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古詩簡介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回憶往事,抒寫了詞人與妻子之間的回憶。下片描寫周圍的景象,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悲痛之情。全詞借景抒情,將詞人內心的哀愁與對妻子的無比懷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翻譯/譯文
窗外,雨打芭蕉的點滴聲,使我記起了當初的情景,讓我的心都快要碎了。臨睡前又翻檢舊時書信,看著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當時她初學書寫還不熟練的模樣。
看著這些散亂的書冊,不禁淚眼模糊。在這個冷冷的雨夜里,幽暗的窗前,我點著一盞孤燈。原以為情緣已盡,可誰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呢?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點滴”二句:點滴芭蕉,雨打芭蕉。杜牧《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贝酥^夜雨喚起對于往事的思憶。
舊時書:檢閱舊時情書。
“鴛鴦”二句:追憶當初書寫鴛鴦二字的`情景。
緗帙(xiāng zhì):套在書上的淺黃色布套,此代指書卷。
幽窗:幽靜的窗戶。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知,由正文內容可以得知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悼亡詞?滴跏辏1677年)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之后納蘭便陷入無限的哀悼,這首詞即是盧氏死后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贝巴庥甑温湓诎沤渡系穆曇,仿佛是在敲打著詞人不眠的思緒。從前伊人對鏡梳妝,嬌顏正好。即使相偎臨窗看雨,亦難掩蜜意濃情。但如今卻是夜雨迷離,孤枕難眠。那一聲聲雨打芭蕉,直將人帶進那無盡的回憶中去。
冷雨夜,無眠時!耙宦曃嗳~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边@無盡的夜雨,正似那無盡的愁絲落入心間。那些深深淺淺的憂傷,仿佛總是在追逐人的心靈,就如這雨打芭蕉聲,讓人無法逃避。一點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萬點卻無法承受。即算是干滴萬點,一時一刻倒也罷了,而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難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種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迸f時書,不是指書籍或書信,而是指當初愛人所臨摹的書法本子。這一句承首句而來,無眠時回憶往事,不由得又展開她昔日所臨的小字書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筆跡,一如伊人的容顏。一握柔荑,手有余香。當初的溫馨景象仍然歷歷在心中,但那個沉靜柔婉的人兒,卻已經不知去向了。從前的每時每刻,每一個場景,在心間一一閃現。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恍惚間都還在眼前。或許,從見到她的第一眼開始,那個身影就已經在容若心中生根發(fā)芽,再也無法挪開。
全詞通過描寫詞人對妻子的回憶以及抒發(fā)自己的不舍之情,布景、說情,將自己的不舍表達地淋漓盡致。
名家點評
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中文系教授施議對《納蘭性德集》:“此首歌詞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懷人。謂雨打芭蕉。點點滴滴,都在心頭;貞浲,臨睡之前。仍然翻檢舊時詩書。記得當初,鴛鴦二字,原本很熟悉,認真寫起來,卻感到有點生疏。這是上片。點滴心欲碎,還展舊時書。為布景,謂散亂的冊卷,倦跟重看,已是模糊一片。黑夜里,雨窗前,孤燈一盞。原以為情已盡,緣已了,可怎知,有情、無情,多情、薄情,到底還是不能夠講清楚。這是下片。幽窗一燈孤,還道有情無。為說情。上片、下片,布景、說情,其所記敘,雖近在眼前,但其意旨,隨著有與無的思量,卻仍有馀地,可以推向久遠。這應是納蘭言情詞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臨江仙·峭壁參差十二峰
五代:牛希濟
峭壁參差十二峰,冷煙寒樹重重,幖m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晝偏濃。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云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動晨鐘。
譯文
峭壁參差十二峰,冷煙寒樹重重。瑤姬宮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晝偏濃。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云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動晨鐘。
注釋
峭(qiào)壁參差十二峰,冷煙寒樹重重,幖m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ǎi)晝偏濃。
瑤姬:神女。靄:云氣,煙霧。這里指香爐的熏煙。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云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征棹(zhào)動晨鐘。
楚王驚夢:即楚王與巫山神女相遇之事。征棹:即征帆。謂遠行之舟。棹:搖船的用具,這里指舟船。
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吟詠的是楚王神女相遇的故事。上片著重寫景。峭壁參差的巫山十二峰,乃神女居住之所。金爐珠帳,云煙繚繞,描繪出凄清美妙的'仙境。下片抒情。船行巫峽時,斜月照人。古代在這里傳說的一段風流佳話,觸動了詩人的情思。詠古抒懷,為詞的發(fā)展開拓了新路。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3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譯文
層層宮門關鎖,荒涼的皇家園林異常安靜;我靠著窗戶,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從皇帝去后,這里便一片寂靜,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蹤影。宮殿里歌聲樂聲,也早已斷絕,去追隨那一去不返的風。
云霧籠罩的朦朧之月,不知人事已經變更,直到夜將盡時,還照耀著深宮。在荒廢的池塘中,蓮花正相對哭泣;她們像暗暗傷感亡國,清露如同淚珠,從清香的紅花上往下滴。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多用以詠水仙,故名。雙調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平韻。
金鎖重(chóng)門:指重重宮門上了鎖。
荒苑(yuàn):荒廢了的皇家園林。苑,古時供帝王游賞獵狩的園林。
綺(qǐ)窗:飾有彩繪花紋的窗戶。
翠華:“翠羽華蓋”的省語,皇帝儀仗所用的以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
玉樓:指宮中樓閣。
歌吹:歌唱和演奏音樂的聲音。。吹,鼓吹,指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的樂曲。
