅怪字,卻仍令人如癡如醉。何故?只因其中含有跨越時空的不變情懷,而這種情懷打動著我們的祖輩、父輩,如今仍然打動著我們。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李白對蜀道發(fā)自內心的描述,也是在詩歌開始對蜀道的總體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難于上青天的地方,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呢?我們就不能不去嗎?不能啊!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換來的壯闊景象,是讓神靈也敬佩的偉大鑄造的傳世奇跡。到蜀道,是去尋夢,是一種追尋更是一種繼承。是在“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蠻荒之所,去找尋那一種屬于自己氏族本質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歷經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著:
尋找的東西已經被無限的模糊化了,也許尋找的只是一種寄托、一種情感,也許能否尋找到已經變得非常不重要,而重要的是那種尋找的過程和歷練的經歷。而李白的《蜀道難》顯然比上文的《橄欖樹》要更加激烈雄渾,更加令人感受到那種明知山有虎的壯美:“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怎樣的一幅圖景?除了李白,再沒有人能夠描繪出如此恐怖而悲情的畫面,沒有人能夠把那種令人恐怖又令人激動的壯麗景色刻畫到位了。面對這樣的地方,詩人開始了退縮,也開始了猶豫,他:“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他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他問自己:“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還有比天險更讓人可怕的東西,那就是人禍:“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盡管充滿了危險,盡管詩人開始后悔,盡管李白也發(fā)出了浩嘆:“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但是李白仍然在堅守,他仍然沒有退回去,他僅僅說的是:“側身西望長咨嗟。”在入川的蜀道上西望,望的是什么?若要去長安或洛陽,李白應該是東望,若是真想回到家鄉(xiāng)葉城,李白應該像蘇東坡“西北望,射天狼”,而李太白盡管咨嗟不已,仍然側身西望,當然望的是錦官城成都,當然還是想征服這段讓人心悸而有波瀾壯闊的旅程。所以,全詩的詩眼在最后一句的“側身西望”,沒有這一句,李太白成了牢騷滿腹的怨婦,成了遇險退縮的懦夫,而有了這個點睛之筆,李太白成了真正的豪杰之士,真正的唐代大俠。
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切多么像李白詩中描述的境界?李白當年寫詩的時候有沒有走過這段路程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傳達出了一種面對人間萬難的豪邁氣概和博大胸懷。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千難萬險,不管腳下的奮斗之路有多少天災人禍,既然邁開了腳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實實地走完它。雖然有時很悲苦,有時很恐怖,有時很驚險,有時很崎嶇,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罵它甚至詛咒它,卻永遠不能放棄它、背離它、逃避它。今日的“北漂一族”不是正經歷著“蜀道難”的困境、發(fā)揮著《蜀道難》的精神、克服著“蜀道難”的恐懼、走著李白那條泛指的《蜀道難》之路嗎?
“文章千古事”這事曹丕的高論,但是忠實的實踐者卻是李白。一篇《蜀道難》道出了千古奮進者的心聲。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妒竦离y》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shù)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李白《蜀道難》讀書有感】相關文章:
李白的蜀道難11-08
李白蜀道難賞析11-06
蜀道難李白賞析11-04
李白《蜀道難》簡析11-11
李白作品蜀道難解析11-10
關于李白《蜀道難》分析11-08
李白《蜀道難》古詩解析11-08
李白蜀道難詩集欣賞11-08
閱讀蜀道難解讀李白11-07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