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說文解字序原文翻譯

        時間:2022-10-20 08:37:12 古籍 我要投稿

        說文解字序原文翻譯

          翻譯是在準(zhǔn)確(信)、通順(達(dá))、優(yōu)美(雅)的基礎(chǔ)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文解字序原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文解字序

          許慎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笁瑩P(yáng)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xué),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后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大發(fā)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wù)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尉律:學(xué)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xué)不修,莫達(dá)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yè),沛人爰禮,講學(xué)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征禮等百余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xué)元士。黃門侍郎揚(yáng)雄,采以作訓(xùn)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yīng)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北平侯張蒼獻(xiàn)春秋左氏傳?嗤谏酱ǖ枚σ停溷懠辞按盼,皆自相似。雖叵復(fù)見遠(yuǎn)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xiāng)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jīng)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jǐn)喾ǎ骸缚寥耸苠X,苛之字止句也!谷舸苏呱醣姡圆缓峡资瞎盼,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習(xí),蔽所希聞。不見通學(xué),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shù)焉!蛊涿哉`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寡员刈裥夼f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股w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xué)者疑。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怪煜轮临懚豢蓙y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xué)者,達(dá)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

          《說文解字?jǐn)ⅰ啡姆g

          往古的時侯,伏犧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yuǎn)的取于它物,在這個基礎(chǔ)上,才創(chuàng)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兇。到了神農(nóng)氏的時代,使用結(jié)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dāng)時的事務(wù),社會上的行業(yè)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fā)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文字用于社會之后,)百業(yè)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說,臣子應(yīng)當(dāng)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是為了宣揚(yáng)教令、倡導(dǎo)風(fēng)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運(yùn)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yīng)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

          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后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kuò)充文字的數(shù)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shù)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笗挂馕吨鴮懯孪衿涫。(文字)經(jīng)歷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體各不相同。

          《周禮》規(guī)定八歲的士族子弟進(jìn)入初等學(xué)館學(xué)習(xí),學(xué)官教育他們,先教「六書」!丁噶鶗沟拿Q,)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義是:字形、結(jié)構(gòu)看起來認(rèn)得,但須經(jīng)過考察才能知道它所體現(xiàn)的字義,上下二字即屬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義是:用畫畫的辦法畫出那個物體,筆畫的波勢曲折同自然物的態(tài)勢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屬此例。第三叫形聲,形聲的含義是,按照事物的性質(zhì)和叫法,挑選可相比譬的聲符和義符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屬此例。第四叫會意,會意的含義是:比聯(lián)起事理有關(guān)的字素,構(gòu)成文字;摻合字素的意義,可以得知新字的字義或旨趨,武信二字即屬此例。第五叫轉(zhuǎn)注,轉(zhuǎn)注的含義是:立一字為頭、為根,創(chuàng)制類屬字,類屬字對根字的形音義有所承襲,與根字意義相通,考老二字即屬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義是:沒有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個同音字代表它,令長二字即屬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異。(不過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寫「六經(jīng)」,左丘明著《左傳》都還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體、意義仍為學(xué)者們所通曉。再往后(到了戰(zhàn)國),諸侯們依靠暴力施政,不服從周天子;他們憎惡禮樂妨害自己,都拋棄典籍(各行其是)。中國分為七雄并峙,田畝的丈量方法相異,車子的規(guī)格尺碼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規(guī)定,說起話來方音分歧,寫起字來相互乖異。

          秦始皇初滅六國,丞相李斯就奏請統(tǒng)一制度,廢除那些不與秦國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負(fù)賈規(guī)范文字,)李斯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xì)v篇》,太史令胡毋敬寫了《博學(xué)篇》,(它們)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體,有些字還很作了一些簡化和改動,這種字體就是人們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始皇焚燒《經(jīng)書》,除滅古籍,征發(fā)吏卒,大興戍衛(wèi)、徭役,官府衙獄事務(wù)繁多,于是產(chǎn)生了隸書,以使書寫趨向簡易,古文字體便從此止絕了。

