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
一、讀透原文
讀透原文是解題的關鍵,考生接觸文章以后先測覽文章1-2遍,先求“通達”,即對文章中的基本名詞術語例如人名、地名、官職名以及其他文化習俗名要心中有數,接著可憑借設題內容進一步確定文章中的精讀,跳讀部分(設題部分要細讀、防陷阱;未設題部分可粗讀、不多糾纏),據此文章的基本情節(jié),內容已經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后一個題點的設題內容,進一步解決尚未落實的疑難情節(jié)。這時,解題的時機基本成熟,可進入作答各題點階段。
二、明確考查內容,謹防設題陷阱
1、考查常用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
一般實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而命題者通常將甲語境中的義項移用至乙語境從中混?考生視覺,造成錯誤。例如“嘗置二簿識民善惡”(《資治通鑒》)“識”;識別。在古漢語中“識”有兩音,念“shi”時有“知道”,“識別”“見識”等義項;而念“zhi”時有“記住”、“標志”等義項,本例題中的“識”應念“zhi”取“記住”義項。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題“(廣)專以射為戲競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漢語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終”等義。要判定其正確義項,只要把備選義項代入原文原句,結合上下語境義,如果造成上下語意不暢或矛盾者,那么可斷定使用該義項必然有誤。如將上例中的“競然”義代入原句,全句意思為“李廣竟然因此死于射箭”,顯然與后文“李廣自殺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實詞的詞義古今有較大差異,命題人有意將古義譯為今義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家”家庭,這里明顯用今義取代古義。春秋時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現代漢語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應譯成進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國。”解答此類考點,一般考生總是先確定詞匯的現代漢語義,用現代漢語義去估測句子的語境義,這種思維容易形成一種定勢難以自撥,我覺得解題還是要立足文章的整體才有較大的視覺能力,在字詞前后語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錯。
2、考查常用文言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作用
該題點設題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身我立盡
今以鐘磐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b.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東道
始皇既沒,余威震干殊俗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題)
這種設題形式的四組備選句子,每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題人有意讓學生憑借已有的思維優(yōu)勢去推斷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識內容,體現了“課本知識,課外設題”的精神,這說明平時文言文字、詞教學要嚴謹到位,學生學習要務實勤奮。
3、理解并直譯文中關鍵性句子
2002年高考該題點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觀選擇改為主觀直譯且置于ⅱ卷中的筆試中進行。直譯文句對考生無疑加大難度,因為以往的客觀選擇題,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維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觀直譯卻要求考生要具備嫻熟的語言表達基本功,否則譯文非不通達即不得體。
一般說來,翻譯句子有提供比較詳細的語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譯句是ⅰ卷中語段內容的延續(xù),所以譯句子對考生來說實際上是在原有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思維,具體說就是對古漢語字詞的再度考查,如何譯好句子,我認為:
(1)譯好古義:
例如“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曹劌論戰(zhàn)》)要譯成“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戰(zhàn)車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摻望齊軍敗逃情況!比绻选跋隆弊g為“俯下身子”、“登”譯為“登上車前橫木”就錯了。
(2)譯出字詞的活用義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要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認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偏愛,如果譯文沒有體現這種變化,就錯了。
。3)要譯出某些虛詞的語氣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罚┳g文①技術非常高明譯文②技術怎么高明到這樣的地步!邦痢痹诰渲斜磉_一種強烈的贊嘆語氣,而譯文①譯成一般陳述語氣,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贊嘆力度,而譯文②則十分貼切譯出原文的語氣。一般說來,實詞譯得準,能傳真虛詞譯得好,能傳神,但要達到傳神境界,實屬不易,但做為教學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譯文的規(guī)范與簡潔
譯文規(guī)范,即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直譯原句,遣詞造句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規(guī)律。
如“君子哉若人”(《論語公冶長》)按古漢語語序譯是“君子啊,這個人!”但這不符合現代漢語語序,應譯為“這個人是君子。 彼^譯文簡潔,指譯文不得?唆,拖泥帶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題(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譯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庇行┛忌g文冗長,加上許多無關的內容,既不準確也不得體而因此失分。
4、賞析作品中的形象意義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擇與時政熱點不無聯系,設題內容有以下幾種傾向:
。1)表現人物除惡打黑當仁不讓
。2)表現人物勤于政務孜孜不倦
。3)表現人物用兵神算銳不可當
。4)表現人物懷柔有方夷狄歸順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將都以肯定頌揚正面立論為主導,為此命題人通黨采用與題干無關的信息“魚龍混雜”以假亂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題:以下句子分別偏為四組,全部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遺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解答此題,首先必須明確成語“兵不厭詐”義即“作戰(zhàn)時不排除使用欺詐策略手段迷惑對方。”據此可以排除①項(燕王行為),a、b項不可選,⑤、⑥項都是“田單用計的結果而非用計手段”,故排除d項,答案為c。一般說來,解答此題,可用反問思維法去排查與題干無關的項,即可快速準確選中答案。
5、綜合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此題為文言閱讀最后一道題點,側重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說來通常有兩種沒題陷阱。
。1)無中生有:選項中所陳述的信息內容在文章中壓根就無,純屬子虛烏有,而命題人卻有意識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種義項的實詞來個移花接木,讓學生不知所措。說明白些其實質仍然是查檢字詞。
例如《元史.儒學》有這么一段話“程萬海方顯貴里,其家氣焰熏灼,即違法,不不敢呵問,其樹外門,侵官道,長孺亟命撤之!泵}者這樣表述“……長孺秉公執(zhí)法,亟命權貴程萬?车羟终脊俚赖拈T外大樹!睂W生沒有讀透末字“撤”的意義,很顯然“長孺不是撤樹”(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門!泵}人巧將文中的“樹”譯成名詞“門外種的樹”,卻不知在這里是動詞“建造”。因為設題十分精巧,陷阱隱蔽極深,考生若不細致分析上下語義,深入思考,極易上當。
。2)混雜信息:
命題人往往將某人為官前后的政績,或一個人在不同地點的行為,或多個人的行為品質混雜一團以惑視聽。考生在作答思維時由于對原材料信息把握不準容易在視屏上出現“雪花點”如同電視收視屏上出現的干擾信號,覺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卻又難以判定,最終憑運氣。會形成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沒有讀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克服草率的通病,對有設點的文中信息的閱讀宜細不宜粗,而在枝節(jié)情節(jié)上又不必過分攪纏而造成思維疲勞。
【高考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解題技巧09-09
高考文言文的復習與解題技巧06-14
高考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06-13
高考文言文復習與解題技巧分享06-13
高考語文備考策略及解題技巧12-06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解題技巧03-23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解題技巧12-09
高考文言文斷句與標點題解題技巧06-14
高考文言文知識點復習與解題技巧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