煙月:在淡云中的月亮。
夜闌:夜深。
藕花:荷花。
相向:相對。
香紅:代指藕花。
賞析
趙崇祚編選《花間集》,據歐陽炯《花間集·敘》后題為“大蜀廣政三年夏四月”,為公元940年,即已收入此詞,是時距后蜀之亡(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尚有二十五年,故此詞或為前蜀王衍亡國(925年)所作。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的作者生活在動蕩的五代十國之際,他曾做過后蜀的永泰節(jié)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可說是位極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后蜀終為趙宋所滅。鹿虔扆品性高潔,不仕新朝,得到了自由之身。然面,當他重游故地,看到當年的雕梁畫棟變成了而今的殘垣斷壁時,不覺“中心搖搖”,一種強烈的黍離之悲油然升起在心頭。
筆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這首詞的最大特點。在詞人的筆下,完全是一片荒涼而凄清的景象。詞人雖也寫“金鎖”、“重門”、“綺窗”、“翠華”、“玉樓”,但這些不過是以當年曾經的繁華富麗來反襯此時的悄寂荒頹。揭示出正是這國破家亡的慘史才使得昔日的繁華如被雨打風吹去。在詞中,詞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而是筆下全是景,幾乎將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寫盡了,但“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誠然,沒有單純的寫景,寫景的目的總是為了抒發(fā)一種情懷,在這首詞中,詞人抒寫的是他的亡國之隱痛,因而景中蘊含著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詞中,詞人沒有讓自己露面,然而在詞的字里行間卻隱現著他“行邁靡靡”的身影,喟嘆著他“悠悠蒼天,彼何人哉”的心聲!盁熢虏恢耸赂模龟@還照深宮”,本是自然的場景,此刻卻染上了詞人的心緒,于是,又升發(fā)出一種物是而人非之感。就這樣,“綺窗”帶上了詞人的愁而對秋空,“藕花”含蘊了詞人的哀而泣香紅,暗傷亡國,一縷幽恨,都賦予秋空、野塘。將無知亦無情的景物寫得如此富于情致,正是詞人內心無限悲愴使然!吧裼谠娬撸ㄉ茖⑶、景)妙合無垠”,作者以無一字寫情,而筆筆關情的高超技巧將內心的黍離之悲抒寫得如此有致,使人們仿佛可以從他筆下的景物中看到他憂患的面影,聽到他悠長的嘆息聲
這是一闋文人寫的最早的愛國詞。沈雄《古今詞話》上卷引倪元鎮(zhèn)《云林》稱此詞“而曲折盡變,有無限感慨淋漓處”。譚獻《鐔評〈詞辨〉》卷二:“哀悼感憤。”所謂“曲折盡變”,是因為它表示“感慨”、“感憤”,并非秉筆直書,而是通過“撫今追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并以“煙月”、“藕花”無知之物,反襯人之悲傷,烘托、渲染,而愈覺其悲。
鹿虔扆
鹿虔扆(yǐ)五代詞人,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早年讀書古詩,看到畫壁有周公輔成王圖,即以此立志。后蜀進士。累官學士,廣政間曾任永泰軍節(jié)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人稱鹿太保。與歐陽炯、韓琮、閻選、毛文錫等俱以工小詞供奉后主孟昶,忌者號之為“五鬼”。蜀亡不仕。其詞今存6首,收于《花間集》,其詞含思凄惋,秀美疏朗,較少浮艷之習,風格近于韋莊,代表作《臨江仙》。今有王國維輯《鹿太保詞》一卷。另據當代知名學者考證,鹿虔扆曾在前蜀做官,而所謂“五鬼”之說,純屬虛構。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4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翻譯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邊的白發(fā)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談笑之中。
注釋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東逝水:是江水向東流逝水而去,這里將時光比喻為江水。
淘盡:蕩滌一空。
成。撼晒εc失敗。
青山:青蔥的山嶺。
幾度:虛指,幾次、好幾次之意。
漁樵:此處并非指漁翁、樵夫,
聯系前后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渚: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秋月春風: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歲月。
濁:不清澈;不干凈。與“清”相對。濁酒: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古今:古代和現今。
都付笑談中:在一些古典文學及音樂作品中,也有作“盡付笑談中”
鑒賞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fā)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fā)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閑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皾峋啤彼坪躏@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么。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扒嗌揭琅f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復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云,就不必耿耿于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愿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yè),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煉。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墒侨藗儏s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边@兩句尤其經典,作都經歷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詞中的白發(fā)漁樵,坐在歷史長河邊的沙灘上,看歷史長河滾滾東流,此刻時間凝固了,他以旁觀者的心境,看季節(jié)的變化,看時代的更迭,頓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罷,四季照樣變化,朝代照樣更迭,生命照樣老去。面對短短的人生,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雖然無奈但又何等的灑脫。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比说囊簧,你窮也好,達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云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已,就應該很滿足了。
詞中有兩個“空”將詞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其一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是非成敗于人生而言,只不過都是笑談罷了!