          從這個時候起,秦代的書法有八種體勢,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蟲書,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書,第七叫殳書,第八叫隸書。漢朝建國以后有草書。

          漢朝的法令規(guī)定,學(xué)童十七歲以后開始應(yīng)考,能夠背誦、讀寫九千個漢字的人,才能做書史小吏;進(jìn)一步是用書法「八體」考試他們。通過郡試之后,上移給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試,成績最優(yōu)的人,被用為樞秘處的秘書。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寫得不正確,「尚書史」就檢舉、彈劾他們。如今條令雖在,卻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講習(xí),士人不通漢字之學(xué)很久了。

          漢宣帝時,征召到一位能夠讀識古文字《倉頡篇》的人,宣帝派張敞跟著那人學(xué)習(xí)(在這以后)涼州的地方官杜業(yè),沛地人爰禮,講學(xué)大夫秦近,也能讀識古文字。漢平帝時,征召爰禮等一百多人,要他們在未央官講說文字,尊奉爰禮做「小學(xué)元士」,黃門侍郎楊雄采集大家的解說著了《訓(xùn)纂篇》。《訓(xùn)纂篇》總括了《倉頡篇》以來的十四部字書,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該書了。

          到了王莽執(zhí)政攝行王事的時候,他要大司空甄豐等人檢校書籍,以標(biāo)榜自己盡力于制禮作樂之事。這期間對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動。那時有六種字體,第一叫古文,這種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墻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過字體又同古文有別:第三叫篆書,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書,即秦朝的隸書,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創(chuàng)制的;第五叫繆篆,是用在璽符印鑒上的文字;第六叫鳥蟲書,是寫在旗幡等物上的。

          魯恭王拆毀孔子住宅,(無意中)得到了《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還有北平侯張倉所獻(xiàn)的《左傳》。一些郡縣、諸侯國也往往從地下發(fā)掘出前代的寶鼎和器物。它們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這些古文字?jǐn)?shù)據(jù))彼此多相似,雖說不能再現(xiàn)遠(yuǎn)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況卻能知道大概了。世人無知,極力否定、詆毀古文,認(rèn)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現(xiàn)行文字的寫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墻壁,偽造出來的不能知曉的文字;(認(rèn)為古文)是詭變正字,攪亂常規(guī);(認(rèn)為擁護(hù)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歡憑著臆斷)爭著搶著解說文字和《經(jīng)》義。他們把秦朝才有的隸書當(dāng)做倉頡時代的文字,說什么「文字是父子相傳的,那里會改變昵」?他們竟然瞎說:「馬字頭作一人字是長!埂溉宋帐嵌!埂赶x字是屈寫中字的一豎。」掌刑官解說法令,竟至于憑著拆析字形來臆斷刑律,比如「苛人受錢」(原義是禁止恐嚇人犯,索取賄賂,「苛」是「訶」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說,「苛」字(上為「止」,下為「句」),意思是「止句」。類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這些解說)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體相違。粗俗淺薄的人,欣賞自己習(xí)見的東酉,對于少見的事物則格格不入,(他們)沒見過宏通的學(xué)問,不知道漢字的規(guī)律、法則,把古文典籍看成異端,把無稽之談當(dāng)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看得神妙至極。(他們)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一句,便說《倉頡篇》是黃帝時代為書寫的,說那句話寓有黃帝仙去,讓幼子承嗣的深意。他們迷誤不通,能不違背事理嗎?

