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二語文知識點已經(jīng)為大家整理好,各位同學們,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知識點總結,一起學習吧!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
3.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
5.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6.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荊軻刺秦王》
1.《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diào),音調(diào)悲涼;羽,聲調(diào)激憤。
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7.郎中:宮廷的侍衛(wèi)。民間又稱醫(yī)生。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鴻門宴》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余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陜西一帶。
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6.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
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
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9.豎子: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合起來理解)
《優(yōu)美的漢字》(了解一下即可)
漢字的形體經(jīng)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xiàn)代,隸書—楷書)。
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于辨認。
行書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楷書產(chǎn)生后,逐漸演變成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翱庇小耙(guī)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fā)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xiàn)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書法與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
《奇妙的對聯(lián)》
對聯(lián)也叫“楹聯(lián)”“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對聯(lián)由上聯(lián)、下聯(lián)組成。字數(shù)多少無規(guī)定, 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對仗的要求是:字數(shù)相等,詞形相同,結構相當。平仄協(xié)調(diào),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仄聲,下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平聲。
對聯(lián)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lián)在右邊,下聯(lián)在左邊。
必修二
《詩經(jīng)》兩首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nèi)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jīng)》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jīng)》;“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jīng)》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發(fā):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nóng)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1)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2)謚號: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敝u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xiàn)。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nèi)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shù)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diào)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xiàn)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蘭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赤壁賦》
1.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游褒禪山記》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枺胨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與文化尋根》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詩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筑,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薄
《蜀道難》
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杜宇。相傳為蜀國古望帝魂魄所化,啼聲哀怨動人。常作傷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3.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4.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了。
5.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diào)。
6.賈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調(diào)。
8.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
9.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李商隱詩兩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后,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凄,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
2.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yǎng)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wèi)士;I,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簽,這里指代時間。
3.“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后泛指軍隊。
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吨芏Y·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焙髞戆选傲姟弊鳛閲臆婈牭慕y(tǒng)稱。如《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2)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wèi)、驍騎、游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游為六軍! (3)指唐之禁軍六軍!缎绿茣ぐ俟僦舅纳稀罚骸白笥引埼、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而《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指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fā)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農(nóng)歷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jié)。
5.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周(12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國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2.河內(nèi)兇:河內(nèi)遇到饑荒。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東。
4.粟:谷子,脫殼后成為小米,也泛稱小米。
5.庠序:古代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勸學》
1.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3.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過秦論》
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2.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4.合從(從,通“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5.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8.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
9.遷徙之徒:征發(fā)的人。指陳涉被征發(fā)戍守漁陽。
10.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diào)去守邊。
11.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12.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首事。
13.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 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
15.陶朱:春秋時越國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16.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7.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師說》
1.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2.百工:各種工匠。
3.六藝經(jīng)傳: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jīng)”。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
4.傳:①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②人物傳記。
5.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
《祝!
1.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jiān)(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國子監(jiān)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yè)”或捐錢取得監(jiān)生資格。
2.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钡确饨▊惱淼赖抡f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林黛玉進賈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于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后作為皇帝發(fā)布詔令的專稱。
必修四
《竇娥冤》
1.縹緗:代指書籍。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故以此作為書籍的代稱。
2.春榜:唐宋考進士都在春季,后世稱進士考試為春榜。
3.宮調(diào):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變徵、羽、變宮七音,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diào)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diào)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diào)”,合稱“宮調(diào)”。
4.祗(zhī)候:比較高級的衙役。
5.刷卷:上級官員考察下級衙門的刑獄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對自己的謙稱。
7.《本草》指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書。
8.跖: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跖”。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跖,顏淵,這里泛指壞人、好人。
9.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凈、雜四類。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貼旦(丫環(huán))、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沖末(男配角)。
。3)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張飛。凈的次要角色稱副凈。
(4)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雜劇原本無“丑”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雜劇中無“生”之稱,“末”即“生”也)
。5)雜,雜角。如: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徠兒(小廝、小男孩)等。
《辛棄疾詞兩首》
1.把吳鉤看了: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jīng)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zhàn)、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2.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主要是描繪社日的歡樂場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拿來主義》
冠冕:(1)指仕宦的代稱。《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時莫與比焉。”(2)指第一;首位。 《三國志·蜀志·龐統(tǒng)傳》:“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辩妿V《詩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體面!豆賵霈F(xiàn)行記》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廉頗藺相如列傳》
1.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2.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3.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5.湯鑊: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