創(chuàng)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發(fā)配到云南充軍。他經常四處游歷,觀察民風民情。每到一地都要與當地的讀書人談詩論道,留下了大量描寫云南的詩篇。此詞也即其中一篇。
藝術特點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笆欠浅蓴∞D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扒嗌揭琅f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衰、循環(huán)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詞中“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憶醉三山芳樹下,幾曾風韻忘懷。黃金顏色五花開,味如盧橘熟。貴似荔枝來。
聞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釀秋醅。試呼名品細推排。重重香腑臟,偏殢圣賢杯。
注釋
風韻:風度、韻致。
盧橘:金橘的別稱。
推排:評定。
圣賢杯:酒杯。
注釋
風韻:風度、韻致。
盧橘:金橘的別稱。
推排:評定。
圣賢杯:酒杯。
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是吟詠羊桃的。羊桃又名五棱子,為福建特產,和龍眼、橄欖、菩提果等齊名,七八月熟,味酸而有韻。此詞便圍繞羊桃這些特點展開描敘。詞的上片寫羊桃的產地及其特點。開頭二句寫產地。但作者沒直說,而是采用追憶的.方式,言其在三山(今福州)芳樹下,飲美酒品羊桃,其風味之美一直讓他難以忘懷。這兩句詞既寫出了羊桃風韻之美,又巧妙地點出它是福建特產,為后邊的敘寫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包S金”三句寫羊桃的特點與身價。言羊桃花其色金黃瓣五出;其味微酸,如成熟的盧橘,味道絕美;其身價之名貴,和荔枝不相上下?梢娧蛱疑、味俱佳,為水果之珍品,異常名貴。下片寫其他果品。故“聞道”二句另辟新意,言其聽人說過橘中可容四老,在其果中釀造秋酒。用傳說的故事,寫橘汁味美如酒!霸嚭簟比鋵戦僦獾拿F果品。言把名貴果品都取來,仔細加以考校、品評,每種果品的“腑臟”里都香香甜甜,為何偏要為酒所纏繞?“圣賢杯”三字和“憶醉”二字相照應,說明無須醉酒自娛,品味羊桃之類的名貴果品,也照樣令人陶醉,用委婉方式再次敘寫羊桃韻味之美,圓滿地結住了全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前通:樽)
注釋:
翻譯:
距離都門暢飲已3年了,走過塵世的很多地方。相見歡笑還很溫暖。你我也都保持著高尚的品格。
在這微明的月色淡淡的云的夜你又要乘孤舟遠去,心中不免惆悵。但在這酒樽之前不用皺眉。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個行人。
賞析: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chuàng)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弦。
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后的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于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jié),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說,即“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作者認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樣,是由于朝好議論政事,為言官所攻。
以上數句,先從時間著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fā)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tài)度,并用對偶連喻的句式,通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jié)的贊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詞的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jié)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詞的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般皭澒路B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繪出一種凄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郁無歡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tǒng)一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蘇軾宦途多故之后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奔热蝗巳硕际翘斓亻g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游于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tài)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后,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7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e,縐紗。
賞析:
作者:佚名
上片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tài)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賞析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fā)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彼么肆汲矫谰,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fā)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靶≈蹚拇耸,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8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古詩簡介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是宋代詞人陳與義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xiāng)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翻譯/譯文
回憶年輕時在午橋橋上酣飲,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隨長溝水波奔涌,流去悄然無聲。對著杏花疏落的清影,我們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夢境,此身劫后雖存,每想起一切,只覺得魄悸魂驚!如今我閑登小樓,觀賞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嘆古今有多少興亡伯事,都付與漁父歌唱在三更。
注釋
、排R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后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婆f游:昔日的游覽。洛中:指洛陽一帶。