          《尚書》記載,舜帝說;「我想看看古人繪制的圖像。」這話表明舜帝制訂制度,必按舊典行事,而不穿鑿附會?鬃诱f:「我還能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褂终f:「(這種「存疑精神」)現(xiàn)在的人沒有了!」(「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聞不間,(而是擔(dān)心)人若憑著自己的猜想去解釋古史古事,那就會弄得是非沒有定準(zhǔn);巧言詭辯將給世上的學(xué)習(xí)、研究者造成疑團(tuán)、困擾。文字是經(jīng)史百家之書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條件,前人用它記述自己的經(jīng)驗傳示給后人,后人依靠它認(rèn)識古代的歷史?鬃诱f「本立而道生」,這是因為(確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奧的道理,而不會再受困擾,F(xiàn)在我敘列篆文,參照古文、籀文,博采諸家之說,做到出言無論大小,都確鑿有證,在考稽的基礎(chǔ)上撰寫出自己的說解。我想用這部書總編萬物,剖辨謬誤,使學(xué)習(xí)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達(dá)文字的妙意。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聯(lián)字頭的辦法編排文字,使它們不相錯雜。萬事萬物都能從本書里見到,沒有哪一樣不涉及、不記載的。遇到讀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資說明的東西比喻它。書中提到孟喜的《易經(jīng)》,孔安國的《尚書》,毛亨的《詩經(jīng)》以及《周禮》《左傳》《論語》《孝經(jīng)》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論!

          《敘》文開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錄。(本書收編漢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解說詞總計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本書在部首排列上,把「一」部放在開頭,編排漢字按照「類」相同則相聚的原則進(jìn)行,使事物按照群體分開;「同條」者牽屬一處,「同理」者貫連一起,排字有序,不相雜亂,依據(jù)字形逐個地系聯(lián)字頭;從「一」字起頭,申引、系聯(lián)開去,探究了上萬個漢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從而可知變化至于窮極而復(fù)歸于「一」。

          時在漢朝,圣德熙熙,燦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堯帝之道創(chuàng)建了大業(yè),中華內(nèi)外盡受漢皇之恩,這恩澤如雨如潮極大極盛。(皇家)隆興學(xué)業(yè),選拔人才不遺細(xì)民百姓;學(xué)士們知道治學(xué)之要,研討(文字非常)精深,他們的見解可以傳示后人(所以我采編以成此書)。這時是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

          我是許氏的苗裔,祖宗應(yīng)從炎帝、神農(nóng)算起。遠(yuǎn)祖縉云氏輔佐過黃帝,遠(yuǎn)祖共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遠(yuǎn)祖太岳氏輔佐夏禹,太岳氏的后人呂叔護(hù)衛(wèi)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許,托庇祖宗護(hù)佑,許氏世代相繼。自那以后許家又從許地遷到汝南,從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邊。

          我仰慕圣人,不揣冒昧想挨近圣人之門。圣門高大得怎樣?像南山一樣崔巍。我想中途作罷,但又不能。我已經(jīng)用盡了魯鈍之才,可惜「道味」未通,聽到「疑」也只能記個「疑」。我推演圣人造字之意,編述了自己的淺薄見解。我對這門學(xué)問懂得不多,倘若有明顯錯誤,希望通家糾正它!

          擴(kuò)展資料:

          原文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法象,現(xiàn)象)于地,視鳥獸之文(文,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與地(一說為“輿地”,即“與”之繁體“與”通“輿”,“ 與地”即“輿地”!拜浀亍保攒囉鞯,即大地之意)之宜(通“儀”,儀象,或法度),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傳,留傳后世)憲象(觀測推算天象)。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眾多)業(yè)其繁,飾(假托、掩飾)偽(作偽、虛假)(飾偽,即巧飾偽詐)萌生。黃帝之史(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獸跡也)之跡,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別異也(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初造書契(即文字)。“百工以乂(yì,治理),萬品以察(分辨、明察),蓋取諸夬(guài,《說文》分決也,即斷決、分辨)”;“夬揚(yáng)(揚(yáng):傳播)于王庭”(這句意思是:萬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傳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說的是文字是在國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祿及下(下層庶民),居德(蓄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浸(一作寖,漸也)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如:《說文》從隨也。一曰若也,同也)也。以迄五帝(指黃帝、帝顓頊(zhuānxù)高陽、帝嚳(kù)高辛、帝堯、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之世,改易(改變)殊體(不同的形體)。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xué),保氏(官名)教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先以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jiéqū,彎曲),日月是也。三日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喻也)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會意。會意者,比(比合、組合)類(字類、字群)合誼(義之本字,義乃誼之假借字),以見指撝(指向)(二句言組合字群而會合其義,以表現(xiàn)所指向之物事也。),武信是也,五日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造字類)一首(統(tǒng)一其部首),同意相受(加也),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謂與倉頡之古文稍有不同)。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厥,其也,指示代詞;厥意,文字構(gòu)成之義)可得而說(說明)(這幾句意思是:直到孔子編寫六經(jīng),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明)。其后諸侯力政(政,即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討厭禮樂妨害自己),而皆去(廢棄)其典籍(典章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上奏)同(同一、統(tǒng)一)之,罷(刪除)其不與秦文合作(相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ú捎茫┦肤Υ笞,或頗省改(或者有很大的簡化改變),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zé)郎缃?jīng)書(指焚書坑儒),滌除(廢除)舊典,大發(fā)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wù)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以求簡便),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的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體),四曰蟲書(象鳥蟲之形,書寫旙信之體。旙信,即旗幟之類),五曰摹。ㄒ(guī)摹印章之體),六曰署書(題署之體),七曰殳書(殳,兵器;殳書,刻于兵器之體),八曰隸書。(注:自刻符以下《漢書藝文志》謂之六技,其中除隸書外,大約都是大篆、小篆之藝術(shù)體)。

          漢興有草書(段玉裁曰:“按草書之稱起于草稿……其各字不相連綿者曰章草,晉以下相連綿者曰今草。”草書之特征有二:—簡化,二連綿)。尉律(廷尉之法律):學(xué)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諷,背文也;籀,紬繹理解之意。諷籀者謂諷誦理解也。有人說:籀書九千文,是用籀文所寫之文長達(dá)九千字,也通);又以八體試之(試用秦之八體使之書寫之)?ひ铺凡⒄n(并試),最者(成績最優(yōu)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以法糾有罪也)之(這兩句意思是:吏民上書,書寫如不合規(guī)格者,即舉而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xué)(文字之學(xué)謂之小學(xué)者)不修,莫達(dá)(明白)其說(文字構(gòu)形之說)久矣。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謂李斯所作倉頡篇之說解。讀,即說解)者,張敞從受之(從之受業(yè));涼州刺史杜業(yè)、沛人爰禮、講學(xué)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馀人令說文字未央廷(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xué)元士,黃門侍郎揚(yáng)雄采(采,采取,采取會議講學(xué)討論之結(jié)果)以作《訓(xùn)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亡新,指王莽。攝,攝政,指王莽代漢自立),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大司空,官名。甄豐,人名)之部。自以為應(yīng)制作(謂應(yīng)王莽之命而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壁中書,以古文出于壁中故謂之璧中書。晉人謂之蝌蚪文,則以周時古文頭粗尾細(xì),有似蝌蚪之故),魯恭王壞孔子屋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北平侯張蒼獻(xiàn)《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不可之意)版復(fù)見遠(yuǎn)流(此言雖不可再見遠(yuǎn)古文字之流變,然其構(gòu)字之詳尚可說明),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大加非議),以為好奇者也,故詭(變也)更正文,鄉(xiāng)(向,先前)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常行,通行之書,即指隸書),以耀于世。諸生競說字解經(jīng)(言依秦隸書之形體牽強(qiáng)解字釋經(jīng)),喧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曲也,誤也)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jǐn)喾,“苛(訶之假借字,斥責(zé)也)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俗儒鄙夫翫(wàn,玩弄)其所習(xí)(指隸書),蔽(不明之意)所希(。┞,不見通學(xué),未嘗睹字例之條(謂構(gòu)字之條例),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通達(dá))圣人之微恉(恉,意也)。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言學(xué)童承師之教告,而俗儒鄙夫因后世有“君命曰詔”之義,因說“倉頡篇”為古帝所作),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shù)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毖员刈裥夼f文(古代的記載)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xié,同邪,不正也)辭,使天下學(xué)者疑。蓋文字者,經(jīng)藝(經(jīng)傳子史)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博,廣也;通人,學(xué)識淵博的專家),至于小大,信而有證(信、可信也。證、證據(jù)也);ɑ;譔,詮釋)其說,將以理(解釋)群類(字類),解廖誤,曉學(xué)者,達(dá)神恉(深奧之旨,此謂文字結(jié)構(gòu)之神妙意義)。分別部居(部類),不相雜廁(置也,放置)。萬物咸覩(睹),靡不(無不)兼載(盡記也)。厥(其也,代詞)宜不昭(昭,明也),爰明以諭(諭,告也)。其稱(稱,舉也,猶今言征引,引證)《易》,孟氏,《書》;《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闕,即缺;闕如,即闕略不言之意)也。