6.壽(為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7.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8.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蘇武傳》
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
2.丈人: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
3.節(jié):又稱“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
4.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
5.斥候:偵察兵。
6.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7.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8.奉車: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車馬。
9.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
10.宦騎:侍衛(wèi)皇帝的騎馬的宦官。
11.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
13.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14.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張衡傳》
1.《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范曄。
2.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qū)為三輔,在今陜西西安附近。
3.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
4.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jīng)書。
5.六藝: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即禮節(jié),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shù)為算數(shù)。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jīng),即《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
6.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 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
9.傅會: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也作“附會”。
10.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
11.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2.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
13.下車:官吏初到任。
14.視事:官員到職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
16.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
1.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
2.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滕王閣序》
1.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
3.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
4.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用此指投軍報國。
7.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8.投筆: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逍遙游》
1.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陳情表》
1.表: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3.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4.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5.郎中:尚書省的屬官。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zhàn)國始有,秦漢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6.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7.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8.牧:古代稱州的長官。
9.犬馬:臣子自謙。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長恨歌》
1.列土:封爵賜邑。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2.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3.龍馭:指天子車駕。除此之外,該詞還有“皇帝”“君臨天下”及委婉稱呼“帝王去世”。
《行路難》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diào)名,古樂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變行路難,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后鮑照擬作為多。
《阿房宮賦》
1.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pín)”“嬙(qiáng)”:都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實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統(tǒng)治階級嫁女時隨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
2.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六國論》
1.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傳序》
1.從事:官名,源于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到宋代時被廢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古代祭典用的豬、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牢”本為養(yǎng)牲畜的圈,在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廟: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十一。
5.俳優(yōu):以樂舞諧戲為業(yè)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戲雜耍的藝人。
6.雜戲: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習慣以行第、郡望、官職稱呼別人,這里以行第稱呼韓老成!袄伞保拼谡Z,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又稱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如伯夷、叔齊,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說文》:“孟,長也!奔疵显谂判兄兄缸钅觊L的。仲,《說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奔,《說文》:“季者,少稱也!比缂臼,后引申為最后、末尾,如季軍。
3.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語出《詩經(jīng)》:“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親;失恃,指失去母親。
5.。禾酵。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親的意思
6.薨: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
8.孩提:幼兒,兒童,一般指2-3歲。
9.尚饗: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這是祭文結束時的常用語。尚,表示希望。饗,鬼神享用祭品。
《獄中雜記》
1.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類似現(xiàn)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類似現(xiàn)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技、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xiàn)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類似今天的解放軍總政治部或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
刑部: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類似現(xiàn)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制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yè)無不綜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tǒng)一度量衡。類似現(xiàn)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xiāng)建設部。
2.京兆: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對都城轄域的謂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nèi)的順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門的監(jiān)獄。清時京城設巡查御史,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qū),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設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nèi)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nèi)外的守衛(wèi)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tǒng)領。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設十四司,每司長官,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總稱為郎官。
6.大辟:斬首。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國古代的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tǒng)稱,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隸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種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傷好后留下深色的傷疤。漢文帝廢除肉刑后,經(jīng)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復,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來,又減少了笞數(shù)。此后,該刑不再出現(xiàn)。刖刑,夏朝稱臏,周時稱刖。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開始是懲罰那些有通奸行為人,后來處此刑的人與通奸無關。宮刑是五刑中僅次于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jīng)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廢除。大辟,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尸)、梟首(砍頭后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后暴尸于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
7.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
8.勾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準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入“情實”“緩決”“可矜” “可疑”四類,情實者奏請勾決。
9.梏:古代木制的手銬。
10.木訊:指用板子、夾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審訊。
11.移關:指移文、關文。舊制,對不相統(tǒng)屬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質詢用“關”。 清時“關”已不局限于質詢。移關諸部,發(fā)給平行各部的文書。
《陶庵夢憶序》
1.鹿鳴宴:唐代鄉(xiāng)試后,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因宴會時歌《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章,故名。明清時,于鄉(xiāng)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叫鹿鳴宴。
2.漏盡鐘鳴:古代用滴漏來計時刻,又在天明時打鐘報曉。
3.根:佛家的說法,是能生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識,稱為“六根”。
4.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體內(nèi)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成顆粒,稱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為壞劫中有水、風、火三劫災。劫,梵語“劫簸”的略稱。劫簸是一大段時間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乘,車輛。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2.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3.會同: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4.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禮服。章甫,古代禮帽,用布制。
5.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替國君主持贊禮盒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12-15
高二語文《勸學》的知識點總結12-11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12-15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12-15
高二語文知識點精選總結5篇分享10-21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12-15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集合15篇12-15
高二語文若干文章知識點03-25
高二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5篇分享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