⑶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砷L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悄地消逝。月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适栌埃合∈璧挠白。
、硕嗄辏憾嗄陙淼慕洑v(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
、炭绑@:總是心戰(zhàn)膽跳。
、托虑纾盒掠瓿跚。晴,這里指晴夜。
、螡O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指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大概是在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或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zhèn)僧舍時所作,時年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二十多年前的洛中舊游,那時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天下還承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那時候的作者,“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宋史》本傳)。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而南宋朝廷在播遷之后,僅能自立,他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鑒賞
靖康之難后,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zhèn)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游,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后,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fā)此種悲慨之時,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上片是追憶洛中舊游。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靶踊ㄊ栌袄,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并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币幌伦诱f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伴e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fā)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于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jié)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yǎng)。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于平淡!簟稛o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后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保ā吨信d以來絕妙詞選》卷一)清陳廷焯也說,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一)陳與義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呢?從他的為人,詩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發(fā)。陳與義作詩,近法黃(庭堅)、陳(師道),遠宗杜甫,不受蘇詩影響。至于填詞,乃是他晚歲退居時的遣興之作,他以前既非專業(yè)作詞,所以很不留心當時的詞壇風氣,可見并未受其影響。譬如,自從柳永、周邦彥以來,慢詞盛行,而陳與義卻未作過一首慢詞;詞至北宋末年,專門雕飾,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是以“富艷精工”見稱,賀鑄亦復如是,而陳與義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相近了。以詩法入詞,固然可以開拓內容,獨創(chuàng)新意,但是仍必須保持詞體本質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詞意。蘇東坡是最先“以詩為詞”的,但是蘇詞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虞美人》(乳燕飛華屋)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轉引自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評詞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9
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雨驟風馳帆似舞,一舟輕度溪灣。人家臨水有無間。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
絕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瀾。而今無復舊詞壇。馬當山下路,空見野云還。
翻譯
疾風驟雨中船帆搖曳好像在舞蹈,一只小船輕巧地渡過溪灣。水邊的屋舍在朦朧風雨中時隱時現。江豚噴水直上,水鳥捉到了魚,不勝閑暇。
絕世的才人老天都喜歡,多想借他的才華重振詞壇。可惜現在已經沒有舊時詞壇的盛況了。馬當山下的路上,只見到云朵飄還。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唐教坊曲,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馬當山:在今江西省彭澤縣東北、安徽省東流縣西南,橫枕大江,形勢雄瞼。
人家:住戶。
有無間:指風雨朦朧,時隱時現,在有無之間。
江豚:哺乳動物,生活在江河中,通稱江豬。暴風雨中常出沒水面,能噴水直上。有些地方稱為“拜風豬”。
沙鳥:水鳥。
閑:悠然自得。
回瀾:力挽狂瀾,即韓愈《進學解》中“挽抂瀾于既倒”的意思。
創(chuàng)作背景
薛時雨所生活的晚清,單從詞這種文學體裁而言,已經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境地了,當然其中也有其他因素。詞人在風雨天經過馬當山,見到雨中之景,聯想到當時詞壇的沒落,有感而發(fā)作下此詞。
賞析
這首詞起句緊緊扣住題目中的“大風雨”,用“驟”和“馳”二字給人以迅疾、突兀的感覺,使“大風雨”具體化、生動化。但和“雨驟風馳”造成的'急風暴雨式氣氛相對應的舟和舟上的人,卻活潑而愜意,駕著小船輕快地度過了溪灣。更讓人驚奇的是大風雨中“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痹~中“吹浪立”用擬人化的手法高度概括出了江豚的這一“特技”。而“沙鳥”在暴風雨中也不僅無所畏懼,而且還捕捉到賴以為食的魚,悠哉游哉,輕松之至。這種迅疾和舒緩、朦朧和清晰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非常逼真,從詞中仿佛看到一幅有人物在內的寫意山水畫。