          譯文:

          古代庖羲氏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星象于天,下則觀察現(xiàn)象于地,又看到烏獸的紋理和地理的形狀,近則取法于身,遠(yuǎn)則取象于物,于是開始作了八卦,用它來表示法定的圖象。至神農(nóng)時代,用結(jié)繩的辦法記錄事物,諸事繁雜,飾偽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烏獸足跡,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qū)別,始創(chuàng)造了文字!鞍俟僖詠V,萬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別,”“分別了,揚(yáng)于王庭,”這就是說,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對下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倉頡在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以叫做“文”。后來形旁聲旁相互結(jié)合就叫做“字”!拔摹笔潜硎臼挛锏谋救滑F(xiàn)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沒有相同的呢。

          周朝的制度,兒童八歲入小學(xué),保氏先用“六書”來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種叫做指事。所謂指事,就是一見就可以認(rèn)識,細(xì)致觀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義,==(上下)二字就是這樣。第二種叫做象形。所謂象形,就是畫成那個東西,隨著它的形體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這樣。第三種叫做形聲。所謂形聲,就是根據(jù)事物造字,再取一個近似的聲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這樣。第四種叫做會意。所謂會意,就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二字就是這樣。第五種叫做轉(zhuǎn)注。所謂轉(zhuǎn)注,就是說造這種文字要統(tǒng)一部首,用一個同義的字展轉(zhuǎn)注釋,老考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第六種叫做假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這個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個概念,令、長二字就是這樣。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jīng),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明。此后,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于是都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當(dāng)時天下分為七國,各國田畝劃分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體也不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把這些混亂現(xiàn)象統(tǒng)—起來,廢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書寫形式。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進(jìn)行一些改變或簡化,這就是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王朝燒毀了經(jīng)書,廢除了過去的典籍,大量發(fā)動隸卒,興起役戍,行政事務(wù),監(jiān)獄案件一天天繁雜起來,開始產(chǎn)生隸書,以求簡便,于是古文使從此不用了。自此以后秦國文字有八種體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蟲書,五叫摹印,六叫署書,七叫殳書,八叫隸書。漢朝初年,出現(xiàn)了草書。廷尉的法律規(guī)定:學(xué)童十七歲以上才得應(yīng)考,能諷誦理解九千宇的文章才能允當(dāng)史官;同時也要考秦代八體的寫法。地方送到朝廷去會試,成績最好的錄取為尚書史。書寫有不正確的就檢舉處分他,F(xiàn)在雖然還有廷尉的`法令,可是不考試了,小學(xué)也不講求,一般人早就不懂得文字的道理了。孝宣皇帝的時候,召集了精通《倉頡篇》的人,派張敞跟他學(xué)習(xí);此外,涼州刺史杜業(yè)、沛人爰禮、講學(xué)大夫秦近,也能夠講授文字的知識。孝平皇帝的時候,征聘爰禮等百多人,在未央宮中講述文字,封爰禮作小學(xué)博士。黃門侍郎揚(yáng)雄采集他們所講的編成《訓(xùn)纂篇》。合計《倉頡篇》到《訓(xùn)纂篇》共十四篇,合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各書所記載的文字大致都保存著。到王莽攝政的時候,派大司空甄豐等人校正文字。甄豐自以為奉命而作,對古文有些改定。當(dāng)時有六書:第—種叫做古文,就是從孔壁中得到的文字。第二種叫做奇字,就是古文的異體。第三種叫做篆書,就是小篆。第四種叫做左書,就是秦時的隸書,秦始皇命令下杜人程邈所作的。第五種叫做繆篆,是用來摹刻印章的字體。第六種叫做鳥蟲書,是用來寫在旗幟或符節(jié)上的。

