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注釋 推薦度:
- 正氣歌文天祥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
作者: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shù)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犊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詳解】
天地有正氣。
詮曰:天地,謂宇宙間也。
正之為字,從一從止,止于一者,唯一之義也。由唯一之義,衍為:首長、主體、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實、確定、經(jīng)常、永久、有法度、光明偉大諸義。
對于正而言者:
曰亞、曰次、曰少,則對首長之義言之也。
曰副、曰從、曰左、曰襄,則對主體之義言之也。
曰旁、曰偏、曰斜、曰側(cè),則對中心之義言之也。
曰負、曰乏、曰反,則對本位主義言之也。
曰畸、曰零,則對方整之義言之也。
曰偽、曰假,則對真實之義言之也。
曰變、曰異,則對確定之義言之也。
曰奇、曰間,則對經(jīng)常之義言之也。
曰續(xù)、曰余、曰別、曰附,則對原有之義言之也。
曰特、曰殊,則對有法度之義言之也。
曰邪、曰僻,則對光明偉大之言之也。
觀正之一名,對之者有多方面,則其為唯一及引申諸義,可以見矣。
正氣為唯一正大光明之氣,辟易群邪者也,宇宙若無此氣,則陰霾而不生,人間若無此氣,則邪枉橫行,鬼蜮畢見,乾坤或幾乎息矣。故首著此句,為全歌之主旨。
雜然賦流形。
詮曰:雜然者,品物布列繁多之狀,言正氣在宇宙間峙立廣大也,賦者,有所秉受而生之謂。流者,品類之義,派系之義,延衍之義。故學謂之流,言其為有系統(tǒng)之傳布也,歷年謂之流年,言種歲時之邁進也。流形謂種種物則,各成系列。雜然賦流形者,謂種種物則,生于宇宙間,為廣大之散布。以上兩句為第一段,乃全歌之總冒。
下則為河岳。
詮曰:河岳者,總言山川也。山川經(jīng)緯大地,對長天高穹言,故曰下也。山川之系列至多,地上之正氣雜然賦流形者也。至若斷港絕潢沙漠于淤之所,則非地上正氣之流也。
上則為日星。
詮曰:日星者,總言天體諸曜也,對大地山川言之,故曰上也。天體諸曜之系列至多,大宇之正氣雜然賦流形也。至若彗孛奔星之屬,則非大宇正氣之流也。
以上兩句為第二段,言自然界之正氣。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詮曰:此言人間之正氣也,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此論形容正氣最為明確且最為詳盡,文信國正氣之歌,即根于此而作也。故于人間正氣一段,首著孟子“浩然”之目,蓋人之理性,所以異于其他生物者,惟在認定是非,辨明直枉,不以利害動,不以勞逸改,義之所在,恒必由之,人類由此,則治安而能久;舍此不由,則危亂蜂起。不可終朝,如此善惡而途,朗列于吾人之前。賢圣有作,教人明于此理,擇其善者而固執(zhí)之;所謂道也,吾人愈明此理,則愈知固執(zhí)于善,知此善之不可須臾離也。故造次之間,顛沛之際,念念所系,跬步之行,無往而不守此,不以外物而套,不以生死利害而有所變,則道與義兩者咸得,是乃一事,非有二也。人能長系此念,則義理積于胸臆,與道為徒,養(yǎng)成剛大之氣,仰則不愧于天,俯則不怍于人,所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如此者,其志,其氣,直將充塞天地;語其光明正大俊偉之象,故曰“浩然”也。養(yǎng)此誥然之氣之要領(lǐng),即在“行慊于心”,慊者,無愧怍,充實安適之謂,凡人行事,問心而慊,則正氣自生,毫不餒怯矣。如是積累,自有浩然氣象,若行有不慊于心,則無由配義與道;義之不集,其何以直養(yǎng)無害哉?是故必須明于義理,遵道而行,事事皆慊于心,集之以發(fā)為正氣,非義襲而取之也。沛乎塞蒼冥,即塞乎天地間之義,文山學養(yǎng),全由孟子得來,此歌之作謂為闡孟子之論可也。此兩句示人類正氣之綱領(lǐng);為此后大段之總旨。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
詮曰:皇字有初始高尚,大,美,君主諸義,如言皇祖,乃始祖之義;言皇天,乃高上之義;言思皇多士,乃美之義;不獨謂帝者為皇也;事罚q言大路,謂世道之美木,君主之世,人臣頌君主之治,固亦言皇路耳。夷者,平也,清夷,猶言清平也,皇路當清夷,謂世道清明平治之盛興時期也,當清明平治之世,賢者在位,正氣得神,雍容立于朝廷,而祥和洽于草莽,故曰:含和吐明廷。言祥和之氣,吐自光明之朝廷,以洽于萬方也。此兩句,言正氣在盛世,開物成務(wù),化及群倫,以成治平。
時窮節(jié)乃見,——垂丹青。
詮曰:時窮,謂衰亂之世,大而邦家危急,小而寇賊內(nèi)訌,正氣不能發(fā)抒,則賢者孤守其道,蹈其患難,忘其身家,惟知義之所在,不奪其志焉,則節(jié)之謂矣。士生盛世,處于順境,則節(jié)無由見;窮時,則生死利害當前,去取立判,故忠臣義士,必出于衰亂之時;其能回天撥亂者,固以勛業(yè)垂于宇宙;即不幸而功不能成,永為生民所效法,而一一載在史編,傳之不朽。丹青者,文字圖史之謂,布之方策,貽萬世觀者也。此兩句,言正氣在衰亂之世發(fā)為孤忠節(jié)義,永作世法也,以下舉十二事為例:
在齊太史簡。
詮曰:此節(jié)第一例也。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于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zhí)簡(古代史編之單頁,削竹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簡,亦或渾言之)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范,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在晉董狐筆。