上闋所寫是作者耳聞目睹到的,他或許就在那只船上,所以真切,所以形象,所以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下闋則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所激發(fā)出來的內心情感。他首先想到的是當時詞壇的不景氣,詞風的衰頹。“絕代才人”暗指李白,李白的六首《橫江詞》就是在這里寫的!敖杷皇只貫憽,作者希望在詞風“既倒”的危急情形下,出來“絕代才人”力挽狂瀾,改變今不如昔的現狀。如果說龔自珍所呼喚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是從全社會著眼,指現實中的歷史家,政論家、社會批評家等,那么薛時雨在此所召喚的,則專指文學界的文學家、詩人、詞人。“而今無復舊詞壇",既是對過去的懷念,又是對現狀的不滿。但是詞壇的“不復”還有其他因素。所以,作者的呼喚也好,慨嘆也好,幾乎是徒勞的。結尾一句“馬當山下路,空見野云還”就體現了這種不得再見昔日才人的無可奈何的心境。這中間,包含著許多用語言說不出的東西。譚獻評此詞“結響甚遒”正是基于這一點吧。另外,最后才點出題目中的“馬當山”,確有前呼后應,首尾相照之妙。
薛時雨在其《藤香館集》所附二種詞的自序中說:“律疏而語率,無柔腸冶態(tài)以蕩其思,無遠韻深情以媚其格,病根仍是犯一直字!边@個自我評價自然也包括這首詞。至于“犯一直字”的“直”,在這首詞中,卻不突出,因為它在率直奔放的同時,又能轉折如意,見其韻致。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六曲闌干三夜雨,倩誰護取嬌慵?蓱z寂寞粉墻東,已分裙釵綠,猶裹淚綃紅。
曾記鬢邊斜嬌下,半床涼月惺忪。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譯文
家里已經下了三夜的雨,誰來保護這亭園里嬌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墻的東邊寂靜無人,秋海棠花綠萼已分,紅花上帶著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樣。
還記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鬢邊嬌下,那時她睡眼惺忪,靜靜感受著這半床月亮的清涼一往日的歡樂時光仿佛在夢中,還沒等秋風吹起,我就已經痛斷肝腸。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為雙調小令。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塞上:塞邊,邊界上。
家報:家中信息。
秋海棠:又稱“八月春”、“斷腸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秋海棠科。此花葉大棵矮,背有明顯的紅絲,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闌干:指代亭園。
嬌慵(yōng):柔弱倦怠的樣子,這里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擬花,為作者想象之語。
粉墻:用白灰粉刷過的墻。
裙衩(chà):裙子和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這里以女子綠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綠色的枝葉。
綃(xiāo)紅:生絲織成的薄紗、薄絹。
惺忪(xīng sōng):形容剛剛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樣子。
舊歡:指往日的歡樂情懷。
賞析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納蘭出訪塞外途中收到家書,得知家中秋海棠花已開,離愁別緒頓時涌上心頭。作者由此花而賦此詞,表達了鄉(xiāng)關客愁、相思難耐、柔腸寸斷的心情。
創(chuàng)作背景
詞前“塞上得家報云秋海棠開矣賦此”寥寥十三個字,如云出岫,把納蘭心中的孤寂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離人在異鄉(xiāng)收到了家書,也許一低頭便柔腸寸斷了。
上片化虛為實,從想象中嬌筆,寫家中“粉墻東”那“嬌墉”、“寂寞”的秋海棠經“三夜雨”后,嬌艷地開放。秋海棠香艷而多情,想來納蘭每每看見時必會想起心上人!耙逊秩柜镁G,猶裹淚綃紅”,花朵嬌紅,枝葉青綠,像極了紅衫綠裙的美人佇立在粉墻下。許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時都愛說“花似人艷,人比花嬌”,似乎很矯情?烧嬲貝凵希澄慌诱嬲乩佑隗w的心上時,就會懂得那一低頭的風情,似花枝輕搖,又似花露滾嬌。而納蘭的妻子優(yōu)雅清麗,一如隨風扭動腰肢的秋海棠般嬌而不艷。
下片轉入追懷往昔,描繪了往日的美好時光和此時“腸欲斷”的凄苦之情。一句“曾記鬢邊斜嬌下,半床涼月惺忪”,表現出愛妻在納蘭心中就如夢幻中的仙子。詞中寫道:明明夜已深,她卻不知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著,白日里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鬢邊垂著,清冷的月光傾瀉半床,好像才從仙境而來的仙子,嬌媚慵懶。“舊歡如在夢魂中”,眼前的這一切是真還是假,是實還是虛,恐怕納蘭自己也無法分辨,愛妻的'模樣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舊愛已逝,新歡如何,或許這位續(xù)娶的夫人深深地愛著納蘭,看到明媚的花兒開了,趕緊摘一朵垂于鬢下,歡喜地為夫君寫去家書,小女兒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海棠還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鬢垂海棠花的模樣像極了夫君昔年的舊人。塞外西風呼嘯,連著天際的枯黃令離人更加愁苦。詞的最后寫道:身在塞外,心里卻時刻惦念著家中。逝去的時光只能在夢中再相見,而如今早已肝腸寸斷,秋風又何必再來滋擾。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當,既是極力描寫烘托寂寥苦澀之意,也不顯得矯揉造作,十分自然。
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鐘。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翻譯
古往今來北邙山下的道路,黃塵滾滾不知老盡了多少英雄。人生常有怨恨就像那流水常年向東。郁抑的情懷能和誰說,放眼把空中的歸雁遠送。
舉世顯赫的功名有什么用,過去實在是錯怪了天公。放聲高唱一曲飲酒千鐘。男兒行事處世就應如此,不要計較什么窮困亨通。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
孟津: 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洛陽東北。
北邙山:即邙山,在洛陽北,黃河南。王公貴胄多葬于此。
黃塵: 指歲月時光。
幽懷: 隱藏在內心的情感。
底:何,什么。
浩歌: 放聲高歌,大聲歌唱。
鐘: 同盅。
行處: 做官或退隱。
窮通: 窮困與顯達。
賞析
該詞上片以回顧歷史起句,攏“今古英雄”于筆端,詞人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歷史長河,寫出了滔滔不盡、起伏跌宕的痛惜與感傷!斑h目送歸鴻”的意象,動靜結合,相輔相成,動的是歸鴻的悠悠遠去,靜的是詞人凝重的望眼;飛去的是天空的.鴻雁,攪起的是滿腔的幽怨。該詞描繪出了一幅凄涼而又充滿美感,諧調而又扣人心弦的畫面。鴻雁飛,鴻雁歸,人將何處回? 詞人的感情隨著這激蕩人心的畫面盤旋彌漫,感人至深。
下片強壓“長恨”浩歌放飲的意象,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式的自我寬解,詞人的郁憤欲蓋而彌彰,顯得蘊藉而深遠,更加揮之不去,難以擺脫。詞人身處江河日下的時代,又遭“莫須有”的詰難,心中的郁憤自不待言。詞作通過描寫闊大的意象,以遼闊顯蒼涼,以浩歌掩感傷,詞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可想而知。
