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精選13篇)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以下是小編為您分享的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快來看看!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1
從前,有個叫王二毛的農(nóng)夫,他勤勞善良,熱心助人,是個難得的好心人。
清明節(jié)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掃墓。這時他看到一個陌生的白發(fā)老嫗正坐在山腳下長吁短嘆,希望上山掃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處是泥濘,山又陡,平常自己一個人走都不好走,更何況還要背著一個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絕了老婦人的請求。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幫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筍菜湯老婦人很高興,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這才嚇了一跳,原來別看那老婦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發(fā)現(xiàn),比挑上百來斤糧食還沉。但王二毛啥也沒說,沉一腳淺一腳地背著老婦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個時辰,老婦人也沒有要下來的意思,又走了一個時辰,王二毛實在忍不住問:“老婆婆,您要掃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婦人聽了笑著說:“你別問,到了自然會告訴你!蓖醵悴粏柫,喘著大口的粗氣,繼續(xù)朝前走。
又走了一個時辰,終于老婦人指著山頂?shù)?一個突起的小土丘,說:“就是這里了!蓖醵s緊把老婦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動,老婦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這哪成,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你上山還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來?于是便說:“老婆婆不礙事的,等您祭掃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老婦人聽了,哈哈大笑:“你自己還要掃墓呢?這樣上山下山幾個來回,你的腿腳還能受得了嗎?”王二毛拍拍胸脯說:“沒事,年輕著呢!”老婦人又說:“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沒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為老婦說得是客氣話呢,堅持要背她下山。最后老婦不得不道出實情:原來她就是這座山的山神婆婆。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賭,如果誰能在自己上山掃墓的時候,還能不辭辛苦地背一個不相識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贏了,證明這個村莊還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時她會保證這個村莊風(fēng)調(diào)雨順。
王二毛聽說如此,方不在堅持,正要轉(zhuǎn)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輕人,感謝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禮物給你!闭f著從身上拿出一個布包來,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股煙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開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筍,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寫道:“清明不吃筍菜湯,腳骨有點酸汪汪!蓖醵チ它c干菜筍,用滾水沖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別人因為上山掃墓而四肢酸脹,只有王二毛依舊步履如飛。不過王二毛一直都是個善心人,他就把這個干菜筍拿出來和村民分享。后來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筍的景象,而每到清明節(jié)那天,家家戶戶都不忘在就餐時做一碗筍菜湯,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筋強,身體健康。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2
白頭山腹地有個地區(qū)叫赫爾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墳,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時在棺木周圍栽種一圈人參。等到三年后的清明節(jié)這天,后人才在墳地處筑起一座高高的墳?zāi),并舉辦隆重的發(fā)喪儀式,而那些人參已經(jīng)長大了。說起這個風(fēng)俗的由來,里面可有著一個奇特的故事。
清明時節(jié)筑高墳康熙年間,赫爾里這個地方是滿人聚集地,當?shù)赜袀人家男主人叫額爾敦·郭羅,膝下只有一子叫漢青,一家人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這天漢青進山狩獵,意外地采獲了一顆野生六品葉大人參,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寶貝!漢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體虛氣弱,有了這寶貝人參,定能益壽延年!
漢青飛跑回家,興沖沖叫著:“爹,我挖到一顆大人參!給您做六十歲的生辰賀禮吧!”
郭羅看見人參,眼睛一下子熠熠閃光,連聲叫著:“寶貝!寶貝啊!”
漢青把人參交給爹,走進內(nèi)室去見娘,扔下了幾只才打回來的山雞,娘連忙吩咐廚子做漢青最愛吃的'山雞燉鮮野蘑。
晚上,漢青忽然肚子疼痛,想來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鮮的都帶三分毒性,他起夜回來忽然看到爹爹的門吱呀開了,爹打躬作揖出來送客。漢青大為奇怪,這時已經(jīng)深夜了,誰會來呢?再一細看,出來的竟然是縣令大老爺,只見他得意地笑著,拍拍父親的肩頭說:“郭羅,算你識時務(wù),圣上三十歲生辰,你把這顆寶參獻上,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了!”爹爹滿臉笑紋,連連作揖說是。漢青氣得頭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寶參送給皇帝!