詮曰:此第二例也。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于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惟趙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惡殘賊正義耳。
在秦張良椎。
詮曰:此第三例也。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后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杰并起,復(fù)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勛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fù)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艷稱,乃匹夫報國仇之佳話,故特著之。
在漢蘇武節(jié)。
詮曰:此第四例也。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今貝加爾湖——上。武持漢使者之節(jié),凡十九年,節(jié)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wèi)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矣。”此事為使臣守節(jié)不諭之典型,故著之。
為嚴將軍頭。
詮曰:此第五例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然顏卒為降將;其行與言,實不相應(yīng),惟此言可采。
為嵇侍中血。
詮曰:此節(jié)六例也。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于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為張睢陽齒。
詮曰:此第七例也。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于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勛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jié)者也。
張巡與許遠共守睢陽,捍蔽東南,使賊不得擾江淮,安史亂中,淮南竟無羔,巡等之功也。其事詳載兩《唐書》及《資治通鑒》,又廟祀所在多有,忠烈見于吟詠。千年以來,幾于婦孺皆知矣,
為顏常山舌。
詮曰:此第八例也。安祿山反于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zhí),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于國家,不顧個人之例,故著之。真卿后亦為僭號楚帝之李希烈所殺,年八十矣。兄弟忠烈,kūn@①耀史編。
或為遼東帽,清操勵冰雪。
詮曰:此第九例也。東漢末年,海內(nèi)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于時也。寧少與華歆為友,后察歆急于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jié),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污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管寧事詳《三國志·魏書》卷 11。
割席分座事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郭泰事見《后漢書》卷98。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詮曰:此第十例也。漢室失馭,曹操據(jù)中原,挾漢帝,其子丕遂篡漢而號魏,孫策據(jù)江東,弟權(quán)繼之,遂建吳國。惟劉備以漢宗室保有蜀益,乃漢室之緒余也。諸葛亮生當是時,知曹孫二氏皆不利于漢,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權(quán),而亮未嘗通名焉。及劉備躬往求賢,三顧而后出,知備為漢胄,事之無害于道義也。故諸葛亮出處之正,千古稱之。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xù)漢統(tǒng),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托嗣君禪于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nèi)憂;又東結(jié)好于吳,使蜀有與國;然后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師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論者或疑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然此文起句:“先主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派臣以討賊也”結(jié)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逆睹也。”簡單明了,說出義不與寇賊俱存,光復(fù)舊物,不可苛安,成敗利鈍,在所不顧,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數(shù)語昭垂天壤,大節(jié)炳然,最為萬世之模范,千載下讀之,志氣振作,永以為保民興國之矜式可也。