          壁中書,就是指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有北平侯張蒼所獻(xiàn)的《春秋左氏傳》,各地又往往在地里挖掘出鐘鼎彝器,上面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們的字體都相類似。雖然不能從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變,但是造字詳情還是可以大致說明的。然而當(dāng)時的一些人對于這些古文,大加非議,認(rèn)為這是好奇立異,故意變更正規(guī)文字,向著孔壁憑空虛構(gòu)一些難以認(rèn)識的東西,淆亂通行的文字來炫耀自己。。太學(xué)的學(xué)生都爭著解說文字,闡明經(jīng)義,妄稱秦朝的隸書就是倉頡時代的文字。他們說,文字是世代相傳的,怎么會改變呢?競歪曲地說:“馬頭人”是“長”字,“人持十”是“斗”字,“蟲”字是彎曲“中”字而成的。掌管法律的人說明法律,甚至根據(jù)隸書的字形判決案件,把“苛人受錢”的“苛”字說成“止句”,類似這種情況還很多。這些都同孔于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墒怯狗蛩鬃油媾麄兊乃鶎W(xué),不明了他們所少見的東西,沒有看到宏通的學(xué)者,也沒有明白文字的條例,把舊藝當(dāng)作怪異,把野言當(dāng)成寶貝,認(rèn)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奧妙的東西,認(rèn)為自己透徹地領(lǐng)會了圣人的深意。他們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這句話,就說倉頡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這里面還記載著神仙的法術(shù)哩!這樣迷誤不明,難道不是悖亂嗎!

          《尚書》說:“余想觀看古人之象”,這就是說,必須遵守古代的記載,不應(yīng)穿鑿附會?鬃诱f:“我還看到過古史上的闕文,現(xiàn)在沒有了啊!”這就是批評不懂不問,各逞己見,是非無定,巧言邪說,使天下學(xué)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經(jīng)藝的基礎(chǔ),也是政治的基礎(chǔ),前人用它,將文化傳給后人,后人用它認(rèn)識古代文化。所以說:“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產(chǎn)生”,“知道天下的深奧道理就不可錯亂!蔽椰F(xiàn)在編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廣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見,至于各種解釋,都是可信而有證據(jù)的。稽考詮釋那些解說,目的在于拿它解釋文字,剖析錯誤,告訴讀者通達(dá)文字構(gòu)造的深意。分別部類排列,不使雜亂。在這里,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什么遺漏。那些意義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說明。書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書》是孔氏本;《詩經(jīng)》是毛氏本;《禮經(jīng)》、《周官》、《左氏春秋》、《論語》、《孝經(jīng)》都是古文經(jīng)。至于那些還不清楚的,只好闕而不解了。

        【說文解字序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說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譯04-02

        《爾雅.序》原文及翻譯04-03

        毛詩序原文及翻譯01-04

        新序原文及翻譯03-31

        蘭亭序原文及翻譯01-05

        借書錄序原文及翻譯03-25

        游俠列傳序原文及翻譯03-16

        劉向新序原文翻譯06-14

        溫病條辨序翻譯和原文03-0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