原來這郭羅雖然是旗人,但漢青的娘卻是漢人,是郭羅當年隨清廷出兵江南,在“揚州十日”中救下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這小姐性格剛烈,感恩嫁給郭羅之余,堅決不肯讓郭羅受封住在京城,還給兒子起了一個思念故鄉(xiāng)的漢名,平時也沒少給兒子灌輸對江南的思念、對清廷的仇恨。漢青自小受母親的影響,此刻聽到爹要把自己辛苦得來的寶貝獻給朝廷獻媚邀寵,哪受得了?當時就要沖進去理論,又一想爹爹年老多病,吵吵鬧鬧會傷了老人的心。漢青左思右想,有了!我干脆來個釜底抽薪。
漢青偷偷拿走了那顆大人參,跑到朋友家里住了一個月才回家,料想爹找不到寶參也就只好罷手了,他當年有戰(zhàn)功在身,那小小縣令也奈何不得他。
沒想到遠遠地看見家門,大門口竟然素幔低垂,家里有喪事!漢青嚇得心膽俱裂,急匆匆跑進房間,只見娘一身喪服,見了漢青,指著他說了句:“不孝子……”竟昏過去了!
漢青和丫鬟抱著娘大呼小叫,好半天娘才悠悠醒來,眼含熱淚說:“你這孽障,可害死你爹了!”
原來漢青帶著寶參逃走以后,爹到處找不到漢青,急得團團轉(zhuǎn),娘出主意讓他說寶參被賊偷去了,爹卻說什么也不肯,說怕那縣令大肆追捕,牽連無辜,于是到縣衙門自首,說是自己年老昏聵,誤把寶參服用了,千萬不要上報朝廷,沒想到縣令邀功心切,奏折已經(jīng)進京了!
康熙皇上得到消息,龍顏震怒,念在郭羅當初開國有功,賜他一死,沒有禍及家人。不過,皇上傳旨,從此郭羅族人的墳?zāi)谷曛畠?nèi)不能起墳,要人馬牲畜踐踏夠了,才可以立墳刻碑。
漢青聽到這里放聲痛哭,哭過了才說:“我從小就聽娘的教誨,實在不愿意把這寶貝獻給朝廷,爹若不是貪圖富貴,也不會惹這大禍啊!”
母親長嘆了一聲說:“你爹貪圖富貴?你錯了!朝廷有令,滿漢不可通婚。娘是南方漢人,雖然嫁給你爹多年,卻只能隱姓埋名,怕連累你也沒有出頭之日,以后成家都是個問題。你爹臨死前才告訴我,他向朝廷獻參是為了得到特赦,娘和你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啊!”
漢青這才恍然大悟,為什么一向淡泊名利的爹爹會那么利欲熏心!因為沒有名分,那些八旗子弟一出生就享有的待遇自己都得不到,這是爹的一塊心病。他大聲號啕起來。娘又說:“你爹還告訴咱娘兒倆,不能背負仇恨過一生,要不,兒子你就活得太苦了!想來都是娘太執(zhí)迷,是娘誤了你父子倆啊!”
漢青來到父親的葬身之地,只見青翠山谷間一片白地,他滿含熱淚把寶參埋在了那里。說來也怪,那顆寶貝人參離開泥土很久了,人參籽已經(jīng)干枯,卻很快就出土發(fā)芽。等到三年后清明的那一天,那一片平地已經(jīng)長出了一大片人參,都長得很壯實,看著喜人。
漢青帶領(lǐng)族人隆重地給郭羅起了一個很大的墳?zāi)。他也再沒有想法子確立自己的名分享受俸祿,伺候著娘在山里安心到老。
因為康熙皇上在位長,他的禁令一直沒有取消。從此赫爾里一帶的人死去之后,子孫后人沿襲下來,都在墳前栽植幾顆人參苗子,三年后的清明那天,再起墳?zāi)梗荡荡虼,儀式比第一次出殯還要隆重得多。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3
這是一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一陣驚喜。
這是一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后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里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fā)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一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一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xiāng)。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一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一座墳凸現(xiàn)在大巴山中一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凄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fù)一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gòu)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jié)。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一年見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一定會來的。我說過你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你,你并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zhuǎn)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你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鸺垵u漸燒盡,紙灰隨風(fēng)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一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shù)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jié),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一座新墳。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4
談到清明節(jié),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jù)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習(xí)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xí)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yīng)該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當然,還要學(xué)習(xí)介子推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而說到清明節(jié),首推便要說起介子推的故事。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shè)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姬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姬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他自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不離不棄的追隨他,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
據(jù)《韓詩外傳》記載,有一年姬重耳一行人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姬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姬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中農(nóng)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nóng)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姬重耳餓暈了過去,為了讓姬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給姬重耳食用。當姬重耳吃后康復(fù)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姬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后,苦盡甘來的姬重耳回晉國做了君主,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當初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大加封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當初介子推為自己割股充饑的.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登門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仍然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于是,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縱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率眾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遺體悔恨交加的不住哭拜,恍然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的樹洞,洞里好象還有什么東西。晉文公掏出一看,居然是片衣襟,上面卻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晉文公感動的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的將血書珍而又珍地放入自己袖中。然后晉文公差人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晉文公親手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傳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lǐng)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晉文公望著復(fù)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柳樹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段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將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將為介子推祭掃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6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zhàn)好幾回合后,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xiāng)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zāi)股先ゼ腊,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zāi)股祥L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zāi)。最后,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里吧!闭f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fēng)飄落在一座墳?zāi)股,不論風(fēng)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zāi)辜腊,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zāi)故怯腥思罀叩摹?/p>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7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zhàn)好幾回合后 ,終于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xiāng)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zāi)股先ゼ腊,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zāi)股祥L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zāi)埂?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 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xiàn)在風(fēng)刮得這么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fēng)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