全詞開篇寫景,景即眼中所見: 北邙山上的墳墓; 黃塵路上奔波到老的英雄; 春北飛秋南歸的大雁以及日日奔騰的東流水,景物選取由近及遠,然后由寫景轉入抒情,此景引起的是作者內心的無限惆悵,因此詞人低吟出“人生長恨水長東”的詞句。再由抒情轉入下片的議論: 對人生短暫的無可奈何和對未來的玩世安排,水到渠成汩汩而出!吧w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笔窃~人縱觀自然及人事滄桑,感情經過激烈碰撞后得出的人生結論,不無哲理意義,它涵了封建社會大多數讀書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體味,起到了一種生活教科書作用。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朝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zhàn)心驚。閑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后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說: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
長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說,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zhàn)膽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這里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
三更:古代漏記時,從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zhèn)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游,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后,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fā)此種悲慨之時,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上片是追憶洛中舊游。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靶踊ㄊ栌袄铮档训教烀鳌倍,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并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币幌伦诱f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伴e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fā)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于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jié)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yǎng)。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于平淡!簟稛o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后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保ā吨信d以來絕妙詞選》卷一)清陳廷焯也說,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一)陳與義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呢?從他的為人,詩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發(fā)。陳與義作詩,近法黃(庭堅)、陳(師道),遠宗杜甫,不受蘇詩影響。至于填詞,乃是他晚歲退居時的遣興之作,他以前既非專業(yè)作詞,所以很不留心當時的詞壇風氣,可見并未受其影響。譬如,自從柳永、周邦彥以來,慢詞盛行,而陳與義卻未作過一首慢詞;詞至北宋末年,專門雕飾,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是以“富艷精工”見稱,賀鑄亦復如是,而陳與義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相近了。以詩法入詞,固然可以開拓內容,獨創(chuàng)新意,但是仍必須保持詞體本質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詞意。蘇東坡是最先“以詩為詞”的,但是蘇詞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虞美人》(乳燕飛華屋)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轉引自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評詞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xiāng)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拔鐦颉笔翘拼拙右、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xiāng)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卑滋旌团笥褌冊谖鐦驎筹嫞砩蠂谛訕涞紫卤M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著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yōu)美自然,它如同明凈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弊髡咴谡腿辏1113年)做官后,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里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里,作者以飽蘸著久歷艱難和劫后余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fā)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zhàn)事連連之后,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杰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著寫道:“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登”句是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后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系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肮沤穸嗌偈,漁唱起三更!卑褔遗d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實的消極態(tài)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fā)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fā)了北宋亡國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zhèn)僧舍時所作,時年四十六或四十七歲。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而南宋朝廷在播遷之后,僅能自立,他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宗廟難獻的櫻桃已落盡——全都隨著春天歸去,無知的粉蝶兒還是尋樂雙飛。杜宇轉化的子規(guī)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著樓窗的玉鉤羅幕了望,惆悵地看著幕煙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們都以紛紛散去,凄然欲絕面對煙草低迷。爐里的香煙閑繞著繪飾鳳凰的衾枕。但見她愁容滿面空持羅帶,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釋
