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見近義字
古漢語中的一些常見近義字,由于字義頗為相近,因此極易混淆,給大家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造成一定困難。下面略作闡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諷、諫、謗、譏、說”
“諷”: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語暗示或勸告。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應指出的是在古漢語中,“諷”字大多不含貶義。
“諫”:意思是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下對上,用言語糾正君王或尊長的過失,如《召公諫歷王弭謗》。又如《觸龍說趙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強諫。”《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謗”:意思是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一般不作貶義詞用。例如《召公諫歷王弭謗》中“歷王虐,國人謗王!薄多u忌諷齊王納諫》中“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上賞!辈贿^有時也用作貶義詞,即指說別人壞話。如《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譏”:也是指責別人的過失,但與“謗”的意義稍有差別!爸r”是公開指責。而“譏”是微言諷刺。例如《岳陽樓記》中“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有時也作譏笑講。如《左傳·隱公元年》中“稱鄭伯,譏失教也!
“說”:音shuì,意思是用話語勸說別人,使之聽從自己的意見。如《觸龍說趙太后》。
二、“軍、師、士、卒、兵”
“軍”和“師”都是集體名詞,指軍隊。如《左傳·莊公十年》中“十年春,齊師伐我。”《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中“引軍北還。”同時,“軍”和“師”又可用作軍隊的編制。“軍”是春秋以后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皫煛笔俏髦芤郧败婈犠畲蟮木幹啤(jù)《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而《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說來,“師”比“軍”小。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戰(zhàn)車的時代,“士”是指戰(zhàn)車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如《史記·陳涉起義》中“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蓖瑫r“卒”也可以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指一百人以內(nèi)。如《孫子·謀攻》中“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戰(zhàn)國以后,“兵”也可以當軍隊講。如《觸龍說趙太后》中“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漢代以后,“兵”逐漸與“卒”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三、“征、伐、侵、襲、攻”
“征”的詞義是褒義詞,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諸侯)”,“有道”攻“無道”。
“伐”是中性詞,指公開宣戰(zhàn)的正式戰(zhàn)爭,如《左傳·莊公十年》中“十年春,齊師伐我!痹谶@里,齊與魯都是諸侯國,也不是上對下,有道對無道。不過后來,因“征”“伐”經(jīng)常連用,“伐”也逐漸用于褒義。
“侵”是不宣而戰(zhàn),不要借口,不用鐘鼓,直接侵犯別人的國土,與“襲”一樣是貶義!蹲髠鳌R桓公伐楚》:“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襲”是襲擊,偷襲,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質(zhì),是乘人不備而偷偷地突然進攻。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這就是說鄭莊公的弟弟公叔段準備偷襲鄭國的國都。
“攻”是進攻、攻打。如《左轉(zhuǎn)·齊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軍事上的攻打,是軍事上進攻的泛稱,不像“征”、“伐”、“侵”、“襲”各有明顯的特點。
四、“青、蒼、碧、綠、藍”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藍色,不作黑色講,如,《莊子·逍遙游》:“負青天,然后圖南!敝泄乓院螅扒唷本陀泻谏囊馑剂。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蒼”指深藍色。如《莊子·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焙髞碇笢\藍色(即清白色)。
“綠”指綠顏色,與今義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古時的綠草指嫩草。
“藍”字在古代不表示顏色,而是指一種染色的植物(即蓼藍)!盾髯印駥W》:“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在這里要提出的是,人們對顏色的分辨,有時并不是整齊劃一的,因此“青”、“蒼”、“碧”三個詞雖然表示藍色深淺有別,但人們有時通用。如“青天”也叫“蒼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蒼苔”。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匯總
鄙:(古義:邊境。今義:品質(zhì)低下。)
例: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顧:(古義:反而,難道。今義:有看的意思;還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但:(古義:只、只不過。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例: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爺:(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
例: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安:(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常用于“安靜”“安全”。)
例: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泛指交通運輸或郵電事業(yè)。)
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再:(古義:專指第二次。今義:常用于重復,表“又一次”的意思。)
例: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無論:(古義: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例: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專指男子的配偶。)
例: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的意思。)
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識:(古義:記。今義:知道,認識。)
例:默而識之(《論語》十則)
居:(古義:停留、過了。今義:居住、住所。)
例: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獄:(古義:訴訟案件,罪案。今義: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例:小大之獄(《曹劌論戰(zhàn)》)
請:(古義:“問”的意思。今義:邀、聘、求之意。)
例: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走:(古義:“跑”的意思。今義:行走。)
例: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故:(古義:副詞,特意。今義:事故、所以。)
例: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湯:(古義:熱水。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去:(古義:離。今義:到……用于從所在地到另一個地方。)
例: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社:(古義:土地神。今義:社會的一個團體,指共同工作或一種集體組織。)
例:春社近(《游山西村》)
郭:(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于姓氏。)
例: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例:芳草鮮美(《桃花源記》)
雖:(古義:即使,表示假設關(guān)系的連詞。今義:雖然,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例:雖人有百手(《口技》)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例:兩股戰(zhàn)戰(zhàn)(《口技》)
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文章內(nèi)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無為:(古義:無須,不要。今義:順其自然,不必有所作為。)
例:無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古義:小孩和女子。今義:指子女。)
例: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何苦:(古義:愁什么。今義:表示反問語氣,不值得,犯不著。)
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鴻:(古義:大。今義:鴻雁,書信。)
例:談笑有鴻儒(《陋室銘》)
絲竹:(古義:指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
例: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致:(古義:對……說話。今義:指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悼念等的話。)
例:聽婦前致詞(《石壕吏》)
裙:(古義:泛指衣裳。今義:指裙子。)
例: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烈士:(古義:指有雄心壯志的人。今義:指為正義事業(yè)獻出生命的人。)
例:烈士暮年(《龜雖壽》)
一般:(古義:一種。今義:指普通。)
例: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
蹉跎:(古義:過時。今義:用于光陰白白地過去。)
例:年已蹉跎(《周處》)
令:(古義:好的。今義:命令。)
例:令名不彰(《周處》)
坐:(古義:犯罪。今義:多用于“坐下”。)
例:何坐(《晏子使楚》)
其實:(古義:兩個詞;其:代詞,它的;實:果實。今義:一個詞,用來說明某? 一事實的連詞。)
例: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
小生:(古義:小青年,后生。今義:指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角色。)
例: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記》)
【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見近義字】相關(guān)文章:
語文中易混淆詞語辨析03-21
語文的易混淆詞語辨析03-21
語文易混淆的詞語辨析03-21
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義騟傳的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6-14
義騟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6-12
《義騟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6-07