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zāi)股,不論風(fēng)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 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zāi)辜腊,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zāi)故怯腥思罀叩摹?/p>
這就清明節(jié)歷來。作為一名國民應(yīng)該了解自己國家政策,更應(yīng)當了解自己國家歷史,應(yīng)當了解自己國家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更多,才是一個真正的國民。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8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專寵一個叫驪姬的妃子。驪姬雖然有著天使般的面孔,但內(nèi)心非常歹毒。她為了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能夠成為晉國的下一任國君,就想盡辦法調(diào)撥晉獻公和他另外幾個兒子的關(guān)系。最后,太子申生自縊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
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謂是歷經(jīng)劫波。先是父親晉獻公派人要殺死他。后來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成為晉惠公,但夷吾擔(dān)心重耳才能出眾,怕影響到他的地位,于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重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不過,雖然重耳混的很慘,但還是有一批晉國的大臣愿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起到處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衛(wèi)國。他身邊一個隨從因忍受不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于是將重耳的錢糧全部卷走跑路了。本來,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經(jīng)過的非常清苦,如今錢糧全部被偷,頓時就陷入了絕境。重耳身邊的大臣跑去向當?shù)剞r(nóng)夫求助,可農(nóng)夫看到這群衣不蔽體的人,以為他們是乞丐,不但不給予幫助,還將他們嘲笑了一番。眼看重耳餓的都快要暈過去了,大臣們只好各自上山采集野菜為大家充饑。介子推進山采集了野菜后,不忍看到重耳日漸憔悴,于是他用刀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扔進野菜湯里,一起煮熟給重耳吃。
后來,重耳才得知了自己當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內(nèi)心非常感動。他當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結(jié)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為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那些陪晉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爭相開始邀功請賞。見此情景,介子推感到非常憤慨。他說,晉文公成為國君,實為天意,大臣忠君是理所當然,怎么能以此要求賞賜呢?看著當年那些一起度過艱難歲月的同伴如今各個爭功請賞,丑態(tài)百出,介子推覺得很氣憤。于是他帶著老母親走進深山,成為了一名隱士。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晉文公才得知介子推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只身帶著母親隱居深山。想到當年他“割股奉君”之事,晉文公深感慚愧。于是他帶著人馬進山,想要親自將介子推請出山。可是,山林那么大,想找到一個隱士那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晉文公身邊一個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只要在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那么介子推必然會在火勢的逼迫下從山中走出。晉文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下令三面燒山?蓻]想到火勢很快就迅速蔓延開來,將整片山林都給燒光了。
大火過后,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體。在尸體旁邊的樹洞中,找到了一首介子推寫的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民間的掃墓祭祖活動也都定在了這一日。
寒食節(jié)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到了秦漢時期,掃墓祭祖的風(fēng)氣日漸興盛,人們常常將掃墓時間從寒食節(jié)延至清明。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jié)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jié)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jié)的地位。兩個節(jié)日融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清明節(jié)了。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9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個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問:“這是哪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我日后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與重心長的說我不求報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于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于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絕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親躲到山里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么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去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后,人們進山尋找,發(fā)現(xiàn)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fā)現(xiàn)老柳樹的樹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并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lǐng)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晉文公望著復(fù)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后,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jié)之后的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晉文公一直把晉文公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節(jié),大家都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的,清明節(jié)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清明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掃墓。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10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wèi)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guān)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nèi)應(yīng)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終于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jīng)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fēng)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jié)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fù)清明?春螅瑫x文公感到很內(nèi)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jié)。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并把清明節(jié)這天也稱為寒食節(jié)。后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漸減至三日。寒食節(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jié),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fù)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zhuǎn)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fā)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jù)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jié)不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huán)。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11
據(jù)悉,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jié),也叫做民族掃墓節(jié),祭祖掃墓是清明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jié),路上的行人絡(luò)繹不絕,交通現(xiàn)象非常的擁堵。
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后,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jié)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彼赃@天就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12
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一碗肉湯,重耳喝以后,體力好。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國君,重賞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jié)果介子推死,還留下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13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之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之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之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祭掃后,晉文公把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04-06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04-08
古代清明節(jié)歷史典故04-03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的典故05-22
歷史典故05-2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07
江郎才盡的歷史典故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