1.櫻桃:初夏時結果實,古代有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的傳統(tǒng)!抖Y記·月令》中記載:“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櫻桃)先薦寢廟。落盡:凋謝之意。
2.翻:翻飛。
3.金粉:婦女裝飾用的鉛粉,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全句意謂蝴蝶翻飛著銀灰色的翅膀雙雙飛舞。
4.子規(guī):鳥名,即杜鵑鳥的別名。古代傳說失國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遜位后隱居山中,其魂化為杜鵑。又經常于夜間嗚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鵑啼血”之說。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之句。
5.啼月:指子規(guī)在夜里啼叫。
6.寂寥:冷冷清清。
7低迷:《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詞話》、《歷代詩余》等本中均作“凄迷”。低迷,模糊不清。
8.閑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輕輕擺動,這里指香煙繚繞悠閑而緩慢上升的樣子。
9.鳳凰兒:指繡有鳳凰花飾的絲織品。這里指飾有鳳凰圖形的或制成風凰形狀的香爐。
10.持:拿著。羅帶:絲帶。
11.恨依依:形容愁恨綿綿不斷的樣子。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獨處傷懷,春怨無歸的悵恨、無奈之情。首句由寫景入,點明時間、環(huán)境,先營造出了一種春盡無歸的氛圍,暗示著主人公傷春懷憂的情勢,也昭示出全詞的主旨和思路!暗本涫欠磳,眼中所見之活潑歡快,更映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苦無奈。三句“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有聽覺,有視覺,而且點明時間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卻依舊難以入眠,顯見是愁思紛擾,怨恨滿心。雖然櫻桃、蝴蝶、杜鵑等都是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說,“櫻桃落盡”和“子規(guī)啼月”都是用典,意寓為:“用櫻桃難獻宗廟、杜宇(子規(guī))失國的兩個典故,寫傷逝之情、亡國的預感,用心良深!保ㄆ讶、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分析起來,不失其理。李煜這位南唐后主盡管做得很不稱職,但國勢危亡、百姓罹難這樣的大事他還是心中有數的,只是己無大計、士無良策,雖然終日憂思,但卻無可奈何,所以在這里以典喻今,以思婦喻憂恨,當是不可免的。想必當此圍城之時能作此春怨詞,思婦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來二句寫內景,時空的轉移依然無法抹去思婦的感傷,所以惆悵不盡,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難遣的情懷。
詞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來,一腔心事雖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躍然紙上。望穿秋水,望斷云橋,“望殘煙草低迷”,具體、形象、生動,把前句的“寂寥”賦予了更鮮活的內容。“爐香”句是寫暗夜空室的實景,由外轉內,由遠及近,這一轉眼本身就說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亂。而室內的景色還比“門巷”更“寂寥”,“閑裊”襯“空持”,一個孤苦無依、憂思無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詞最后一句當是詞眼,一個“恨”倒貫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國之憂中“回首”自己、檢討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詞寫景徐徐道來,寫情卻有突兀之語,全詞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寫法上是虛實相生、內外結合,時空轉換自然、順暢,筆意靈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卻不失含蓄,柔聲輕訴卻極其哀婉動人,正如陳廷焯《別調集》中所云:“低回留戀,宛轉可憐,傷心語,不忍卒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臨江仙·暮春 宋朝 趙長卿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臨江仙·暮春》譯人
作者客居他鄉(xiāng),看盡鴻雁的北往和燕子的南來,而故鄉(xiāng)的消息茫然,落禁惆悵滿懷。整個春天都在惦念家鄉(xiāng),人已憔悴有誰憐?于是只好在這落花時節(jié)的寒食夜以酒澆愁。
聽說江頭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懇切地像是要送他的歸船返回家鄉(xiāng),這條》送他離鄉(xiāng)又送他歸去的水路,是他最為之情牽夢縈的。最后,他設想登上歸船,聽著春雨打著船篷,看著將別的斷橋邊上的疏柳淡煙,充滿別離之情。
《臨江仙·暮春》注釋
征鴻:即征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詩:“遠心何所類,云邊有征鴻!彼侮惲痢逗檬陆吩~:“懶向碧云深處,問征鴻消息!
故園:舊家園;故鄉(xiāng)。唐駱賓王《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
茫然:模糊落清的樣子;無所知的樣子!肚f子·盜蹠》:“目芒然無見!
寒食:節(jié)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人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于綿山。人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中(zhòng)酒:醉酒。晉張華《博物志》卷九:“人中酒落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
見說:告知,說明。晉張華《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币灿新犝f的意思。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見說蠶叢路,崎嶇落易行!
殷勤:熱情。
縈牽:牽如。南朝宋鮑照《和王丞》:“明澗予沿越,飛蘿子縈牽!碧泣S滔《壺公山》詩:“清吟思卻隱,簪紱奈縈牽!
短篷:指小船。元薩都剌《次韻與德明小友》之一:“煙雨短篷水口,人家亂石山前!
南浦:虛指,暗用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斷橋:實指,地處杭州西湖東北角,與白堤相連。自唐以來已有此名;蜓员久麑毜v橋,又名段家橋,今罕有稱者。唐張祜《杭州孤山寺》詩:“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華深!
