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道德經》高中讀后感

        時間:2021-02-06 14:47:2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經》高中讀后感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

        《道德經》高中讀后感

          挫其銳,解其紛,何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此章老子開始描述道的體象,沖,是指虛空的狀態(tài),但與真空又不同,沖,是一種帶有張力的表達,是沖而虛之,這種虛空是兩種力量的平衡所張擴出來的虛空,而這兩種力量是哪兩種力量呢?我覺得應該就是“有”和“無”,也就是說,道,是沖和了有和無的,有和無尚未分化之前的狀態(tài),是道的本體,因此說道沖而用之,道,是在兩種矛盾力量相抵觸均衡的狀態(tài)下沖擴出來的一個空間,而這個空間則是十分的有用,可以化生萬物,它不是純虛空的,是有很豐富的內涵的,但是它也不是盈滿的,既有又無,既空虛又豐富,淵深豐富好像是所有萬物的根本來源,好像這個時候老子體會感知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但奇點是沒有尺度的高維空間,老子看到的是一個有著廣大空間的體象,所以這個道還是成長到一定程度的道。

          說實話這個狀態(tài)讓我一下子聯(lián)想到了薛定諤的貓,既生又死的`,既不生又不死的狀態(tài),就是這個狀態(tài),糾纏態(tài)未分化之前的狀態(tài),我不知道這樣解釋道德經的描述是否合適,但我本人確實比較反感將各種學科真的割裂開去思考,道德經絕不純粹就是個文學作品或者哲學論述,它應該是一部早期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筆記,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體驗傳記。

          挫其銳,解其紛,何其光,同其塵。這四句在描述道的內部是怎樣一個狀態(tài),“其”字應該是一個虛化的意義,不具體指什么,可以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意在描述道體的一種整體性,未判性,內涵及其豐富,卻又沒有什么分化,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應該說老子對這種整體性的覺知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優(yōu)點,也是貫穿道德經全文的核心要旨,應該是道德經最根本的要義之一。

          后世的很多詮釋總是喜歡非常快速的就把《道德經》里面的話語跟世俗社會,國家治理,人際關系處理等等話題聯(lián)系在一起,這點我不是很贊同,我覺得老子根本不是在直接去說很具體的社會生活處理原則,他對道的體驗是最為巔峰的體驗,值得他全部的話語進行各維度的描述,讀后感.而看似在說社會現(xiàn)實的表達其實都是在比喻。這里面的挫其銳,解其紛,何其光,同其塵,竟然被一些學者理解為在表達一種緩和矛盾,處理沖突的社會世俗事件處理哲學,我認為是在矮化老子的思想境界,壓縮了其更為深刻的哲理內涵。

          湛兮似若存,湛這里是深而清晰的意思,深而清晰,而老子又說似若存,好像不是很確定,好像存在,這可能是老子對道的這種狀態(tài)的體驗之后在表達語句上的一種模仿,明明知道它清晰的存在,卻只能說是“若存”,而不去肯定它,老子不會說“確存”,這正體現(xiàn)著老子對道的理解。

          最后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不知誰之子就是說“道”就是玄元之始,沒有人可以做道的父母,道本身就是本身的父母,上面不再有其他的祖先了,連天帝也在道的后面,道在象帝(天帝)之先。這里暴露出老子,或者說中國古人先哲的一個思維特點,就是擬人化過強,總是拿人,具體的人物關系作為思維的輔助,連道這樣的事物也要擬人化一下,可能反映了中國古老宗教的一些特點吧,似乎帶有一些人格化的傾向,宗、子、母這些人稱代詞的應用,可能是用于對道這一事物理解的人格化輔助手段,否則便很難表達吧。

        【《道德經》高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經高中作文10-10

        道德經的讀后感精選02-25

        道德經讀后感05-12

        《道德經》讀后感05-30

        道德經的讀后感03-31

        《《道德經》》讀后感02-04

        道德經高中作文350字08-05

        名著道德經讀后感03-30

        《道德經》的讀后感范文11-0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