故文山以“鬼神泣壯烈”贊之,謂其忠義之氣,感格人神也。此為處顛危,謀匡復(fù),振士氣,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詮曰:此十一例也。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jù)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fù)中原,而當時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則有劉琨崎嶇并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規(guī)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故著之。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詮曰:此第十二例也。唐自安史之亂后,降將悉為藩鎮(zhèn),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cǐ@②也。朱cǐ@②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cǐ@② 意其必有憾于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cǐ@②,cǐ@②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丑跡,可以掃盡矣。
以上十六句,舉先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后世。此十二事:在春秋時者二,在秦與西漢者各一,在東漢之季者二,在三國者一,在西晉東晉者各一,在唐時者三。成仁者五,赍志以沒者二,終成其志者三,以壯語清操傳者各一,上下數(shù)千年,卓立特行奇節(jié)正氣之概,略盡于此矣。文山低徊先正,時時以孔孟“成仁”“取義”為心,讀其歌,不獨見文山肝膽芬芳之美,亦猶列古來賢圣忠烈于一堂而瞻對之,此正氣之歌,所以為中國大義代表作也。
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
詮曰:旁薄者,廣大、充塞、動蕩之義。莊子曰:“之人也,之德也,將旁薄萬物以為一”。言至人德洽兩間,彌綸萬物也。此詞與昆侖并用。揚子《太玄》曰: “昆侖旁薄”西詞皆雙聲疊韻之形容詞也,惟昆侖為元氣渾成之形容,旁薄則有動蕩之義,其為彌綸廣大一也。旁薄或作旁魄,或作磅礴,猶昆侖之演為混淪、昆侖也。凜冽亦雙聲詞,謂嚴肅威厲也。“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者,言此正氣塞乎天地之間,其所鼓蕩,直與日月齊光,天地比壽,其嚴正之概,萬世長新。諸先正皆其明表,其人雖逝,其范照垂,永示吾人光明正大之度,自古及今,乃至后世,長存而未嘗死也。
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
詮曰:此由上句演來,正氣之旁薄,彌綸乎宇宙,故能貫日月。貫者,徹而@③之之謂,正氣上沖斗牛,故有徹過日月之勢也。吾人秉此正氣,與大宇長宙為徒。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死也者,有生之常;雖壽至千百年,其終于死,一也。以視宇宙之無窮,則咄嗟瞬息猶不足喻其微,直無物而已矣,惟死而不亡者,乃為壽耳。先正卓立特行,昭垂天壤,旁薄萬古,與日月爭光,則區(qū)區(qū)之生死,豈足計哉。即以文山而論,年未五十,即成仁士取義以去,就身命之生死言之,誠有夭兇之嘆。然而浩然之氣萬古如新,則死而不亡,壽過彭祖萬萬矣。向使當時不能取義,不有成仁,亦不過茍活數(shù)十年,與草木同腐而已。豈若浩然一往,與宇宙無窮哉。明黃石齊先生之遇害于清也,其從者隨之號哭,先生曰:“忍一刻,即千古矣,何以哭為。”此與文山及諸先正異代同符,皆知擇死而不亡之壽,不以區(qū)區(qū)身命之生死為意者也。
此兩句,言正氣上貫日月,長存不亡,區(qū)區(qū)生死,曾不足計。黃石齊先生事詳“明史”卷255《黃道周》傳及《明儒學案》。
地維賴以立。
詮曰:大地之方位,謂之維。地維謂蒸民萬方之所居也。古言:“地有四維”,謂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象限,以艮、乾、巽、坤四卦當之,象限中分,則為矩交于中央之兩斜軸,與矩交于中央經(jīng)緯正軸,區(qū)方位為八。即斜軸兩端之四隅與正軸兩端之四正,為八方也。萬方有道,蒸民X安,由地維奠定,無有禍亂。至若戎狄內(nèi)侵,邦家危急,則生靈有涂炭之慟,雖有方位,莫能安居,雖有道路,莫能利行,地維雖具,與漫無經(jīng)緯同矣。以志士仁人,當國家顛連之際,必抒其忠誠,以遏寇虐,正氣所播,必能撥亂世,反諸正,然后萬方蒸民,復(fù)得安堵,則地維復(fù)長,故曰賴以立也。
天柱賴以尊。
詮曰:長天高迥,先民觀思無報,以天柱擬之。近世經(jīng)緯宇宙之科,六合、重玄,皆歸度量,則天柱之言,已科學化矣。萬有、群生,蠢然罔覺,惟人類首出庶物,格于無窮;故為萬物靈長,能發(fā)天地之奧,闡宇宙之玄者也。先民謂人為天地之心,誠以人類之生宇宙間始有靈覺也,故人類一失其道,由茫茫宇宙將淪為禽獸之天。人間正氣不張,則圓顱方踵之群,雖復(fù)視息茍話,亦與禽獸草木同為榛榛pī@④pī@④之生而已。是故格宇宙,撐天壤之勝境,必待正氣而始重,故曰: “天柱賴以尊”也。
此兩句言:正氣不伸,則天壤紊亂,必賴正氣,然后地維有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