《臨江仙·暮春》鑒賞
上闋寫念家。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兩句把詞人郁結在胸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瞬間傾吐而出。“過盡征鴻來盡燕“用比興手法,以征鴻比喻飄泊異鄉(xiāng)的旅客,以歸燕興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詞人心目中,鴻雁不僅是傳統(tǒng)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戰(zhàn)亂年頭的流亡者。然而鴻雁秋去春來,離鄉(xiāng)后猶能回到塞北;而這些南來的詞人卻永遠遠離故土。因而他們看到北歸的鴻雁,總有自嘆不如的感覺。
”故園消息茫然“作一頓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發(fā)之勢。詞人把”望征鳴,看歸燕“的過程略去,僅是截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盡情抒寫。這里兩個“盡”字用得極好,不僅表現了生活中這一特定的橫斷面,而且把詞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望眼欲穿的神態(tài)概括在內。可以想象其中有過多少希望與失望,有過多少次翹首云天與茫然四顧。詞筆至此,可稱絕妙。
”一春憔悴有誰憐?“表達了惆悵自憐的感情。從章法上講,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鴻雁秋分后由北飛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則是春社時來到,秋社時飛去。這里說“一春憔悴有誰憐”,則總括上文,說明從春分到春社,詞人都處于思鄉(xiāng)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變得消瘦憔悴。在它樣凄苦的境遇中,沒有一個理解他的人。一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幾欲滲透紙背。進一步推想,其中不無對南實的投降派發(fā)出委婉的譏諷。寥寥七字,意蘊言中,韻流弦外。
”懷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坝X韻味濃醇,思致渺遠!昂骋埂毕党幸陨先涠鴣怼T~人懷念家鄉(xiāng),從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幾乎經歷了整個春天,故云“一春”;而詞中所截取的生活橫斷面,恰恰這寒食節(jié)的夜晚。趙氏先塋所在地河南已淪入金人之手,欲祭掃而不能,更增添了詞人思鄉(xiāng)的情懷。這兩句一實一虛,前一句敘事,后一句說景,化質實為空靈,造成深邃悠遠的意境!爸芯坡浠ㄌ臁币痪,乃從杜牧《睦州四韻》詩變化而來。小杜原句是“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詞人只換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發(fā)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其實“天”和“前”同屬一個韻部,不換亦無妨。那么他為什么要換呢?一是為了對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時間的名詞“夜”,此句末字也必須用表示時間的名詞“天”;二是“天”字境界更為闊大,且能與起句“過盡征鴻來盡燕”相呼應,從而構成一個藝術整體。把思家意緒,中酒情懷,便表現得迷離惝恍,奕奕動人。
詞的下闋一轉,由思家轉入歸家。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岸淝槁砸粨P起。詞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幾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聽說江上春潮高漲,似乎聽到了要回故鄉(xiāng)的訊息,精神為之一振。這與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遙為激射。前片“故園消息茫然”,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處則借江頭春汛,激起一腔回鄉(xiāng)的熱望,是一揚。錢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對人有情,主動來獻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襯出人之無情。詞人曾慨嘆“一春憔悴有誰憐”,在人世間無人理解他思鄉(xiāng)的痛苦,而江水卻能給以深切的同情,兩相對照,托諷何其深水!
“別來此處最縈牽”一句,纏綿不盡,撩人無那。春浪來了,船兒靠岸了,詞人即將告別臨安,卻又舍不得離開。這種感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條件下產生,極為矛盾、復雜。趙長卿作為宗室之一,處境較好,南下的親朋友好友眾多,臨別之時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說了一聲“別來此處最縈牽”。詞人在這種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矛盾狀態(tài)中來刻畫內心的痛苦,從中我們窺見到南宋時代上層貴族中一個現實的人,一顆誠摯而又備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以景作結,寄情于景。在思鄉(xiāng)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悵自憐,又加重思鄉(xiāng)之情,同時寫出了一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途铀l(xiāng)時間長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牽掛之地。表現了作者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難以割舍的復雜心情。
全詞傷春更是傷己,寄寓了詩人漂泊之感,思鄉(xiāng)之愁,自憐(惆悵)之意,牽掛之情。
《臨江仙·暮春》創(chuàng)作背景
“靖康”之變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紛紛南遷。有的人茍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國,時時通過他們的詩詞抒發(fā)懷念故國的感情,表達收復失地的愿望。在這樣的背景下詞人懷著悲愁與壯志寫下了這首抒懷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金朝:元好問
李輔之在齊州,予客濟源,輔之有和。
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紅妝翠蓋木蘭舟。江山如畫里,人物更風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負歡游。一尊白酒寄離愁。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譯文:
荷葉荷花當數初秋大明湖上的最好。水蘭舟有如穿行于“紅妝翠蓋”之間,真是江山如畫,人更風流。
想借“一尊白酒”以“寄離愁”。橋下的流水倒是善解人意,殷情傳情,怎奈路途遙遠,何時才能將這離愁寄到東州呢?
注釋:
李輔之:李天翼,字輔之,固安(今屬河北省)人。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濟源:今屬河南省。
大明湖:在山東濟南市西北。明時湖面占府治三分之一。后積土淤墊,湖面大為縮小。紅妝翠蓋:指荷花荷葉。木蘭舟:用木蘭樹之木材造的'船。
三年:詞人到河朔三年。孤負:同辜負。東州:代指濟南。
賞析:
據元好問《濟南行記》記載,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年)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輔之之故”而至濟南,與李輔之兩次暢游大明湖。次年三、四月間,元好問游泰安,道出濟南,又與輔之歡聚。此詞作于1238年,詞人攜家自山東回歸故里經濟源時。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臨江仙原文翻譯賞析07-06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01-04
臨江仙·暮春原文、翻譯及賞析12-14
臨江仙·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14
晏幾道《臨江仙》原文翻譯與賞析06-17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1-05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1-05
臨江仙引·渡口原文翻譯及賞析03-24
臨江仙·送錢穆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3-10
臨江仙·送王緘原文翻譯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