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馬說解詞歸納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為了幫助更多人學(xué)習(xí)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馬說解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樂】
本名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馬。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夫的手里。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奴隸,古代也指仆役。
【駢死于槽櫪之間】
。ê推胀ǖ鸟R)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槽櫪,喂牲口角的食器。
【不以千里稱】
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稱,指馬的千里之才被埋沒了。
【一食】
吃一頓。
【或】
有時。
【食】
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
【外見】
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且】
猶,尚且。
【等】
等同,一樣。
【策之】
鞭打馬。策,馬鞭子。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以其道】
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道,正確的方法。
【盡其材】
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通才。
【通其意】
通曉它的意思。
【臨】
面對。
【嗚呼】
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真無馬邪】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夠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千里馬的食量而喂養(yǎng)它。這匹千里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現(xiàn)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它嘶鳴的.時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面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雖然沒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來的幾年內(nèi),他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別的賞識,所以常常郁郁寡歡,并有“伯樂不常有”之嘆。他進京城應(yīng)試以圖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終還是懷著無限怨憤離開了長安。韓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寫作《馬說》的思想基礎(chǔ),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跡,并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蛇@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自然界存在著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所以有人曾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不可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lǐng)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臜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jié)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jié)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內(nèi)涵則甚為豐富,含蓄不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更別說實現(xiàn)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了。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含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fā)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 泵髅魇恰叭恕钡闹饔^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jīng)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jié),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
全文圍繞中心命題展開論述,有正面的說理,也有反諷。說理深析透辟,諷刺入木三分。因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馬說,而意不在馬,所以耐人尋思。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結(jié)果。既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也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dǎo)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文言文馬說解詞歸納】相關(guān)文章:
《馬說》練習(xí)題歸納02-12
精讀文言文馬說06-11
《馬說》文言文翻譯08-08
馬說文言文翻譯03-31
文言文《馬說》譯文03-02
《馬說》文言文解析04-18
文言文《馬說》教案04-24
馬說文言文的翻譯04-14
文言文馬說課件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