詮曰:先民區(qū)人倫為五,而綜之以三綱,謂君臣、父子、夫婦之際也。君臣者,治教之謂,其道通于上下,主從,統(tǒng)屬,人群立事之必要秩序也;父子者,生生之緒,群生振古之天則,蒸民萬世不易之天親也;夫婦者,所以生生之道,衍蒸民而世世進于善者也。是以我國古代圣賢以此三者為人倫之綱,以垂訓于萬世,邦家顛覆,則三者皆傾,生民之命危矣。故必伸正氣,以守三綱,然后蒸民生命,始能奠系以衍于無窮,“三綱實系命”,言生民之命,系在三綱,而三綱之立,又非正氣不能守,故正氣為生民立命之要也。
此句承上兩句面來,上言正氣之關(guān)系天壤。此則切近言之,指出人群之倫紀綱領(lǐng),非正氣不能維系,非正氣不能為生民立命也。張子有言:“為天地立心”上兩句之義也。“為生民立命”此句之義也。
道義為之根。
詮曰:道義之說,發(fā)自孟子,已詮于“于人曰浩然”句下。正氣所由養(yǎng)成,端在道義之守,正氣之抒發(fā),無非出于道義,故曰:“道義為之根”也。
此一句指出正氣之本,出于道義,示天下后世必明于道義,而誠以行之,然后正氣始能抒發(fā),陶鑄人群,率土、普天,咸歸于善也。
自“是氣所旁薄”至此,凡八句,為一段,極言正氣之大經(jīng)大本大用。
【鑒賞】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shù)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xiàn)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胡同,文天祥原關(guān)押之地)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就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guān)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現(xiàn)有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21歲考中狀元,主戰(zhàn)拒降,屢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yīng)試,得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zhèn)、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責任制,但是“書奏、不報”,不被理睬。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文天祥捐出家產(chǎn),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quán)。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臨危授命臨安知府文天祥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quán)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yīng)。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并要求元軍先撤兵,后談判。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fā)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鎮(zhèn)江停留時,文天祥與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設(shè)計逃脫,歷盡艱險經(jīng)儀征、揚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故土。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jīng)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于寡不敵眾,于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jīng)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guān)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胡同)。
文天祥在關(guān)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fā)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lián)絡(luò)數(shù)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許諾授予丞相官職。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殺害,終年48歲。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yè)休。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文天祥的《正氣歌》賞析04-17
《正氣歌》文天祥賞析03-23
正氣歌文天祥賞析06-11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注釋08-02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03-15
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賞析03-26
正氣歌文天祥翻譯賞析04-30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12-22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